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宝库: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中国书法宝库: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褚遂良
  • 雁塔圣教序
  • 唐朝书法
  • 书法作品
  • 中国书法
  • 书法技法
  • 艺术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8072597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10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页数: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褚遂良(五九六-六五八),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精鉴赏,尤工楷法。史载贞观初,太宗出内府金帛,征求二王遗墨,世人进献甚多,但其中真伪杂陈,褚为之鉴定,备论所出,一无舛误。至贞观中官至谏议大夫,累迁黄门侍郎之职。及太宗崩,高宗即位,褚又迁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故世又称“褚河南”。褚遂良书早年学虞世南,后则归于王羲之,楷书自成家法,点画遒劲瘦铄,结字清远萧散,微杂隶意,古雅绝俗。在西安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塔门东、西龛各立一石,皆为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东龛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李世民撰文,正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三字,文左行,额隶书八字;西龛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所撰文,正书,二十行,行四十字,文右行,额篆书八字。《记》字比《序》字稍大。

作者简介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惟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前言/序言


唐代书法艺术的瑰宝: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赏析与技法探微 图书名称: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楷书典范与法帖精研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究盛唐楷书的集大成者——欧阳询及其传世不朽名作《九成宫醴泉铭》(下简称《九成宫》)的艺术成就、历史价值与审美意蕴。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碑帖的拓片或进行表层的技巧介绍,而是力求从一个更宏大、更精微的视角,解构这部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碑刻如何塑造了中国书法史的审美基准线,并为当代学习者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 时代背景与书家地位:初唐楷书的奠基人 《九成宫醴泉铭》镌刻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正值唐王朝国力鼎盛,文化自信勃发之际。此时,自魏晋南北朝延续而来的碑学传统正亟待整合与升华,以适应新时代恢宏大气的审美需求。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详细梳理欧阳询(557—641年)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独特地位。欧阳询早年学习的碑刻风格驳杂,历经深思熟虑与勤奋钻研,最终形成了以“险绝”著称的独特书风。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其早期楷书如《化度寺碑》与《虞恭公温彦博碑》,来阐明他是如何吸取北魏的峻峭、南朝的秀逸,并最终在《九成宫》中达到一种结构上的平衡与气势上的险峻的完美结合。 二、 《九成宫》的文本价值与历史叙事 《醴泉铭》的文学价值本身亦不容忽视。此铭文由唐太宗李世民御制,记述了唐太宗在九成宫(今陕西褒城)发现甘泉,遂立碑纪念的事件。内容涉及对天子功德的赞颂,以及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盼。 我们细致解读了碑文的结构布局:引子叙事、主体叙事、以及结尾的祝颂。这种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文本结构,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书法的章法布局?碑文在当时作为一种官方的、永恒的记录,其所要求的庄重与法度,正是欧阳询将个人风格融入“法度”之中的重要驱动力。 三、 结构之“法”:解构欧体“三十六法”的精髓 《九成宫》的伟大,核心在于其无懈可击的结构美学。后世将欧阳询的书法技巧总结为“三十六法”,本书将选取其中最核心的十余条法则,结合高清拓片和局部放大图,进行深入的图解式分析。 1. 间架的平衡艺术: 我们重点讨论“点画的向背”与“字的欹侧”之间的关系。欧体楷书常常给人以“方正中寓欹侧”的印象。这种“欹侧”并非结构失衡,而是通过笔画的精确倾斜,形成视觉上的张力与动感。例如,对“龙”字中“月”下部的处理,如何通过左紧右松来制造空间上的呼吸感。 2. 笔法的精准控制: 《九成宫》对起笔、行笔、收笔的要求极为严苛。 “悬针”与“藏锋”的运用: 特别是捺笔(如“力”、“民”)出锋时的力度与方向控制。本书将详细描摹,在不同结构中,悬针的锐利如何服务于整体的遒劲,而藏锋的内敛如何奠定结构的稳固。 “横”与“竖”的对比: 欧阳询的横画往往略微上挑,形成“蚕头燕尾”的雏形,但其力度内敛;而竖画则追求“直而不僵”,直插于结构中心。我们对比分析横画的长短、粗细变化,如何支撑起整个字的骨架。 3. 空间的处理: 楷书的精妙在于“计白当黑”。书中专门辟出一章讨论《九成宫》中的“虚实”处理。例如,字内空间的聚散,如何影响到笔画的疏密对比。在结构紧密处,字内空间被压缩,笔画则更显瘦劲;在开阔处,则给予笔画充分舒展的空间。 四、 临习的路径:从“形似”到“神似”的阶梯 本书的实践部分,并非提供生硬的临帖步骤,而是引导学习者理解“从法入神”的递进过程。 第一阶段:形体的拆解与对应。 学习者应先模仿单个字的结构,尝试对标《九成宫》的“黄金比例”。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关键字的结构坐标图,帮助初学者建立对欧体匀称性的初步感知。 第二阶段:笔法的提炼与内化。 在掌握基本字形后,重点转向对“提按顿挫”的内在节奏感的捕捉。这一阶段要求学习者放下对“形似”的执念,转而体会笔锋触纸、行笔提速时的微妙变化。如何使铁画银钩的笔触,在纸面上表现出“骨力洞达”的效果? 第三阶段:章法的贯通与气韵的生成。 楷书的魅力在于连贯性。本书引导读者研究碑帖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气脉流动。一篇碑文的完成,是无数个独立结构完美连接的结果。学习者需要理解,为何有些字略微倾斜,整行却能保持平稳,这正是欧阳询“险中求正”的章法高妙之处。 五、 影响与流变:欧楷的承前启后 最后,本书将探讨《九成宫》对后世书家的深远影响。从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尽管风格迥异,但皆受其法度启发),到宋代的苏轼,再到明清之际的颜真卿、柳公权,无不从欧楷中汲取营养。 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分析颜真卿的浑厚如何“破”了欧体的“瘦硬”,柳公权的挺拔如何继承了欧体的“峻险”。这种对比研究,能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九成宫》作为“法度之源”的不可替代性,避免在临习中陷入僵硬的模仿,而是真正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永恒的造型法则。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详尽的图解分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专业研究者提供一部兼具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权威著作。通过对《九成宫醴泉铭》的精深研读,我们得以窥见盛唐气象下的书法艺术是如何达到了结构美学的顶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广博而不失精深”。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固守某一个朝代或某一派系的介绍,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我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一部分篇幅,专门探讨了佛教石窟造像中的题记如何影响了民间书风的普及和流变,这个角度非常独特且具有开创性。它没有陷入那种精英文化的小圈子讨论,而是积极地将书法艺术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生态中去考察。书中对一些“无名氏”刻手的作品的收录,也体现了编纂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人文关怀,那些朴实无华却充满生命力的民间书迹,往往比那些名家巨制更能打动人。而且,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完善,每一件作品的出处、发现时间和大致的年代判断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为进一步的学术跟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读完之后,感觉对中国古代文字在石头上的存在形态有了一个整体且脉络清晰的认知,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写得极富文学性和洞察力,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腔调。作者的笔法非常灵动,他似乎懂得如何将冰冷的考古发现,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在讲述某几块地方志碑刻时,他会先铺陈当时的社会背景、地方豪强的势力范围,然后再深入剖析其书法风格中蕴含的地域性格。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资深文博专家在茶馆里娓娓道来,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而且,这本书对材料的选用也十分讲究,内页纸张的选择,使得墨色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即便是那些墨色已经模糊的拓本,也能从中解读出原书的韵味。我特别欣赏它对“书写目的性”的探讨,很多碑刻的出现,并非纯粹的艺术追求,而是权力、信仰、纪念的载体,这种对艺术背后社会驱动力的剖析,让作品的解读更加立体和深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能满足硬核研究需求,又能让普通爱好者享受阅读乐趣的上乘之作。

