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化学丛书:配位化学(2版)

21世纪化学丛书:配位化学(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为银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
  • 配位化学
  • 无机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21世纪化学丛书
  • 第二版
  • 化学专业
  • 大学教材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96852
版次:2
商品编码:103718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化学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1世纪化学丛书:配位化学(2版)》一方面对第一版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部分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另一方面增加了纳米配位化学一章(第6章),介绍了配位化合物纳米材料和以配合物为前体的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1世纪化学丛书:配位化学(2版)》可供从事化学、化工、环境、生物、生命、材料、医药卫生等相关学科的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内容简介

   《21世纪化学丛书:配位化学(2版)》系统介绍了配位化学的形成与发展,配合物中的化学键理论,配合物合成、结构和反应性能,与生命过程相关的配位化学,配位化合物与新材料、分子组装与器件以及纳米配位化学等多方面的内容。第二版对第一版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部分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还增加了纳米配位化学一章(第6章),介绍了配位化合物纳米材料和以配合物为前体的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介绍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以及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在相关领域所做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由浅入深,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配位化学》可供从事化学、化工、环境、生物、生命、材料、医药卫生等相关学科的大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的研究和技术人员,科技和政府的管理人员及各阶层的化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1章 配位化学简介
1.1 配位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1.2 配合物的分类、命名及异构现象
1.2.1 配合物的分类
1.2.2 配合物的命名
1.2.3 配合物中的异构现象
1.3 配合物中的化学键理论
1.3.1 价键理论
1.3.2 晶体场理论及配位场理论
1.3.3 分子轨道理论
1.4 我国的配位化学
参考文献
第2章 配合物合成、结构和反应性能
2.1 配合物合成
2.1.1 加合、取代、氧化还原等反应合成经典配合物
2.1.2 特殊配合物的制备
2.1.3 模板法合成配合物
2.1.4 水热、溶剂热法合成配合物
2.1.5 分层、扩散法合成配合物
2.1.6 固相法合成配合物
2.2 配合物结构
2.2.1 配合物光谱与结构
2.2.2 结晶与X衍射晶体结构分析
2.3 配合物反应及催化性能
2.3.1 配体的反应
2.3.2 金属离子的反应——配位催化
参考文献
第3章 与生命过程相关的配位化学——金属酶和金属蛋白
3.1 生物体系中的金属离子
3.1.1 金属酶、金属蛋白及金属药物
3.1.2 生命元素
3.1.3 有毒元素
3.2 典型金属酶金属蛋白
3.2.1 含铁氧载体
3.2.2 含铁蛋白和含铁酶
3.2.3 锌酶
3.2.4 铜蛋白和铜酶
3.2.5 含钼酶和含钴辅因子
3.3 模型研究
3.3.1 含锌酶的模拟
3.3.2 铜酶的模拟
3.3.3 固氮酶的模拟
3.4 金属药物
3.4.1 抗癌药物
3.4.2 其他含金属药物
3.4.3 金属离子与疾病
参考文献
第4章 配位化合物与新材料
4.1 非线性光学材料
4.1.1 二阶非线性化合物
4.1.2 三阶非线性化合物
4.2 稀土配合物发光与材料
4.2.1 光致发光
4.2.2 电致发光
4.3 分子基磁性材料
4.3.1 六氰金属盐类分子磁体
4.3.2 八氰金属盐类分子磁体
4.3.3 其他桥联多核分子磁体配合物
4.3.4 自旋交叉磁性配合物
4.3.5 单分子磁体和单链磁体
4.4 配位聚合物与多孔材料
4.4.1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4.4.2 分子识别与催化
4.4.3 离子识别与离子交换
4.4.4 吸附和脱附——气体储藏与分离材料
参考文献
第5章 分子组装与器件
5.1 分子组装
5.1.1 笼状化合物
5.1.2 管状化合物
5.1.3 索烃型化合物
5.1.4 轮烷型化合物
5.1.5 树枝状化合物
5.2 分子器件
5.2.1 化学驱动的分子机器
5.2.2 电化学驱动的分子机器
5.2.3 pH值驱动的分子机器
5.2.4 光驱动的分子机器
参考文献
第6章 纳米配位化学
6.1 配位化合物纳米材料
6.1.1 配位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
6.1.2 配位化合物纳米材料的性能
6.2 以配合物为前体的纳米材料
6.3 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1章 配位化学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的经典学科在不断发展并完善自身的同时,也与其他的相关学科交叉并产生新的生长点。作为无机化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的配位化学(coordinationchemistry)也不例外,现在的配位化学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与以前无机化学中介绍的配位化学相比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与化学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而且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医药等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本章将简单地介绍配位化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配位场理论等基础知识,配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其新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的几章中介绍。
1.1 配位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配合物是出现在18世纪的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又称Berlin blue),它是一种无机颜料,其化学组成为Fe4[-Fe(CN)6]3·nH20。但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将l893年A.Werner(维尔纳,l866.12.12~1919.11.15)发表第一篇有关配位学说(配位化学理论)的论文作为配位化学的开始,这样算来配位化学至今已经走过了ll0多年的历程。从表l.1可以看出尽管配位化学理论出现在Ar—rhenius的电解质理论、电离学说之后,但是配位化学理论的提出不仅比电子的发现要早,而且比现在人们熟悉的化学键理论(19世纪)也要早好多年。
……

