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日)奥野宣之 著 后浪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日)奥野宣之 著 后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奥野宣之 著,张晶晶 译
图书标签:
  • 阅读方法
  • 笔记技巧
  • 效率提升
  • 学习方法
  • 自我提升
  • 时间管理
  • 读书技巧
  • 奥野宣之
  • 后浪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82972
商品编码:103647641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你会做笔记吗?你的笔记有章法可循吗?你怎样记,决定你记得怎样。《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会教你如何用一本笔记将书中的精华用高效的方式整理记录下来,只有记得好,才能记得牢!
  不止笔记,从选书到购书,到笔记的分类检索与文具的巧妙利用,读书的过程中处处皆学问。以信息整理术闻名日本的“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将在本书中告诉你,如何将读书的效率大化,如何为你自己创造一个精神上的图书馆。
  随想笔记:自由记录,信手粘贴,将枯燥笔记化为创意之源;聪明人的购书清单:激活日常求知欲,不落入营销陷阱,掌握选书主动权;“葱鲔火锅式”摘抄法:摘抄与评论交替进行,加深记忆理解,让原创思考遍地开花。
内容简介  对在漫长人生中读过的书而言,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就需要有技巧地写读书笔记,并养成长期的习惯。
  传媒业出身的奥野宣之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他倡导有目的性地购书,让读书从一开始就充满主动性;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学会摘抄,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完善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的笔记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凸显其价值。他还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有效的小窍门。
  读书笔记会帮助我们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又会带来思考方式的转变。如果你也想见证这段神奇的转变,那就从现在开始,随时把笔记本带在身边吧。

作者简介  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在利用新闻出版经验进行网络与杂志专栏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兴趣,他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NHK和TBS电视台的节目中播出后引发了热烈反响。
  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

目录关于完全版的发行1
前言5
*一章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1
人与书关系的改变者/3
让笔记成为读书时的好伙伴/5
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11
通过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13
完善购书、读书和活用的方式/15
将读书过程结构化/19
把读书相关信息记入同一本笔记/24
将笔记本一元化的技巧/29
第二章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35
购书清单是一份无形的财富/37
通过记录掌握选书主动权/40
在实体店购书印象更深刻/44
列购书清单的诀窍/46
在线清单的优缺点/51
指名购买的威力/53
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线索/59
让清单和笔记本联动起来/61
找到能帮助自己找书的“枢纽书”/64
了解报纸的出版习惯/66
认真研读报刊书评/67
第三章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71
笔记让读书成果一目了然/73
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75
从一句话开始/78
无法坚持做笔记的原因/80
巩固印象的笔记/81
做记号的三个步骤/83
利用书签边读边写/86
巧用标记区分对象/88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90
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消化/95
寻找*具代表性的语句/97
激发思想的火花/99
剪报式读书笔记/102
复印粘贴以备重读/105
重读书评以加深思考/108
经过时间积淀的精华/112
笔记塑造生活/114
第四章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119
学以致用的读书体验/121
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122
在固定场景中重读笔记/124
养成重读的习惯/126
在重读过程中有所收获/128
通过重读为思想增色/131
过去的读书体验在读书生活中的运用/133
在博客上写书评/134
做好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139
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140
创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组/145
怎样迅速找到目标内容/149
在笔记本外面做好标记/150
制作检索用标签/152
将检索数字化/154
杜绝“想不起来”的情况/157
让“书读百遍”不再只是口号/163
第五章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167
附录写读书笔记的26款实用文具203
后记231
出版后记234

