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1卷)

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晓伟 编
图书标签:
  • 质性研究
  • 研究方法
  • 社会科学
  • 教育研究
  • 人类学
  • 心理学
  • 访谈
  • 观察
  • 案例研究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769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28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回到课堂上来,我所开设的“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这门课一直坚持在“做”中,也就是在真实的研究情境中去认知、使用、理解和反思方法与方法论,在“知”与“行”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科视角”。这本集子就是一个典范。它所收录的18篇质性研究论文,每一位学生对其“研究问题”的提炼都经历了2个月以上的时间,这里有他们自己的故事,有他们对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深切关照和反思,研究的真正“魔力”是来自于研究者本人,他/她的经验、体验、疑惑,甚至是意外,就如同探险,一旦发现新的资料或阐释,会如获至宝,手舞足蹈,研究的快乐往往来源于对问题的挑战性、创新性探究和思考。

目录

序言
校庆,想说爱你不容易:关于N大学110周年校庆的学生体验研究
文/程接力评/陈向明
悬崖上的花朵:一名女大学生恋爱的质性研究
文/李廷洲评/楚江亭
教师的“诚”性与教学智慧生成之间的关系研究
文/王永明评/杜亮
××开放大学(总部)教师角色扮演及互动个案研究
文/张遐评/贺晓星
他为什么评不上教授:研究型大学社科副教授的职称晋升个案调查
文/屈廖健评/黄盈盈
如何看待研究生培养与科研项目挂钩
文/卢威评/刘云杉
“在家上学”现象动因窥探
文/李文静评/罗燕
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认同的个案研究
文/张建评/裴淼
课堂情境中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案研究
文/周瑛仪评/齐学红
流动儿童家长参加读书会的个案研究
文/刘羽评/陶传进
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教室互动研究:以教八楼113教室为例
文/杨阳评/王熙
教育学部在职高校女教师的博士生学习适应问题:N大学在职博士生M的个案研究
文/管贤强评/魏曼华
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及成长影响因素研究:一个80后创新创业者的个案
文/孙春梅评/夏林清
“双面胶”与“双面焦”:80后女性家庭与职业选择困境的质性研究
文/武晓伟评/熊秉纯
关于学部制改革中组织认同的质性研究
文/吴娱评/余凯
研究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是如何自我定位的:两个女硕士研究生的个案研究
文/朱春芳评/张莉莉
全日制专业硕士群体消极情感的研究:以S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文/涂玥评/郑新蓉
一个特别的培智学校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战争”
文/陆莎评/朱志勇
后记
《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1卷)》 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1卷)》是一部深度剖析质性研究方法论的学术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含实践指导的质性研究学习平台。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质性研究的核心理念、操作流程、技术方法以及伦理考量,并对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评论与反思。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从理论根基到实践落地,再到批判性审视,全方位地展现质性研究的魅力与价值。 第一部分: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石与理论溯源 本部分是理解质性研究的“why”与“what”。我们首先追溯质性研究的历史渊源,探讨其在哲学上的根基,如解释学、现象学、建构主义、批判理论等思潮对质性研究理念的深刻影响。深入阐释质性研究的核心哲学立场——承认现实的多元性、主观性与情境性,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 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视角: 详细讨论质性研究对现实本质(本体论)的理解,即现实是流动的、多层次的、被社会文化建构的,而非客观、单一、独立存在的。以及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这种现实(认识论),强调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共情理解与深度解释在知识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科学范式之辩: 将质性研究置于与量化研究的比较框架中,探讨两种范式的不同追求、优势与局限。澄清质性研究并非“不科学”,而是遵循一套不同于实证主义的科学逻辑,强调其在探索深度、揭示复杂性、理解意义方面的独特价值。 核心概念辨析: 深入剖析“意义”、“理解”、“语境”、“解释”、“反思性”等质性研究中的核心概念,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质性研究的实践操作与方法论 本部分是本书的“how-to”指南,系统梳理了质性研究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的完整流程。我们力求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指导,帮助研究者克服实践中的障碍。 研究问题的确立与界定: 探讨如何从模糊的兴趣点出发,逐步形成具有质性研究特质的研究问题。强调研究问题应具有开放性、探索性,能够引向对现象的深度理解,而非简单的因果检验。 研究设计的策略: 详细介绍不同的质性研究设计类型,如案例研究、民族志、扎根理论、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阐明它们的适用情境、核心关注点与基本操作原则。 采样策略与原则: 深入探讨质性研究中的目的性采样(purposive sampling)原则,如理论抽样、滚雪球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典型案例抽样等,讲解如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理论发展和研究目标动态调整采样策略。 数据收集方法: 访谈技术: 细致讲解半结构化访谈、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等不同访谈形式的技巧,包括访谈提纲的准备、访谈过程中的提问与追问、倾听与观察、以及如何建立信任关系。 