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独特,充满了学者的严谨与探索的热情。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论述,而是更像一场精心组织的学术对话。作者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察视角,这种不断质疑与构建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实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侦探式”的求真精神。书中对某些特定构式在跨句法层面的延伸和限制的讨论,简直是语言学界的“显微镜”观察。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表达,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层规则。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母语使用经验进行反思和验证,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其他许多读物难以给予的。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重塑训练。
评分这部著作读起来,就像是漫步在语言学这座宏伟建筑的迷宫中,每一条路径都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发现。作者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剖析,展现出对语言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那些在传统语法体系中难以被清晰界定的“灰色地带”给予了有力的阐释。例如,书中对某些常用句式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语义差异的探讨,真是鞭辟入里。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凭直觉使用的语言习惯,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系统的理论支撑,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汉语表达的精确把握能力。书中引用的案例既贴近实际生活,又兼具学术深度,使得复杂的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被切实感知和运用的工具。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从根本上理解现代汉语如何运作的严肃学习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扎实且极具启发性的框架。它的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构式语法理论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评分坦白讲,我过去在学习现代汉语语法时,总感觉缺少一个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中枢神经系统”,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面向语篇和使用的统一分析框架,将词汇、短语乃至整个句子的功能和结构紧密地编织在一起。阅读体验是连贯且富有张力的,作者的论证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语言单元入手,逐步构建起复杂的构式网络。这种系统性思考的训练,让我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宏大的视野。在比较不同学派观点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成熟,既不偏颇,又能清晰地指出自己理论的优势所在,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担当。阅读此书,就像是得到了一个全景地图,让我得以清晰地定位和导航现代汉语的复杂地形。它带来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全新的、整合性的理解范式。
评分这部作品在展示现代汉语动态性方面的能力尤为出色。它没有将语言视为一成不变的僵硬系统,而是充满了活力和适应性。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构式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迹象和在语用维度上的灵活变异。书中对于那些处于发展初期或边缘地带的“新生”构式的关注,展现了研究者与时俱进的前沿视野。相比于一些侧重于静态描述的语法著作,这本书更注重描绘语言“如何工作”的过程。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对语料库数据敏感性的强调,这使得所有理论推导都有坚实的经验基础做后盾,避免了纯粹思辨的风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任何一句中文时,都会下意识地去探寻其背后的“构式骨架”,这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汉语语法如何体现认知过程和交际需求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投资。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担心其理论框架会过于抽象难懂,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翻译”成更具可操作性的认知模型。书中大量的图示和表述,巧妙地将抽象的构式关系具象化,使得那些复杂的句法和语义交织点变得一目了然。比如,书中对于“主题化”结构如何在不同语篇层面上发挥作用的剖析,就处理得极为精妙,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归纳到机制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构式语法的核心思想。它给人的感觉是,每翻过一章,自己的分析工具箱里就多了一把锋利且适用的工具,对汉语的理解深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对于希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语言分析的进阶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架起了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
评分这样就使得实体构式到最抽象的图式构式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体,通常情况下实体构式只有一个实例,而图式构式则包括部分或全部开放的结构或抽象句型。在图式构式中,实例例释(instantiated)某个图式构式,而这个图式构式则允准(license)这些实例。
评分经典书
评分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构式表示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情景”,“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语法有生成性,但“非转换的”,一个个语法格式,亦即构式,并不是如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说的那样由生成规则或普遍原则的操作所产生的副现象(epiphenomena);除包含在语法格式即构式之内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外,“构式本身也有意义”,不同的构式有不同的构式意义;任何一个构式都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Goldberg认为,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结合体,而且其形式和意义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其他的构式中预测,就称之为构式。
评分构式分为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其中,语素、词、复合词以及全固定的习语叫做实体构式(substantive construction),这些构式在词汇上是固定的(lexical fixed)的,即其组成分子不可替代,而半固定习语以下的构式都被称作图式构式(schematic construction)。(Fillmore,Kay & O’Connor,1988)
评分这样就使得实体构式到最抽象的图式构式一起构成了一个连续体,通常情况下实体构式只有一个实例,而图式构式则包括部分或全部开放的结构或抽象句型。在图式构式中,实例例释(instantiated)某个图式构式,而这个图式构式则允准(license)这些实例。
评分当代语言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科学与技术的互补时代,信息处理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知识世界的载体是语符系统,信息处理的根本对象是语言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成为数据处理对象相似,神经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应用,使得在大脑神经层面探讨语言机制成为可能。这些无疑都引导语言研究走向科技化,“语言科技新思维”(李葆嘉2001)应运而生。所谓“语言科学”包括理论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分支学科,所谓“语言技术”指语言研究的现代技术手段,包括语言信息处理、语音实验分析,以及语言的神经、心理和行为实验分析的技术手段等。就语言信息处理而言,又可以分为语料库研制技术、知识库研制技术、知识挖掘和抽取技术、句法信息处理技术、词汇信息处理技术、语音信息处理技术、语义信息处理技术、语用信息处理技术等。
评分构式语法主要有三个特点:单层面—不可逆性、信息的综合性和共性—遗传等级模式。单层面—不可逆性是指构式语法认为它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转化(no derivation),Kay(1995)认为,当且仅当某种语言中存在一套构式,而这些构式能够组合起来产生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和语义的确切表征式,这个句子才被语法确认为合格。
评分这个定义体现了两个关键点:一是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二是从构成成分不能预测整个构式的意义。后来Goldberg在1995年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定义,内容有所变化,她说:“任何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一方面不能通过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确认存在的构式预知,就被确认为一个构式。”(Goldberg 2006:5)目前这一修订的定义是“构式”概念的最新的构式主义阐释。
评分当代语言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科学与技术的互补时代,信息处理水平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知识世界的载体是语符系统,信息处理的根本对象是语言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成为数据处理对象相似,神经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应用,使得在大脑神经层面探讨语言机制成为可能。这些无疑都引导语言研究走向科技化,“语言科技新思维”(李葆嘉2001)应运而生。所谓“语言科学”包括理论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分支学科,所谓“语言技术”指语言研究的现代技术手段,包括语言信息处理、语音实验分析,以及语言的神经、心理和行为实验分析的技术手段等。就语言信息处理而言,又可以分为语料库研制技术、知识库研制技术、知识挖掘和抽取技术、句法信息处理技术、词汇信息处理技术、语音信息处理技术、语义信息处理技术、语用信息处理技术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