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

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刘俊新 编
图书标签:
  • 排水工程
  • 污水处理
  • 环境工程
  • 给排水
  • 市政工程
  • 水污染控制
  • 环境保护
  • 工程技术
  • 建筑工程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16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59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村庄整治技术手册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将村庄整治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和扎实,本着让农民得到实惠的想法,村镇建设司组织编写了这套《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从解决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目的是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可用的村庄整治实用技术,推广各地先进经验,推行生态、环保、安全、节约理念。

目录

1 村庄排水类型与污水处理技术
1.1 村庄排水类型及其特征
1.1.1 生活污水
1.1.2 生产污水
1.1.3 被污染的雨水
1.2 村庄污水处理技术和模式
1.2.1 村庄污水处理技术
1.2.2 村庄污水处理模式
2 村庄污水特征与排放标准
2.1 村庄污水特征调查案例
2.2 村庄污水相关的排放标准
2.3 村庄污水水质检测
2.3.1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2.3.2 现场简易检测指标与方法
3 村庄排水系统
3.1 概述
3.1.1 村庄排水现状与特点
3.1.2 村庄排水设施建设的指导原则
3.1.3 村庄排水体制的确定
3.2 庭院排水
排水-1 庭院排水设施
3.2.1 生活污水排水设施
3.2.2 生产污水排水设施
3.2.3 雨水排水设施
3.3 村落排水
排水-2 村落排水设施
3.3.1 村落排水形式
3.3.2 村落排水设施材料
3.3.3 污水排放设施施工方法
3.3.4 污水排放设施造价
3.3.5 运行维护管理
4 村庄污水物化处理技术
4.1 过滤
排水-3 滤池与过滤器
4.2 沉淀
排水-4 沉淀池
4.3 混凝
排水-5 混凝澄清池
4.4 吸附
排水-6 活性炭吸附设备
4.5 消毒
排水-7 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设备,含氯消毒药片
5 村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排水-8 化粪池
排水-9 沼气池
排水-10 氧化沟
排水-11 生物接触氧化池
排水-12 生物滤池
6 村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
排水-13 生态滤池
排水-14 人工湿地
排水-15 稳定塘
排水-16 土地渗滤
排水-17 亚表层渗滤
7 村庄污水处理组合技术
7.1 村庄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原则
7.2 单户污水处理组合技术
7.2.1 初级处理技术
排水-18 化粪池或沼气池处理技术
7.2.2 化粪池或沼气池+生态处理组合技术
排水-19 化粪池或沼气池+生态滤池
排水-20 化粪池或沼气池+人工湿地
排水-21 化粪池或沼气池+土地渗滤
排水-22 化粪池或沼气池+稳定塘
7.2.3 化粪池或沼气池+生物处理组合技术
排水-23 化粪池或沼气池+生物接触氧化池
排水-24 化粪池或沼气池+生物滤池
7.2.4 生物+生态深度处理组合技术
排水-25 生物+生态深度处理组合技术
7.2.5 雨水利用技术
排水-26 雨水利用技术
7.3 多户污水处理组合技术
7.4 村庄污水处理组合技术
7.4.1 物化处理技术
7.4.2 生物处理技术
排水-27 化粪池或沼气池+氧化沟组合模式
排水-28 化粪池或沼气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组合模式
排水-29 化粪池或沼气池+生物滤池组合模式
7.4.3 生态处理技术
排水-30 化粪池或沼气池+生态滤池组合模式
排水-31 化粪池或沼气池+人工湿地组合模式
排水-32 化粪池或沼气池+土地渗滤组合模式
排水-33 化粪池或沼气池+稳定塘组合模式
7.4.4 生物+生态深度处理技术
7.4.5 雨水利用技术
8 工程实例
8.1 氧化沟处理村落污水工程实例
8.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工程实例
8.3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工程实例
8.4 厌氧+好氧联合处理技术工程实例
附录 技术列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1.1 生活污水
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农村居民在日常活动中排放的污水,包括厨房污水、洗浴污水和厕所污水等。由于农村人口密度低、居住分散、日常活动独立,因此生活污水具有水量小、分散、排放无规律、水质水量日变化系数大等特征。
厨房污水是指在洗菜、烧饭、刷锅和洗碗等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厨房污水中油和有机物含量较高。
洗浴污水是指在洗澡、洗衣和洗涤等过程中排放的污水。洗浴污水含有洗涤剂。
厕所污水即冲厕污水,包括粪便和尿液,除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氮和磷等外,还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和残余药物,给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
生活污水按颜色可划分为灰水和黑水。灰水中有机物浓度较低,且大部分易于生物降解,如洗浴污水等;黑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如厕所污水等。灰水的净化相对比较容易,处理后的出水可作多种用途回用,如冲厕、清洁、绿化和农田灌溉等。黑水中粪便有机物含量高,可将其转化为沼气;尿液含有大量的氮和磷等营养物,可用于生产肥料。处理黑水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或灭活。
农村生活污水分类如图1-1所示。

