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量:曆史、原理及應用(原書第5版)

心理測量:曆史、原理及應用(原書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格雷戈裏,施俊琦 著
圖書標籤:
  • 心理測量
  • 心理學
  • 教育測量
  • 統計學
  • 信效度
  • 標準化
  • 測評理論
  • 心理評估
  • 量化研究
  • 數據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義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403180
商品編碼:1041541323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心理測量:曆史、原理及應用(原書第5版)
作者 (美)格雷戈裏,施俊琦
定價 89.00元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 9787111403180
齣版日期 2013-01-01
字數
頁碼 504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1.140Kg

   內容簡介
《心理測量:曆史、原理及應用(原書第5版)》較為係統地介紹瞭整個心理測量學科的特點,既介紹瞭心理測量中基本核心概念測驗的信效度和項目分析,又介紹瞭心理測量這個學科的發展趨勢項目反應理論;既介紹瞭這個學科的發展曆史,又介紹瞭各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中常用的測量工具。作者用語嚴謹,內容全麵,注重實用性。本書對所有臨床心理谘詢師,以及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本科生、研究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施俊琦,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管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北京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北京大學心理學係應用心理學專業博士(2004),從事組織行為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美國工業與組織心理學會會員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美國心理學會會員,美國人力資源協會會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2002年5月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短期訪問。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美國馬裏蘭大學做訪問學者。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心理測驗的應用和意義
主題1a心理測驗的本質和使用
1a.1測驗的意義
案例1-1真實生活中的測驗
1a.2測驗的定義
1a.3測驗的進一步區分
1a.4測驗的類型
1a.5測驗的使用
1a.6影響測驗有效性的因素
案例1-2非標準化測驗的影響
1a.7測驗實施的標準化程序
1a.8測驗實施的佳流程
1a.9施測者的影響
1a.10受測者的背景和動機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1b心理測驗的倫理和社會意義
.1b.1專業測驗標準的依據
案例1-3測驗的倫理和專業標準
1b.2測驗發布者的責任
1b.3測驗使用者的責任
案例1-4對mmpi結果的過度解釋
1b.4文化或者語言中少數人群的測驗
1b.5高風險測驗無法預期的後果
1b.6重申:負責任地使用測驗
小結
關鍵術語
第2章心理測驗的曆史
主題2a心理測驗的起源
2a.1測驗的重要性
2a.2公元前2200年測驗在中國的雛形
2a.3心理測驗的精神病學起源
2a.4麵相學、顱相學和心理圖式
2a.5測驗的銅質儀器時代
2a.619世紀對智障兒童觀念的轉變
2a.7比奈早期的研究對測驗的影響
2a.8修訂後的量錶和iq概念的齣現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2b美國的早期測驗
2b.1美國的早期測驗和測驗的濫用
2b.2howard knox與20世紀早期的非言語測驗
2b.3斯坦福-比奈量錶:iq早期的主要測驗
2b.4團體測驗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選拔士兵的分類
2b.5早期的教育測驗
2b.6能力測驗的發展
2b.7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人格和職業興趣測驗
2b.8投射測驗的起源
2b.9興趣測驗的發展
2b.10心理測驗曆史上幾個重要的裏程碑
小結
第3章常模與信度
主題3a常模與測驗的標準化
案例3-1過時的測驗和常模
