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参考文献
第1章 逆合成分析法与有机反应概览
1.1 切断与逆合成分析法
1.1.1 逆合成分析法
1.1.2 逆合成分析步骤及指南
1.2 试剂的反应性与基础有机反应概览
1.2.1 亲核反应通论
1.2.2 亲核试剂
1.2.3 亲电试剂
1.2.4 双反应性试剂
1.3 极性的颠倒
1.3.1 键的极性及其传递
1.3.2 极性颠倒
1.3.3 极性颠倒的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习题
第2章 基于非稳定碳负离子的碳一碳键形成方法
2.1 原理
2.2 有机镁和有机锂试剂的制备与反应性
2.2.1 有机镁试剂(格氏试剂)的制备与反应性
2.2.2 有机锂试剂的制备与反应性
2.3 格氏试剂和有机锂试剂的反应与合成应用
2.3.1 与烃基化试剂反应
2.3.2 与醛、酮反应
2.3.3 与羧酸衍生物反应
2.4 Barbier反应及相关反应
2.5 有机铈试剂
2.6 有机锌试剂
2.6.1 有机锌试剂的制备
2.6.2 有机锌试剂的合成应用
2.7 有机铜试剂的制备及合成应用
2.7.1 二烷基铜锂
2.7.2 高序铜
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章 稳定化碳负离子的烃基化和酰基化
3.1 原理
3.1.1 稳定化的碳负离子及其反应性
3.1.2 稳定碳负离子的因素
3.1.3 碳氢化合物酸性的描述
3.2 烯醇负离子的形成及其反应性
3.2.1 羰基化合物的切断及其合成的选择性问题
3.2.2 影响羰基烯醇负离子形成及反应性的因素
3.3 醛和非对称酮的烯醇化及其烷基化的选择性控制
3.3.1 醛的烯醇化及其烷基化
3.3.2 通过动力学或热力学控制形成特定烯醇盐
3.3.3 烯醇硅醚作为特定烯醇盐的前体
3.3.4 通过a,口一不饱和酮的共轭加成形成特定烯醇盐
3.3.5 烯醇和烯醇负离子的氮类似物——烯胺和亚胺负离子
3.3.6 活化基和保护基的使用
3.4 酯、酰胺、羧酸、砜与腈的d-烷基化
3.5 通过共轭加成进行碳亲核试剂的烃基化
3.5.1 羰基化合物的Michael加成反应
3.5.2 烯醇硅醚和烯胺的Michael加成反应
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章 稳定化碳负离子的缩合反应
4.1 羟醛缩合反应
4.1.1 羟醛加成反应的区域选择性与化学选择性
4.1.2 羟醛加成的立体选择性
4.1.3 烯醇负离子的其他缩合反应
4.2 不同类型羰基化合物间的缩合反应
4.2.1 醛、酮与酯及羧酸衍生物的缩合反应
4.2.2 羧酸衍生物与醛、酮的缩合反应
4.2.3 酯一酯缩合反应
4.3 烯烃合成法:C=C的形成
4.3.1 Wittig反应及相关反应
4.3.2 Julia烯烃合成法
4.3.3 Peterson反应
4.3.4 Tebbe试剂
4.3.5 烯烃复分解反应
参考文献
习题
第5章 基于有机硼、硅、锡、钯试剂的碳一碳键形成方法
5.1 有机硼试剂在碳一碳键形成中的应用
5.1.1 有机硼试剂的制备
5.1.2 基于有机硼试剂的碳一碳键形成方法
5.2 有机硅化合物在碳一碳键形成中的应用
5.2.1 硅元素及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效应
5.2.2 基于有机硅试剂的碳一碳键形成方法
5.3 有机锡化合物在碳一碳键形成中的应用
5.3.1 间接用于碳一碳键形成的有机锡化合物
5.3.2 直接用于碳一碳键形成的有机锡化合物
5.4 钯催化的碳一碳键形成反应
5.4.1 过渡金属配合物
5.4.2 有机钯化合物在碳一碳键形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6章 自由基反应
6.1 自由基的产生
6.1.1 通过σ-键均裂产生自由基
6.1.2 通过光化学方法产生自由基
6.1.3 通过氧化还原产生自由基
6.1.4 双自由基的产生
6.2 自由基的结构与反应性
6.2.1 自由基的结构与特性
6.2.2 自由基的反应类型
6.3 自由基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6.3.1 偶联反应
6.3.2 氧化脱羧
6.3.3 自由基加成反应
6.3.4 自由基取代反应
6.3.5 自氧化反应
参考文献
习题
第7章 极性颠倒
7.1 分子的极性与化学反应性
7.2 羰基化合物的极性颠倒
7.2.1 羰基的极性颠倒:酰基负离子(RCO-)反应性的实现
7.2.2 羰基σ-位的极性颠倒:RCOCH2+反应性的实现
7.2.3 羰基σ-位的极性颠倒:高烯醇负离子(-C-C-COR)的实现
7.3 胺和醇的极性颠倒
7.3.1 氨基σ-位的极性颠倒:胺σ-碳负离子(-CR2NH2)
7.3.2 羟基σ-位的极性颠倒:醇的σ-碳负离子合成子(CR2OH)
7.3.3 氨基氮原子及其他杂原子的极性颠倒
7.4 芳烃和烯烃的极性颠倒
7.4.1 芳烃的极性颠倒
7.4.2 烯烃的极性颠倒
7.5 广义的“极性”颠倒概念及其应用
7.5.1 自由基加成反应的“极性”颠倒
7.5.2 其他类型的“极性”颠倒:反应选择性的颠倒
参考文献
习题
第8章 成环反应
8.1 成环策略
8.2 非环前体的环化反应(单边环化)
8.2.1 原理
8.2.2 阴离子环化与Baldwin环化规则
8.2.3 阳离子环化
8.2.4 自由基环化
8.2.5 有机金属化合物催化的环化反应
8.3 双边环化与环加成反应
8.3.1 六元环的形成
8.3.2 五元环的形成
8.3.3 四元环的形成:[2+2]环加成反应
8.3.4 三元环的形成
参考文献
习题
第9章 氧化反应
第10章 还原反应
第11章 有机合成中的保护基
第12章 不对称合成
第13章 合成策略与复杂目标分子的全合成
第14章 有机合成化学的近期趋势
习题参考答案或提示
附录
作为一名对化学合成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拿到《有机合成》这本书时,带着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构建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为什么”和“怎么做”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层级。我尤其看重书籍中对于“为什么”的解释,也就是反应机理的深入剖析。很多时候,死记硬背反应式是效率很低的,只有理解了底层的驱动力和电子转移过程,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做得出色,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和图示,解释清楚每一个关键的反应步骤。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条件”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即使知道了反应式,选择正确的催化剂、溶剂、反应温度和时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往往决定了反应的成败和产物的收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样,分享这些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合成路线”的通用原则和方法论,那就更好了。这样,我就不仅仅是学习已有的反应,更能学会如何自己创造新的合成方法。
