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農林牧漁係列:海水貝類增養殖技術

高職高專“十一五”規劃教材·農林牧漁係列:海水貝類增養殖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碧全 編
圖書標籤:
  • 海水貝類
  • 增養殖技術
  • 高職高專
  • 農林牧漁
  • 規劃教材
  • 水産養殖
  • 海洋生物
  • 技術
  • 教材
  • 十一五規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062512
版次:1
商品編碼:1045368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海水貝類增養殖技術》以海水貝類增養殖的生産活動為主綫,介紹瞭海水貝類增養殖的生物學基本知識與生産操作過程的技術方法。全書共3篇17章,分彆闡述瞭海水增養殖貝類的生物學特性,海水貝類苗種生産的一般技術方法,我國主要海水經濟貝類的苗種生産及其增養殖技術方法。各章編有學習目標和復習題,方便學生的學習與鞏固。《海水貝類增養殖技術》還配套編寫瞭海水增養殖貝類生物學的實驗指導項目和人工育苗的實習指導,用於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全書編排閤理、脈絡清晰,突齣高職高專教育的特色。可作為高職高專水産養殖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中職相關專業的教材以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

緒論001
一、貝類與貝類增養殖技術001
二、貝類的經濟意義001
三、海水貝類增養殖業發展趨勢002

第一篇 貝類增養殖的基礎生物學005
第一章 貝類的分類006
【學習目標】006
第一節 無闆綱、單闆綱、多闆綱、掘足綱006
一、無闆綱006
二、單闆綱006
三、多闆綱007
四、掘足綱008
第二節 瓣鰓綱008
一、古列齒亞綱009
二、翼形亞綱009
三、古異齒亞綱012
四、異齒亞綱013
五、異韌帶亞綱016
第三節 腹足綱017
一、前鰓亞綱018
二、後鰓亞綱024
三、肺螺亞綱025
第四節 頭足綱026
一、四鰓亞綱026
二、二鰓亞綱026
【本章小結】028
【復習題】028

第二章 貝類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029
【學習目標】029
第一節 貝類的外部形態029
一、貝類的基本特徵029
二、各綱的主要特徵029
三、貝類的外部形態031
第二節 貝類的內部構造035
一、瓣鰓綱的內部構造035
二、腹足綱的內部構造038
【本章小結】041
【復習題】041

第三章 貝類的生態習性042
【學習目標】042
第一節 貝類的生活環境042
一、理化因子042
二、生物因子047
第二節 經濟貝類的生活習性047
一、匍匐生活型047
二、固著生活型047
三、附著生活型048
四、埋棲生活型048
五、遊泳生活型048
六、浮遊生活型048
七、鑿穴生活型049
八、寄生與共生049
第三節 貝類的食性049
一、攝食方式049
二、食料種類050
第四節 貝類的生長050
一、生長的一般規律051
二、影響生長的主要因素051
三、貝類生長的測量方法051
第五節 貝類的繁殖習性052
一、繁殖方式052
二、繁殖季節053
三、繁殖習性053
四、繁殖的調查方法054
第六節 貝類的生活史055
一、生殖細胞055
二、受精055
三、卵裂056
四、囊胚與原腸胚056
五、擔輪幼蟲056
六、麵盤幼蟲057
七、稚貝期057
八、幼貝期和成貝期057
第七節 增養殖貝類的災敵害及其防除技術058
一、災害058
二、經濟貝類的敵害058
三、防災減災措施060
【本章小結】062
【復習題】062
第二篇 經濟海水貝類的苗種生産技術063

第四章 貝類室內全人工育苗技術064
【學習目標】064
一、貝類人工育苗場地的選擇064
二、育苗場的基本設施064
三、育苗場的總體布局068
四、育苗用水的處理068
五、育苗前的準備工作069
六、貝類人工育苗的工藝流程070
【本章小結】077
【復習題】077

第五章 瓣鰓綱海區半人工采苗技術078
【學習目標】078
一、半人工采苗的原理078
二、半人工采苗的方法078
【本章小結】081
【復習題】081

第六章 瓣鰓綱土池人工育苗技術082
【學習目標】082
一、育苗場地的選擇082
二、土池的構造及育苗的基本設施082
三、土池人工育苗的工藝流程083
四、室內水泥池與室外土池相結閤育苗086
【本章小結】086
【復習題】086
第三篇 經濟海水貝類增養殖技術087

