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方东美 著作 定 价:58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年06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1082579 ●《上》目录
●自序
●译序
●译例?凡言
●鸣谢?志感
●【代序一】方东美先生与中国哲学精神 Dr LeWIS E.Hahn(韩路易博士)
●【代序二】浩然气?赤子心――怀念东美先生 Dr.John c.H.Wu(吴经熊博士)
●序曲
●献辞――以形上学为主旨,直探中国哲学精神
●导论――概述中国哲学精神,综赅四大传统
●一、儒家哲学
●二、道家哲学
●三、大乘佛学诸宗
●四、新儒家哲学三派
● 中国哲学之通性与特点
●一、形上学三大类型:(甲)超自然、超绝型;(乙)超YUE型;(丙)内在型,中国之机体主义基于(乙)、(丙)二型
●二、中国哲学之发展,依三节拍而迭奏共鸣
●三、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与大乘佛学之共同特色:(甲)旁通统贯论;(乙)道论;(丙)个人品格崇高论
●四、必须具备“先知、诗人、圣贤”三重复合之人格典型,始堪为中国哲学代言
●五、中国各派哲学家之特色:(甲)道家精神――典型之“太空人”;(乙)儒家精神――典型之“时际人”;(丙)佛家精神――“兼综时空而迭遣”;(丁)新儒家精神――“兼综时空而不遣”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1, 方东美先生是台湾地区地区有名哲学家、教育家、新儒家大师,他的作品**次整体引进大陆,与大陆读者见面。
2, 方东美先生一生从事教育与学术事业,两度荣获台湾地区当局教育部门颁授“杰出服务奖”。方先生的高足,有知名学者唐君毅、成中英、徐业鸿(净空法师)、傅佩荣、陈鼓应、刘述先、孙智燊等人。方先生说:“学生是心灵的后裔。”(此语深得《巨流河》作者齐邦媛赞赏。)其作品大多是课堂讲稿整理而成,面向青年读者,文字缜密深思。 方东美 著作 方东美(1899-1977),名殉,字德怀,后改字东美,安徽桐城枞阳人。有名哲学家,毕生致力于学术事业,融汇佛儒道,会通东西哲学与文化,建构了以生命为本体、兼容并包的哲学体系,对促进靠前学术界对*国哲学与文化的了解,贡献良多。他曾自我评价:“我的哲学品格,是从儒家传统中陶冶,我的哲学气魄,是从道家精神中酝酿;我的哲学智慧,是从大乘佛学中领悟,我的哲学方法,是从西方哲学中提炼。”
一九六四年,在夏威夷【第四届】“东西哲学家会议”上,我与东美先生日夕相处。益重其为人。畅谈多次,如平生欢。其时我在会上宣读政治哲学方面的论文,东美先生则发表形上学方面的论文。由于会期之内,我与东美先生比邻而居,故而过从甚密,经常促膝长谈,不知东方之既白。彼此*投缘之处为:一致同意对真、善、美之追求,为人生永恒之目标;一致同意真、善、美三者不可割裂,同具有客观的真实性,而非如一般西方实证论者所以为的,唯有科学之真方始为真,而善、美皆无客观之标准云云。此期间,我感到东美先生思路颇受大乘佛学华严宗之影响,深沉明彻,绚若彩虹,广大和谐,而又多采多姿,与我之颇受禅宗影响者略有不同,然而皆能互相欣赏,深心契合。我赠东美先生英文本《禅宗的黄金时代》一册,东美先生阅之,亦甚愉快。其时,每次相谈至*后,两人皆感中国之前途充满希望,充满信心,相约要为中国文化竭尽等
《东方智慧的探索:思想巨流中的中国哲学精神》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智慧,为世界贡献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它不仅仅是对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更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实践、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之中,展现出一种融贯天人、注重实践、强调和谐的精神特质。本书《东方智慧的探索:思想巨流中的中国哲学精神》旨在引领读者深入中国哲学精神的源流,审视其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理解其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融合,并对当今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共分为两册,将系统地梳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华,展现其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一册:思辨的起点与早期智慧的萌芽(上古至春秋战国)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宇宙观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就已经对自然万物、宇宙运行产生了朴素的观察和理解。《易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以其卦象和爻辞,勾勒出宇宙生成、变化、发展的基本图景。《阴阳五行》思想的萌芽,揭示了世界万物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生成,并遵循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循环演变的规律。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对世界整体性和动态性的认知基础。同时,早期神话传说中对天、地、人的敬畏,也体现了先民对宇宙秩序和生命起源的初步探索。 第二章:百家争鸣的智慧宝库:儒家思想的创立与核心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思想作为影响最深远的学派,由孔子开创,孟子、荀子等人发展。孔子以“仁”为核心,强调“礼”的社会规范,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他强调“孝悌忠信”,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观点,并阐述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化而保持。荀子则强调“性恶论”,认为人性需要通过后天的礼义道德来约束和改造,主张“隆礼重法”。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 第三章:道家的自然无为与宇宙精神 与儒家关注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思想则将目光投向了自然宇宙本身。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无形无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求,以达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境界。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强调精神的自由与超越,主张“齐物论”,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通的,不必拘泥于名相之分。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精神寄托,也影响了中国人的艺术、养生和思维方式。 