精彩书摘  *一章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人与书关系的改变者
  本书中提到的笔记,用的其实就是在便利店或文具店里随处可见的笔记本。利用这种普通笔记本,就可以实现这几个不普通的目标: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说得再简单一点,学会了怎样利用笔记,就能比现在更懂得如何选书、购书、读书和活用。那么怎样利用笔记,才能将读过的内容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呢?接下来,就让我介绍一下具体方法。
  为了让读书成为一次更美好的阅读经历,仅仅“读过”是远远不够的。在读书生活中,除了要改变读书方法,还有必要在如何选书、购书、活用——也就是如何“与书相处”方面做全面的改善。
  也许你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书,堆积成山;也许你怎么也想不起来以前读过一本怎样的书、书里有什么名言;也许你无法理解、吸收书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做笔记来改善。
  本书所讲的读书方法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图1-1):
  ·如何选书:怎样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
  ·如何读书:怎样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在这样的过程后,书里的内容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我是在要求你“把所有的事情记在笔记本上”呢?其实并没有那么麻烦。举个例子,接下来我会提到把想买的书记在“购书清单”上、把读后感总结在“读书笔记”里等等的具体做法,你会发现这些都是大多数人平时就在有意无意中做的事情。
  而本书的作用也正是如此:指导你用好笔记,经过规划、梳理,学习怎样选书、怎样读书和怎样把书中的内容刻在脑海里并加以活用,然后把这些做法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
  让笔记成为读书时的好伙伴
  接下来,就由我介绍笔记的使用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随想笔记:记下平时的感悟,这与日后的选书息息相关。
  跟书有关系的信息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里。看电视、跟朋友聊天、走在街上触景生情的时候,都是灵感闪现的好机会:
  “啊,有没有这种题材的书呢?”
  “好像以前有本书,我特别想读读看。”
  “我感觉读读那本书能帮我解决眼下的问题。”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呢?捡起这些日常中闪现的点点滴滴,积累在笔记本里吧。不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只要按照时间顺序将它们排列在笔记本上就够了。
  ②购书清单: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这份清单是用来在书店“指名”购书的。通过电视广告、书评报道、书里的推荐板块或者朋友的推荐而得知的书名,都可以记在笔记里。
  也许你会觉得漫无目的地在书店找书更有乐趣,但我相信你也有过在不知不觉中被包装过度的广告词迷惑的时候,也会与自己的意志背道而驰,冲动地买下流行书或畅销书。
  如果带上这份清单,去书店的时候就不会再犹豫不决,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地选择书籍了。
  ③各种报道的剪报:尽情收录感兴趣的内容。
  除了报纸和杂志上的书评以外,出版社和书店发布的信息、与书相关的作家或名人的采访、夹在各类丛书里的出版社广告等等,都有可能藏着好书。只要是引起你注意的内容,*好都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
  如果在剪报中看到一本书,觉得“我一定要读这本”,可以在剪贴好的基础上在②中提到的购书清单里写上这本书的书名。
  剪报积累两三页左右后就要翻回去重新看一遍,在觉得有意思的内容下画线、标注重点。这样做的话,在下面这些时候就可以拿来参考了:
  “这篇采访提到了一本书,我很想读。”
  “这门学问看上去很难懂,我先找找同领域的入门书吧。”
  “以前总觉得这本书读不读都无所谓,现在仔细想想,那其实是本非常重要的书。”
  像我就不只会剪下新出刊物上刊登的信息,还会翻看过去已经读过的某些书和偶尔刊登在报纸上的书评连载,比如“我喜欢的书”“发现名著”专栏,把上面的介绍也做成剪报。日后再读这些剪报的时候,不仅能找到再读一遍某本书的契机,还能回想起书中忘却已久的描述。经历过很多事情以后,再用成熟的眼光去看这些内容,会发现自己有了不同的感悟,过去看不懂、想不通的内容似乎也能理解得更深刻了。
  ④读书笔记:将读后感转变成文字保存下来。
  读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在笔记本上做做摘抄、写写读后感,或是在上面贴一些象征这次读书体验的小物件,将这次读书体验封存在笔记本里,就当这本笔记本是记录自己真实体验的“旅行日记”“冒险日记”。
  这样做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留下证明自己读过这本书的证据。而且通过在笔记本上记录的过程,你也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使写下的内容更容易融入自己的身心,促使你把一本书切实地转变为自己的无形财富。
  这就像记日记一样,*重要的是坚持下去。只要用本书中的方法,就能更脚踏实地地阅读喜欢的书,而读不怎么喜欢的书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那么,怎样才能像我说的那样,把读书体验转变为无形的财富呢?
  首先,请准备一本全新的笔记本和几支笔。就是这么简单。至于其他方便的辅助文具,我会在后面一一介绍。如果想在笔记本上附加一些内容,也可以准备便利贴等用品。从准备找书到阅读结束,这本笔记本都可以派上用场。也就是说,笔记本即将成为你读书生活的好搭档。
  ……

