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在释解古文献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其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训诂学萌芽于先秦时代,经过汉魏、隋唐及宋元明各朝的发展,终于在清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清代不仅出现了两个主要的训诂学流派——吴派和皖派,涌现了一批著名的训诂学大师,而且出现了大量杰出的训诂学作品,比如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邵晋涵的《尔雅正义》等,这些作品对民国直至如今的训诂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周信炎,广西桂平市人。198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本科毕业,在本校继续攻读训诂学专业研究生。1990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测绘报社编辑、记者。主要著作有《传统语言学辞典》(合著)、《古汉语虚词词典》(合著),主要论文有《论〈说文系传〉的因声求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训诂学的萌芽——先秦
1.训诂及其起因
2.先秦训诂的几种体裁
3.先秦训诂的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训诂的兴盛和训诂学的形成——两汉
1.训诂兴盛的原因
2.传注的繁荣和郑玄的训诂学
3.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尔雅》
4.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
5.世界上第一部大字典——《说文解字》
6.第一部通过语音探求语源的专书——《释名》
7.小结
三 训诂学的保守——魏晋南北朝隋唐
1.保守的主要原因
2.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3.新专著的撰著和旧专著的注释
4.集解、义疏的产生和《五经正义》
5.小结
四 训诂学的转折——宋
1.理学的兴起和“六经注我”
2.宋代的注疏和朱熹的训诂学
3.《说文》学的兴起和训诂理论的归纳
4.小结
五 训诂学的萧条——元明
1.萧条的原因
2.元明训诂学的成就概说
3.小结
六 训诂学的鼎盛——清
1.训诂学复兴的原因
2.清代训诂学的成就和特点
3.清代考据的两个主要流派——吴派和皖派
4.段玉裁和清代的《说文》学
5.王氏父子和清代的雅学研究
6.余论
七 训诂学的突破——民国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刘歆提倡古文经得到了王莽的支持。王莽篡位以后,要学周公“制礼作乐与太平”,托古改制。恰巧古文经如《周礼》、《尚书》、《左传》、《毛诗》等便于王莽利用,于是他也支持设立古文经博士,向久已独尊的今文经发起猛烈的进攻,双方的斗争十分激烈。汉哀帝命令刘歆与今文博士讲论经义,今文博士不肯答对。刘歆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移让太常博士书》,系统而深刻地批判了今文经学。刘歆博学多才,凡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在王莽的支持下,他终于依靠政治力量,使古文经学暂时战胜了今文经学,与今文经同立博士。
首先,古文经学把孔子看作是史学家,把六经看作是孔子整理古代史料的书籍定本,所以古文经学者重视语言文字,偏重名物训诂,解释经典,都依循旧文,不凭空臆说,行文简明,它的特色是考证的。其次,古文经学不是那么死守师说,而是能够择善而从,因而他们一般都能兼通数经。如贾逵的父亲贾徼是刘歆的学生,师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和《国语》、《周官》,又师从塗恽学习《古文尚书》,师从谢曼卿学习《毛诗》,这在今文经学中是难以想象的。再次,古文经学家信古而不趋时,实事求是,排斥迷信,反对谶纬,具有学术上的纯洁性。
光武帝刘秀因为谶纬中有“刘秀当为天子”的话,非常相信谶纬。刘秀即位以后,又废古文经,提倡今文经,并要求今文博士讲谶纬。古文经学又变成私学。
……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训诂学史话》 一部梳理中国古代思想脉络的学术之作 系列总序: “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旨在为广大读者呈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宏大图景,深入剖析历代思想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揭示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本系列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代先贤对话,感受思想激荡的魅力。我们相信,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是把握中华文明精髓,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钥匙。本系列将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训诂学史话》:开掘汉字智慧,探寻意义之源 内容简介: 《训诂学史话》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训诂学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训诂,作为一种专门研究字义、词义,辨析词语准确含义的方法与学问,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书不拘泥于孤立的字词考证,而是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演变、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力图展现训诂学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学术传统,如何与经学、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并最终构成了中华文明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的叙述始于文字的萌芽,探寻早期人们对文字意义的朴素认知与实践。从甲骨文、金文的刻画符号中,我们得以窥见先民们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与表达,文字的意义在此 nascent 阶段便已显现出其重要的沟通与记录功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学术繁荣,诸子百家争鸣,文字的运用日趋复杂,对字词意义的辨析也随之而起。