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明春编著的《形意拳四象五行精义》本着清晰、有序、合理的原则对形意拳的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做了一定的解析,使读者易于理解和练习;也详细介绍了五行拳练法的分解动作和训练说明,便于读者有个清晰认识,进而易于掌握。这些方法都是经过了多年的练习体悟而不断总结出来的,但这只是攀登形意拳高峰的初步。我发现学练形意拳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天练习的感悟都有所不同,不仅架子经常变化,而且劲力、体感、认识也会经常变化,很多同学者也有同感,这可能就是“变易”吧。记得李桂昌师父说过一句话:“只要是活人就会不停地变。”他在耄耋之年还在体悟,还在思考,还在变化。形意拳的拳架是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拳架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抻筋拔骨的拳架与弹抖发力的拳架就有所不同:前者是慢慢拉,“长筋腾膜”;后者是快速弹抖,全身肌肉协调发力。因此,我们不应拘泥于某种拳架,而是根据练功程度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
毛明春编著的《形意拳四象五行精义》虽是形意 拳的初级入门,仅对五行拳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论述, 但也经过深思熟虑,几易其稿,耗时耗力才得以完成 。*初想对形意拳的形、意、气、力诸方面进行系统 、全面的论述,也试图将十二形都编写完成.但在写 作过程中才发现论述形意拳是个巨大的工程.且形意 拳理法写作的*大特点是“知行合一”,若没有亲身 的练功体悟是写不出来的,也是不能写的。本着为读 者负责的原则,*不能胡乱编造,*不能异想天开, 所以这个大工程不是一人一时之力可以完成的,遂改 变写作思路,进行精简,*后决定将力量集中在五行 拳上,因为五行拳是“母拳”,是形意拳大厦的基础 。在多年研练五行拳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五行拳入 门容易,但要想得到其精要确是极难。譬如“会走路 就会打形意拳”“打拳似走路”,人人都会走路这是 天生的本能,从这方面说形意拳是“简易”的,但由 于它是在本能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潜能,所以要 想得到形意拳的精髓,就必须研究人的站、走、跑等 本能运动的机理,进而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
毛明春,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武术八段,中国武术段位制教材编者之一,香港武术家协会学术顾问。 少年时代开始习练形意拳,由于练武去除了多年的体寒、散光、头疼等多种疾病而对武术痴迷。1977年考入山西大学体育系,师从陈盛甫,后又拜陈济生等几位高人为师,学习形意、太极、八卦、易筋经等传统武学,不断参悟内劲理法。1982年又考取了山西大学武术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内功。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教学和传播,将自己多年珍贵的心得和体悟用于教学,惠及大众。发表研究论文近60余篇,承担多项**和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了十余张武术录像带及光碟。 重要研究成果:太极拳对人体经络波的影响;太极图与太极站桩肌电图。
**章 形意拳概述
**节 形意拳的核心理念
第二节 形意拳心法、功法和技法
第三节 形意拳的运动特点
第四节 形意拳的价值
第二章 形意拳基础练习
**节 无极桩
第二节 太极桩
第三节 三体式
第三章 形意拳四象
**节 鸡腿
第二节 龙身
第三节 熊膀
第四节 虎抱头
第四章 形意拳基本手型、步型
**节 掌型
第二节 拳型
第三节 步型
第五章 五行拳
**节 劈拳
第二节 崩拳
第三节 钻拳
第四节 炮拳
第五节 横拳
第六节 五行连环
第七节 进退连环
第六章 练功体悟
后记
我对传统武术书籍的要求是很高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体系,而不是零散的技巧集合。这本《形意拳四象五行精义》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构建了一个从基础到高阶的完整学习路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意”的阐述,可以说是目前我所见书籍中描述得最到位的一本。形意拳讲究以意带形,但“意”究竟是什么,常常是难以言传的。这本书用丰富的比喻和具体的意象引导,例如描述“劈拳如开天辟地”,让读者能够在大脑中构建出清晰的、可供想象的画面,从而辅助劲力的产生。它没有回避那些看似“玄奥”的部分,而是努力将其“落地”,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转译。 另外,这本书的目录编排非常人性化,章节划分合理,便于检索和回顾。当我练习完一个阶段的动作后,可以迅速翻到相应的理论章节,回顾一下自己发力是否符合书中所强调的“合”与“开”的辩证关系。这种即时反馈和理论印证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训练效率。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形意拳有深入探索欲望的同道中人,这本书绝对值得拥有,它会成为你习武路上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尊重。我最惊喜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意拳的“打法”上,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探讨其“养生”与“内修”的层面。在现代社会,人们练拳往往追求爆发力和实战性,却忽略了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身心修炼的本质。这本书很好地平衡了这一点。