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外教育名著选读
原价:39.80元
作者:刘新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300087733
字数:342000
页码:5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名著,均为中外教育文献中的精品,同时也兼顾了当代一些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或国际组织对当前和未来教育的各种独到见解,多选名著时间亦延长至20世纪后期。读完本书,读者不但可以了解教育理论的历史源流,而且可以了解教育理论在当代的发展状况和对未来的展望。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中国教育名著选读”和“外国教育名著选读”两部分组成。中国部分选取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王夫之、蔡元培、陶行知等十一位教育家,外国部分选取了柏拉图、昆体良、夸美纽斯、洛克、卢梭、斐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乌申斯基、杜威、布鲁纳、赞可夫、埃德加等十二位教育家,撷取这些教育家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和学习价值的教育名著三十余种进行选读。除除单篇外,每位教育家及其著作均有作者就简介、成书背景、内容精要、名著选读等内容。本书结合这些教育名家的成长经历,阐述了不同名著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特色,批判继承了中外历史上进步的教育思想,对于提高读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前言
中国教育名著选读
孔子及其《论语》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孟子及其《孟子》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荀子及其《荀子》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学记》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董仲舒及其《对贤良策》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韩愈及其《师说》等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朱熹及其《朱子语类》等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王守仁及其《传习录》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王夫之及其《习性诸论》选读
一、作者简介
二、成书背景
三、内容精要
四、名著选读
蔡元培及其《教育独立议》等选读
陶行知及其《生活即教育》等选读
外国教育名著选读
柏拉图及其《理想国》选读
昆体良及其《雄辩术原理》选读
夸美纽斯 及其《大教学论》选读
洛克及其《教育漫话》选读
卢梭及其《爱弥儿》选读
裴斯泰洛齐及其《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选读
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选读
乌申斯及其《人是教育的对象》选读
杜威及其《民主主义与教育》选读
布鲁纳及其《教育过程》选读
赞科夫及其《和教师的谈话》选读
埃德加.富尔等及其《学会生存》选读
作者介绍
刘新科,男,1948年生,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第四、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陕西省比较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外教育史和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出版专著《中外著名教学法述评》、《中外名师学行
文摘
序言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经历一段身体不太舒服的时期,总是感觉身体沉甸甸的,提不起精神,食欲也不佳,中医上常说的“亚健康”大概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我抱着用书中的知识来帮助自己调节的想法,翻开了这本书。它的排版和设计都比较朴素,但是内容本身却显得非常厚重。关于“温热论”和“湿热论”的章节,一开始读起来的确有些挑战,因为涉及到很多我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和理论框架。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湿”和“热”在病理学上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人体的。书中描绘的一些“证候”和“病机”,我感觉与我自身的一些感受有相似之处,这让我觉得很有启发。但同时,我也发现,要将这些理论真正应用到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上,还有一段距离。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更具体、更易于操作的建议,比如对于“湿热”体质的人,在日常饮食上应该避免哪些食物,又该多吃哪些食物?有没有一些简单的食疗方或者按摩手法,能够帮助我们疏导体内的湿气和热邪?目前,我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学习的态度,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医的理论有更深入的认识,并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让自己身体的“沉重感”能够得到缓解。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解释身体奥秘的书籍充满兴趣,尤其对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非常着迷。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非常有分量,它似乎在深入探讨“温热”和“湿热”这两个在中医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书中的语言非常精炼,逻辑性也很强,每一句话都似乎饱含深意,需要仔细品味。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对于“温热”的定义,它是否仅仅是关于温度的变化,还是包含了更广泛的生理病理意义?而“湿热”,这个我经常听到的词汇,在这本书中是如何被剖析和解释的?它在人体内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会对身体造成哪些具体的影响?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湿热”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与不同脏腑之间的关联。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或者一些便于理解的比喻,那就再好不过了。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区分生活中哪些情况可能与“湿热”有关,从而能够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所有内容,但它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开始触及到更深层的理论内核。
评分这本书,我算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啃下来。说实话,一开始我完全是被“中医经典必读丛书”这个标题吸引了,总觉得这种东西摆在书架上,能提升点文化气息,显得自己有点底蕴。拿到手一看,纸张还挺厚实的,印刷也算清晰,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我平时也不是那种能坐得住的性格,所以读起来进度很慢,大部分时间都是随便翻翻,看看目录,挑几个感兴趣的章节读读。有时候也会对照着网上的资料,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这些古老理论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湿”的论述很感兴趣,总觉得生活中很多不舒服都跟这个“湿”脱不了干系,比如总是没精神、身体沉重、食欲不振之类的。书中用了很多古代的术语,一开始理解起来确实有点门槛,需要反复查阅,甚至结合一些白话解释的资料才能勉强明白。不过,每次读懂一点,都会觉得豁然开朗,好像解锁了一个新的认知维度。虽然我至今也还没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内容,但我对中医的认识确实有了些许改观,不再觉得它仅仅是传说中的东西,而是有其深刻的道理和实践价值的。至少,我现在看身边人身体不适,会从“湿”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虽然我不敢妄下诊断,但这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评分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其实是有点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家里人有人对中医很推崇,就买了好几本,我算是跟着沾光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真的不是一本能让你一眼看穿的“快餐读物”。它的语言风格很古朴,很多词汇都是我不太熟悉的,需要经常停下来,翻字典,或者搜索相关的解释。一开始读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烧脑”。书中提到的各种“证型”,比如“湿热”“寒湿”之类的,对我来说就像是抽象的符号,很难和现实中的症状联系起来。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关于“病机”的论述,比如“湿邪如何侵袭人体”,“热邪又是如何助长湿邪的”,这些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具体到实际应用,我总觉得隔了一层纱。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到底有没有一些非常具体的、普通人也能听懂的例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比较在意的是,这本书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能不能更深入地提供一些可以实践的方法,比如针对不同“证型”的饮食建议,或者简单的日常调理技巧。毕竟,对于我这种纯粹的门外汉来说,光是理解这些概念就已经够费劲了,如果能结合一些实际操作,可能会更有收获。目前来说,我更多的是一种“了解”的态度,希望能慢慢消化,但要说完全掌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评分我一直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很感兴趣,中医理论就是其中之一。这次有机会接触到这本关于“温热论”和“湿热论”的书,觉得很有意思。书的装帧设计看起来比较传统,很有古典韵味。我刚开始翻阅的时候,就被书中对“湿”的细致描摹所吸引。它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简单地将“湿”理解为潮湿,而是从更深层次的生理病理角度去阐释。书里提到的“湿邪”是如何影响身体的津液代谢,如何造成“阻滞”和“沉重”等症状,这让我对身体的很多不适有了新的认识。比如说,我有时候会感觉身体不清爽,尤其是在阴雨天,总是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以前我只是觉得天气不好,但看了这本书,我开始思考这是否与体内的“湿气”有关。同时,书中关于“热”的论述也很有深度,它不仅仅是指温度升高,更涉及到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我尤其好奇的是,“湿”和“热”两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湿热”这个复杂的病理状态的。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湿热”在人体内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调理,这些是我非常期待了解的。虽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我认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身体的运作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