第七章 牡蠣的養殖088
【學習目標】088
第一節 牡蠣的生物學088
一、牡蠣的形態構造088
二、牡蠣的生態習性089
三、繁殖090
四、生長092
五、運動092
第二節 牡蠣的苗種生産技術093
一、牡蠣的海區半人工采苗093
二、牡蠣的人工育苗096
三、單體牡蠣苗和三倍體牡蠣苗的生産098
四、蠣苗抑製及運輸099
第三節 牡蠣的養成技術099
一、直接養殖099
二、分苗養殖100
第四節 牡蠣的疾病防治與災敵害防除技術102
一、牡蠣的疾病與防治102
二、牡蠣的災敵害及防除103
第五節 牡蠣的收獲與加工103
一、牡蠣收獲的年齡和季節103
二、收獲的方法104
三、牡蠣的加工104
【本章小結】104
【復習題】104

第八章 貽貝的養殖105
【學習目標】105
第一節 貽貝的生物學105
一、貽貝的形態構造105
二、貽貝的生態習性106
三、繁殖107
四、貽貝的生長109
第二節 貽貝的苗種生産技術109
一、貽貝的半人工采苗109
二、人工育苗技術111
第三節 貽貝的養成技術112
一、養成場的選擇112
二、苗種運輸113
三、養成設施與器材113
四、養成方法113
第四節 貽貝的收獲與加工115
一、收獲115
二、加工115
【本章小結】116
【復習題】116

第九章 扇貝的養殖117
【學習目標】117
第一節 扇貝的生物學117
一、扇貝的形態特徵117
二、扇貝的生態習性118
第二節 扇貝的人工育苗技術121
一、親貝的選擇與升溫促熟培育技術121
二、誘導産卵與人工授精122
三、人工孵化122
四、幼蟲培育122
五、采苗123
六、稚貝培育123
七、稚貝下海暫養(中間育成)124
第三節 扇貝的養成技術124
一、養成海區的選擇124
二、養成方式125
三、養成管理128
第四節 扇貝的收獲與加工128
一、養殖扇貝的收獲季節與規格128
二、扇貝的加工128
【本章小結】129
【復習題】129

第十章 珠母貝的養殖與珍珠培育130
【學習目標】130
第一節 珠母貝的生物學130
一、珠母貝的種類130
二、馬氏珠母貝的形態構造131
三、珠母貝的生態習性133
第二節 馬氏珠母貝的苗種生産技術136
一、馬氏珠母貝海區半人工采苗技術136
二、馬氏珠母貝人工育苗技術137
第三節 馬氏珠母貝的養成技術137
一、場地選擇138
二、養殖設施138
三、養成方法139
第四節 珍珠的培育140
一、珍珠的定義140
二、珍珠的種類140
三、珍珠的成因與育珠原理140
四、馬氏珠母貝的植核140
五、珍珠的育成143
第五節 珍珠的收獲與加工144
一、珍珠的收獲144
二、珍珠的加工144
【本章小結】144
【復習題】145

第十一章 縊蟶的養殖146
【學習目標】146
第一節 縊蟶的生物學146
一、形態構造146
二、生態習性147
第二節 縊蟶的苗種生産技術148
一、海區半人工采苗148
二、土池育苗技術151
三、室內人工育苗153
第三節 縊蟶的養成技術154
一、灘塗養殖154
二、蓄水養蟶156
三、縊蟶的收獲與加工157
【本章小結】157
【復習題】158

第十二章 蛤仔的養殖159
【學習目標】159
第一節 蛤仔的生物學159
一、形態構造159
二、生態習性159
第二節 蛤仔的苗種生産技術162
一、采苗場選擇162
二、苗埕的建造與整埕162
三、防護管理163
四、苗種采收163
第三節 蛤仔的養成技術163
一、灘塗播養164
二、蓄水養殖165
三、蝦、蛤混養165
第四節 蛤仔的收獲與加工166
一、收獲166
二、加工166
【本章小結】167
【復習題】167

第十三章 泥蚶的養殖168
【學習目標】168
第一節 泥蚶的生物學168
一、形態結構168
二、生態習性169
第二節 泥蚶的人工育苗技術170
一、親蚶促熟170
二、催産170
三、浮遊幼蟲培育170
四、采苗171
五、稚貝培育171
第三節 泥蚶的養成技術171
一、蚶種培育171
二、成蚶養成172
第四節 泥蚶的收獲173
一、收獲季節173
二、收獲方法173
三、運輸173
【本章小結】173
【復習題】173

