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尘缘悟

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尘缘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星云大师 著
图书标签:
  • 星云大师
  • 佛教
  • 人生
  • 修行
  • 禅宗
  • 心灵成长
  • 智慧
  • 哲学
  • 文化
  • 尘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20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71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家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家人共同的拥有,是彼此以“爱”联系的,每一份子都应该有所付出,为“家”注入善美、慈爱的因缘,才能打造一个安乐窝,一个让人放心的美丽净土。

内容简介

生活中偶尔会碰上一些尴尬的场面,或是难以应付的僵局,这个时候若能以幽默的智慧处理,不仅能够化解当下紧张的气氛,也能借此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或因繁忙的工作,或因恼人的人际关系,或因复杂的情感问题,或因沉重的经济负担,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绷紧,把自己的心门关得牢不可开,不知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甚至失去动力,变得盲目、迷惘。其实,生活当中时时处处都有欢乐,只是我们懂不懂得从大大小小,点点滴滴的事物里创造欢乐。
幽默是一种悟性,一种睿智,让周遭的人都能感受到个中深意,浸淫在一股清凉之中,忘却紧张,忙碌的生活所带来的疲惫不堪。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星云大师略传
自序馨香与华光
以爱赢爱
报告鸭子
小姐不嫁
心净国土净
盲女摔镜
金佛与木佛
恒河小婢
沙弥夜游
不可以貌取人
以爱赢爱
一目了然
一百顶高帽子
大笑可以治病
北风与太阳
牙齿和舌头
良宽禅师系鞋带
虱子是哪里生出来的
偷自己的真心
唱歌五块钱
张大干的胡子
一口好牙
罗伯特博士的实验
左宗棠的肚子
一罐牛奶的教育
说话的艺术
现代家庭
爱语的力量
你对我错
以谈恋爱的心情相处
同归于尽
星星月亮偷不去
停车铃
用赞美代替批评
鬼平兵卫
探病之道
罚沙弥不准拜佛
不讲话的可怕
重拾欢乐
女人的命运
赞美就能化缘
宝琴梵音
讲演费
窜寮记
……
烦恼即觉悟
心外点灯

精彩书摘

心在何方?
我们找眼睛,眼睛在;找耳朵,耳朵在;找鼻子、口、身体、手脚,都可以找得到。但是心在哪里?
要找的这颗“心”,不是心脏,那是物质的肉团心。佛教以“心猿意马”譬喻这颗上天下地,刹那变化的心。心在哪里?我们人在中国,心却跑到纽约、旧金山,甚至欧洲、澳洲。心在哪里?与某人讲话,心却跑到巷口的李先生,对街的王妈妈那里去了。这颗心,实在捉摸不定。
佛经里,不但把心譬喻成“猿马”,也譬喻“心如电”,快速无比,“心如光”,甚至比光速更快。《阿弥陀经》记载,距离十万亿佛土外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到?“一念之间”,因为心念之速,比光还要快。建造一栋大楼,需要三年、五年,可是眼睛一闭,心中一想,三十层、五十层大楼的貌样,瞬间在心中屹立。
心在哪里?心在财、色、名、食、睡五欲里;心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里。心易随境界流转,看到美色、闻到香味、一个感触、一个境界,便贪着其中。心贪着五欲六尘,人生苦痛因此产生,六道轮回由此起,以致《金刚经》提出,当“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以无所着之心,应对人间万事万物。不但看他物,更是看自己,把自己的心找到,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才能处理好万事万物。
……