前言/序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阶段,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经济要发展,而且要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配置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村庄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立足现实、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它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而且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地方推进村庄整治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较为滞后,用地布局不尽合理;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较为薄弱,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不少集镇、村庄内交通路、联系道建设不规范,给水排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村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日趋明显,村庄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交织,村庄住区和周边农业面临污染逐年加重;部分农民自建住房盲目追求高大、美观、气派,往往忽略房屋本身的功能设计和保温、隔热、节能性能,存在大而不当、使用不便,适应性差等问题。
  本着将村庄整治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和扎实,本着让农民得到实惠的想法,村镇建设司组织编写了这套《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从解决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目的是为广大农民和基层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可用的村庄整治实用技术,推广各地先进经验,推行生态、环保、安全、节约理念。
现代建筑的隐形脉络: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书籍简介 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妥善管理已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指标。本书《现代建筑的隐形脉络: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并非关注传统的供水和排水系统,而是将视角聚焦于当代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中更为宏大、复杂的环境挑战,即如何在人居环境中实现生态平衡、能源效率与资源循环的综合性目标。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前沿的环境工程技术如何与可持续设计理念深度融合,以构建更具韧性、更少环境足迹的未来城市。我们深入剖析了超越基础性“排水”和“污水处理”范畴的诸多关键领域,旨在为建筑师、城市规划者、环境工程师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实操指南。 第一部分:气候适应性设计与城市韧性 本部分首先着眼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挑战。我们不探讨传统意义上的雨水收集或污水净化流程,而是深入研究“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化与在地化应用。这包括对绿色基础设施(GI)和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深入剖析,如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屋顶绿化系统在应对极端降雨事件中的性能评估与优化设计。 重点内容包括: 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策略: 探讨高反射率材料、植被覆盖率与水体蒸发冷却效果的定量分析,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建筑周边的微气候。 适应性城市形态学: 研究不同城市肌理(高密度核心区、低密度郊区)在面对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时的脆弱性评估方法(Vulnerability Assessment)和风险建模。 水文与水力耦合模型: 使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建立区域尺度的地表水-地下水动态模型,用以预测和管理复杂城市化区域的径流路径和滞留潜力,这远超传统管网的水力计算范畴。 第二部分:建筑生命周期评估与绿色材料科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彻底转向了建筑物理与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关注建筑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我们重点考察的是材料选择如何直接决定建筑的长期碳足迹和资源消耗,而非侧重于处理最终的废弃物。 深入探讨的议题包括: 嵌入式碳(Embodied Carbon)的精确核算: 详细介绍了ISO 14040/14044标准下的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论,并将其应用于结构材料(如木材、低碳水泥、回收钢材)的选择比较。重点分析了材料提取、运输、制造到拆除阶段的能量投入和温室气体排放。 高性能围护结构与被动式策略: 详细阐述了被动式房屋(Passive House)标准下的热桥消除、超高性能绝热层应用,以及智能遮阳系统在最大化自然采光和最小化人工能耗中的作用。这要求对建筑热工学有深刻理解。 循环经济在建筑中的实践: 研究建筑材料的“可逆性设计”(Design for Disassembly, DfD),探讨如何通过模块化和标准化接口,实现高价值材料在建筑寿命结束后的高效回收和再利用,而非简单的末端填埋或焚烧。 第三部分:能源与水资源整合系统(Nexus Approach) 本部分突破了水处理与能源系统的传统界限,聚焦于“能源-水-食物”耦合系统(Water-Energy-Food Nexus)的优化。我们考察的是如何在同一基础设施单元内实现多重效益。 关键研究方向包括: 建筑级能源回收与热能管理: 深入分析热泵技术在供暖、制冷及热水供应中的高效应用,特别是如何利用建筑内部的废热(如服务器房、洗衣房)进行梯级利用。这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产热截然不同。 非常规水资源的价值化: 本书探讨的是如何将中水(Treated Greywater)和雨水用于建筑内部的非饮用功能(如冲厕、绿化灌溉),以及如何通过膜生物反应器(MBR)等先进技术实现水质的超高标准,使其能够安全地回用到景观或冷却塔中,强调的是资源循环的经济性与操作性,而非简单的污染物去除率。 智能化与物联网(IoT)驱动的资源管理: 介绍如何部署传感器网络和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监测建筑内部的水压、能耗和微气候参数,通过预测性算法动态调整HVAC(供暖、通风与空调)和水循环系统,实现资源消耗的实时优化控制。 第四部分:政策、经济激励与社会接受度 最后一章将视角提升至宏观层面,探讨环境工程技术落地的社会、经济和法律保障机制。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工具推动可持续实践的普及。 本章涵盖的内容: 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的比较分析: 详细对比LEED、BREEAM、WELL等国际主流认证标准中对水资源管理、能源效率和材料可持续性的要求,并分析其在中国本土化实施的挑战与机遇。 环境成本核算与内部化: 研究如何通过碳税、水资源费率调整等经济杠杆,将过去被外部化的环境成本重新纳入开发和运营决策中。 公众参与和行为改变: 探讨教育和信息透明化在促进用户采纳新型环保技术(如节水器具、智能家居能源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强调技术的可操作性必须以用户理解和接受为前提。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严谨扎实,内容紧密围绕先进的环境工程理论在可持续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集成应用,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面向未来的可持续人居环境解决方案的知识图谱,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越了传统上对单一“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流程的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虽然主题是技术性的,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作者似乎很擅长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逐步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为什么”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陈述“是什么”。