前言/序言

本书自2004年面世以来得到了很多同行及读者们的关心、支持和肯定,已经被一些高校列为研究生课程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或被选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参考书,对此作者深感欣慰。同时,本书有幸被列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值此之际,作者对本书进行了修订,时隔6年多之后以第二版的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
此次修订,一方面对本书第一版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部分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另一方面增加了纳米配位化学一章(第6章),介绍了配位化合物纳米材料和以配合物为前体的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本书第一版使用以及本次修订过程中,作者得到了很多同行、读者以及本课题组研究生们的有益建议、支持和帮助,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修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作者虽尽力修订本书,但由于学术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孙为银
2010年9月于南京
第一版前言
应主编陈洪渊院士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邀请编写了这本《配位化学》一书。根据《21世纪化学丛书》的编写原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既考虑了配位化学基础知识的介绍(第1章和第2章),又注意反映配位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第3章和第4章)和发展趋势(第5章)。另外,在介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同时,也注意介绍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们在相关领域所做的工作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果。但是,由于现在的配位化学涉及面非常广、内容非常丰富,尚有许多内容如溶液配位化学、理论配位化学以及国内外很多课题组的出色工作没有包括在本书之中,作者对此深表歉意。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得到了很多老师、同事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陈慧兰教授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另外,我的研究生们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樊健、黄瑾、朱惠芳、张正华、孔令艳、吴刚、王小锋等在文献搜集、部分蛋白结构图的制作、初稿的校阅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此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由于时间有限,更主要的是作者学术水平所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孙为银
2004年2月初于南京
21世纪化学丛书:理论化学基础 书籍简介 本书是“21世纪化学丛书”的理论前沿分支,聚焦于现代化学研究的基石——理论化学的深刻洞察与前沿进展。本卷旨在为化学、物理学及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和预测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反应性。本书摒弃了传统教材中侧重于计算技术细节的叙述方式,转而强调物理图像的建立、概念的严谨性及其在解决复杂化学问题中的普适性。 第一部分:量子力学的核心原理与应用 本部分从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出发,系统阐述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公设。重点讨论了波函数、算符、本征值及概率解释的物理意义,并强调了角动量和自旋在描述原子和分子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章:量子力学的基本框架 深入探讨了希尔伯特空间、狄拉克符号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变分原理和微扰理论来处理无法精确求解的复杂多电子系统。特别关注了自洽场(SCF)方法的基本思想,为后续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电子排布 详细分析了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精确解,并扩展到具有多电子体系的近似处理,如洛特-斯莱特定(Slater-type)轨道和高斯型轨道的使用。书中对洪特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物理起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光谱学数据解释了原子能级的分裂和跃迁规律。同时,引入了相对论效应在重元素电子结构计算中的初步考量。 第三章:分子轨道理论的深化 本章聚焦于分子体系的电子结构描述。超越了简单的LCAO-MO近似,本书详细剖析了分子对称性在简化哈密顿量和分类电子态中的关键作用。内容涵盖了群论在分子轨道构建中的应用,包括对$C_{nv}$、$D_{nh}$等常见点群的详细分析。此外,对分子轨道能级图的绘制与解释,特别是HOMO-LUMO能隙与分子反应活性的关联,给予了详尽的论述。 第二部分:化学键合的现代诠释 本部分旨在超越维特鲁威(Walsh)图的定性描述,深入探究现代电子结构计算如何精确描绘化学键的本质。 第四章:价键理论与杂化概念的现代重构 重新审视了经典价键理论(VB),并将其与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相结合。重点讨论了“局域化”与“离域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自然轨道分析(Natural Orbitals for Chemical Valence, NOv)等现代工具,量化了杂化轨道的形成能和键的极化程度,揭示了经典杂化概念的物理实质。 第五章:电子相关效应的描述 电子相关是准确描述化学键的重要因素。本章系统比较了不同方法处理相关效应的优缺点:从耦合簇(Coupled Cluster, CC)方法的理论构造(CCSD、CCSD(T))到配置相互作用(CI)方法的截断与收敛性问题。书中对相关能的物理意义,如动态相关与静态相关,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并展示了它们如何影响键的形成与断裂过程。 第六章:反应性、过渡态与势能面 反应化学的理论核心在于势能面的拓扑结构。本章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梯度信息精确地定位驻点(平衡结构和过渡态)。书中对拉格朗日乘子法在寻找鞍点上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推导。此外,对反应路径的确定性理论(如内禀反应坐标,IRC)和统计力学在计算速率常数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介观体系的理论模型与新兴领域 本部分将理论工具应用于更宏观、更复杂的化学系统,连接了微观电子结构与宏观实验现象。 第七章: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深入与挑战 DFT作为现代化学计算的主流方法,本章对其理论基础—— Hohenberg-Kohn 定理及 Kohn-Sham 体系进行了严格的阐述。重点分析了交换关联泛函的演化(LDA到GGA到meta-GGA及混合泛函),并深入讨论了目前仍存在的挑战,如长程相关误差、自相互作用误差以及对非共价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的准确描述。 第八章:固体能带理论与表面化学 本章将电子结构理论扩展到周期性体系。详细介绍了布里渊区、能带结构、费米面等概念的物理图像。