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煌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张仲景
  • 伤寒论
  • 药物学
  • 中医经典
  • 养生
  • 健康
  • 中医养生
  • 医古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
ISBN:9787117104180
商品编码:1029332754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8-09-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名家批注论语-国学经典藏书集成-全四册
作者:   孔子
市场价:   218.00元
ISBN号:   9787546125978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发货时间:   付款后24小时内出库
温馨提示:   商品一旦出库将无法取消订单,如不想要了可以拒签,且拒签产生的费用由买家承担。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盒装   开本:  16开   语种:商品重量:0.4kg
  出版时间:2012-04-01   版次:  1   页数:全四册
  供货商:  新华书店   发货地:北京市   字数:
  到货时间:  北京及周边地区发货后1-2天到达、江浙沪皖地区2-3天到达,其他地区3-5天到达。

   编辑推荐

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记载孔子及孔子弟子言行活动的著述。孔子一生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孔子去世后,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记录和回忆,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事迹编辑成书,是儒家重要经典。《论语》注本很多,其中重要的有《论语义疏》(魏何晏注,梁皇侃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集注》(宋朱熹注),《论语正义》(清刘宝楠撰)等。


   目录

论 语
学而第一 〇〇一
为政第二 〇一五
八佾第三 〇三三
里仁第四 〇五四
公冶长第五 〇六八
雍也第六 〇八七
述而第七 一〇四
泰伯第八 一二六
子罕第九 一四一
册 二
乡党第十 一五九
先进第十一 一七三
颜渊第十二 一八八
子路第十三 二〇四
宪问第十四 二二二
卫灵公第十五 二五一
季氏第十六 二七二
阳货第十七 二八四
微子第十八 三〇二
子张第十九 三一二
册 三
尧曰第二十 三二五
附 录
孔子家语
卷 一
相 鲁 三三一
始 诛 三三七
王言解 三四二
大婚解 三五一
儒行解 三五六
问 礼 三六二
五仪解 三六四
卷 二
致 思 三七三
三 恕 三九一
好 生 三九八
卷 三
观 周 四〇五
弟子行 四一一
贤 君 四二三
辩 政 四三三
卷 四
六 本 四三九
辩 物 四五八
哀公问政 四六九
卷 五
颜 回 四七八
册 四
子路初见 四九一
在 厄 五〇二
入 官 五一一
困 誓 五二一
卷 六
执 辔 五三三
论 礼 五三九
卷 七
观乡射 五四九
五刑解 五五二
刑 政 五五八
礼 运 五六三
卷 八
辩乐解 五七三
问 玉 五七八
屈节解 五八三
卷 九
本姓解 五九六
终记解 六〇一
正论解 六〇五
卷 十
曲礼子贡问 六三三
曲礼公西赤问 六四九


   作者介绍
暂无

《张仲景50味药证》是一本探讨中医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精髓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对张仲景原著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药物理论的核心,聚焦于“药证”这一关键概念,并精选了五十味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在仲景方剂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药物,进行详尽的分析与阐释。 本书的编写宗旨在于,帮助读者理解张仲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用药思想,特别是如何通过对病证的精准把握,来选择恰当的药物,并发挥其最大疗效。在古代中医的实践中,“药证”是指某种药物所能治疗的特定病证,它连接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张仲景之所以成为“医圣”,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将这种“药证”结合的理念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系统、严谨的辨证用药体系。 《张仲景50味药证》在内容上,力求从多个维度对这五十味药物进行梳理。首先,对于每味药物,本书都会追溯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原始记载,分析其作为君、臣、佐、使在不同方剂中的具体应用。这包括但不限于:该药物在何种病证下被使用?其剂量是多少?与哪些药物配伍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又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避免使用?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考察,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张仲景用药的精妙之处。 其次,本书将详细阐述每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这部分内容将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成果,但更侧重于中医理论的解释。例如,对于某些药物,会分析其“升降浮沉”的特性,以及“四气五味”如何影响其入哪些经络,并最终作用于身体的哪个层面。这种结合古今的解读,旨在让读者在理解传统理论的同时,也能窥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更重要的是,《张仲景50味药证》将重点放在“药证”的辨识上。本书认为,理解一味药物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记住它的化学成分或简单的药理作用,而在于把握它能够“对症”哪些具体的病理状态。因此,对于每味药物,本书都会列举其典型的药证,包括:它主要治疗哪些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在具体的病症中,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例如,当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而脉浮紧时,麻黄的药证便显现出来;而当出现胸痹,喘息胸闷,心痛彻背时,桂枝的药证则尤为突出。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方证对比,来揭示这些药物与特定病证之间的内在联系,让读者学会“以药证病”,从而更好地理解张仲景的辨证思维。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颇具匠心。每一味药物的讲解都遵循相对统一的模式,以便于读者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比较。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溯源与辨析:追溯该药物在仲景原著中的出处,分析其在经典方剂中的具体用法,并对其在不同方剂中的作用进行辨析。 2. 性味功用:详细阐述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并结合中医理论解释其作用机制。 3. 核心药证: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详细列举该药物所对应的典型病证,包括症状、体征、脉象等,并辅以案例分析,加深读者对药证的理解。 4. 配伍与禁忌:分析该药物的常用配伍,以及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禁忌症,强调辨证用药的重要性。 5. 现代视角(可选):在不脱离中医理论的前提下,适当引入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以期丰富读者的理解。 本书选取的一百味药物,皆为仲景方剂中的常用之品,它们构成了张仲景医案治疗体系的基石。这些药物虽然在数量上不及浩如烟海的中药,但其临床应用频率之高,疗效之确切,影响力之深远,足以代表仲景学术的最高成就。例如,对于“寒”的治疗,本书将深入探讨附子、干姜、吴茱萸等药物的药证;对于“热”的治疗,则会分析石膏、知母、黄连等药物的细微差别;对于“虚”的补益,则会解析人参、黄芪、当归等药物的功效与应用;对于“实”的泻下,则会涉及大黄、芒硝、桃仁等药物的辨识。 《张仲景50味药证》并非一本仅供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它更是一本旨在指导临床实践的工具书。对于中医师而言,本书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仲景的用药原则,提升辨证施治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对于中医药爱好者和学生而言,本书提供了一条通往仲景医学殿堂的捷径,能够帮助他们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掌握辨证用药的奥秘。 本书的语言力求严谨而通俗,避免过度学术化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在引用古籍原文时,会进行必要的注释和解释,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其意涵。在分析药证时,会尽量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辅以具体的症状描述,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行。 本书的出版,是对张仲景医学思想的一次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是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药物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证”的著作,一部关于如何运用药物“对证”的著作。通过对这五十味关键药物的精细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张仲景“法随证立,药随证迁”的用药思想,领略中医“辨证施治”的独特魅力。本书希望能为所有热爱中医、钻研中医的人们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张仲景50味药证》,心中激荡,久久不能平息。初看书名,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药理和病机分析。然而,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宏观地梳理条辨,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药”本身,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精细地剖析了五十味常用之药,在仲景理论体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们与特定病证之间如影随形的紧密联系。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历代医家的精辟论述融汇其中,同时又融入了自己数十年的临床体悟,使得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书中对于每一味药的阐述,都力求透彻,从药性、药味、归经,到功效、主治,再到具体辨证用药的指征,乃至鉴别要点,无不细致入微,条分缕析。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于“药证”的理解,并非停留在字面上的对应,而是深入到病机之枢,探讨药物如何针对病机发挥作用,如何纠正阴阳失衡,如何调和脏腑功能。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让我对这些看似熟悉的药物,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仿佛每一味药都拥有了鲜活的生命,能够根据身体的呼唤,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合适的方式,奏响治愈的乐章。