本书将重点梳理这一时期诸子学派在训诂方面的萌芽,例如墨家对词语的精确界定,道家对“道”等核心概念的深层阐释,以及法家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要求,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训诂学”,但其对字义的关注已经为后来的训诂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是训诂学正式确立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本书将详尽阐述汉代经学兴起对训诂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面对儒家经典的权威性,如何准确理解与阐释这些经典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一批重要的训诂著作应运而生,如《尔雅》的出现,标志着训诂学开始走向系统化,它以类聚的方式对词语进行解释,成为后世训诂的典范。《说文解字》更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许慎不仅以“六书”理论解释汉字的构造,更对数以万计的字进行了释义,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后世训诂学研究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本书将深入分析《说文解字》的成就与局限,及其对后世训诂学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本书还将考察汉代诸如郑玄、马融等经学家在各自的经学注疏中体现出的训诂方法与贡献,他们如何结合古义、今义,利用训诂来论证经义,巩固儒家学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趋于多元,玄学兴起,文学创作也日益繁荣。在这一时期,训诂学在继承汉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玄学对于老庄哲学的解读,催生了新的训诂方法,更加注重对概念的哲学性阐释,以及对词语深层内涵的挖掘。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如王弼、郭象等学者如何通过训诂来理解和阐释《老子》、《庄子》等经典,及其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文学领域的发展,也对训诂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词语的审美意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有了更深的关注。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也是学术整合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本书将聚焦唐代官学体制下训诂学的发展,如《五经正义》的编纂,体现了国家对经学和训诂的重视,以及对训诂标准的统一。《唐韵》等韵书的出现,则将训诂学推向了语音学的领域,字音与字义的结合,为研究古代语言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本书还将考察唐代学者如陆德明《经典释文》等著作的贡献,他们如何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训诂体系,并与音学、义学紧密结合。 宋代是学术思想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理学成为主流。本书将深入分析宋代学者在训诂学上的创新与发展。理学家们在继承前人训诂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从义理和心性论的角度来理解经典,他们通过对字词的重新解读,来阐释其哲学思想。如朱熹、程颐等理学大家,他们在注释经书时,是如何运用训诂的方法,并赋予字词以新的哲学内涵的,本书将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此外,宋代还出现了如《广韵》的修订,以及各种字书、类书的编纂,这些都为训诂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工具。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训诂学虽然面临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其自身的发展并未停滞。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训诂学的发展特点,如文字学的复兴,考据学的发展,以及训诂方法在文学、史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例如,清代乾嘉学派的兴起,更是将考据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密的考证方法,为训诂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重要的训诂学家及其代表作,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这本著作集历代说文研究之大成,对《说文》的解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后世治说文者不可逾越的经典。同时,本书还将考察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出现,对字词运用、意义变化的新的解读,以及训诂学在这些领域中的渗透。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古代训诂学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展现这一学术传统所蕴含的深厚智慧。训诂学不仅是对字词意义的考索,更是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社会以及思维方式的深刻揭示。它如同一个放大镜,让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汉字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文化积淀和时代变迁。理解训诂学,就是理解中国古代学者如何通过对文字的精微把握,来建构和传承他们的思想体系,如何通过对意义的不断追寻,来探索宇宙人生的真谛。 《训诂学史话》试图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视角,而非静态的、孤立的眼光来看待训诂学。本书将强调训诂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哲学思潮等紧密联系。本书的语言力求平实晓畅,避免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希望能让更多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训诂学的世界,感受这门古老学问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关于文字、意义、思想的深刻启示。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文献的罗列与考证,更是对中国古代学者在探寻语言奥秘、传承文化薪火过程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结晶的生动描绘。它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漫长而精彩的意义追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