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设为绪论、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实践论(修持论)和结语七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的五编三十二章为全书的主体,心性论与直觉论为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两大要点,由此而初步构筑了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体系。在该书的“绪论”中,作者方立天分述了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具体方法:结合现代哲学发展的要求,筛选、归结中国佛教的重大哲学问题,构筑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系;运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国佛教哲学的概念、范畴;寻究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原来意义;体会中国佛教某些哲学语言的言外之意;探索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规律;总结中国佛教哲学理论思维成果;进行比较研究,以把握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特色;阐发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与意义。这八条是我的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研究方法的初步归纳和总结。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 张。《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 究的成果。作者方立天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 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出中国佛教哲学体系。《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 )》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 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印度佛教哲 学以及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思想加以比较,以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 互动进程,进而总结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方立天,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1984年特批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专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等,其中《佛教哲学》获**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获第六届**图书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上
**编 总论
小引
**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思想体质
第二编 人生论
小引
第四章 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
第五章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七章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
第八章 中国佛教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第三编 心性论
小引
第九章 印度佛教心性论思想概述
第十章 中国佛教心性论哲学范畴网络
第十一章 南北朝时代佛教三大心性论思潮
第十二章 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十七章 荷泽宗的灵知心体说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二十一章 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余论一 心性论:中印佛教思想的重要同异点
余论二 心性论:儒、道、佛三教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下
第四编 宇宙论
小引
第二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第二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现象论
第二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上)
第二十六章 中国佛教的本体论(下)
第五编 实践论
小引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结语
征引与参考书目
主要人名索引
后记
重印附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深度的自我反思之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对于“缘起性空”、“唯识”等核心概念的剖析,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椅子上静坐许久,消化那些抛出的观点。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深刻的,因为它触及到了存在的本质问题。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思考框架,去面对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常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开阔和从容,看待日常琐事也多了一层哲学的滤镜,少了许多无谓的焦虑和执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都非常精良,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功夫的。拿到手上沉甸甸的感觉,翻开内页,字迹清晰,排版考究,即便是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的划分和注释的标注,都非常规范和易于查找。这样的实体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和翻阅。当然,内容本身才是核心,但一个好的载体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比较柔和,长时间阅读下来,精神上的疲惫感比看一些印刷质量不佳的书籍要轻得多。对于一个钟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严密得令人叹服,尤其是在处理跨越不同流派和历史时期的思想演变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掌控力。它清晰地勾勒出了印度佛教思想从早期发展到后期的流变脉络,重点突出,重点不散。每一部分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仿佛有一条无形的丝线,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各个哲学节点紧密地串联了起来。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和后世解读时,都保持了高度的审慎和批判性,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坚实的学术基石。对于想系统了解该领域发展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导航图,它避免了常见的那种零散拼凑、缺乏整体观的通病。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可能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比较中外不同思想体系时的那种开放心态和独到见解。它并不局限于对佛教内部哲学的梳理,而是常常将其置于更宏大的世界哲学背景之下进行对比和探讨。这种跨文化的视野,让读者得以跳出单一的文化框架去审视问题。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中国佛教哲学”,更是在探讨人类智慧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终极问题的探索历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东西方智慧的共通之处和差异性都有了更细致的体悟。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宗教或哲学范畴,成为了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哲学议题,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满了冷冰冰的术语和枯燥的论证,而是更像一位智者在耐心与你对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举例,那些恰到好处的比喻,一下子就点亮了我脑海中模糊不清的理解。这使得即便是对佛教哲学只有初浅了解的读者,也能跟上思路,不至于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这种行文上的亲和力,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大量的专业词汇所困扰。这种平衡,在学术与普及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实属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