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性(1):一百五十年中外“中国人像”(最新版)

中国民族性(1):一百五十年中外“中国人像”(最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沙莲香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民族性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社会学
  • 西方视域
  • 中国形象
  • 文化认同
  • 百年中国
  • 学术著作
  • 民族心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8588
版次:2
商品编码:109722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字数:4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国内外研究“中国民族性”的著名学者、专家或有识之士的著名论断,如梁启超、陶行知、张君劢、鲁迅、毛泽东、杜威、麦华陀等,所选文章既有肯定中国民族性中积极因素者,亦有全盘否定者,各种观点超过了时空之限制,为读者奉献出一部全面评析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心理学和中国民族性研究,其代表性著作《社会心理学》、《中国民族性》等声播海内外,对总结和认识中国民族心理有着重要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和中国人(1849)/[英]亨利·查尔斯·萨
中华帝国追想(1854)/[法]古伯察
中国人及其叛乱(1856)/[英]密迪士
诱人的课题——中国国民性(1858)/[英]库克
东方宗教(1872)/[美]约翰逊
在遥远中国的外国人(1872)/[英]麦华陀
独立种族(1877)/[德]利希霍芬
中国问题之解决(1894)/孙中山
中国人的特性(1894)/[美]斯密斯
世变之亟(1895)/严复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1901)/梁启超
文化偏至论(1907)/鲁迅
中国人的明面与暗面(1909)/[美]麦嘉温
东西文化在中国的冲突(1911)/[美]罗斯
东西思想之差异(1915)/陈独秀
国人之公毒(1915)/远生
矛盾的中国人性格(1916)/[日]服部宇之吉
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杜亚泉
中国:从远古到今日(1916)/[英]庄廷龄
中国的特征(1916)/[美]柏赐福
吾国国民弱点(1917)/光升
东西文明根本差异(1918)/李大钊
心气薄弱的国人(1919)/傅斯年
中国人的中国(1919)/[英]倭纳
东西思想异点(1920)/[美]杜威
吾国无国民(1921)/陶行知
中国古代文学上的社会心理(1921)/朱希祖
中国国民特性(1922)/[英]罗素
中国文化要义(1922)/梁漱溟
国人思想习惯之弱点(1923)/唐锇
中国的祸根(1926)/[法]格尔巴特
现代中国文明(1926)/[德]勒津德
中国:地理、经济、政治(1926)/[英]奥特
站起来的中国人(1929)/毛泽东
中国国民性论(1929)/[日]渡边秀方
中国人特点(1929)/[日]和进哲郎
机器与精神(1929)/林语堂
中国国民之改造(1929)/张君俊
中国人——人种地理学的心理论(1929)/[法]劳德
东西文化之比较(1930)/胡适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1930)/[德]韦特福格尔
中国人经济心理(1930)/[德]威尔海姆
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1931)/蔡元培
国民心理(1932)/王造时
中国人心理(1933)/[美]海威
国民精神上之劲敌(1935)/郎德沛
中国人的精神结构(1935)/[日]大谷孝太郎
民族性与民族卫生(1937)/潘光旦
民族性与教育(1938)/庄泽宣
中国命运(1946)/蒋介石
民族特性比较(1946)/孙本文
乡土中国(1947)/费孝通
中国心理之分析([949)/萧孝嵘
中国民族(1949)/缪凤林
中国文化与世界(1957)/牟宗三等
美国与中国(1958)/[美]费正清
从传统到现代(1966)/金耀基
中国家庭制度(1968)/吴自建
汉民族(1968)/吴主惠
明日之中国文化(1970)/张君劢
中国民族特性(1970)/项退结
中国人哲学思想之特性(1971)/成中英
中国家族主义与国民性(1971)/杨懋春
从中国传统价值看国民性(1971)/文崇一
从历史看中国人(1979)/钱穆
文化超越前进论(1980)/胡秋原
假面的告白(1980)/陈其南
孔子仁学(1981)/杜维明
农民性格的蜕变(1981)/吴聪贤
中外社会思想之比较(1984)/谢康
中国人的人格发展(1984)/孙隆基
丑陋的中国人(1985)/柏杨
中国传统文化之分析(1986)/张岱年
个人既是载体也是实体(1993)/费孝通
中国人的社会取向(2004)/杨国枢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反应(2004)/杨国枢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能否同时并存(2004)/杨国枢
儒家的人文精神(2006)/杜维明
儒家的困境及世界伦理重建(2006)/刘述先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2006)/余英时
附录1 韦伯谈中国人的性格/王容芬
附录2 关于中国国民性的10种见解/梁漱溟
附录3 中国17省人的性格特点
主题索引
编后记

