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植物志(第57卷)(第3分册):杜鹃花科》是一部全面总结中国维管束植物系统分类的巨著,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植物志,也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的最为完整的志书。
内页插图
目录
2. 缤木亚科-ANDROMEDEDOIDEAE(Drude)E.Busch
5. 岩须属-Cassiope D.Don
1. 鼠尾岩须
2. 垫状岩须
3. 朝天岩须
4. 长毛岩须
5. 岩须
6. 短梗岩须
7. 银毛岩须
8. 扫帚岩须
9. 睫毛岩须
10. 篦叶岩须
11. 短小岩须
6. 吊钟花属-Enkiantbus Lour
组1. 吊钟花组-Sect.Enkianthus
1. 台湾吊钟花
2. 吊钟花
3. 晚花吊钟花
4. 齿缘吊钟花
5. 四川吊钟花
组2. 总状花序组-Sect.Racemus T.Z. Hsu
6. 毛叶吊钟花
7. 越南吊钟花
8. 灯笼树
组3. 单花组-Sect.Monanthus T. Z. Hsu
9. 单花吊钟花
7. 木藜芦属-LeucothoeD.Don
1. 尖基木藜芦
2. 圆基木藜芦
3. 短柄木藜芦
8. 马醉木属-Pieris D. Don
1. 马醉木
2. 美丽马醉木
3. 长萼马醉木
9. 珍珠花属-Lyonia Nutt.
1. 珍珠花
2. 圆叶珍珠花
3. 秀丽珍珠花
4. 红脉珍珠花
5. 大萼珍珠花
6. 毛叶珍珠花
10.金叶子属-Craibiodendron W.W.Smith
1. 硬花金叶子
2. 金叶子
3. 柳叶金叶子
4. 云南金叶子
11. 地桂属-Chamaedaphne Moench
1. 地桂
……
3. 白珠树亚科-GAULTHERIOIDEAE(Drude)E.Busch
4. 草莓树亚科-ARBUTOIDEAE(Drude)E.Busch
5. 越桔亚科-VACCINIOIDEAE DRUDE
精彩书摘
椭圆形、匙形或线状披针形,膜质;花梗长1. 5-2厘米,绿色,无毛;花萼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2-4毫米,先端被纤毛;花冠宽钟状,长约1.2厘米,粉红色或红色,口部5裂,裂片钝,微反卷;雄蕊10枚,短于花冠,花丝扁平,白色,被柔毛,花药黄色;子房卵圆形,有5条脊痕,无毛,花柱长约5毫米,无毛。蒴果椭圆形,淡黄色,长8-12毫米,具5棱;果梗直立,粗壮,绿色,长3-5毫米,无毛。 花期3-5月,果期5-7月。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于海拔600-2 400米的山坡灌丛中。越南亦有分布。为一美丽的观赏花卉,在广州花市享有盛誉。3.晚花吊钟花(植物分类学报)Enkianthus serotinus Chun et Fang in Act. Phytotax. Sin.6:159,pl.39.1.1957;T.Z.Hsu in Act.Bot.Yunn.4:357.1982.
直立灌木;枝细瘦,圆柱形,光滑,干后呈灰褐色,幼枝被锈色疏柔毛,渐老则脱落而近于无毛,开花的幼枝无叶;芽鳞麦秆质,常紫色,顶端圆形,或稀具尾状尖头,除边缘具睫毛外,其余无毛,叶幼时被略俯伏的锈色柔毛,在背面下部三分之一的中脉两侧被白色丛卷毛,老叶薄革质,形状大小变异大,最大的长7-8厘米,宽3-3.5厘米,通常成椭圆形,有时成菱状椭圆形,少数成狭窄的卵状椭圆形,上部或多或少骤然狭窄成长尾状,顶端具细尖头,基部渐窄成楔形,全缘,边缘反卷,表面暗灰色,无光泽,叶脉不明显,背面淡灰绿色,无毛或被微柔毛,近中脉处残留丛卷毛,中脉略凸起,侧脉约6对,极细,弧状弯曲,网脉稀疏,略显;叶柄长8-10毫米。花序有2-3花;苞片早落;花梗长10-15毫米,被疏柔毛,花下垂;花萼5裂,几裂至基部,裂片披针形,不等长,长2.5-3毫米,基部宽1.5-2毫米;花冠管状钟形,白色,长8-9毫米,直径约7毫米,基部有囊,口部5裂,裂片宽卵形,边缘具睫毛,开放时反卷;雄蕊长4毫米,花丝中部以下扁平,扩大部分被白色长柔毛,花药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基部钝,先端具芒,芒长度较药室为短;子房长椭圆状卵圆形,长4-4.5毫米,无毛,花柱长3.5-4毫米,无毛。花期4-6月,果期7-9月。
产广西(龙胜)、四川(酉阳、江津、雷波)、云南(屏边)。生于海拔800-1 500米的林中。模式标本采于广西龙胜。
本种近吊钟花E quinqueflorus Lour.但叶脉不显著,叶片顶端尾状;叶柄短;花少数,花冠较小,白色,基部有囊,花丝中部以下扁平,被长柔毛,花药的芒较药室短,易于区别。
……
前言/序言
中国植物志(第57卷)(第3分册):杜鹃花科 图书简介 《中国植物志》(第57卷)(第3分册):杜鹃花科 本书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植物志》的组成部分之一,专注于系统、详尽地记述中国境内杜鹃花科(Ericaceae)的植物分类学、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及应用价值。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专著,它汇集了国内植物分类学界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野外考察资料,旨在为国内外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园艺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最权威、最全面的杜鹃花科植物的参考资料。 一、 杜鹃花科的宏大体系 杜鹃花科是全球范围内一个极为重要且物种多样性丰富的植物科,隶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石南目。