评分我拿到这本《有机合成》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分量十足”。从目录和章节的设置上来看,它试图覆盖有机合成的几乎所有重要方面。我个人在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个瓶颈:明明知道这个反应会发生,但就是不知道具体该如何操作,或者如何优化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特别是关于“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副产物的控制”,这些内容往往是教科书里一带而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经典的优化案例,例如如何通过改变溶剂、催化剂或反应温度来提高产率,或者如何通过改变反应顺序来规避一些棘手的副反应。另外,我对“立体选择性合成”这个话题尤为关注。在药物分子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中,分子的手性往往对活性和毒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解释各种实现立体选择性合成的方法,例如手性催化、手性助剂的使用等,并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不对称合成”的最新进展和代表性方法,那就更能体现其前沿性了。
评分这本《有机合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绝对不是一本轻松读物,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或者是一套详尽的实验手册。它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我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涉及的课题非常广泛,从基本的命名规则和结构表示,到各种官能团的转化,再到一些更高级的合成策略,几乎涵盖了有机合成的方方面面。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巧妙地利用现有官能团,通过几步反应就能高效获得目标分子的“策略性”合成方法特别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这些合成策略背后的逻辑,不仅仅是罗列反应,而是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路径是有效的,它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我总觉得,好的合成路线设计,就像解一道复杂的谜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的例题和习题,最好是能够结合一些现实中的药物分子或者天然产物的合成案例,这样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看到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有时候,光看文字描述,对反应的理解会比较抽象,如果能配上清晰的反应机理图和详细的步骤分解,那学习效果会大大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哪些试剂是关键,反应条件又该如何控制。
评分看到《有机合成》这本书的书名,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创造”分子的书籍。我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都充满好奇:那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药品、染料,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奇妙世界的大门。我希望它能像一本详尽的“分子制造指南”一样,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让我理解原子和分子是如何相互作用,是如何在化学反应中被重新排列组合的。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解释。为什么某些反应会发生,而另一些则不会?为什么在同一个分子中,只有特定的官能团会发生反应?这些问题触及了有机合成的本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这些复杂的化学原理。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常用有机合成试剂”的详细介绍,包括它们的性质、用途和安全性注意事项,那就更实用了。毕竟,了解和掌握这些“工具”,是进行有机合成的前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清晰的有机合成知识框架,让我能够理解和欣赏化学家们创造出各种神奇分子的智慧和技巧。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做《有机合成》。我最近刚拿到手,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不过,从我初步翻阅的几页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种非常“实在”的教科书。封面设计也很朴素,没有花哨的插图,但那种严谨的风格反而让我觉得很可靠。我一直对化学合成很感兴趣,尤其是那种从简单的起始原料一步步构建出复杂分子的过程,总觉得像是在玩一场精妙的分子积木游戏。听说这本书在基础概念的讲解上非常扎实,这一点我倒是挺期待的。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难,是因为基础不牢固。我希望它能帮我梳理清楚那些容易混淆的反应机理,比如自由基取代和亲电加成的细微差别,还有各种立体化学的规则是如何影响最终产物的。有时候,看一些更高级的书,会发现很多概念都是建立在对基本反应模式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如果这本书能把这些都讲透了,那对我来说就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了。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化学合成的书籍,有些写得比较“跳跃”,一下子就跳到很复杂的反应,让人摸不着头脑。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组织,感觉是循序渐进的,这一点对我这种需要稳扎稳打学习的人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尤其关注书中会不会有很多经典的有机反应的例子,比如Wittig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等,并详细解释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些都是理解有机合成世界的基础。