对晶体动量与电子能量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引入了Wannier函数和表面电子态的概念,为理解催化反应中的吸附和电子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九章:统计力学与热力学基础 理论化学与实验的桥梁是统计力学。本章重温了配分函数(分子、原子、电子)的构建,并展示了如何从微观量导出宏观热力学量(熵、自由能、吉布斯自由能)。特别是对非理想气体和溶液中分子间作用势的建模,以及如何利用系综理论(正则、微正则、巨正则)来模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体系行为。 结语:面向未来的理论化学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理论化学面临的计算瓶颈与发展方向,包括高精度多参考态方法、机器学习在势能面构建中的应用潜力,以及非绝热过程的动力学模拟等前沿课题,引导读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本书文字严谨,数学推导详实,配图丰富且具有启发性,是理解和应用现代化学理论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初学者,我最头疼的就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公式。我一直觉得,好的教材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教会读者如何去思考,如何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易懂的图示和实例,帮助我理解配位化学中的一些复杂原理。比如,配位键的形成过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配位化合物的光谱性质等等,这些都是我比较关心也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概念,并且最好能提供一些与日常生活或者新兴科技相关的例子,这样能让我更容易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国外的配位化学教材,它们在图文结合和案例分析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不知道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如何。如果能够有一些互动性的设计,比如每章末的练习题,甚至是一些在线的学习资源链接,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配位化学的书籍,但总感觉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偏重某个具体的研究方向,缺乏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梳理。我希望这本“21世纪化学丛书”系列中的配位化学能够填补这个空白。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加全局的视角来展现配位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和核心思想。比如,它能否清晰地梳理出从早期配位理论的提出,到现代配位化学的蓬勃发展,再到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希望能了解配位化学在整个化学学科中扮演的角色,它与其他化学分支(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此外,对于“21世纪”这个定位,我更加期待书中能够体现出配位化学在解决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中的作用,比如可持续能源、环境保护、疾病诊断与治疗等。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平时接触的文献中经常会遇到配位化学相关的概念和理论。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前沿性方面的表现。我希望它能够系统地介绍配位化学的核心概念,比如晶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在解释配位化合物结构和性质方面的应用,以及配位化学在催化、材料、生物无机化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涵盖一些近年来出现的重要理论突破或者新的研究方向,例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构筑与应用,或者一些新型配位聚合物的设计。另外,对于实验操作和数据解析方面,如果能够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内容,比如如何利用光谱学(UV-Vis, IR, NMR)来表征配位化合物,或者如何设计和优化合成路线,那对我的科研工作将会有极大的帮助。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快速掌握领域前沿、并且能够指导我进行实验研究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就吸引住了,虽然它看起来不算特别华丽,但那种沉静、学术的风格恰恰是我喜欢的。书脊上的字体清晰,颜色搭配也很舒服,摆在书架上有一种踏实感。我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与科学相关的书籍,尤其对那些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某个领域基础知识的读物情有独钟。最近我正好在准备一些与材料科学相关的学习内容,所以对一些基础学科的知识点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够找到一本既严谨又不失趣味性的参考书。这本书的副标题“配位化学(2版)”让我觉得它应该是一部比较经典和权威的作品,毕竟“2版”意味着它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和内容的更新。我比较看重书籍的出版信息,比如出版社的声誉和译者的水平,这些往往能够反映出一本书的品质。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翻开这本书,但仅从外观和基本信息来看,它已经给我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让我对它内在的知识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学习路上的好帮手。

评分

作为一个对配位化学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并不追求深入的理论推导,而是更希望能够了解配位化学的魅力所在,以及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有趣应用。我希望能看到书中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一些关于配位化学的“故事”。比如,配位化合物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它们在染料、药物、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色彩斑斓的染料,或者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分子,背后是如何与配位化学的原理联系起来的。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揭秘”性质的内容,介绍一些配位化学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中的成功案例,或者是一些科学家在探索配位化学过程中的有趣经历,那我会非常喜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点燃我对配位化学的兴趣,让我看到这门学科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更是充满活奇迹的现实世界。

评分

很专业的书

评分

老师推荐的书,很不错,很喜欢,支持。

评分

入门很好的教材,深入浅出,讲解细致,适合配位化学教学与科研。

评分

值得拥有!!!!非常喜欢!!!

评分

gg

评分

很专业的书

评分

贵啊!!!!!!!!!!!!!

评分

内容比较容易看懂,适合自学。

评分

贵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