前言/序言


《尘缘悟》:一场触及心灵深处的生命探寻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这句古老的喟叹,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生命旅程的短暂与浮华。然而,在这短暂而匆忙的旅程中,我们又该如何安放一颗渴望宁静与智慧的心?《尘缘悟》正是这样一部,邀您一同踏上寻觅内心平和、洞悉生命真谛的非凡之旅。它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指南,而是一位智者温和的絮语,一场涤荡心灵的静默冥想,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情凝望。 本书的缘起,源自对“尘缘”二字深邃含义的追问。我们活在尘世,与无数人、事、物结下种种因缘,编织成一张名为“生活”的巨网。这网中,有喜悦的拥抱,也有别离的泪水;有事业的辉煌,也有失意的低谷;有相濡以沫的温情,也有擦肩而过的陌生。这些,便是构成我们生命的“尘缘”。《尘缘悟》正是围绕着这千丝万缕的尘缘展开,带领读者穿越人生百态,体悟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第一篇:缘起与缘灭——洞悉人际的微妙平衡 人生最难解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渴望连接,却又常常被误解所困;我们追求和谐,却又难免经历冲突。本书的开篇,便从“缘起”谈起。何为真正的缘分?是前世的约定,还是今生的相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相遇,以及它们如何如同种子般,在生命的原野上悄然萌发。从亲情、友情到爱情,从师生、同事到萍水相逢,每一个遇见,都是一次生命的馈赠,也可能是一场挑战。 然而,缘分并非永恒不变。如同潮起潮落,缘也会有“缘灭”之时。懂得缘起,更要懂得缘灭。不是所有的缘都能走到最后,不是所有的关系都能长久维系。面对渐行渐远的亲人,面对分道扬镳的朋友,面对渐失的爱意,我们该如何释怀?《尘缘悟》不回避分离的痛苦,反而引导读者去理解缘灭的必然。这并非鼓励放弃,而是一种成熟的智慧,学会在适时放手,不强求,不纠结,让生命得以轻盈地继续前行。本书将探讨如何辨识那些不再滋养生命的缘,以及如何以慈悲心放生,让彼此获得真正的解脱。 第二篇:物欲与心安——驾驭物质的虚幻假象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所裹挟。房、车、名利、地位,这些外在的标签,似乎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追逐,我们攀比,我们患得患失,却往往忽略了内心深处的空虚与不安。 《尘缘悟》将带领我们审视“物欲”的本质。它们究竟是能带给我们幸福的源泉,还是吞噬我们安宁的猛兽?作者将以古老的智慧,结合现代生活的案例,深入剖析物欲对心灵的影响。它会揭示,过度的物质追求,往往是我们逃避内心恐惧的一种方式,是对“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的逃避。 本书的重点在于“心安”。如何才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作者将分享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学会感恩,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培养“少即是多”的观念,摆脱不必要的物质束缚;发掘内心的富足,将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它会引导读者去认识到,真正的财富并非拥有多少物质,而是内心有多少平和与满足。当我们不再被物欲牵着鼻子走,而是能驾驭它们,生命将展现出别样的光彩。 第三篇:苦乐与无常——拥抱生命中的起伏跌宕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这句俗语,道出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苦”。然而,苦的背后,也隐藏着“乐”。生命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健康与疾病,这些都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尘缘悟》将以一种悲悯而豁达的态度,带领读者去拥抱生命中的“苦乐”。它会引导我们理解,苦并非人生的敌人,而是磨砺心性的契机。在苦难中,我们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坚韧,发现自己未曾察觉的力量。同时,它也会提醒我们,乐是短暂的,如同昙花一现,切不可沉溺其中,而应懂得珍惜。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无常”的智慧。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的身体在衰老,我们的容颜在改变,我们的环境在变迁,我们的情感也在流动。理解无常,并非让我们消极悲观,而是让我们学会以一种更具弹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它会帮助读者减少对“永恒”的执着,从而减轻因变化而带来的痛苦。当我们不再试图抓住流沙,而是学会顺应水流,生命将变得更加从容。 第四篇:放下与自在——通往内心自由的必经之路 “放下”是《尘缘悟》的核心主题之一。我们身上常常背负着太多沉重的包袱:过去的遗憾、未来的担忧、他人的评价、自己的执念。这些包袱,如同无形的枷锁,让我们无法真正地“自在”。 本书将详细阐述“放下”的艺术。放下,并非懦弱的逃避,而是有智慧的抉择。它包括放下对过去的执着,不再为已发生的事情而懊悔;放下对未来的焦虑,不再为尚未到来的事情而忧心;放下对他人的评判,不再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放下对自我的固执,不再被僵化的观念所束缚。 《尘缘悟》将提供具体的指导,教导读者如何一步步地卸下这些包袱。它会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执念,识别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观念,并学习以慈悲的心,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当我们能真正地放下,心灵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轻盈与自由。这份自在,源自内心的宁静,而非外在的条件。 本书的独特之处: 《尘缘悟》之所以能触动无数读者的心灵,在于它并非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人情味与实践性的智慧。作者以其深厚的洞察力,将复杂的人生哲理,以浅白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故事与贴切的比喻,娓娓道来。 贴近生活: 书中的每一个论述,都紧密联系着我们的日常经历,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共鸣。 循序渐进: 从缘起缘灭,到物欲心安,再到苦乐无常,最终抵达放下与自在,本书的结构安排,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深化对生命的理解。 强调实践: 本书并非鼓励读者仅仅停留在“明白”的阶段,而是强调将智慧融入生活,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真正实现心灵的转化。 充满慈悲: 全书贯穿着一种温和而充满慈悲的关怀,不批判,不指责,而是以一种理解与引导的方式,陪伴读者一同探索生命的奥秘。 《尘缘悟》献给每一个渴望在纷繁尘世中找到内心平静的你。 它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它是一缕抚慰心灵的清风,吹散我们内心的阴霾; 它是一面映照自身的明镜,让我们看清生命的真相; 它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我们得以进入更广阔的心灵世界。 翻开《尘缘悟》,让我们一起,在人生的长河中,以一颗觉醒的心,去悟透尘缘,去寻觅那份属于自己的、永恒的宁静与自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与自己对话、与生命和解的深刻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但市面上很多“大乘佛法”的解读,总感觉离我们普通人的烟火气太远。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美地搭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洞察力,像是把佛法融入了柴米油盐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慈悲心”的培养,书中没有要求读者去做出惊天动地的善举,而是从最微小的细节入手,比如对待一个让你感到厌烦的同事,或者面对一次失败的交易时,你如何调动内在的柔软。这让“慈悲”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一种可以每天练习的具体行动。这本书对我生活最大的改变,是让我对“完美主义”的执念有所松动。我过去总是活在“应该”和“必须”的苛刻要求里,一旦达不到预期,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苛责。作者的文字引导我看到,人非圣贤,不完美才是常态,而正是在这些不完美之中,我们才有机会去实践宽容与接纳。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我应该成为谁,而是我如何能更好地接纳现在的自己。