评分

这本《张仲景50味药证》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仿佛一打开就能窥见中医的智慧宝库。我一直对张仲景的医著,特别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辨证论治体系非常着迷。这本书以“50味药证”为切入点,这个角度很新颖,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将具体的药物与具体的证候进行精确的对应和阐释。通常我们学习药证,往往是先学方剂,再理解方剂里的药味和君臣佐使,但这本书反其道而行之,直接从“药”出发,这让我觉得很有挑战性,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想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简单的药物功效罗列,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张仲景在用药时,是如何根据不同的病机、不同的症状组合来选择最恰当的药物,甚至是如何理解同一味药在不同证候下的细微差别。我很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我之前可能忽略的,或者理解不够深入的关于“药证合一”的独特视角。不知道书中对于这50味药的选取标准是什么?是根据使用频率,还是根据在经典方剂中的重要性?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会不会是以药物为中心,逐一讲解其对应的证候,还是以证候为纲,列出相关的药物?无论哪种方式,我都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理解,打破思维定势,学会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经典的药物去应对纷繁复杂的疾病。

评分

《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面对面交流,听他娓娓道来,字字珠玑。一开始我拿到书,觉得“50味药证”这个题目有点窄,不知道能不能写出多少内容来。但翻开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这50味药分开来介绍,而是将它们置于张仲景的整个辨证体系中去考察。比如说,讲到某味药的时候,他会引申出好几个相关的病证,告诉你这味药在这些病证下,分别是如何应用的,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这种写法,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案例分析,作者会结合具体的病案,来讲解某味药是如何被选中,又是如何通过调整剂量或者配伍,来达到治愈的目的。这些案例,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诊疗场景,更能体会到中医的精妙之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就像是听长辈在传授经验一样。

评分

当我翻阅《张仲景50味药证》时,一股股历史的沉淀与临床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学中医,究根结底是要理解“药”的精髓,而张仲景的医药理论,更是中医的基石。这本书以“50味药证”为视角,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切入点,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加微观、更加具体,也更加实用性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仲景的医学思想。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药物功效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味药背后所蕴含的证候诊断逻辑。它不仅仅是告诉你“A药治B证”,更是详细阐述了“为什么A药能治B证”,以及在B证的多种表现形式下,A药该如何变通使用,才能达到最佳疗效。这种“理、法、药”环环相扣的阐释方式,极大地深化了我对病机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药证”之间相互印证和辨别的细致讲解,这对于临床辨证施治的精准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教会我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根据细微的症状差异,选择最适合的那一味药,甚至是如何通过对药物反应的观察,来反推病情的演变。

评分

《张仲景50味药证》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简洁的书名吸引了。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对张仲景的学说心怀敬畏,但很多时候,复杂的理论体系和繁多的方剂,常常让我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没有直接讲那些宏大的理论,而是从“药”出发,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友好的学习方式。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味药的阐述,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味药有什么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会把这味药放在张仲景的辨证体系里去考察,告诉你这味药对应的是什么样的病证,在这些病证下,它的具体应用是什么。这种讲解方式,让我感觉非常扎实,也更容易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医案,通过这些医案,我能更直观地看到,某味药是如何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这比单纯的理论知识,要生动和有启发性得多。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对于一些有一定基础的中医学习者来说,也能提供很多新的视角和深刻的领悟。它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理解张仲景医药智慧的新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