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共3册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群体行为
  • 政治心理学
  • 大众传播
  • 社会运动
  • 群体认同
  • 政治变迁
  • 历史
  • 文化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程在线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3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591822573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1-01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定价:39.00+39.00+43.00

目录3册:

 

狂热分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欧洲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本书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作者介绍

 

作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65年以后任政治学教授,1980年曾到中国访问,拜访宋庆龄、丁玲与茅盾等人。28岁即写成探索1925—1927年中国革命的经典作品《中国革命的悲剧》,其间曾赴挪威访问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亚洲殊无和平》、《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国犹太人》等。

译者介绍

 

邓伯宸,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现为《新观念》杂志专栏作者。曾获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译作包括《丘吉尔的黑狗》、《时间等候区》、《说谎:揭穿商场、政治、婚姻中的骗局》、《觉醒风:东方与西方的心灵交会》等。


《帝国落日:大英帝国的解体与新生》 内容梗概: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期,曾经“日不落”的庞大帝国,如何一步步走向解体,又如何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寻求并最终实现转型与再生的复杂历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衰落史,而是一部关于权力真空、民族觉醒、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全球秩序重塑的史诗。 故事的起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曾经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争的巨大消耗下,国力已然大不如前。然而,昔日的辉煌留下的帝国疆域依然广阔,但统治的合法性却在内外交困中摇摇欲坠。本书将细致描绘二战后英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国内经济凋敝,社会矛盾重重,重建家园与福利国家成为迫切任务;另一方面,被压抑已久的殖民地民族主义思潮如同燎原之火,在印度、非洲、亚洲各地熊熊燃烧,要求独立和自决的呼声此起彼伏,成为帝国解体的强大内在动力。 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帝国解体归咎于外部压力或内部衰弱,而是辩证地展现了这场历史巨变的内在逻辑。书中将深入探讨,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英国政府是如何在“不流血的和平过渡”与“武力镇压”之间挣扎,又是如何一步步在历史的洪流中调整其殖民政策。我们将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蛮夷”的殖民地人民,是如何在战后政治气候的影响下,从被统治者转变为争取国家独立的积极行动者。书中将穿插大量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引发的独立浪潮,埃及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国际风波,非洲大陆波澜壮阔的独立进程,以及东南亚地区复杂的政治变局。 《帝国落日》将重点关注帝国解体过程中,那些关键的决策者、重要的谈判、以及决定历史走向的转折点。我们将窥探唐宁街的密室政治,了解首相们在面对帝国崩塌时的焦虑与权衡;我们将走进殖民地的街头巷尾,感受人民在争取解放时的激情与牺牲;我们将审视国际舞台上的角力,见证超级大国崛起对旧帝国秩序的冲击。 然而,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一次帝国的终结。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帝国解体如何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新的独立国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多极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本书将深入分析,那些曾经的殖民地在独立后面临的挑战,如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以及它们如何在新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同时,作者也会探讨英国在失去帝国后,如何重新定义其在世界上的角色,如何从一个殖民帝国转型为一个在文化、经济和外交上依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 书中还将触及帝国解体背后深刻的意识形态变迁。曾经盛行的“白人的负担”理论在人权意识和民族自决原则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全球范围内,民主、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的传播,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统治与被统治的认知,也为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 《帝国落日》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它以生动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和详实的史料,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二十世纪的关键时期,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变革的力量。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端,而历史的演进,从来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希望与挑战。通过对大英帝国解体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民族国家的形成机制,以及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演变。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权力、民族、独立和国际秩序演变的重要窗口,其对于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书特点: 宏大叙事与微观洞察相结合: 既有对宏观历史进程的把握,又能深入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细节,使叙事更加生动立体。 多角度审视: 从英国本土、殖民地以及国际社会的角度,多维度展现帝国解体的复杂性。 史料翔实: 引用大量珍贵史料、档案文献、亲历者回忆录等,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深刻的理论反思: 在史实梳理的基础上,对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等重要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论探讨。 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 语言生动,情节跌宕,能够吸引普通读者,使其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历史认知。 与现实的关联性: 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为理解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一些复杂问题提供历史的维度和深刻的启示。 适合读者: 对二十世纪历史,特别是英帝国史、殖民地解放运动、国际关系史感兴趣的读者;对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概念有探究欲望的读者;希望通过历史学习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原因的读者;以及所有热爱历史、追求深度阅读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侵入性的。它不是让你感到愉悦的“爽文”,而是一剂苦口的良药,让你不得不面对人性中那些阴暗、易受操纵的一面。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社会敏感度”,以前那些模棱两可、界限模糊的社会现象,现在在我的脑海里被清晰地归类和标注了。比如,当你看到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时,你不再仅仅关注口号本身,而是开始分析现场的情绪温度、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以及个体是如何在匿名性和群体认同感中找到释放压力的出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领导群众,而在于教你如何不被群众所“领导”或支配。它是一份严肃的“自我防卫手册”,让你在复杂多变的公共生活中,保持一份批判性的、独立的灵魂。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种“学术研究”的心态去翻阅这几本大部头,没想到,它们读起来居然有一种禁忌的、引人入胜的魔力。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社会学著作,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一步步地剥开“大众”这个神秘的面纱。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领袖”和“追随者”之间那种病态共生的关系所吸引。那些被历史铭记的运动,无论其初衷多么崇高或邪恶,其背后驱动力往往都是相同的心理引擎。书里对“非理性”的描绘,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现实中的场景:那些在网络上瞬间点燃的怒火,那些盲目支持某个口号的狂热,甚至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很多冲动决定。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透视镜”,让你在喧嚣的表象之下,看到那股潜藏的、驱动历史车轮的原始力量。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去解构信息背后的心理动机了。