比如,在讲解污水处理的各种工艺时,它不仅仅告诉你有哪些步骤,还会告诉你每一步的科学依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区在排水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方面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比如,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在排水系统设计上会有什么不同?山区和平原地区又有什么区别?以及如何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污水处理技术。我还对书中关于老旧排水管网改造和升级的内容很感兴趣。很多城市都面临着管网老化、渗漏、堵塞等问题,如何经济有效地进行修复和改造,这不仅关乎效率,也关乎环境保护。书中是否有相关的案例研究,或者介绍一些先进的检测和修复技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每一次的升级和改造,都蕴含着大量的工程智慧和成本效益的考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第一眼看上去就透着一股朴实无华的专业感,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有标题和作者信息,这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脚踏实地讲解知识的书籍。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一直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很感兴趣,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处理日常产生的污水,保证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居民的健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本书的名字“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我期望它能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建设技术,以及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工艺。比如,我想了解不同类型的排水管道如何连接,雨水和污水是如何分离的,以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排水系统的布局和优化策略。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好奇污水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它们是如何将含有大量污染物的污水,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最终达到排放标准甚至可以回用的?书中会不会讲解具体的处理单元,例如沉淀池、曝处理、膜过滤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我对污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也充满了疑问,这部分内容是否也会有所涉及?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知识,还能有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工程技术的应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包含的知识本身,更在于它所传达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程伦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看得见”的排水系统和“看不见”的地下污水处理网络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我一直在思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社会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我特别想知道,在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设计和运营过程中,有哪些社会因素需要考虑?比如,如何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公众的意见,以及如何确保处理厂的安全和稳定运行?这些“软性”的因素,往往比纯粹的技术难题更具挑战性。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污水处理厂的智能化管理和远程监控的介绍,这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降低运营成本,并且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我还想了解,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污水处理厂是否还有可能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甚至成为一个资源再生中心?比如,通过厌氧消化产生沼气,或者回收废水中的热能。这些前沿的理念,是否在这本书中有体现?我希望它能启发我对未来城市水系统发展的思考。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注意的是它严谨的章节划分和逻辑结构。从总论到具体技术,再到管理和发展趋势,条理非常清晰。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组织这些复杂知识时所付出的心血。尤其是关于排水系统的早期历史和发展演变的部分,让我对这项看似普通却意义重大的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你知道吗,我一直以为排水系统就是简单的管道,但书中似乎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学问,比如如何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地形地貌以及降雨量来精确计算管道的直径、坡度和流量,这背后需要大量的数学模型和工程计算。而且,书中还探讨了排水设施的防洪抗灾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来监测和控制排水系统的运行,这对于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保障城市安全至关重要。我还对书中关于雨水收集和利用的介绍感到好奇,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将雨水转化为可用的资源,这不仅仅是环保问题,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书中是否有关于绿色排水设施,如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的内容?这些“海绵城市”的理念是如何融入到传统的排水系统中,又会带来哪些效益?我对这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现代城市水管理的新视角。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座庞大而精密的城市地下动脉系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便捷的用水用水,背后凝聚了多少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我特别想知道,在排水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环保法规和标准需要遵守?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环保案例,比如如何通过改进排水系统来减少对河湖水体的污染,或者如何通过污水处理来保护海洋生态?我非常好奇,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排水设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会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比如将雨水径流的管理与城市绿化、生态修复等结合起来,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我还想了解,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的知识,毕竟,有效的排水和污水处理是保障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例如,在疾病爆发期间,污水监测是否能起到预警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污水处理来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民生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认识到科技在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介绍了目前村镇整治方面的设施和技术,值得一看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从事规划工作学习很有必要的书

评分

介绍了目前村镇整治方面的设施和技术,值得一看

评分

介绍了目前村镇整治方面的设施和技术,值得一看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从事规划工作学习很有必要的书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