评分

我对手工技艺类书籍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本关于古代刻碑工艺的图册,着实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停留在“展示成品”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制作过程”的细节。书中用大量的特写照片,展示了凿子、錾子等工具的样式,甚至连修补过的痕迹、后人在上面留下的微小扰动,都被清晰地记录了下来。这种近乎“手术刀式”的审视角度,让我看到了书法的物质性——它终究是刻在石头上的艺术。尤其佩服它对“刊刻难度”的量化分析,有些字体繁复的碑文,仅仅是完成刻制,就耗费了巨大的工时和人力,这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技艺产生了深深的敬畏。而且,这本书还加入了大量的侧光和斜射光拍摄的碑文局部图,这些光影效果极大地突出了字体的立体感和雕刻的深度,对于理解碑刻的“力度”和“厚度”至关重要。对于从事篆刻或雕塑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参考手册,它教会你如何“读懂”石头本身的语言。

评分

最近淘到一本关于古代碑刻的精品,简直让人爱不释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对拓片高清影印的处理,那些细微的笔触、刀痕,即便是屏幕上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书里收录的那些罕见的造像题记和墓志铭,很多都是我以前只在论文里瞥见过的“文物级”资料。编排上,它并没有简单地按时间顺序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碑刻进行对比分析,让你能清晰地看到地域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的脉络演变的。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过渡时期的书风变迁,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把金钥匙。它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像是一部视觉化的史诗,娓娓道来那些书法大家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永恒的印记。特别是其中几篇关于“碑学”兴起背景的论述,角度新颖,论据扎实,让我对传统书法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翻阅此书,总有一种置身于历史现场,亲手抚摸冰冷石碑的震撼感,那种触感和呼吸感,是任何数字资料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介绍古代书法的书籍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让人产生“心流”体验的却少之又少。这本画册(姑且称之为画册,因为它视觉冲击力太强了)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留白处理非常克制且精准,既保证了内容的呼吸感,又没有让核心的图像失焦。每页的布局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高潮迭起,低回婉转。我发现作者在选取不同碑刻进行对映展示时,颇具匠心。例如,将同一时期的两块风格迥异的石刻并置,通过视觉上的张力,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其中的差异性,这种“比较美学”的运用非常高明。这本书在色彩的控制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拓片的黑白灰层次过渡极其细腻,即便是最浅的“飞白”部分,也能辨识出其微妙的笔势走向。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传达的层面上,成功地将历史的厚度转化为现代审美的享受,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不断有“哇”的惊喜出现。

评分

质量不错,就是字太小

评分

送货速度挺快的! 内容详细,慢慢阅读

评分

很好,不愧名帖,很适合学习。

评分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情,为有唐各碑之冠。这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是编者在力保原迹基础上精印而成的精品,如果您一直没有机会去西安亲见大雁塔下的碑文,相信这本书同样可以带给您别样的唐代之旅,就让我们在欣赏与临摹中,共同见证唐朝的沧桑风云,在美妙的书法的世界里尽情翱翔吧。

评分

这一系列印刷清晰,价格实惠,可以和文物系列相媲美! 这本虽是黑白,但是比彩色还要好!

评分

这套书印的不错

评分

凑单产片,这个系列质量最好的还是阴符经。

评分

这一套书基本买全了。临贴的必备。从古典学起。此套书 性价比很好。临贴很方便。在学隶书,小篆, 这本是做为 收藏。

评分

《雁塔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序为唐太宗李世民撰,记为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所撰。此碑立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六五三年),序正书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记二十行,行四十字。现藏陕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门的东龛。此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瘦劲飘逸书风的典型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