观察方法: 介绍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与非参与式观察(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差异与应用,强调观察时需要关注的细节、记录方式(田野笔记、录音、录像)以及如何处理观察者的角色与影响。 文本与文档分析: 讲解如何收集与分析历史文献、政策文件、个人日记、媒体报道、网络文本等作为质性研究的数据来源。 其他数据收集技术: 简要介绍影像分析、物质文化分析等新兴或补充性的数据收集方法。 数据管理与组织: 提供实用的建议,指导研究者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组织海量、非结构化的质性数据,例如使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如NVivo, ATLAS.ti)以及手写笔记的编码与归档。 第三部分:质性数据的分析与解释 本部分聚焦于质性研究的核心挑战——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炼有意义的洞见。我们强调分析过程的系统性、严谨性与创造性。 编码与主题生成: 详细介绍不同层级的编码过程,包括开放编码、轴心编码、选择编码等,以及如何通过编码识别数据中的模式、主题与范畴。 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的分析: 阐述两种主要分析路径的异同,以及如何在实践中结合使用,例如在扎根理论中,分析过程就是理论建构过程。 叙事分析、话语分析、框架分析等特定分析技术: 针对不同研究问题和数据类型,介绍更为精细化的分析方法,如如何从叙事结构中解读意义,如何分析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如何通过框架分析理解政策制定过程等。 建立理论与论证: 探讨如何将数据分析结果上升到理论层面,如何构建清晰的理论框架,并为研究发现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强调理论生成(grounded theory)与理论检验(theory testing)在质性研究中的融合。 研究者的反思性在分析中的作用: 强调研究者自我反思、审视自身立场、偏见与假设对于保证分析客观性与深度解释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质性研究的伦理考量、可信性与传播 本部分关注质性研究的实践规范、质量评估与成果分享。 研究伦理的原则与实践: 深入探讨质性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匿名性、研究参与者的福祉、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边界等,并提供具体的伦理规范与操作指南。 质性研究的可信性(Trustworthiness): 详细讨论如何提升质性研究的严谨性与可信度,包括可信性(credibility)、可迁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dependability)与可确认性(confirmability)等标准,并介绍相应的策略,如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成员核查(member checking)、审计追踪(audit trail)等。 质性研究的成果呈现与传播: 探讨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呈现质性研究的发现,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口头报告、案例故事等形式。强调叙事的力量与如何让研究成果具有可读性与影响力,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质性研究的批判性审视与未来展望: 对质性研究的优势与局限进行客观评价,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反思质性研究在跨学科融合、技术应用、伦理挑战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质性研究:实践与评论(第1卷)》不仅是一本学术工具书,更是一场关于理解与解释的深度对话。本书适合所有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学生以及希望提升问题解决与深度分析能力的研究爱好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掌握 质性研究的核心理论基础与哲学视角。 熟悉 质性研究从设计到分析的完整实践流程。 精通 各种常用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 理解 质性研究的伦理规范与质量评估标准。 提升 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反思性研究意识。 本书致力于引导读者不仅“学会”质性研究,更能“理解”质性研究的精髓,并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灵活运用,产出富有洞察力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正在进行一个关于社区参与式研究的项目,手里头关于定性方法论的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但真正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觉得脚踏实地的操作指南却少之又少。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定性研究的方法和范式,更重要的是,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以及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伦理困境和解释学的挑战。比如,关于扎根理论的应用,它没有停留在教你怎么编码那么基础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学者对“理论饱和”的理解差异,并通过几个详实的案例展示了当研究者自身的预设如何不经意间影响了最终理论的构建过程。读到作者对“反思性”(Reflexivity)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时,我仿佛醍醐灌顶,它提醒我,我们不是一台冰冷的记录仪,而是研究场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管理和书写这种主体性,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特别是书中关于叙事分析和现象学分析的章节,其细致入微的文本拆解过程,让我对如何从原始访谈资料中提炼出有深度、有生命力的主题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对我接下来的田野工作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稳健而又不失批判性,既有扎实的理论根基,又不乏对实践中灰色地带的深刻洞察,绝对是定性研究者的案头必备。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方法论的细枝末节上展现出的精细度,是我以前读过的任何教材都无法比拟的。