3a.1原始分數
3a.2關鍵統計概念
3a.3原始分數的轉換
3a.4選擇常模樣本
3a.5標準參照的測驗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3b信度的概念
案例3-2測驗信度與法庭證詞
3b.1經典測量理論和測量誤差來源
3b.2測量誤差的來源
3b.3測量誤差與信度
3b.4信度係數
3b.5相關係數
3b.6用相關係數來作為信度係數
3b.7時間穩定性的信度
3b.8內部一緻性信度
3b.9項目反應理論
3b.10測量的新原則
3b.11信度估計的特殊情況
3b.12信度係數的解釋
3b.13信度與測量的標準誤
小結
關鍵術語
第4章效度與測驗開發
主題4a效度的基本概念
案例4-1研究作為測驗效度的關鍵證據來源
4a.1效度:定義
4a.2內容效度
4a.3效標關聯效度
4a.4構念效度
4a.5檢驗構念效度的方法
4a.6關注外部效度和拓寬測驗效度的視野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4b構念測驗
4b.1定義測驗
4b.2選擇計分的方法
4b.3有代錶性的計分方式
4b.4構念條目
4b.5檢驗條目
4b.6修改測驗
4b.7發布測驗
小結
關鍵術語
第5章智力和成就的理論及個體測試
主題5a智力理論與因素分析
5a.1智力的定義
案例5-1智力的核心功能:學習與適應
5a.2因素分析導言
5a.3高爾頓與感覺敏銳程度
5a.4斯皮爾曼與g因素
5a.5瑟斯頓與基本心理能力
5a.6cattell-horn-carroll理論
5a.7皮亞傑與適應理論
5a.8吉爾福特與智力結構模型
5a.9平行加工與序列加工理論
5a.10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論
5a.11作為生物學概念的智力
5a.12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5a.13斯滕伯格與智力三元論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5b個體智力測驗和成就測試
5b.1個體智力測驗簡介
5b.2韋剋斯勒智力測驗
5b.3韋剋斯勒分測驗:描述與分析
5b.4韋剋斯勒成人智力量錶-iii
5b.5韋剋斯勒兒童智力量錶-iv
5b.6斯坦福-比奈智力量錶第五版
5b.7底特律學習能力測驗-4
5b.8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ii
5b.9考夫曼青少年和成人智力測驗
5b.10考夫曼簡明智力測驗-2
5b.11個人成就測驗
5b.12學習障礙的特徵及評估
小結
關鍵術語
第6章團體測驗以及能力測驗中的爭議
主題6a團體能力測驗及相關概念
6a.1團體測驗的本質、前景和缺陷
6a.2團體能力測驗
6a.3多元能力傾嚮測驗
6a.4預測在大學裏的學業成績
6a.5研究生選拔測驗
6a.6教育成就測驗
6a.7能力傾嚮測驗的輔導效果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6b測驗偏差及其他爭論
6b.1對iq的誤解
6b.2測驗偏差的問題
6b.3社會價值和測驗公平
6b.4決定智力的遺傳和環境因素
6b.5非洲裔美國人和白人iq差異的來源
6b.6智力隨年齡的變化
6b.7每代人智力測驗分數的變化
小結
關鍵術語
第7章特殊群體的心理測量
主題7a嬰兒和學前兒童的心理測量
7a.1嬰兒能力測量
7a.2學前兒童智力測量
7a.3嬰兒和學前兒童心理測量的實用性
7a.4兒童入學準備篩選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7b殘疾人心理測量
7b.1特殊群體心理測量的起源
7b.2非言語測驗
7b.3非閱讀且低動作測驗
案例7-1腦癱患者評估的挑戰
7b.4視覺障礙者測驗
7b.5失聰或者聽覺睏難者測驗
7b.6智障者的適應行為測量
小結
關鍵術語
第8章人格測驗的起源
主題8a人格的理論與測量
8a.1人格的概述
8a.2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論
8a.3人格的類型理論
8a.4人格的現象學理論
8a.5行為與社會學習理論
8a.6人格的特質理論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8b投射測驗
8b.1投射假設
8b.2投射技術引言
8b.3關聯技術
8b.4補全技術
8b.5構念技術
8b.6錶達技術
8b.7重新審視:投射技術的悖論
案例8-1投射測驗作為訪談中的輔助手段
小結
關鍵術語
第9章人格和其他特質的結構化評估
主題9a自我報告量錶
9a.1理論導嚮的量錶
9a.2因素分析量錶
9a.3效標計分量錶
9a.4態度和態度的測量
9a.5道德判斷的測量
9a.6精神和宗教概念的測量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9b行為和觀察評估
9b.1行為治療的基礎
9b.2行為治療和行為評估
9b.3結構化訪談量錶
9b.4係統化的直接觀察評估
9b.5非語言行為的評估
9b.6模擬行為評估
9b.7生態瞬時性評估
小結
關鍵術語
第10章神經心理學評估與篩選
主題10a神經生物學概念
10a.1大腦的概述
10a.2大腦的結構和係統
10a.3生存係統:後腦和中腦
10a.4注意係統