开启智慧的钥匙:点亮阅读之光,洞悉文字精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如同浩瀚星海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人类积累的智慧、想象与情感。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书架,我们常常感到困惑: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真正地“读懂”一本书,让知识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而非浅尝辄止,转瞬即忘?如何才能让阅读不再是消遣,而是成为一种强大的学习工具,一种提升自我、洞察世界的有力武器? 本书,正是为你量身打造的一场关于“如何有效阅读”的深度探索。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阅读技巧,而是深入剖析阅读的本质,揭示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阅读密码”。我们相信,阅读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而应是主动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是心灵的成长。本书将带领你跨越“读”与“懂”之间的鸿沟,让你从一个被动的读者,蜕变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一个能够驾驭文字力量的思想者。 精炼你的阅读目标,告别漫无目的的翻阅 有效的阅读,始于清晰的目标。许多人在拿起一本书时,并没有明确自己想要从中学到什么,或是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像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出海航行,容易迷失方向,浪费宝贵的精力。本书将引导你审视自己的阅读初衷,无论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提升专业技能,拓展知识边界,还是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丰富精神世界。我们将教你如何在阅读前,快速定位书籍的核心价值,勾勒出你期望从中获取的关键信息,从而让你的阅读之旅充满方向感和目的性。 打破被动接收的藩篱,构建主动求知的阅读模式 传统的阅读方式,往往让我们习惯于线性地、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然而,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思考和互动之中。本书将强调“主动求知”的阅读理念。我们会分享一系列能够激发你批判性思维、促进深度理解的方法。例如,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如何质疑作者的论点,如何将书中的信息与你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你将学会不仅仅是“看”书,更是“问”书,“思”书,“悟”书。通过与作者的思想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你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核心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化繁为简的笔记艺术:构建你的个人知识宝库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将书中的精华转化为自身的财富。而“笔记”正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桥梁。然而,许多人对做笔记感到头疼,认为它耗时耗力,效果甚微。本书将彻底颠覆你对笔记的认知,为你呈现一套“超实用”的笔记读书法。这套方法不仅高效,更能激发你的创造力,帮助你系统地梳理、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 我们将深入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书籍类型,灵活运用各种笔记技巧。例如,如何提炼核心概念,如何梳理逻辑脉络,如何记录关键数据和引言,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你将学会如何用简洁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书中的精髓凝练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符号。这些笔记,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你个人思想的延伸,是你知识体系的基石,是你未来解决问题、产生创意的宝贵源泉。 从“读”到“用”的飞跃:让阅读成果落地生根 一本好书,如果只是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或是被遗忘在笔记的角落,那它所蕴含的价值就无法真正释放。本书的精髓之一,便是强调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将为你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帮助你把从书中获得的知识、灵感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到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我们鼓励你将笔记中的精彩内容,用于撰写文章,参与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启发新的创意。你将学会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可以付诸实践的具体步骤。阅读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行为,而是成为你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的驱动力。本书的目标,是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以致用”的阅读者,让每一次阅读,都为你的人生增添新的色彩和深度。 洞悉书籍的灵魂:掌握高效筛选与评估的智慧 在海量的书籍面前,学会筛选至关重要。并非每一本书都值得你投入宝贵的时间。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独到的书籍筛选和评估体系,让你在众多选择中,快速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本。我们将教授你如何通过书籍的标题、封面、简介、目录、作者背景以及其他读者的评价,初步判断一本书的价值和内容。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引导你掌握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持续评估一本书是否符合你的预期。如果一本书未能达到你的期望,或者内容陈旧过时,你将学会如何果断地放弃,将精力集中在更有价值的书籍上。这种“高效筛选”的智慧,将极大地提升你的阅读效率,让你在有限的生命里,接触到更多真正能为你带来启发的智慧之作。 构建你的终身学习体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它能够构建一个持续终身学习的体系。本书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你如何读一本书,更是希望能够培养你对阅读的热爱,让你将阅读视为一种享受,一种探索,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 我们将分享如何将阅读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克服拖延,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节奏。你将学会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如何创造宁静的阅读环境,如何让阅读成为你排解压力、放松身心的一种健康方式。当我们能够将阅读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那么知识的获取将不再是负担,而是源源不断的滋养,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无限可能。 本书将为你带来: 告别“读了忘,忘了读”的窘境,让知识真正驻留。 掌握主动思考的阅读模式,深度理解和吸收信息。 构建高效、个性化的笔记体系,化为个人知识宝库。 学会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驱动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 掌握书籍筛选的智慧,甄选最有价值的书籍。 培养对阅读的热爱,开启终身学习的旅程。 加入我们,踏上这场探索阅读无限可能的旅程。让每一本书,都成为你智慧的阶梯,让你的人生,因此而更加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有目的的阅读”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前我读书,常常被作者的文笔或者某个精彩的观点带着跑,不知不觉就读完了,合上书本,脑子里一片混沌,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过滤器”。它教你如何在进入一本书之前,就设定好你的“狩猎目标”——你想从这本书里带走哪三到五个核心概念?然后,在阅读过程中,你的眼睛和大脑会自动去搜索这些信息,忽略掉那些冗余的修饰和非核心的论述。这种阅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信息处理速度。我尝试着在通勤时间阅读一本偏硬的经济学著作,以前这种情况下我基本只能看看新闻,但现在,我能用这三十分钟高效地抓取到书中的核心模型。这感觉就像是给大脑安装了一个高性能的搜索引擎,让我在海量信息中精准定位,并且能把这些信息立刻关联到我工作中的实际场景。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给我一种非常清爽、不拖沓的感觉。我通常对工具类的书籍不太感冒,因为很多都写得像说明书一样枯燥。但作者的叙述非常平易近人,他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带着你一步步走进他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高效阅读工坊”。我注意到,他非常强调“工具为人服务”,而不是人被工具束缚。比如,他谈到笔记软件的选择时,强调的是功能匹配度,而不是盲目追求最新潮的App。这对我这种“工具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技术应该是为了辅助思考,而不是分散注意力。我过去尝试过各种复杂的思维导图软件和笔记App,结果花在维护系统上的时间比阅读的时间还多。这本书让我回归到了最本质的问题:我到底想通过阅读获得什么?明确了目标后,选择工具自然就简单多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一套固定的流程,而在于提供了一套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灵活调整的“思考框架”。