第四章:法家的治国之道与权力观念 面对乱世,法家思想则提出了另一套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强调“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统治理论。法家主张以严酷的法律来规范臣民的行为,以赏罚分明的制度来激励和约束,以君主的权威来驾驭一切。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依靠强权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实现国家富强。法家的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朝的统一,但其过分强调君权和严苛的刑罚,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然而,法家对国家制度、法律规范的深刻思考,仍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五章:墨家的兼爱与功利主义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以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功”等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曾一度成为重要的思想流派。墨子主张“兼爱”,反对亲疏贵贱之分,认为应该爱所有人。他提倡“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墨家还重视实际的功利,强调“尚贤”和“尚功”,认为国家应该任用贤能的人,并以实际的功绩来衡量。墨家思想以其朴实、务实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儒家的某些不足,但其学说在秦汉之后逐渐衰落。 第二册:思想的演变与多元的融合(秦汉至明清) 第一章:大一统的哲学基石:儒学的主流化与汉代新儒学 秦朝统一后,焚书坑儒,试图以法家思想统一思想。但刘邦建立汉朝后,采取了更为开明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学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以其“天人感应”学说,将儒学与阴阳五行、神秘主义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为皇权的神圣性和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代新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将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名士的风骨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士人阶层厌倦了现实的束缚,转而追求精神的自由。玄学应运而生,以老庄思想为基础,融合佛学,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潮。竹林七贤等玄学名士,以其旷达洒脱、追求“清谈”和“风流”的生活方式,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玄学关注“有”与“无”、“体”与“用”等哲学本体问题,并强调个体精神的解放和超越。 第三章:佛教的东渐与中国哲学的新格局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的本土化过程,与中国本土思想,尤其是道家和儒家,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引入了关于轮回、业报、涅槃等新的哲学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死观、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禅宗,以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特点,以及对当下、自心的强调,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实践和体悟的精神不谋而合。 第四章:宋明理学的集大成与宇宙人生的再探索 宋明时期,面对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革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宋明理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了“太极”概念,解释了宇宙的生成和万物的本源。张载提出了“气”的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程颢、程颐兄弟奠定了理学的基本框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构建了庞大的哲学体系,强调“格物致知”,主张通过穷究事物的道理来达到圣人的境界。明代王阳明则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主张,强调内在的心灵力量,主张通过直觉和体悟来认识真理。宋明理学将中国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社会、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第五章:晚明时期的思想变迁与西方哲学的初步接触 明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起,传统思想观念也受到冲击。一些思想家,如李贽,提出了对传统礼教和权威的批判,主张“童心说”,强调个性的解放。同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如利玛窦等人的著作,虽然在中国的影响力有限,但却是东西方哲学思想交流的开端,为后来的文化融合埋下了伏笔。 结论: 《东方智慧的探索:思想巨流中的中国哲学精神》两册,试图勾勒出中国哲学精神从早期萌芽到深刻演变,再到多元融合的宏大图景。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的梳理和解读,更是对蕴含其中的智慧精神的挖掘和阐释。我们看到,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在于其对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知,对人伦道德的深刻关怀,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和谐统一的追求。这种精神,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始终,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思维方式。在当今世界,理解中国哲学精神,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更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文明视角,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感受中国哲学精神的博大精深,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