该科在全球约有120余属,超过35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尤其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具有高度的特有性和多样性。本书聚焦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所有杜鹃花科的属和种,确保收录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本书内容严格遵循现代植物分类学的最新进展,在划分科、亚科、族、属时,充分参考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证据,结合传统的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构建了严谨且符合生物进化历史的分类系统。 二、 内容结构与编排特色 全书的编排遵循《中国植物志》一贯的科学严谨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结构清晰,信息密度高: 1. 系统的分类单元描述: 本书详细描述了杜鹃花科在中国的所有归属单元。每个分类单元的描述都遵循标准格式: 科的描述: 概述杜鹃花科的宏观特征、花部结构特点、果实类型以及主要的生态适应性。特别指出了杜鹃花科区别于其他科的主要形态特征,例如花冠通常的筒状或钟状、雄蕊数量与花冠裂片数的关系、胚珠的形态等。 属的描述: 对每个在中国分布的属进行详尽的界定,包括该属的模式种、主要分布区、以及属内关键的鉴定特征。对于一些在分类学上存在争议的属,会引用最新的研究观点进行讨论和说明。 种的描述: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对每一个被确认的种,提供了详尽的、基于活体标本和新鲜采样的描述。描述内容涵盖: 植物形态特征(植株习性): 包括乔木、灌木、藤本或半灌木的生长形态,以及植株的高度和寿命。 营养器官: 对叶的形态(互生、轮生或假轮生,革质、纸质,有无鳞片或腺毛)、叶序、叶脉的书写方式、枝条的特征(老枝皮层剥落情况等)。 生殖器官: 对花序的类型(总状、伞房状、顶生或腋生)、花梗、花萼、花冠(形状、颜色、裂片大小)、雄蕊(着生位置、花药的形态,尤其是花粉散出孔的特征——顶孔或裂缝)、雌蕊(子房上位或下位、花柱长度、柱头形态)进行精细描绘。 果实与种子: 对蒴果或浆果的特征、成熟时间以及种子的大小和形态进行准确记录。 2. 详尽的地理分布数据: 本书汇集了跨越中国数十年来的植物普查数据,精确记录了每一个物种在中国境内的省级、县级乃至具体采集地点的分布记录。这些分布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文献记载,更结合了现代GIS技术校对后的野外实地记录,标注了最早的采集人、采集时间和标本馆保存号(如“模式标本”的保存信息),确保了数据的可追溯性。 3. 专业的物种检索表: 为了方便使用者快速准确地鉴定植物,书中提供了详细的“属间”和“种内”的平行检索表。这些检索表采用“二歧式”或“多歧式”结构,依据最稳定、最易观察的形态特征(如叶形、花序、果实类型)进行层级划分,确保在无花或无果期也能进行有效的鉴定。 4. 科学的命名与异名处理: 本书严格遵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N)的最新要求,确保所有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的规范性。对于在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但现已被降级或归并的异名(Synonyms),本书会进行清晰的标注,并注明其正确的有效名(Valid Name),以避免混淆。 五、 特色专题:中国的特有属与重要种 杜鹃花科在中国,尤其是西南山地,拥有全球最高的特有属和特有种比例。本书特别关注了以下几个具有重要科学和园艺价值的类群: 中国特有属的系统阐述: 对于仅在中国发现的独立属,本书提供了更深入的形态学和生态学分析。 高山杜鹃亚组的精细划分: 针对形态极其相似的高山类群,利用微观结构(如叶片表皮细胞、腺毛特征)进行辅助鉴定,解决了长期以来分类学上的难题。 药用和园艺种的植物学基础: 虽然本书侧重分类学,但对于重要的经济物种(如某些药用杜鹃或著名的观赏杜鹃品种的野生祖先种),在描述中会附带提及传统应用信息,并基于植物学结构阐明其物质基础。 六、 科学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不仅是植物分类学研究的权威工具书,也是一份详实的中国植物多样性调查档案。它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区域植被生态学研究、以及为国家植物资源普查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主要读者对象包括: 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地理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与研究生。 林业、农业、园林绿化、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中国本土杜鹃花资源有浓厚兴趣的植物爱好者和专业采集人员。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杜鹃花科植物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更精细化的阶段,为全球杜鹃花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中文参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