10a.5運動/協調係統
10a.6記憶係統
10a.7邊緣係統
10a.8語言功能和大腦的單側化
10a.9視覺係統
10a.10執行功能
10a.11成年期和老年期的神經病理學
10a.12腦成像技術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10b神經心理學量錶、成套測驗及篩選工具
10b.1大腦-行為關係的概念模型
10b.2感覺輸入的評估
10b.3注意力的測量
10b.4學習和記憶測驗
10b.5語言功能的評估
10b.6空間和操作能力測驗
10b.7執行功能的評估
10b.8動作輸齣的評估
10b.9神經心理評估的成套測驗
案例10-1魯-內神經心理成套測驗
10b.10酒精使用障礙的篩選
10b.11老年人心理狀態的評估
小結
關鍵術語
第11章工業、職業和法庭評價
主題11a工業和組織中的測量
11a.1人員選拔中測量的角色
11a.2傳記式數據
11a.3麵試
11a.4認知能力測試
11a.5人格和氣質測驗
11a.6誠信度紙筆測試
11a.7工作樣本和情境測驗
案例11-1加拿大的職業評估
11a.8工作績效評估
11a.9績效評估的方法
11a.10績效評估偏差的來源
11a.11興趣評估工具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11b心理測量的法律應用
11b.1專傢證人的標準
11b.2法律評估的本質
11b.3嫌疑犯裝病行為的評估
11b.4精神疾病心理狀況的評估
11b.5接受審判能力的評估
11b.6暴力的預測和風險評估
11b.7離婚後孩子監護權的評估
11b.8個人傷害和相關證詞
11b.9測謊儀數據的解釋
11b.10法律環境下特殊的人格評估
11b.11心理學傢作為專傢證人的爭議
小結
關鍵術語
第12章法律問題與測驗的未來
主題12a心理測驗與法律
12a.1法律問題的來源與性質
12a.2學校係統的測驗與法律
12a.3殘障評估與法律
12a.4雇用測驗中的法律問題
案例12-1在員工篩選中不明智地使用測驗
小結
關鍵術語
主題12b計算機化評估與測驗的未來
12b.1計算機化心理測驗:迴顧與曆史
12b.2計算機化測驗解釋:目前狀況
12b.3高解析度圖像與虛擬現實:capa的新領域
12b.4對計算機化測驗解釋的評價
案例12-2盲目依賴計算機化的mmpi報告
12b.5計算機化自適應測驗
12b.6測驗的未來
小結
關鍵術語
附錄a心理測驗曆史上的主要裏程碑
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心靈的丈量:理解與洞察的科學之旅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我們從未停止過對自身內在世界的探索。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現代科學的嚴謹求證,理解人類心理的奧秘始終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強大動力。然而,心智的復雜性宛如浩瀚的宇宙,其深邃與微妙常常超乎我們的想象。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心理現象中找到規律,如何量化那些曾經難以捕捉的情感與能力,如何客觀地評估個體的差異並據此提供支持與引導?這正是“心靈的丈量:理解與洞察的科學之旅”所要揭示的核心命題。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一場引領讀者深入心理測量學殿堂的精彩旅程。我們將一同迴顧人類如何從模糊的直覺走嚮科學的量化,追溯那些奠定現代心理測量學基石的先驅者的智慧與探索。從早期關於智力、性格等概念的樸素認知,到卡特爾、比奈、斯皮爾曼等先驅者在量化方麵的開創性貢獻,再到費爾特曼、伊薩剋森等當代學者的理論革新與技術發展,我們將清晰地看到心理測量學是如何一步步從萌芽走嚮成熟,成為一門獨立且至關重要的學科。 曆史的迴聲:思想的演進與工具的誕生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深入探尋心理測量學的曆史根源。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哲學傢們早已對人類的認知能力、情感特質展開瞭廣泛的討論。 Plato 的“洞穴寓言”暗示瞭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可能存在差異;Aristotle 對人類不同氣質類型的劃分,雖非量化,卻開啓瞭對個體差異的初步思考。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重新激發瞭對人類潛能與特性的關注。 真正的科學化探索,則是在19世紀中葉之後。隨著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確立,以及對實驗方法和統計分析的日益重視,心理測量學的種子開始萌發。英國的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是公認的心理測量學之父。他不僅提齣瞭“統計學”的概念,並將之應用於理解人類的遺傳與差異,還在感官知覺、反應時等方麵的測量上進行瞭大量開創性的工作。他相信,通過對這些基本心理過程的測量,可以揭示個體的整體智力水平。 緊隨其後,美國心理學傢詹姆斯·麥金·卡特爾(James McKeen Cattell)進一步發展瞭高爾頓的思想。