第十四章 鮑的養殖174
【學習目標】174
第一節 鮑的生物學174
一、鮑的形態構造174
二、鮑的生態習性175
第二節 鮑的人工育苗技術179
一、育苗前的準備工作179
二、誘導産卵與人工授精180
三、浮遊幼蟲的培育181
四、采苗181
五、采苗後的培育管理181
六、稚鮑的剝離182
七、鮑苗中間培育182
第三節 鮑的養成技術183
一、陸上工廠化養殖184
二、海區養殖185
三、鮑的疾病與防治187
第四節 鮑的人工配閤飼料187
一、人工配閤飼料的主要營養要求188
二、九孔鮑的配閤飼料188
第五節 鮑的收獲與加工188
一、鮑的收獲188
二、加工189
【本章小結】189
【復習題】190

第十五章 東風螺的養殖191
【學習目標】191
第一節 東風螺的生物學191
一、東風螺的形態構造191
二、東風螺的生態習性192
第二節 方斑東風螺的人工育苗技術194
一、設施設備194
二、育苗技術工藝194
第三節 方斑東風螺的養成技術197
一、養成方式197
二、養成場地選擇197
三、苗種運輸197
四、方斑東風螺水泥池健康養殖
模式198
【本章小結】200
【復習題】200

第十六章 其他經濟雙殼類的養殖技術201
【學習目標】201
第一節 文蛤的養殖201
一、文蛤的生物學特性201
二、文蛤的苗種生産203
三、文蛤的養成205
第二節 西施舌的養殖207
一、生物學特性207
二、人工育苗208
三、養成210
第三節 櫛江珧的養殖210
一、生物學特性210
二、苗種生産212
三、成貝養殖213
【本章小結】214
【復習題】214

第十七章 海水貝類增殖技術215
【學習目標】215
第一節 海水貝類增殖概述215
一、定義215
二、我國海産經濟貝類增殖概況215
第二節 海水貝類增殖技術215
一、生物措施215
二、工程措施217
三、限製保護措施217
【本章小結】217
【復習題】217
實驗項目指導218
實驗一 貝類生物學數據測量方法218
實驗二 瓣鰓綱和腹足綱動物代錶種
貝殼形態觀察219
實驗三 海水貝類經濟種和常見種識彆220
實驗四 扇貝形態解剖觀察220
實驗五 紅螺形態解剖觀察222
實習項目指導 扇貝工廠化人工育苗技術225

附錄230
附錄一 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2-2001230
附錄二 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他化閤物清單231
附錄三 禁用漁藥232
附錄四 篩絹網規格對照錶233
參考文獻234

精彩書摘

第二篇經濟海水貝類的苗種生産技術
第四章貝類室內全人工育苗技術
苗種生産是貝類增養殖業的基礎,優質、充足的苗種是促進貝類增養殖業發展的保證。除極少數種類是采集野生苗外,海水經濟貝類的苗種生産方式主要有自然海區半人工采苗、室內全人工育苗和土池人工育苗三大類型。貝類的室內全人工育苗技術是指包括親貝的選擇與蓄養、成熟精卵的獲得、受(授)精、孵化、選幼、幼蟲培育、采苗、稚貝培育等生産步驟均在室內而且是在人工控製下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的苗種生産技術。
室內全人工育苗具有許多優點:可以根據生産需要,控製親貝性腺的發育,提前或延後産卵,延長苗種生産期;通過人工控製理化環境因子,可以有效防除敵害,提高苗種成活率;苗種純,質量高,規格基本一緻;可以引進開發優良品種,進行多倍體育種;運用選種和雜交等技術方法,可以培育生長快、營養價值高、抗逆性強的新品種。
一、貝類人工育苗場地的選擇
①育苗場建設應首先勘察水源,要求海水水質好、無浮泥、渾濁度較小、透明度大,海水水質符閤漁業水質標準。
②水溫、鹽度要適宜,場址盡量選在背風處,取水點風浪要小。
③育苗場區應有充足的淡水水源,總硬度要低,以免鍋爐用水處理睏難。
④交通便利,並且場址盡可能靠近中間育成場地和養成場。
⑤電力供應穩定,盡量不用或少用自備電源設備,以降低生産費用。
⑥育苗場地應選擇無工業、農業和生活汙染的海區,遠離有汙染水排齣的造紙廠、農藥廠、鍍鋅廠、化工廠、石油加工廠、大小碼頭等,避開産生有害氣體、煙霧、粉塵等物質的工業企業,並避開赤潮多發的海域。

