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方東美 著作 定 價:58 齣 版 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2年06月01日 裝 幀:平裝 ISBN:9787101082579 ●《上》目錄
●自序
●譯序
●譯例?凡言
●鳴謝?誌感
●【代序一】方東美先生與中國哲學精神 Dr LeWIS E.Hahn(韓路易博士)
●【代序二】浩然氣?赤子心――懷念東美先生 Dr.John c.H.Wu(吳經熊博士)
●序麯
●獻辭――以形上學為主旨,直探中國哲學精神
●導論――概述中國哲學精神,綜賅四大傳統
●一、儒傢哲學
●二、道傢哲學
●三、大乘佛學諸宗
●四、新儒傢哲學三派
● 中國哲學之通性與特點
●一、形上學三大類型:(甲)超自然、超絕型;(乙)超YUE型;(丙)內在型,中國之機體主義基於(乙)、(丙)二型
●二、中國哲學之發展,依三節拍而迭奏共鳴
●三、原始儒傢、原始道傢與大乘佛學之共同特色:(甲)旁通統貫論;(乙)道論;(丙)個人品格崇高論
●四、必須具備“先知、詩人、聖賢”三重復閤之人格典型,始堪為中國哲學代言
●五、中國各派哲學傢之特色:(甲)道傢精神――典型之“太空人”;(乙)儒傢精神――典型之“時際人”;(丙)佛傢精神――“兼綜時空而迭遣”;(丁)新儒傢精神――“兼綜時空而不遣”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1, 方東美先生是颱灣地區地區有名哲學傢、教育傢、新儒傢大師,他的作品**次整體引進大陸,與大陸讀者見麵。
2, 方東美先生一生從事教育與學術事業,兩度榮獲颱灣地區當局教育部門頒授“傑齣服務奬”。方先生的高足,有知名學者唐君毅、成中英、徐業鴻(淨空法師)、傅佩榮、陳鼓應、劉述先、孫智燊等人。方先生說:“學生是心靈的後裔。”(此語深得《巨流河》作者齊邦媛贊賞。)其作品大多是課堂講稿整理而成,麵嚮青年讀者,文字縝密深思。 方東美 著作 方東美(1899-1977),名殉,字德懷,後改字東美,安徽桐城樅陽人。有名哲學傢,畢生緻力於學術事業,融匯佛儒道,會通東西哲學與文化,建構瞭以生命為本體、兼容並包的哲學體係,對促進靠前學術界對*國哲學與文化的瞭解,貢獻良多。他曾自我評價:“我的哲學品格,是從儒傢傳統中陶冶,我的哲學氣魄,是從道傢精神中醞釀;我的哲學智慧,是從大乘佛學中領悟,我的哲學方法,是從西方哲學中提煉。”
一九六四年,在夏威夷【第四屆】“東西哲學傢會議”上,我與東美先生日夕相處。益重其為人。暢談多次,如平生歡。其時我在會上宣讀政治哲學方麵的論文,東美先生則發錶形上學方麵的論文。由於會期之內,我與東美先生比鄰而居,故而過從甚密,經常促膝長談,不知東方之既白。彼此*投緣之處為:一緻同意對真、善、美之追求,為人生永恒之目標;一緻同意真、善、美三者不可割裂,同具有客觀的真實性,而非如一般西方實證論者所以為的,唯有科學之真方始為真,而善、美皆無客觀之標準雲雲。此期間,我感到東美先生思路頗受大乘佛學華嚴宗之影響,深沉明徹,絢若彩虹,廣大和諧,而又多采多姿,與我之頗受禪宗影響者略有不同,然而皆能互相欣賞,深心契閤。我贈東美先生英文本《禪宗的黃金時代》一冊,東美先生閱之,亦甚愉快。其時,每次相談至*後,兩人皆感中國之前途充滿希望,充滿信心,相約要為中國文化竭盡等
《東方智慧的探索:思想巨流中的中國哲學精神》 引言: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智慧,為世界貢獻瞭寶貴的思想財富。它不僅僅是對宇宙人生終極問題的思索,更是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生存實踐、社會結構和倫理觀念之中,展現齣一種融貫天人、注重實踐、強調和諧的精神特質。本書《東方智慧的探索:思想巨流中的中國哲學精神》旨在引領讀者深入中國哲學精神的源流,審視其跌宕起伏的發展脈絡,理解其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進、融閤,並對當今世界産生深遠的影響。本書共分為兩冊,將係統地梳理中國哲學思想的精華,展現其豐富性和多樣性。 第一冊:思辨的起點與早期智慧的萌芽(上古至春鞦戰國)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與早期宇宙觀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遠古時代,中華先民就已經對自然萬物、宇宙運行産生瞭樸素的觀察和理解。《易經》作為中國最早的哲學典籍之一,以其卦象和爻辭,勾勒齣宇宙生成、變化、發展的基本圖景。《陰陽五行》思想的萌芽,揭示瞭世界萬物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生成,並遵循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屬性循環演變的規律。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奠定瞭中國哲學對世界整體性和動態性的認知基礎。同時,早期神話傳說中對天、地、人的敬畏,也體現瞭先民對宇宙秩序和生命起源的初步探索。 第二章:百傢爭鳴的智慧寶庫:儒傢思想的創立與核心 春鞦戰國時期,社會劇烈動蕩,思想空前活躍,形成瞭“百傢爭鳴”的局麵。其中,儒傢思想作為影響最深遠的學派,由孔子開創,孟子、荀子等人發展。孔子以“仁”為核心,強調“禮”的社會規範,主張“剋己復禮為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提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他強調“孝悌忠信”,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傢庭倫理,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瞭思想基礎。孟子則進一步發展瞭“仁政”思想,提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觀點,並闡述瞭“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可以通過教化而保持。荀子則強調“性惡論”,認為人性需要通過後天的禮義道德來約束和改造,主張“隆禮重法”。儒傢思想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始終扮演著主流意識形態的角色,塑造瞭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社會秩序。 第三章:道傢的自然無為與宇宙精神 與儒傢關注社會倫理不同,道傢思想則將目光投嚮瞭自然宇宙本身。老子在《道德經》中提齣瞭“道”的概念,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規律,是無形無名、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傢的核心思想是“無為而治”,主張順應自然,不妄為,不強求,以達到“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境界。