他創造瞭“心理測量”(mental test)一詞,並在美國大學中推廣使用客觀的心理測試,試圖通過對注意力、記憶力、反應速度等簡單測量來預測學業成績。雖然卡特爾的某些測量指標後來被證明與智力關聯性不強,但他的實踐極大地推動瞭心理測驗的普及和發展。 法國心理學傢阿爾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的貢獻則更為深遠。在教育背景下,他肩負著為普通學校和特殊學校識彆智力低下兒童的任務。比奈及其閤作者西奧多·西濛(Théodore Simon)開發瞭第一套真正意義上的“智力測驗”,這套測驗綜閤瞭多種心理能力,如理解、推理、判斷等。更重要的是,比奈引入瞭“心理年齡”的概念,並隨後發展齣“智商”(IQ)的概念,這標誌著智力測量進入瞭一個新的時代。 卡爾·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則在統計學方法上為心理測量學的發展做齣瞭巨大貢獻。他對大量的心理測驗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提齣瞭“二因子理論”,認為所有心理能力都包含一個普遍因素(g因素)和一係列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的提齣,極大地簡化瞭對智力的理解,並影響瞭後來的智力測驗設計。 20世紀初,隨著大規模的軍事徵兵和教育改革,心理測驗的應用得到瞭前所未有的拓展。羅伯特·伍德沃斯(Robert Woodworth)設計的“個人簡曆量錶”(Personal Data Sheet)是第一個廣泛使用的性格測驗,標誌著對非智力因素測量的重視。路易斯·利特曼(Louis Thurstone)則對斯皮爾曼的二因子理論提齣瞭挑戰,他提齣的“ समूहों因子模型”認為智力是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因子組成的,這促使瞭更多維度測驗的設計。 進入20世紀中期,心理測量學迎來瞭標準化和信效度理論的成熟。古德諾·奧爾濛(Goodenough Allmon)和哈羅德·利昂(Harold Leon)等學者在測驗設計、施測、計分和結果解釋等方麵提齣瞭係統化的要求。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這兩個核心概念,成為評價測驗質量的黃金標準,確保瞭測驗結果的穩定性和準確性。 原理的揭示:量化的邏輯與測量的藝術 理解心理測量學,離不開對其核心原理的深入把握。本書將層層剝開這些原理的麵紗,揭示量化的邏輯與測量的藝術。 首先,我們將探討“測量”的本質。在心理學領域,測量並非直接觀察,而是通過對觀察到的行為或反應進行編碼、量化,進而推斷潛在的心理結構。例如,我們無法直接“看見”一個人的智力,但可以通過其在數學題上的得分、語言理解的準確性等來間接評估。這種間接性,正是心理測量的挑戰與魅力所在。 “測驗”作為核心工具,其構成要素和設計原則將是重點。我們會分析一道好的心理測驗題目應具備哪些特徵:清晰的指令、恰當的難度、避免歧義、與測量目標高度相關等。從選擇題到論述題,從投射技術到反應時測量,各種題型和技術都有其獨特的適用場景和局限性。 “信度”是測驗可靠性的保證。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信度,如重測信度(衡量結果的穩定性)、復本信度(衡量不同形式測驗結果的一緻性)、內部一緻性信度(衡量測驗內部題目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評分者信度(衡量不同評分者評分的一緻性)。理解這些信度指標,有助於我們評估測驗結果是否能夠穩定地反映個體的心理特質,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能得到類似的結果。 “效度”則是測驗有效性的關鍵。它迴答瞭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測驗是否真正測量瞭它聲稱要測量的內容?我們將深入探討各種效度類型,包括內容效度(測驗題目是否能代錶所要測量的知識或技能範圍)、結構效度(測驗結果是否與理論上構建的心理結構一緻)、效標效度(測驗結果與外部效標的關聯性,又分為預測效度——預測未來的錶現,以及同時效度——與當前其他測量的相關性)。對效度的理解,能幫助我們判斷一個測驗是否真正有意義,以及其結果是否能夠做齣有效的推斷。 在此基礎上,本書還將介紹“常模”的概念。一個測驗的分數本身意義不大,隻有將其置於一個參照群體(常模群體)的背景下,纔能得到有意義的解釋。我們會講解如何建立常模,以及如何利用百分位數、標準分數(如Z分數、T分數)等方法,將個體分數轉化為相對位置,從而進行有意義的比較和診斷。 此外,關於“測驗偏差”的討論也將貫穿其中。任何測驗都可能存在對特定群體不公平的傾嚮。本書將探討文化偏差、性彆偏差等問題,並介紹如何識彆和盡量減少這些偏差,以確保測驗的公平性和普適性。 應用的廣度:洞察個體與推動社會 心理測量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其廣泛而深遠的實際應用之中。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心理測量的應用領域,領略其如何為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支持。 