它详尽阐述了与形意拳理论体系紧密相关的道家养生思想,比如如何通过特定的吐纳法配合拳架的开合来调和脏腑功能,这对我目前的健康状况大有裨益。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做得非常到位,对于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术语,他都会给出多个流派的解释,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这让这本书的受众范围扩大了,既适合初学者建立宏观认知,也适合资深习练者进行理论的辨析和深化。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泡在书房里,对照着书中的“内功心法”章节进行静坐体会,那种心绪逐渐沉静下来的感觉,比单纯的体力训练要来得更深刻、更持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拳谱,更像是一部关于东方武学智慧的导读手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厚度啊”,这可不是贬义,而是意味着内容绝对扎实,绝非市面上那种粗制滥造的“速成秘籍”。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五行”与“四象”理论在拳法中的具体应用,这部分是很多形意拳书籍中常常泛泛而谈,难以落地的内容。这本书则不同,它用非常严谨的逻辑链条,将金、木、水、火、土的特性与崩、劈、寸、炮、横这五种劲力的产生机理做了对应阐释,读起来酣畅淋漓,茅塞顿开。特别是对“崩拳”的解读,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作为旁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快、猛”这种表层描述上,而是深入到了力点的瞬时爆发和借劲的转换上,看得我手心直冒汗,恨不得立刻找个空地试演一番。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轶事和前辈高人的练拳心得,这让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增加了阅读的连贯性。 作为一个已经练习形意有些年头的爱好者,我深知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它能让你在瓶颈期找到突破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不是僵硬的招式,而是融会贯通的理解框架。唯一的遗憾是,某些关键的步法细节,文字描述得再详尽,也总是缺少那么一丝丝现场感,这也是为什么我对附带的光盘抱有极高的期望值,希望能补足这方面的遗憾,让理论和实践真正能够无缝对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古朴的墨色调配上苍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一个充满武术精神的年代。我特地去查了查作者的背景,他似乎是某位名家亲传的弟子,这更增添了我对内容期待值。 翻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图文排版,这点非常重要,毕竟武术书籍,图解的精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不易透墨。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介绍基本功法时的那种耐心和细致,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邻家长辈手把手地在教导。比如对“站桩”的描述,不仅仅是动作要领,还深入探讨了呼吸与意念的配合,很多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资料都只是简单带过,但这里却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剖析,甚至细化到了“一呼一吸”间的微小差别。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精髓,但光是阅读这些理论铺垫,就已经让我对形意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一个痴迷于传统武学,渴望挖掘其深层文化内涵的习武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宝库,让人忍不住想一头扎进去,去探索那隐藏在拳架背后的哲学思想。 只是希望光盘里的内容能同样精彩,毕竟实操演示的直观性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最近对国术的兴趣愈发浓厚,开始系统性地搜集相关资料,而这本《形意拳四象五行精义》无疑是我书架上分量最重的一本。我最欣赏它的学术态度,它没有过度神化传统武术,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性去解构拳法的内在原理。例如,书中在讨论“劲力”的产生时,引入了人体结构学的一些概念,分析了筋膜、骨架在发力时的协同作用,这对于我们这些受过现代体育训练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视角。很多老拳谱的描述往往是“气沉丹田”、“力达梢端”,听起来玄之又玄,而这本书则努力用清晰的语言去解释“如何做到”这些境界。 此外,书中的插图不再是那种模糊不清的旧照片或者过于简化的线条图,而是采用了高精度摄影下的分解动作图,每一个关节的角度、身体重心的细微转移,都捕捉得非常到位。这对于自学或者远程学习的同仁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已经开始按照书中的“基础导引”部分进行日常练习,虽然进步缓慢,但能明显感觉到身体在发生积极的、良性的变化,不再是盲目地模仿套路,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训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一个高手,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懂得如何训练”的习武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