评分

坦白说,我通常不太容易被这类偏向精神探索的书籍完全吸引,总觉得缺少了某种扎实的脚踏实地的力量感。但这部《尘缘悟》成功地做到了“出世的智慧,入世的实践”。它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力量感,读起来不像是在学习理论,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矫正过程。作者对于“时间观”的探讨,尤其震撼了我。他提醒我们,对未来的过度忧虑和对过去的沉溺,都是在偷窃当下的生命能量。我开始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拉回到“此时此刻”,关注呼吸,关注手中正在做的事情的细节,这种专注感带来了极大的心安。书中对“善待自己”的诠释也颠覆了我的旧观念,它阐明了真正的善待不是放纵,而是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负责和关照,是懂得适时地停止内耗。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清洁,把内心积攒已久的“情绪灰尘”清理干净,虽然过程需要耐心,但最终收获的清明感是无价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份长期的心灵陪伴契约。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题材,原本有些担心会过于说教或沉闷,毕竟很多教人“向内求”的书籍,读起来总像是在听一场漫长的人生讲座。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他人在“尘世历练”中的种种感悟与挣扎。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苦难”的解读,他没有美化痛苦,而是直面了痛苦的必然性,指出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外部的困难,而是接纳内心对痛苦的反应。书中许多段落的文字简练有力,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哲思结晶,我甚至会反复咀嚼某一个句子,尝试在自己的日常场景中进行代入和验证。比如他对“慢下来”的强调,放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急于求成的瞬间,其实是因为内心缺乏定力,用速度来掩盖恐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让你能以一种更宏大、更具穿透力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人际交往、工作压力乃至健康状态的全貌。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每一个情绪爆发的临界点停下来,问自己一句:“这是我真实的需要,还是外界强加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章节分明地推进一个论点,而是像一系列散落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起其中的内在逻辑。我发现,当我带着特定的生活困扰去翻阅时,总能在不经意间找到恰到好处的指引。比如,在谈论“欲望”的部分,作者没有一概否定,而是精妙地区分了“生存之需”与“过度索求”之间的界限,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常常搞混这两者,导致无休止地追逐身外之物。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某个观点触动而停笔记录,这些记录不是抄录原文,而是我自己的“人生对答”。它促使我进行了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对话,跳出了日常琐事的表象,去探究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书中对于“放下我执”的论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意识到我们大多数的痛苦,都源于过度认同于自己的身份、观点和过往的经历。通过这部作品的引导,我开始学着与那个“紧抓不放的自我”保持一点距离,从而获得了看待问题的弹性与自由度。

