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稚兰,罗大珍 编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细菌
  • 病毒
  • 真菌
  • 医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
  • 免疫学
  • 实验
  • 公共卫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01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96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基础课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1
字数: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微生物学》从微生物进化和微生物多样性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营养、生长与环境条件、新陈代谢与调节、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进化和分类,微生物应用等内容。
尤其注意介绍了微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全书概念清楚、简明扼要,可读性强。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的显著特点。适于作为综合性大学、轻工业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等各类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微生物学教材,也可供生物相关领域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微生物及其特点
1.2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3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1.4 微生物学的发展
1.5 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复习思考题
2 原核微生物
2.1 细菌
2.2 放线菌
2.3 古菌
2.4 蓝细菌
2.5 其他原核微生物
复习思考题
3 真核微生物
3.1 概述
3.2 酵母菌
3.3 霉菌
复习思考题
4 病毒
4.1 概述
4.2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3 病毒的形态结构
4.4 病毒的化学组成
4.5 病毒的分类
4.6 病毒的增殖
4.7 亚病毒因子
复习思考题
5 微生物的营养
5.1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5.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5.3 营养物质的吸收
5.4 微生物的培养基
复习思考题
6 微生物的代谢
6.1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能量释放)
6.2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能量消耗)
6.3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6.4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与调节
复习思考题
7 微生物的生长及环境条件
7.1 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7.2 微生物的生长
7.3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4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复习思考题
8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8.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2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8.3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8.4 微生物的突变和修饰
8.5 微生物的育种
8.6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复习思考题
9 微生物的生态
9.1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9.2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9.3 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0 微生物的进化和分类
10.1 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进化
10.2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和命名
10.3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10.4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复习思考题
11 微生物的应用
11.1 微生物发酵技术
11.2 农业微生物技术
11.3 医药微生物技术
11.4 环境微生物技术
11.5 微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1.6 微生物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一 常用微生物名称索引
附录二 微生物学名词索引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文明之歌:一部关于古代农业与灌溉系统的史诗 图书名称: 《洪流与沃土:古代文明的生命线》 图书简介: 《洪流与沃土:古代文明的生命线》并非一本探讨细胞、细菌或基因的科学著作,它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人类文明早期,尤其是农业革命与灌溉技术发展历程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揭示,在人类摆脱狩猎采集生活,定居下来,并最终孕育出复杂社会结构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控制与管理是如何成为最核心的驱动力。 我们在此书中深入探索的是那段波澜壮阔的远古史诗——尼罗河畔的淤泥如何滋养了法老的帝国,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如何催生了楔形文字的诞生,以及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稻作文明如何奠定了东方帝国的基石。这不是一部关于“微小生命”的研究,而是关于“宏大工程”的赞歌。 第一部分:大地的苏醒——从刀耕火种到定居点的形成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农业起源的各个独立中心,从肥沃新月地带的小麦与大麦,到中美洲的玉米,再到东南亚的稻米。我们摒弃了单一的“起源地”叙事,转而描绘了一幅多点开花、相互影响的全球性图景。重点分析了早期的农耕技术,如石制农具的演变、轮作制的初步萌芽,以及早期人类如何通过长期的观察与试错,积累了关于季节、土壤和气候的朴素知识。 书中详尽描述了定居点出现的社会学意义。当人类不再需要追逐猎物,食物的盈余便开始创造出“剩余劳动力”——这正是专业化分工、手工业发展以及社会阶层诞生的温床。然而,这种稳定的生活模式,一旦遭遇旱涝灾害,其脆弱性便暴露无遗。这种脆弱性,最终将人类推向了对自然力量更积极的干预——水利工程的时代。 第二部分:水脉的雕刻师——古代灌溉工程的奇迹 本书的核心部分,是对古代灌溉系统的细致剖析与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没有有效的灌溉,大规模的城市文明便无从谈起。 美索不达米亚的“智慧迷宫”: 我们详细考察了苏美尔、阿卡德和巴比伦文明如何利用两河的季节性泛滥,建立起精密的运河、堤坝和分水系统。本书展示了这些工程的复杂性,它们不仅是土木工程的杰作,更是早期国家权力组织与劳动力调配能力的体现。如何分配稀缺的水资源,如何防止盐碱化对土地的侵蚀,这些都是古代治理者必须解决的生存难题。我们甚至通过对古代泥板文献的解读,重现了古代水利官员的日常工作与法律条文。 尼罗河的馈赠与控制: 埃及文明的生命力完全依赖于尼罗河每年精准的泛滥。本书分析了“决口灌溉”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修建导流堤、蓄水池(如法尤姆的巨大人工湖)来最大化利用洪水。这里的重点在于,尼罗河的相对可预测性,如何塑造了古埃及人对宇宙秩序和神权统治的认知,即“马阿特”(Ma'at)的完美体现。 印度的河谷阶地: 针对印度河谷文明,本书侧重于排水系统和城市规划中的水管理。莫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城市,展示了远超同期其他文明的下水道和水井系统,这表明他们的水资源管理不仅关注“引入”,更关注“排出”与“卫生”。 中国的“大禹治水”叙事重构: 在中国部分,我们聚焦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早期水利实践。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探讨了早期华夏部落如何从被动防御洪水,转向主动疏导与利用。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国家权力如何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沟渠开凿与堤防建设,这些工程直接关系到中央集权的巩固与粮食储备的安全。 第三部分:工程背后的权力与社会结构 《洪流与沃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硬科学(水文学、土壤学)与软科学(政治学、社会学)紧密结合。我们探讨了“水利工程”如何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和维持工具。 修建和维护复杂的灌溉网络,需要统一的指挥、大量的劳动力调配以及精密的测量技术。因此,水利工程的出现,往往伴随着: 1. 官僚体系的兴起: 需要专业的官员来规划、监督和记录水流。 2. 强制劳动的制度化: 农民被征发进行“徭役”,修筑维护公共水利设施。 3. 意识形态的构建: 统治者往往将自己描绘成“天选之人”或“水神代言人”,声称自己拥有控制洪水的神圣能力,从而合法化其统治地位。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灌溉农业的“悖论”:虽然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粮食盈余和文明高度,但其对单一水源的依赖,一旦遭遇气候突变、上游冲突或长期忽视维护,就可能导致系统性崩溃,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文明的衰落。我们通过对赫梯、玛雅等文明晚期灌溉体系瓦解案例的研究,力证了这一点。 结论:古代智慧的现代回响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引导读者反思,这些数千年前的古代工程师们,在缺乏现代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凭借几何学、观察力和集体智慧,完成了那些至今仍令人惊叹的工程壮举。他们的经验教训——关于可持续性、资源公平分配以及技术与社会治理的平衡——对于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水资源挑战,依然具有深刻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洪流与沃土》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文明的开端、工程学的起源以及权力如何塑造环境的读者的一部必读书目。它带你踏上一次从泥泞到辉煌的旅程,去理解,人类文明最初的生命线,是握在手中的那捧清澈的、被驯服的——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关于自然界奇妙之处的全新视角,也许是关于那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体,它们如何构建起整个生态系统,或者是一些关于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生物,它们是如何演化出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充满生动的例子,能够让我对地球的生命力产生更深的敬畏,甚至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命本身的哲学思考。可惜的是,这本书似乎完全没有触及到我所期待的那些方面。它更像是一本充满了抽象概念和专业术语的辞典,每一个词汇都裹挟着一种我难以接近的距离感。我试图去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但它们就像是孤立的岛屿,彼此之间没有桥梁相连,让我无法建立起一个整体的认识。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查阅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术语,但即便如此,书中的论述也显得干燥而晦涩,缺乏一种能够引起我共鸣的生动性。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不是主动地探索和发现。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那种“啊哈!”的顿悟时刻,也没有让我对某个领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评分

