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 名:資治通鑒(全四冊)
定 價:696.00元
作 者:【北宋】司馬光
齣 版 社:遼海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0-12-01
版 次:1
字 數:2800000
印刷時間:2010-12-0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 9787545110128
包 裝:精裝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開創瞭編年體通史的先河,以時間先後為順序記錄史事,大大擴展瞭紀傳體史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容量。其所記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重要的曆史人物。全書文字簡明扼要,生動流暢,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傢之絕筆”。 《資治通鑒》是我國曆史上規模 大、成就 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政治傢、史學傢司馬光等曆時19年編輯完成。書成後,宋神宗賜名為《資治通鑒》,意為"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其成就可見一斑。 《資治通鑒》全文共294捲,記載瞭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間1362年的曆史。 作者簡介: 作者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在朝中為官,官至天章閣待製,在皇傢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父親的學識與修養,無疑對司馬光的成長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司馬光自幼聰明好學,七歲時便能粗通《左傳》,他和同伴遊戲時破缸救兒的機智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熟知。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中瞭進士,起初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後被龐籍推薦調入京城,擔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的職務。至和元年(1054年),司馬光跟隨龐籍到瞭並州(今山西)為官,嘉二年(1057年)因龐籍獲罪,司馬光便引咎離開瞭並州。從嘉三年(1058年)開始,司馬光又陸續擔任瞭開封府推官、度支員外郎等職。宋英宗統治時期,司馬光由諫官提升為龍圖閣直學士。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奉詔編寫《曆代君臣事跡》。英宗頒詔設書局於秘閣,令其續修《通誌》。並授權司馬光自己挑選英纔,輔助編修《通誌》。宋神宗即位不久,司馬光任翰林兼侍讀學士。當年,司馬光嚮神宗進獻《通誌》8捲,《通誌》即《曆代君臣事跡》第八捲,該書記載瞭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神宗將《通誌》賜名為《資治通鑒》,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並命司馬光等人繼續編寫。《資治通鑒》從治平三年設立局編寫,經過全體編修者的通力閤作,到元豐七年成書,曆時十九年。哲宗即位,拜司馬光為相。他任相年餘,盡廢新法。元元年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歐陽修評其為“德性淳正,學術通明”。司馬光一生著述多達三十七種,其中以《資治通鑒》、《傢範》、《涑水紀聞》 為著名。
作為一本旨在普及曆史知識的讀物,它在文白對照的細節處理上,體現齣極高的專業水準。很多號稱“白話版”的解讀,往往在翻譯過程中為瞭追求流暢性而犧牲瞭原義的精準性,或者為瞭保持文言的古韻而讓白話部分變得晦澀難懂。但這套書的譯注部分,功力深厚,精準地捕捉到瞭原文的精髓,同時用現代漢語做瞭清晰、準確的闡釋,使得那些深奧的政治哲學、軍事策略,甚至是古代的禮儀製度,都能被普通讀者所理解。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某一朝代更迭的論述,發現它不僅解釋瞭“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這樣發生”,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極大地提升瞭我的曆史洞察力。它不是簡單地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而是在文化和知識的層麵搭建瞭一座溝通的橋梁,讓讀者在輕鬆獲取信息的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提升對古典漢語的語感和理解力,這對於提升整體文化素養是極有裨益的。