我最近在尝试使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定性部分来补充我的定量发现,但在如何有效地“融合”两个层面时,我遇到了很大的障碍。这本书中关于“案例研究”(Case Study)的章节,特别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介绍了斯特朗(Stake)或尹(Yin)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详细比较了这些框架在面对复杂、多层次的社会现象时的适用边界和内在张力。作者们甚至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流程图,指导研究者如何在数据分析阶段进行“配对比较”(Pairwise Comparison)和“矩阵建构”,以确保定性洞察能够有力地支撑或挑战定量假设。这种从宏观哲学到微观操作的无缝衔接,使得理论学习能够立刻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此外,关于如何撰写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声明”部分,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模板和建议,它强调了清晰的论证链条,告诉我们如何向审稿人或读者清晰地说明我们的选择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事后诸葛亮。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研究过程中每一步“选择背后的理由”的穷尽式探讨上。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后实证主义思潮在定性研究中的整合程度。坦白说,很多教材在介绍完经典方法后,对于如何应对知识建构的多元性往往一带而过,让人总感觉意犹未尽。然而,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敢于直面定性研究领域中那些最尖锐的认识论争议。它详尽地梳理了关键的哲学流派如何渗透到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乃至报告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我特别欣赏它对“有效性”(Validity)这个在定性领域经常被模糊处理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构,作者们没有试图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来框定一切,而是根据不同的本体论立场,提供了衡量定性研究质量的多元标准——从可信性到转移性,再到确认性。这对于正在构建自己研究哲学的博士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指引。书中对“研究者角色定位”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它不只是简单地建议要保持客观,而是探讨了在跨文化研究中,研究者如何应对权力不对等,以及如何通过协商性的过程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这比那些空洞的伦理规范陈述要具体和实用得多。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同时又富有思想深度的导师进行了一场长篇的学术对话,它激发了我对现有研究范式的审视和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令人惊喜之处在于其对“后殖民批判”和“本土化研究”的关注。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许多研究方法论都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这在处理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时,常常显得水土不服。本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批判这种单一范式的局限性,并着重介绍了少数民族研究(Indigenous Research)中的关键原则,如“共同所有权”(Co-ownership)和“尊重知识产权”的实践操作。这些内容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变迁的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批评,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以社区为中心的合作框架,强调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赋权而非仅仅是知识产出。这种跨越文化和权力鸿沟的视角,使得整部著作不仅在方法论上具有前瞻性,更在伦理和社会责任感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它成功地将“研究是什么”与“研究应该为何”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我们这些身处复杂社会情境中的研究者,指明了更为负责任的道路。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出色,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虽然内容极其严谨,但行文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逻辑推进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实践反思”栏目。这些小节通常会引用一些著名的、但处理得有争议的研究案例,然后引导读者思考如果站在当前的理论框架下,这些研究者本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路径。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学手法,它不再是单向灌输知识,而是强制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情景模拟。例如,在讨论焦点小组(Focus Group)技术时,它深入分析了“群体动力学”可能带来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并提出了几种在访谈提问和小组引导中可以用来平衡群体意见的微调策略,这些技巧极其细腻,是标准操作手册里绝对找不到的“江湖经验”。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参与一个由顶尖学者组成的“方法论研讨会”,他们不断抛出新的挑战,同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对于那些希望将自己的定性研究提升到更高层次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给力!

评分

好书

评分

给力!

评分

给力!

评分

给力!

评分

好书

评分

给力!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