精彩书摘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团体道德的缺乏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样具体的伦常关泵。
不但在我们传统的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一一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

前言/序言


《大观:中国人的时代肖像》 内容梗概: 《大观:中国人的时代肖像》并非一本讲述具体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的著作,它是一部以宏大的视角,通过梳理和呈现近一百五十年来,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中国人像”,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文化演进与国民精神面貌的深刻演变。本书旨在以一种多元而立体的维度,唤醒读者对“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思考,通过对历史影像、文学叙事、艺术创作、社会评论等多种媒介中“中国人”形象的集萃与解读,勾勒出我们民族在近代以来跌宕起伏的历程中所经历的身份认同的重塑、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复杂心绪。 本书的精髓不在于对某一个历史时期或某个群体进行详尽的文献梳理,而在于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像”,展现出一种流动的、动态的群像叙事。这些“中国人像”可能是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浪潮中的维新志士,他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憧憬,也对传统文化进行着反思;可能是民国时期风云变幻下的各色人等,有奔赴革命洪流的热血青年,有安享太平盛世的士绅名流,也有在时代夹缝中艰难求生的普通百姓;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祖国的劳动者、知识分子,他们以朴实无华的姿态,在广袤的土地上挥洒汗水;也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拥抱世界、锐意进取的先行者,他们身上凝聚着时代的活力与开放的精神。 本书不拘泥于单一的视角,而是力求呈现一种多层次的解读。一方面,它关注外部世界如何观看“中国人”。从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笔下的“东方奇观”,到近现代国际社会对中国国民性的不同解读,本书试图梳理出中外视野下“中国人像”的异同与演变,揭示其中可能存在的误读、偏见,也探索理解的桥梁。另一方面,它更侧重于“中国人”如何观看自身,如何塑造自我形象,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不断自我定义的过程。从古老的哲学思想中汲取力量,到吸纳外来文化元素,再到最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建构过程是本书探讨的核心。 《大观:中国人的时代肖像》并非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它更倾向于一种基于文化研究和历史哲学的深度探索。每一幅“中国人像”的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政治思潮的涌动、以及时代精神的烙印。本书将引导读者去体会不同时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他们所怀抱的理想,以及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这些“肖像”的审视,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一百五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面貌和中国人的集体意识。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不仅会借鉴历史学的研究成果,还会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评论、艺术史、电影研究等多个领域。通过不同学科的视角,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解析“中国人像”的丰富内涵,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在绘画、摄影作品中,我们会捕捉到人物的肢体语言和神情;在社会评论中,我们会洞察公众舆论和时代情绪的走向。这些多元的呈现方式,将使“中国人像”更加鲜活、立体。 《大观:中国人的时代肖像》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和反思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国民性演变的独特窗口。它鼓励读者跳出碎片化的历史叙述,去构建一个更加连贯、完整的关于“中国人”的认知体系。通过对这些“时代肖像”的细致品读,我们不仅能够回顾过去,更能理解当下,并对未来产生更清晰的洞见。这是一次关于民族身份、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我们是谁”的追问,一次对中国人民伟大精神的礼赞。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深刻而不失可读性。它旨在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与不同时代的中国人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心灵交流。无论是对历史学研究者、文化学者,还是对中国近代史和国民性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提供一次富有启迪意义的阅读体验。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中国人像”的解读,唤醒读者自身的思考,激发对民族命运和个体价值的深刻感悟。 总而言之,《大观:中国人的时代肖像》是一部以“中国人”为核心,以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变迁为背景,以多元的视角和跨学科的方法,对中国人民的时代群像进行深度解读的著作。它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是一本解读国民精神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深刻追问。通过这本书,读者将有机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或许在于其对“时代性”与“永恒性”的辩证思考。我们通常认为民族性是相对稳定的内核,但作者通过这漫长的一百五十年的梳理,有力地论证了外部视角下的“中国人像”是如何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消长而发生戏剧性转变的。当中国积弱时,形象多是带有怜悯或轻蔑的刻板印象;而当中国开始崛起时,形象则迅速演变为焦虑、挑战或新一轮的误读。这种“风向标”式的变化,映射出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的偏见,更是世界格局变迁的客观反映。阅读这本书,就像是照了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如何被世界理解,往往比我们内心深处如何定位自己,更能决定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和命运。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更深刻的问题,值得每一位关心国家身份和国际形象的人反复咀嚼和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带有一种沉稳的历史感,装帧也显得颇为考究,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深刻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中国人像”这一宏大主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叙事野心。能够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线索梳理得如此清晰,并试图从中提炼出民族性这一复杂命题,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初读之下,那些关于早期接触与误解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只是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引述,还原了当时中西方视野中彼此的形象构建过程,那种既充满好奇又夹杂着傲慢与偏见的复杂图景,读来令人唏嘘。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尤其是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外部世界如何根据自身需求和文化预设来“塑造”和“观看”中国人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着实令人拍案叫绝。这种深度的剖析,远超出了简单的民族志描述,更像是对一种持续发生的“他者化”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元认知审视。对于想探究“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是如何被看见的”这两个核心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且富有启发性的起点。