莊子則進一步發展瞭道傢思想,提齣瞭“逍遙遊”的理想境界,強調精神的自由與超越,主張“齊物論”,認為萬物本質上是相通的,不必拘泥於名相之分。道傢的哲學思想,為中國人提供瞭一種超脫世俗、寄情山水的精神寄托,也影響瞭中國人的藝術、養生和思維方式。 第四章:法傢的治國之道與權力觀念 麵對亂世,法傢思想則提齣瞭另一套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韓非子集法傢思想之大成,強調“法、術、勢”相結閤的君主統治理論。法傢主張以嚴酷的法律來規範臣民的行為,以賞罰分明的製度來激勵和約束,以君主的權威來駕馭一切。他們認為人性本惡,必須依靠強權和製度來維持社會秩序,實現國傢富強。法傢的思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秦朝的統一,但其過分強調君權和嚴苛的刑罰,也為後世留下瞭深刻的教訓。然而,法傢對國傢製度、法律規範的深刻思考,仍然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五章:墨傢的兼愛與功利主義 墨子創立的墨傢學派,以其“兼愛”、“非攻”、“尚賢”、“尚功”等思想,在春鞦戰國時期也曾一度成為重要的思想流派。墨子主張“兼愛”,反對親疏貴賤之分,認為應該愛所有人。他提倡“非攻”,反對戰爭,主張和平。墨傢還重視實際的功利,強調“尚賢”和“尚功”,認為國傢應該任用賢能的人,並以實際的功績來衡量。墨傢思想以其樸實、務實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儒傢的某些不足,但其學說在秦漢之後逐漸衰落。 第二冊:思想的演變與多元的融閤(秦漢至明清) 第一章:大一統的哲學基石:儒學的主流化與漢代新儒學 秦朝統一後,焚書坑儒,試圖以法傢思想統一思想。但劉邦建立漢朝後,采取瞭更為開明的政策。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標誌著儒學正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董仲舒以其“天人感應”學說,將儒學與陰陽五行、神秘主義相結閤,構建瞭一個新的哲學體係,為皇權的神聖性和閤法性提供瞭理論依據。漢代新儒學強調“三綱五常”,將儒傢倫理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對中國社會結構和文化心理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二章:玄學的興起與魏晉名士的風骨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士人階層厭倦瞭現實的束縛,轉而追求精神的自由。玄學應運而生,以老莊思想為基礎,融閤佛學,形成瞭獨特的哲學思潮。竹林七賢等玄學名士,以其曠達灑脫、追求“清談”和“風流”的生活方式,對當時的社會風氣産生瞭巨大影響。玄學關注“有”與“無”、“體”與“用”等哲學本體問題,並強調個體精神的解放和超越。 第三章:佛教的東漸與中國哲學的新格局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經過漫長的本土化過程,與中國本土思想,尤其是道傢和儒傢,進行瞭深刻的對話和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禪宗、淨土宗等。佛教的傳入,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哲學的內容,引入瞭關於輪迴、業報、涅槃等新的哲學觀念,對中國人的生死觀、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産生瞭深刻影響。特彆是禪宗,以其“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的特點,以及對當下、自心的強調,與中國傳統哲學中注重實踐和體悟的精神不謀而閤。 第四章: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與宇宙人生的再探索 宋明時期,麵對佛教和道教的挑戰,儒傢思想進行瞭深刻的革新,形成瞭以“理”為核心的宋明理學。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提齣瞭“太極”概念,解釋瞭宇宙的生成和萬物的本源。張載提齣瞭“氣”的哲學,認為宇宙萬物皆由“氣”構成,並提齣瞭“天人閤一”的哲學主張。程顥、程頤兄弟奠定瞭理學的基本框架,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硃熹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構建瞭龐大的哲學體係,強調“格物緻知”,主張通過窮究事物的道理來達到聖人的境界。明代王陽明則進一步發展瞭理學,提齣瞭“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等主張,強調內在的心靈力量,主張通過直覺和體悟來認識真理。宋明理學將中國哲學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對中國社會、文化、教育産生瞭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第五章:晚明時期的思想變遷與西方哲學的初步接觸 明代後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興起,傳統思想觀念也受到衝擊。一些思想傢,如李贄,提齣瞭對傳統禮教和權威的批判,主張“童心說”,強調個性的解放。同時,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也帶來瞭西方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如利瑪竇等人的著作,雖然在中國的影響力有限,但卻是東西方哲學思想交流的開端,為後來的文化融閤埋下瞭伏筆。 結論: 《東方智慧的探索:思想巨流中的中國哲學精神》兩冊,試圖勾勒齣中國哲學精神從早期萌芽到深刻演變,再到多元融閤的宏大圖景。本書不僅僅是對中國古代哲學經典的梳理和解讀,更是對蘊含其中的智慧精神的挖掘和闡釋。我們看到,中國哲學精神的核心在於其對宇宙萬物的整體性認知,對人倫道德的深刻關懷,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以及對和諧統一的追求。這種精神,貫穿於中國曆史的始終,塑造瞭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品格和思維方式。在當今世界,理解中國哲學精神,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更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的文明視角,為解決全球性挑戰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去感受中國哲學精神的博大精深,並思考其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