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39.00+39.00+43.00
目录3册:
狂热分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欧洲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
美国人《群氓之族》作者发现,从1945年到1967年,因族群、宗教、信仰等造成的冲突,已经导致750万人死亡,而且迄今未止(按:这还不包括激烈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全球化,政治却越来越部落化;人类的传播系统越来越普及化,对于该传播哪些东西却知道得越来越少;人类离其他的行星越来越近,对自己这颗行星上的同类却越来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类越来越得不到尊严,却越来越趋于分裂。面对世界资源与权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夺,人类社会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
本书作者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宗教、民族、历史起源、新多元主义等多种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质,讨论群体认同在政治变迁压力下的自我塑造,缕析民族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认同问题对个人心理的巨大冲击。作者返回源头,从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体认同的各种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纠缠扭结,以致我们以各自的形态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抹平的今天,人类各种族间的冲突却呈愈演愈烈之势,现代人对归属感的需要也变得空前迫切,焦虑感与孤独感成为心头的梦魇,挥之不去。阅读本书,既像是在读历史,又像是在读预言。读历史,是作者30多年前所点名的族群冲突点已经一一爆发;读预言,则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进行式的和未来式的族群冲突。
作者介绍
作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Isaacs,1910—1986),30年代活跃于中国,曾任职《大陆报》,后主办《中国论坛》杂志。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执行委员,与鲁迅等人关系密切。1953—196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965年以后任政治学教授,1980年曾到中国访问,拜访宋庆龄、丁玲与茅盾等人。28岁即写成探索1925—1927年中国革命的经典作品《中国革命的悲剧》,其间曾赴挪威访问托洛茨基。此外著有《亚洲殊无和平》、《心影录: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和印度形象》、《以色列的美国犹太人》等。
译者介绍
邓伯宸,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现为《新观念》杂志专栏作者。曾获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译作包括《丘吉尔的黑狗》、《时间等候区》、《说谎:揭穿商场、政治、婚姻中的骗局》、《觉醒风:东方与西方的心灵交会》等。
我必须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具有侵入性的。它不是让你感到愉悦的“爽文”,而是一剂苦口的良药,让你不得不面对人性中那些阴暗、易受操纵的一面。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社会敏感度”,以前那些模棱两可、界限模糊的社会现象,现在在我的脑海里被清晰地归类和标注了。比如,当你看到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时,你不再仅仅关注口号本身,而是开始分析现场的情绪温度、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以及个体是如何在匿名性和群体认同感中找到释放压力的出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领导群众,而在于教你如何不被群众所“领导”或支配。它是一份严肃的“自我防卫手册”,让你在复杂多变的公共生活中,保持一份批判性的、独立的灵魂。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种“学术研究”的心态去翻阅这几本大部头,没想到,它们读起来居然有一种禁忌的、引人入胜的魔力。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社会学著作,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一步步地剥开“大众”这个神秘的面纱。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领袖”和“追随者”之间那种病态共生的关系所吸引。那些被历史铭记的运动,无论其初衷多么崇高或邪恶,其背后驱动力往往都是相同的心理引擎。书里对“非理性”的描绘,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现实中的场景:那些在网络上瞬间点燃的怒火,那些盲目支持某个口号的狂热,甚至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很多冲动决定。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透视镜”,让你在喧嚣的表象之下,看到那股潜藏的、驱动历史车轮的原始力量。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去解构信息背后的心理动机了。
评分这三本书的组合拳,彻底颠覆了我对“理性人”假设的认知。过去,我总相信逻辑和证据能战胜一切,但阅读完这些关于群体心理的经典论述后,我不得不承认,人类在集体状态下表现出的智力水平,可能远低于平均个体水平。那种从个体理智向群体非理性的堕落过程,被描述得细腻而残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不只是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非理性如何被组织、被利用,并最终导向重大的社会甚至政治后果。对于任何关心社会治理、政治传播或者仅仅是想保护自己不被“带节奏”的普通人来说,这套书都是一种必要的“反洗脑”教育。它让你在面对那些声势浩荡的口号和情绪宣泄时,能够保持一份珍贵的清醒和距离感,不轻易被卷入那场情绪的洪流之中。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理解人类社会运作方式的一扇窗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涉及群体行为和政治风波的事件,都有了一种更深刻、更冷静的洞察力。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独立的思考者,但实际上,我们太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和情绪所裹挟。这本书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种脆弱性,它让你意识到,在群体压力下,即使是最坚定的信念也可能瞬间瓦解。作者们似乎对人性的弱点有着近乎病态的精准把握,他们没有美化我们,而是把赤裸裸的心理机制摆在了台面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传播和情绪感染力的分析,那简直就像是给现代社交媒体的躁动找到了一份详尽的“诊断书”。看完之后,我走路都更小心了,生怕自己不自觉地就成了“群体”中的一个盲目执行者。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觉得“我知道了”的书,而是一本会让你不断反思自己过往行为的警示录,那种被醍醐灌顶的感觉,真是久违了。
评分如果说以往读历史,我们关注的是“发生了什么”,那么读了这套书,我们关注的则是“为什么会发生”。作者们用跨越不同时代的案例,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类集体心智”的宏大图景。我发现,无论是古老的宗教狂热,还是现代的金融泡沫,其内在的驱动机制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套书的叙事风格很独特,它不是空泛地谈论概念,而是用大量的细节和案例来佐证那些看似反直觉的结论。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它迫使你正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个体看似强大,但在群体面前,很容易退化成一种更原始、更易受暗示的状态。这种对群体潜意识的深度挖掘,是其他很多社会科学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包装一般,有破损。
评分为什么一定要有字数限制呢?不人性
评分很好
评分好
评分包装完好,速度也很快,好评
评分包装一般,有破损。
评分收到还没看
评分包装一般,有破损。
评分为什么一定要有字数限制呢?不人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