在教育領域,心理測量學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早期兒童的學業評估、入學分班,到青少年學習睏難的診斷、特殊教育的需求識彆,再到成人職業技能的鑒定和培訓,各類智力測驗、成就測驗、學習能力測驗,為教育者提供瞭客觀的依據,幫助學生找到最適閤自己的學習路徑,彌補不足,發揮潛能。 在臨床心理學中,心理測量學是診斷和治療的基石。抑鬱、焦慮、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的診斷,往往需要藉助專業的心理評估工具。癥狀評估量錶、人格量錶、認知功能測驗,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客觀地瞭解患者的心理狀態,評估病情嚴重程度,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並追蹤治療效果。 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心理測量學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從招聘選拔中的能力傾嚮測驗、性格測試,到員工的績效評估、職業生涯規劃,再到團隊建設中的成員匹配和衝突管理,心理測量學幫助企業找到最閤適的人纔,提升工作效率,構建和諧的工作環境。 職業谘詢與生涯規劃,同樣受益於心理測量學。興趣量錶、職業價值觀測驗,能夠幫助個體深入瞭解自己的職業傾嚮,發現潛在的優勢,從而做齣更明智的職業選擇,規劃更加充實的人生道路。 此外,心理測量學還在司法鑒定、運動訓練、神經科學研究、市場調研等眾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在司法領域,可以用於評估被告的責任能力;在運動領域,可以評估運動員的體能與心理素質;在神經科學領域,可以作為認知功能損傷的指標;在市場調研中,可以用於消費者行為的分析。 本書的每一個篇章,都將力求深入淺齣,結閤生動的案例,讓讀者深刻理解心理測量學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價值。我們將看到,那些看似抽象的數字和統計圖錶,是如何轉化為對個體深刻洞察的鑰匙,如何為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 “心靈的丈量:理解與洞察的科學之旅”邀請您踏上這場智識的探索之旅,在曆史的迴聲中尋找先賢的智慧,在原理的揭示中領悟量化的邏輯,在應用的廣度中感受其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願這本書能點亮您對人類心智奧秘的求知之光,並為您提供一把理解自我、洞察他人、貢獻社會的有力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瞭心理測量學的基本原理和發展曆程。我喜歡作者在講解抽象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和舉例。例如,在解釋“信度”時,他用瞭“靶子”的比喻,形象地說明瞭測量結果集中的程度,這讓我瞬間就理解瞭什麼是“可靠的測量”。而對於“效度”的講解,則通過“測量器是否真的測量到瞭我們想要的東西”,讓我明白瞭“測量工具的正確性”的重要性。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乏生動的趣味性,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它成功地將一個可能聽起來很技術性的學科,變得易於理解和接近。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發展綫索時,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讓我感覺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在分享他多年的研究心得。從早期對人類心理特質進行簡單劃分的嘗試,到如今基於復雜統計模型的精密測量,這整個過程的演變,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條,充滿瞭啓迪。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心理測量學這一領域更深入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並非一本簡單的“怎麼做”的指南,而是更側重於“為什麼”和“是什麼”。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測量原理的論述所吸引。作者層層遞進地講解瞭從古典測量理論到現代測量理論的演變,讓我理解瞭從測量誤差的來源到如何估計和控製誤差的整個過程。書中對潛在特質理論(IRT)的介紹,雖然一開始覺得有些晦澀,但通過作者精心設計的圖錶和例子,逐漸撥開瞭迷霧。我開始明白,為什麼很多現代心理測量工具會采用IRT,因為它能更精細地估計個體能力水平,並對題目本身的難度、區分度等參數進行建模,使得測量結果更加科學和精確。這與我之前接觸的很多基於古典測量理論的量錶,在理論基礎上有著顯著的差異。作者並沒有迴避復雜的技術細節,但始終保持瞭教學的初心,引導讀者理解背後的邏輯,而不是死記硬背公式。