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設為緒論、總論、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實踐論(修持論)和結語七個部分,除緒論和結語外的五編三十二章為全書的主體,心性論與直覺論為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兩大要點,由此而初步構築瞭中國佛教哲學思想體係。在該書的“緒論”中,作者方立天分述瞭研究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具體方法:結閤現代哲學發展的要求,篩選、歸結中國佛教的重大哲學問題,構築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體係;運用現代語言,詮釋中國佛教哲學的概念、範疇;尋究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原來意義;體會中國佛教某些哲學語言的言外之意;探索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規律;總結中國佛教哲學理論思維成果;進行比較研究,以把握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特色;闡發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價值與意義。這八條是我的中國佛教哲學問題研究方法的初步歸納和總結。
中國佛教哲學反映瞭中國佛教學者對宇宙人生和修持實踐的看法與主 張。《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是對中國佛教哲學思想的係統、整體研 究的成果。作者方立天從中國人的佛教著作齣發,力圖從中梳理齣中國佛 教的重要哲學問題,勾畫齣中國佛教哲學體係。《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 )》通過總論、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和實踐論五編的專題論述,闡明中 國佛教哲學問題的濫觴、論辯、演變與發展的曆史軌跡,並與印度佛教哲 學以及中國固有的儒、道哲學思想加以比較,以顯示其間不同觀點之間的 互動進程,進而總結中國佛教哲學思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規律。
方立天,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後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助教、講師,1984年特批晉升為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係、宗教學係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曆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顧問,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副會長、顧問、《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專著有《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佛教哲學》、《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上下捲)等,其中《佛教哲學》獲**屆中國圖書奬榮譽奬,《中國佛教哲學要義》獲第六屆**圖書奬。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上
**編 總論
小引
**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形成
第二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曆史演變
第三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體質
第二編 人生論
小引
第四章 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
第五章 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
第六章 中國佛教涅槃觀念的演變與發展
第七章 中國佛教對於“佛”的涵義的轉換與拓展
第八章 中國佛教淨土觀念的類彆與轉型
第三編 心性論
小引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論思想概述
第十章 中國佛教心性論哲學範疇網絡
第十一章 南北朝時代佛教三大心性論思潮
第十二章 天颱宗的性具善惡說
第十三章 華嚴宗的自性清淨圓明說
第十四章 三論、唯識和密諸宗的心性論
第十五章 禪宗的理論要旨與慧能前禪師的心性思想
第十六章 慧能《壇經》的性淨自悟說
第十七章 荷澤宗的靈知心體說
第十八章 石頭宗的靈源皎潔說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說
第二十章 臨濟宗的一念心清淨與無事是貴人說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動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動
餘論一 心性論: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異點
餘論二 心性論:儒、道、佛三教哲學的主要契閤點
下
第四編 宇宙論
小引
第二十三章 中國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第二十四章 中國佛教的現象論
第二十五章 中國佛教的本體論(上)
第二十六章 中國佛教的本體論(下)
第五編 實踐論
小引
第二十七章 中國佛教的倫理觀
第二十八章 中國佛教的禪修論(上)
第二十九章 中國佛教的禪修論(下)
第三十章 中國佛教的直覺論
第三十一章 中國佛教的語言觀
第三十二章 中國佛教的真理觀
結語
徵引與參考書目
主要人名索引
後記
重印附言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質都非常精良,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上是下瞭功夫的。拿到手上沉甸甸的感覺,翻開內頁,字跡清晰,排版考究,即便是像我這樣需要長時間閱讀的人,眼睛也不會感到太纍。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章節的劃分和注釋的標注,都非常規範和易於查找。這樣的實體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和翻閱。當然,內容本身纔是核心,但一個好的載體能極大地提升閱讀體驗。這本書的字體選擇也比較柔和,長時間閱讀下來,精神上的疲憊感比看一些印刷質量不佳的書籍要輕得多。對於一個鍾愛紙質書的讀者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每一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作者和齣版方對知識傳播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可能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比較中外不同思想體係時的那種開放心態和獨到見解。它並不局限於對佛教內部哲學的梳理,而是常常將其置於更宏大的世界哲學背景之下進行對比和探討。這種跨文化的視野,讓讀者得以跳齣單一的文化框架去審視問題。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中國佛教哲學”,更是在探討人類智慧在不同曆史階段對終極問題的探索曆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東西方智慧的共通之處和差異性都有瞭更細緻的體悟。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宗教或哲學範疇,成為瞭一部具有普遍意義的智慧之作。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深度的自我反思之旅。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思維方式的重塑。作者對於“緣起性空”、“唯識”等核心概念的剖析,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在椅子上靜坐許久,消化那些拋齣的觀點。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深刻的,因為它觸及到瞭存在的本質問題。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嚴謹的思考框架,去麵對生命中的不確定性和無常性。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加開闊和從容,看待日常瑣事也多瞭一層哲學的濾鏡,少瞭許多無謂的焦慮和執著。
評分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嚴密得令人嘆服,尤其是在處理跨越不同流派和曆史時期的思想演變時,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掌控力。它清晰地勾勒齣瞭印度佛教思想從早期發展到後期的流變脈絡,重點突齣,重點不散。每一部分的過渡都顯得自然而然,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絲綫,將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各個哲學節點緊密地串聯瞭起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獻和後世解讀時,都保持瞭高度的審慎和批判性,這使得全書的論述具有堅實的學術基石。對於想係統瞭解該領域發展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導航圖,它避免瞭常見的那種零散拼湊、缺乏整體觀的通病。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原本可能顯得晦澀難懂的哲學議題,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呈現齣來。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充滿瞭冷冰冰的術語和枯燥的論證,而是更像一位智者在耐心與你對話。我尤其喜歡作者在闡述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舉例,那些恰到好處的比喻,一下子就點亮瞭我腦海中模糊不清的理解。這使得即便是對佛教哲學隻有初淺瞭解的讀者,也能跟上思路,不至於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迷失方嚮。這種行文上的親和力,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被大量的專業詞匯所睏擾。這種平衡,在學術與普及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實屬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