评分考有机化学的研究生,挺有用的
评分读有机合成 %D%A %D%A%D%A%D%A 《有机合成》作者从事多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机合成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等课程的教学,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教材。《有机合成》既强调基础有机反应、合成原理和方法,又注重反映有机合成化学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全书共分14章,第1章以逆合成分析和“合成子介绍合成设计方法,第2~12章阐述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反应,第13章介绍合成策略并以实例展示前述各章内容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第14章概述有机合成化学近年来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全书内容丰富,并引用大量实例、数据和文献阐述各章内容。各章附有习题、参考答案或解题参考文献。%A 《有机合成》主要供高等院校本科生作为有机合成课程教材用,也可供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研究生和从事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作参考书使用。%D%A%D%A后感悟,我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吸收前人的智慧,在于悟。当然还有一些工具性意义,比如就业、比如提高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自我定位等。附带意义也很多,但不具不可替代性,比如在社会混不去读书的人也能明事理、赚大钱。(1)适于深入地思考和理解;(2)便于反复读和熟读;(3)可以作为“伴侣”随身携带,便于随时学及时请教;(4)历来有“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之说,的确如此,读书能知天下事。读书的目的很多,主要是为了取乐、消造、提高教养水平、搞研究、加强修养。培根在《论求知》中有言道:“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我认为,他所阐述的读书的三种用途,恰到好处的概括了读书的三种意义。先来看作为消遣一说。这是人们读书开始与烦躁时所抱有的思想。初学者对知识并无渴求之感,读书之意义也就是消磨时光;而烦躁之人因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感到事物都无聊透顶,便也用读书来打发时光。殊不知,这样的读书意义便像学者们讲述“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与读书的本质大相径庭,差距颇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终于买的书送到了。很满意。 \N\N《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
评分比书店便宜,送货方便
评分不错。
评分考有机化学的研究生,挺有用的
评分不错
评分考有机化学的研究生,挺有用的
评分不错
评分读有机合成 %D%A %D%A%D%A%D%A 《有机合成》作者从事多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机合成化学和不对称合成等课程的教学,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教材。《有机合成》既强调基础有机反应、合成原理和方法,又注重反映有机合成化学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全书共分14章,第1章以逆合成分析和“合成子介绍合成设计方法,第2~12章阐述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反应,第13章介绍合成策略并以实例展示前述各章内容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第14章概述有机合成化学近年来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全书内容丰富,并引用大量实例、数据和文献阐述各章内容。各章附有习题、参考答案或解题参考文献。%A 《有机合成》主要供高等院校本科生作为有机合成课程教材用,也可供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研究生和从事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作参考书使用。%D%A%D%A后感悟,我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吸收前人的智慧,在于悟。当然还有一些工具性意义,比如就业、比如提高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自我定位等。附带意义也很多,但不具不可替代性,比如在社会混不去读书的人也能明事理、赚大钱。(1)适于深入地思考和理解;(2)便于反复读和熟读;(3)可以作为“伴侣”随身携带,便于随时学及时请教;(4)历来有“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之说,的确如此,读书能知天下事。读书的目的很多,主要是为了取乐、消造、提高教养水平、搞研究、加强修养。培根在《论求知》中有言道:“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我认为,他所阐述的读书的三种用途,恰到好处的概括了读书的三种意义。先来看作为消遣一说。这是人们读书开始与烦躁时所抱有的思想。初学者对知识并无渴求之感,读书之意义也就是消磨时光;而烦躁之人因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感到事物都无聊透顶,便也用读书来打发时光。殊不知,这样的读书意义便像学者们讲述“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与读书的本质大相径庭,差距颇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终于买的书送到了。很满意。 \N\N《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