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心理測量學核心機製的讀者來說,這一部分絕對是寶藏。它讓我認識到,一個看似簡單的分數背後,其實蘊含著復雜的統計模型和嚴謹的理論支撐。這也促使我開始反思,我之前對一些心理測量結果的理解可能過於錶麵化,而忽略瞭更深層次的原理。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在於其豐富的應用案例,它們讓我看到心理測量學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揮巨大作用。書中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教育、臨床心理學到人力資源管理,再到社會科學研究,幾乎無處不在。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教育評估的部分,它詳細闡述瞭如何設計和使用標準化考試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如何利用測量數據來改進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書中也討論瞭在臨床診斷中,心理測量工具是如何幫助專業人士更客觀地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例如抑鬱、焦慮等,並且如何追蹤治療效果。而人力資源管理中對人纔選拔和員工績效評估的應用,更是讓我看到瞭心理測量學在商業領域的實際價值。作者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解釋瞭不同測量工具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選擇依據、優缺點以及實際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這些案例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實際操作的智慧和經驗,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心理測量的實際應用價值,並且思考它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職業發展。

評分

這本書對測量誤差的討論,讓我對“準確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以前總是希望能找到一個“絕對準確”的測量方法,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在心理測量領域,我們追求的是“盡可能準確”,並且要理解和控製誤差。作者詳細分析瞭測量誤差的各種來源,包括被試本身的變異性、測量情境的乾擾、測量工具本身的缺陷等等。這些分析非常細緻,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即使是同一份量錶,在不同時間、不同人群中測量得到的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書中對於誤差的量化和處理方法,例如通過信度係數來估計測量誤差的大小,以及如何通過改進測量程序來減少誤差,都讓我學到瞭很多實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教會瞭我如何批判性地看待測量結果。不再盲目相信一個分數,而是會去思考這個分數有多少可能受到誤差的影響,它的測量是否真正可靠。這種“帶著懷疑的眼光”去看待測量結果,反而讓我對心理測量的科學性有瞭更深的信心,因為我知道專業人士也在努力去理解和控製這些不確定性。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對“測量”這個概念有瞭全新認識的書。我一直以為測量就隻是簡單的數字記錄,直到我翻開它。書中關於心理測量學曆史的梳理,從早期的智力測量嘗試,到後麵各種復雜量錶的齣現,就像在看一部偵探小說,充滿瞭麯摺和發現。作者並沒有簡單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次理論突破和技術革新背後的驅動力,以及它們如何迴應瞭當時社會的需求和科學的挑戰。閱讀過程讓我驚嘆於人類對理解自身復雜性的不懈追求。特彆是關於信度和效度的章節,讓我徹底擺脫瞭之前對這些概念的模糊理解。作者用清晰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解釋瞭為什麼一個測量工具必須既準確又穩定,並且能夠真正測量到它聲稱要測量的東西。我以前總覺得“信度高”就意味著“好”,但讀完之後纔明白,低信度的測量工具即便偶爾得到“正確”結果,也隻是碰巧,無法依賴。而效度則更進一步,確保我們測量的是真實的目標,而不是某個無關緊நப的指標。書中對不同效度類型(如內容效度、結構效度、效標關聯效度)的細緻講解,讓我開始學會批判性地審視各種心理測量工具的可靠性。這對於我今後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接觸到各類評估時,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