評分這套書的價值,絕不是用簡單的閱讀量來衡量的,它更像是一種陪伴。它所承載的中國數韆年曆史的重量,那種大開大閤、波瀾壯闊的氣象,透過這精美的裝幀和清晰的文字,撲麵而來。我發現自己讀完某一冊後,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對那個曆史時期的思考中,它像一麵透鏡,讓我重新審視今天的社會現象和人性百態,古今相通之處,令人感慨萬韆。它不是那種快速消費的讀物,它需要時間去沉澱,去消化,甚至需要多次重讀纔能領悟到更深層的含義。對於任何一個渴望瞭解中國曆史脈絡,構建完整曆史觀的人來說,這套書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思考框架,一種對待曆史事件的嚴肅態度。擁有一套這樣的經典全本,讓人心中篤定,仿佛手中握住瞭通往過去與未來的鑰匙,每一次翻開,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與提升,讓人對中華文明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真切的敬畏之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初次拿到手,那函套的質感就透著一股沉穩和大氣,摸上去是那種溫潤而不失堅實的觸感,讓人聯想到曆史的厚重。16開的版式,在閱讀體驗上絕對是加分項,不像那些小開本,眼睛讀久瞭會發澀,它給予瞭文字足夠的呼吸空間,讓那些復雜的曆史脈絡得以清晰舒展。特彆是內文的排版,文白對照的處理方式,簡直是為我們這些想深入研究又苦於文言文功底不足的現代讀者量身定做的。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堆砌,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在那些拗口的古文旁邊,即時地提供瞭現代漢語的注釋和解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常常翻開某一頁,被某段精彩的論斷或某個驚心動魄的事件描述所吸引,如果隻是純粹的白文,可能需要反復查閱工具書纔能理解個七七八八,但有瞭這個對照,思緒就不會被打斷,能夠一氣嗬成地沉浸進去。這種設計,無疑是讓浩瀚的史學著作變得觸手可及,既滿足瞭對原貌的尊重,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接受度,足見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良苦,光是捧在手裏,就已經能感受到它作為一套嚴肅曆史讀物的分量與誠意瞭。
評分這套書的紙張和印刷質量,簡直可以用“無可挑剔”來形容。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廉價膠印的時代,能看到如此講究的裝訂和用料,真是令人感懷。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不是那種一撕就爛的薄紙,而是有一定的厚度和韌性,能經得起反復翻閱和在書頁上做批注的“摺磨”。墨色濃鬱,綫條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繁復的古代圖錶和人名地名,也絲毫沒有模糊不清的現象。更讓我欣賞的是,函套的設計不僅僅是為瞭好看,它確實起到瞭極好的保護作用,四冊書被妥帖地安置其中,防塵防潮,長久保存的價值非常高。我是一個習慣在書上做標記的人,無論是用鉛筆勾畫重點,還是用熒光筆標記關鍵論斷,這套書都能完美承載。翻閱時,沒有惱人的油墨味,隻有淡淡的紙張和油墨混閤的清香,這大概是老派匠人精神的體現吧。對於真正喜愛閱讀和收藏曆史經典的人來說,這種對物質載體的尊重,本身就是對文本內容的一種緻敬。
評分說實話,我之前對某些曆史讀物抱有一種“收藏大於閱讀”的心態,但這一套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不僅僅是一套精美的傢具擺設,而是真正可以用來“啃”的硬骨頭。重點在於它對史料的梳理和呈現方式,那種嚴謹中帶著生動的敘事邏輯,讓人拍案叫絕。例如,在描述某個關鍵的政治博弈時,它不像有些通史那樣隻是簡單羅列時間綫和人物頭銜,而是會深入剖析各方勢力的動機、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決策背後的權謀算計。這種敘事的手法,讓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局在舞颱上上演。尤其是它對一些曆史人物的評價,往往能做到多角度的審視,不偏不倚,既看到瞭他們的雄纔大略,也揭示瞭他們的局限性與錯誤,這種客觀性在流傳下來的眾多史籍中是難能可貴的。閱讀過程中,我經常需要停下來思考半天,那種思維被曆史洪流衝擊的感覺,是其他碎片化的曆史讀物無法給予的,它要求你調動起你的邏輯和判斷力,真正去參與到對曆史的理解構建之中。
評分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手機京東上看到的,果斷下瞭單,貨很不錯,贊一個
評分文言文和注釋,方便閱讀收藏
評分可以!~~~~~~~~~~~~~~~~~~~~~~~~
評分缺少周紀,省去瞭“臣光曰”的內容。整體印刷、排版、紙質都行,就是屬於太監版,所以纔能這麼便宜,還是買中華書局18冊的那一套吧。退貨麻煩,就留下來湊閤著看把
評分便宜的太瞭吧
評分書的質量還是可以的。
評分還行吧,很便宜,質量敢覺一般
評分閹割版的。我沒看前麵,先隨便翻瞭翻唐史,玄宗那段直接跳過去瞭。這是內容上的。其他包裝上,印刷上,沒太大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