评分

从文笔风格上说,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得当,虽然主题宏大且涉及领域宽泛,但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阅读过程保持了一种令人愉悦的流畅感。它不像纯粹的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兼具学者洞察力和散文家笔触的混合体呈现出来。尤其是在描绘一些关键历史转折点时,作者的叙述会不自觉地带上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仿佛读者正亲历那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年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时,所采取的“既不全盘否定西方视角,也不盲目美化本土经验”的平衡立场。这种中正平和的态度,使得我们能够更清醒地看待历史遗留下的诸多复杂遗产。它迫使读者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去理解“中国人像”是如何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维度上不断被解构、重构的过程,这无疑是极具时代意义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在时间隧道中进行的田野调查,只是调查的对象是人类心灵深处对于“差异”的认知结构。我个人非常关注社会心理学层面上的互动影响,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着墨颇深。它没有止步于表面的外交辞令或贸易往来,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冲突如何内化为彼此刻板印象的“土壤”。特别是涉及到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内部不同思想流派(无论是人类学、殖民主义宣传,还是后来的自由主义思潮)如何不断地修正和固化他们对“东方人”的认知模型,这种精妙的对比和梳理,简直是大师级的展示。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散落在尘封档案中的零碎文字和图片,重新组织成一幅关于民族身份建构的动态长卷。通读下来,我清晰地感觉到,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民族性”,绝非一成不变的内核,而是在与外部世界持续不断的对话、摩擦与镜像反射中被动态塑造出来的产物。这种动态的、关系性的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静态看待“国民性格”的传统观念。

评分

对于一个对历史细节有着较高要求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在史料的扎实程度上给予了我极大的信心。我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那种近乎偏执的审慎态度,每一次对“中国人像”的定性,背后都有着确凿的来源支撑,而不是空泛的论断。这种学术的严谨性,使得即便是那些观点较为尖锐的章节,也显得不虚浮、有根有据。我个人对书中关于某一特定时期(比如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报刊如何利用漫画和轶事来构建一个“神秘而落后”的东方形象的分析尤为着迷。那些图文并茂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宣传工具如何有效地塑造大众心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告诉了我们“别人怎么看我们”,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帮助我们反思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我们自身的反应和自我认知又是如何被这种外部审视所影响和塑造的。可以说,它是一本关于“他者凝视”如何反噬自身认同的深度研究报告。

评分

人大的教授也不过如此

评分

编的很糙,很多文献都是依据二手转引,文献被剪裁得支离破碎,已经无法看到原文的语境。总的来说,这本书只能当做文献的索引

评分

人大的教授也不过如此

评分

编的很糙,很多文献都是依据二手转引,文献被剪裁得支离破碎,已经无法看到原文的语境。总的来说,这本书只能当做文献的索引

评分

人大的教授也不过如此

评分

编的很糙,很多文献都是依据二手转引,文献被剪裁得支离破碎,已经无法看到原文的语境。总的来说,这本书只能当做文献的索引

评分

编的很糙,很多文献都是依据二手转引,文献被剪裁得支离破碎,已经无法看到原文的语境。总的来说,这本书只能当做文献的索引

评分

人大的教授也不过如此

评分

人大的教授也不过如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