我原本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某种具体的工艺或技术,也许是关于古老的建筑技艺,或者是某种失传的艺术创作手法,亦或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某个关键流程。我设想书中会有详细的操作步骤、精美的图示,甚至是一些实践中的案例分析,能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甚至能启发我进行相关的实践。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关于某个专业领域的理论概述,里面充斥着我不太熟悉的术语和抽象的概念。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但它们就像是空中楼阁,缺乏具体形象的支撑,让我难以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技术手册,但里面缺失了最关键的操作指南,让我无法真正理解它的应用场景。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试图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但总是不得其法。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那种“学以致用”的满足感,也没有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强烈的动手尝试的欲望。

评分

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一直对那些关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古代文明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结构、技术和艺术的。我设想书中会充斥着令人着迷的故事,关于那些伟大的发现、那些辉煌的时代,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能够从过去汲取智慧,来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份枯燥的报告,里面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图表和数据,而且这些数据似乎并没有指向一个清晰的结论。我尝试着去解读这些图表,试图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或趋势,但它们就像是无意义的噪音,让我感到困惑和沮丧。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试图理解为什么作者会选择以这种方式来呈现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到底想要说明什么。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打转,每一个拐角都通向另一条死胡同,让我无从下手。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那种历史的史诗感,也没有让我对人类的过去产生更深的思考。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对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情有独钟,比如那些讲解黑洞、星系形成,或者解释时间旅行可能性的书籍。我梦想着能通过阅读,拓展我的视野,去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秘,甚至能引发我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我期待着书中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让我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但是,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却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疏离。它更像是一本学术论文的集合,每一章都似乎在探讨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却显得非常微弱。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库里随机抽取信息,虽然我知道这些信息可能很有价值,但缺乏一个引导者,我很难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我尝试着去寻找贯穿全书的逻辑线索,试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最终我只感到一种信息的碎片化,让我无法建立起一个连贯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让人头疼的读物之一。一开始,我怀着一种相当乐观的心态,期待着能对某个特定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能是一些关于古老文明的失落技术,或是关于某个神秘文明的日常生活片段,甚至是那种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让我开始质疑现实的书。我梦想着能在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里遨游,解开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谜团,或者体验那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泥沼里跋涉,每往前一步都异常艰难,而且我根本不知道我到底在走向哪里,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在“走向”任何地方。它仿佛是一堆零散的信息堆砌而成,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更不用说那些引人入胜的叙事了。我努力地在字里行间寻找某种逻辑关联,试图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景,但每一次尝试都以失望告终。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幅画,但它却没有颜色,没有线条,只有模糊不清的轮廓,让你完全无法辨认出它到底描绘的是什么。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否真的有一个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者这仅仅是一次漫无目的的写作实验。我花了比我预想的要多得多的时间,但最终获得的,却是一种茫然和无所适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