评分

这三本书的组合拳,彻底颠覆了我对“理性人”假设的认知。过去,我总相信逻辑和证据能战胜一切,但阅读完这些关于群体心理的经典论述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类在集体状态下表现出的智力水平,可能远低于平均个体水平。那种从个体理智向群体非理性的堕落过程,被描述得细腻而残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不只是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非理性如何被组织、被利用,并最终导向重大的社会甚至政治后果。对于任何关心社会治理、政治传播或者仅仅是想保护自己不被“带节奏”的普通人来说,这套书都是一种必要的“反洗脑”教育。它让你在面对那些声势浩荡的口号和情绪宣泄时,能够保持一份珍贵的清醒和距离感,不轻易被卷入那场情绪的洪流之中。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理解人类社会运作方式的一扇窗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涉及群体行为和政治风波的事件,都有了一种更深刻、更冷静的洞察力。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独立的思考者,但实际上,我们太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和情绪所裹挟。这本书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种脆弱性,它让你意识到,在群体压力下,即使是最坚定的信念也可能瞬间瓦解。作者们似乎对人性的弱点有着近乎病态的精准把握,他们没有美化我们,而是把赤裸裸的心理机制摆在了台面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传播和情绪感染力的分析,那简直就像是给现代社交媒体的躁动找到了一份详尽的“诊断书”。看完之后,我走路都更小心了,生怕自己不自觉地就成了“群体”中的一个盲目执行者。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觉得“我知道了”的书,而是一本会让你不断反思自己过往行为的警示录,那种被醍醐灌顶的感觉,真是久违了。

评分

如果说以往读历史,我们关注的是“发生了什么”,那么读了这套书,我们关注的则是“为什么会发生”。作者们用跨越不同时代的案例,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类集体心智”的宏大图景。我发现,无论是古老的宗教狂热,还是现代的金融泡沫,其内在的驱动机制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套书的叙事风格很独特,它不是空泛地谈论概念,而是用大量的细节和案例来佐证那些看似反直觉的结论。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它迫使你正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个体看似强大,但在群体面前,很容易退化成一种更原始、更易受暗示的状态。这种对群体潜意识的深度挖掘,是其他很多社会科学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

包装一般,有破损。

评分

为什么一定要有字数限制呢?不人性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包装完好,速度也很快,好评

评分

包装一般,有破损。

评分

收到还没看

评分

包装一般,有破损。

评分

为什么一定要有字数限制呢?不人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