评分

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对内心平静的一种全新认知。我一直觉得“修行”这个词离我很远,是那些看破红尘的高僧大德才需要面对的课题。但读完之后才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情绪波动,都是一场修行。作者非常擅长用极其生活化的比喻,将那些晦涩的佛理讲得通俗易懂,比如,他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比作两条河流,看似交汇,实则各有走向,最终都要回归各自的源头。这让我反思了过去很多次人际关系中的执着与不甘。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放下”的论述,它不是让你变得冷漠无情,而是让你学会轻装上阵,将不属于你的重量卸下来,才能走得更远。书中对于“缘起缘灭”的阐述,也帮助我理解了许多失去与得失,不再为已成定局的事情过度消耗心力。它不是一本心灵鸡汤,更像是一部实用的生活指南,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俗泥淖中,依然能保持一颗清明的智慧之心。读完合上书本,感觉内心像是被温和地梳理过一遍,那些纠结的线头都松动了,获得了久违的舒展感。

评分

村上的果树,小孩子最清楚,谁家有梨,谁家有柿,谁家有桃,谁家有石榴等都说得一丝不差。这些果子大部分还在青涩的时候就被顽童们吃光了。要是那家的果子还长在树上,而院门关得紧紧的,人们就会瞧不起他,说他太吝啬、太小气,这家在村上也不会有人缘,用村上的活说就是“老鳖裔”。由此看来,树是谁家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村上的风景,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乡亲们的一道菜,是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树的根是交织在一起的,犹如房顶上的吹烟,袅袅娜娜地缠绕在一起,在远处望去,你能分清是李家还是张家的?有人说,吹烟是故乡的根,我说树更是故乡的根。

评分

小时候,故乡是一个绿树环抱的村庄。

评分

过渠沟上的独木桥,一个水塘和一片翠绿的竹园迎面而来。竹园是郭家的。郭二爷是篾匠,他就用自己竹园里的竹子编织家具。那时,他就光着膀子坐在门前的杏树下做活,编筐编背篓编席编筛子,乡亲们需要什么就编什么。一块黑明发亮的帆布垫在腿上,一把笨重的篾刀在手中翻飞,转瞬之间,一根根竹子在他的手里就变成了金丝玉缕。郭二爷不仅有手艺,而且喜欢小孩儿,我常蹲在他面前看他编这编那,一看就是半天。有时看呆了,也拿起竹子学着劈,但一刀下去,总是不左就右,从不能一劈到底,劈着劈着刀就偏了。有个词叫势如破竹,你千万别以为破竹容易,破开容易破准难呀!不信你试试。我试过多次,直到现在也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劈得均匀。看够了,就去他家院里掐月月红。那株月月红一年四季开花,腊月也开,名副其实,太神奇了。竹园、杏树、月月红,以及郭二爷都是我童年最深的记忆。

评分

相遇皆缘,知缘惜缘悟无生!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郭二爷家门前的那棵杏树很大,麦子熟了的时候,杏子也熟了,满树金黄。我们叫麦黄杏。杏子熟了,郭二爷会挨家挨户地送,让左邻右舍一起分享夏日的甘甜。正月十五,有人在杏树上绑上秋千,在杏树下用石滚支起转秋,乡亲们在这里欢庆节日。小孩子更是玩疯了,有一次我把秋千荡得快要和地面持平,人们无不拍手叫绝,喊着加油,母亲却吓得脸色大变,生怕我掉下来。

评分

过渠沟上的独木桥,一个水塘和一片翠绿的竹园迎面而来。竹园是郭家的。郭二爷是篾匠,他就用自己竹园里的竹子编织家具。那时,他就光着膀子坐在门前的杏树下做活,编筐编背篓编席编筛子,乡亲们需要什么就编什么。一块黑明发亮的帆布垫在腿上,一把笨重的篾刀在手中翻飞,转瞬之间,一根根竹子在他的手里就变成了金丝玉缕。郭二爷不仅有手艺,而且喜欢小孩儿,我常蹲在他面前看他编这编那,一看就是半天。有时看呆了,也拿起竹子学着劈,但一刀下去,总是不左就右,从不能一劈到底,劈着劈着刀就偏了。有个词叫势如破竹,你千万别以为破竹容易,破开容易破准难呀!不信你试试。我试过多次,直到现在也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劈得均匀。看够了,就去他家院里掐月月红。那株月月红一年四季开花,腊月也开,名副其实,太神奇了。竹园、杏树、月月红,以及郭二爷都是我童年最深的记忆。

评分

豁然开朗,读完以后很有感触,修身养性。

评分

小时候,故乡是一个绿树环抱的村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