评分

这本书真是帮了我大忙,最近工作任务重,堆积了不少专业书籍等着消化,以前总是囫囵吞枣,读完就忘,效率低得让人抓狂。这次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就买了这本书来试试。说实话,刚开始还有点不抱希望,觉得无非又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做笔记”、“划重点”之类的套路。结果翻开后才发现,作者的思路非常独特,他不是教你如何“读完”,而是教你如何“用起来”。比如,书中提到的那种“标签化”和“串联”笔记的方法,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尝试着把我最近读的一本关于项目管理的书,按照书里说的,把核心概念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块,然后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做标记,记录下它们与我现有知识体系的连接点。一个月下来,我感觉我的知识结构清晰多了,开会讨论时,我能迅速地从脑海中提取出最相关的案例和理论支撑,同事们都夸我最近思路敏捷了许多。这种从被动阅读到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转变,真的太有价值了,让我觉得读书不再是消耗时间,而是在不断地积累财富。

评分

对于那些觉得“阅读效率低下”是现代人通病的朋友们,我强烈推荐你们看看这本书。它不是那种空洞地告诉你“要多读书”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精炼心智”的说明书。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对“遗忘曲线”的理解非常深刻,他提出的巩固方法,不是机械地重复抄写,而是通过设计“提问”和“重新解释”的方式,强迫你的大脑去主动提取和重构信息。我过去总是依赖大量的“高亮标记”,结果高亮的部分多到和没高亮的地方一样多,完全失去了意义。这本书指导我把高亮变成了一种“提炼”,标记的必须是能激发进一步思考的“引爆点”。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挖掘的转变,让我的阅读体验从一种“消遣”升级为一种“创造”。现在,每当我读完一本书,我都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多了一个读者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小型知识库的构建者,这种成就感是阅读其他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挑剔的读者,尤其对那种“速成”类的书籍嗤之以鼻。这本关于阅读方法的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反鸡汤”属性。它没有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充满了大量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和案例分析。我过去最大的问题是,读了很多书,但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没记住,书架上的书一年比一年高,但实际能力提升却很慢。这本书直接点破了症结所在——很多人把“阅读”等同于“信息输入”,而忽略了“知识内化”和“记忆巩固”的过程。作者详细拆解了如何从一篇文字中提炼出“可复用模块”的方法,这对我这个需要大量阅读文献的研究生来说,简直是救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回顾机制”的设计,它不是简单地让你定期翻看笔记,而是引导你将旧笔记与新读到的内容进行碰撞和融合,形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自从开始实践书中的方法,我写论文时的引用和论证逻辑都严谨了不少,因为我可以轻松地追溯到每一条论点最初的来源和当时我的思考过程。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太慢了

评分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不错

评分

太慢了

评分

好书,没有质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