前言/序言

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瞭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人們對海水貝類産品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長。進入21世紀,我國海水貝類增養殖業在增養殖的品種、規模、技術方法、生産規範等方麵都取得瞭顯著的發展,為保證海水貝類增養殖業的順利、健康發展,我國仍需在經濟貝類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建設、健康養殖模式的推廣、病敵害防治技術的改進與普及、貝類産品質量的提高等方麵進一步加強。
水産行業的發展需要高素質技能人纔,結閤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依據我國高職高專海水貝類增殖課程的教學需要,我們在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動物生産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傢的指導下編寫瞭本書。本書重點闡述瞭增養殖海水貝類的生物學特性,海水貝類苗種生産的一般技術方法,以及我國主要海水經濟貝類的苗種生産及其增養殖的技術方法,並編配有實驗、實習指導項目,便於進行實踐活動。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中職水産養殖專業的教材,也可供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參考。
本書共分3篇17章,由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和其他高職高專院校以及科研單位的多位教師閤作編寫。其中,緒論,第一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三篇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一章的部分內容由李碧全編寫;第一篇的第一章,第三篇的第一章、第二章由王宏編寫;第二篇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三篇的第三章、第八章、第十章由翟林香編寫;第三篇的第九章由楊章武編寫;實驗項目指導和實習項目指導由董義超編寫;第三篇的第四章由戚彥翔編寫;第三篇的第十一章部分內容由牛紅華編寫。全書由李碧全統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有關領導和多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謹緻以衷心的謝意。
限於編者的水平和時間精力,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現代海洋牧場養殖技術》 書籍簡介 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增長和對健康、可持續食物來源需求的不斷提升,海洋漁業作為重要的食物供給渠道,其科學化、精細化發展顯得尤為關鍵。傳統粗放式的養殖模式已難以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和環境保護的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發展現代海洋牧場養殖,實現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協同保護,已成為全球漁業發展的重要方嚮。《現代海洋牧場養殖技術》一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應運而生,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闡釋現代海洋牧場建設與管理的各項核心技術,為從業人員、科研工作者及相關決策者提供一套全麵、實用、前瞻性的技術指導。 本書並非僅限於某一特定物種的增養殖技術,而是將視角放寬至整個海洋牧場的概念,從宏觀的規劃設計到微觀的養殖環節,再到後期管理與市場對接,進行全方位的技術解讀。它強調的是一種“生態養殖、立體開發、多産業融閤”的現代漁業發展模式,旨在構建一個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於一體的良性循環係統。 第一章 海洋牧場概論與規劃設計 本章首先深入剖析瞭海洋牧場的概念內涵、發展曆程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我們將探討海洋牧場的科學定義,區分其與傳統養殖區的本質區彆,以及它在藍色經濟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接著,本書將重點介紹海洋牧場規劃設計的科學方法與關鍵要素。這包括: 選址與評估: 如何根據海洋動力學、水質特徵、海底地形、環境容量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科學地選擇適宜的海洋牧場建設區域。詳細闡述環境影響評價(EIA)在牧場選址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評估潛在的生態風險與經濟效益。 功能區劃與布局: 針對不同的海洋牧場類型(如育苗區、養成區、增殖區、旅遊休閑區、加工物流區等),進行科學的功能區劃,並優化各功能區之間的空間布局,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産業之間的協同效應。 基礎設施建設: 介紹海洋牧場建設所需的各類基礎設施,包括但不限於養殖設施(網箱、筏架、底播區等)、監測設備、導流堤、人工礁、生態修復設施、捕撈輔助設施、信息管理平颱等。重點關注各類設施的選型、設計標準、施工技術及維護保養。 生態承載力評估與動態監測: 強調科學評估海洋牧場區域的生態承載能力,以避免過度開發導緻環境惡化。介紹先進的生態監測技術和方法,包括水質、底質、生物多樣性、餌料生物、病害風險等關鍵指標的監測,為牧場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章 現代海洋養殖品種選擇與育苗技術 本書並非局限於單一的貝類增養殖,而是從更廣泛的視角探討適閤海洋牧場模式的養殖品種選擇策略以及通用性的育苗技術。 養殖品種的科學選擇: 探討如何根據不同海域的自然環境條件、市場需求、技術成熟度及經濟效益等因素,科學地選擇適閤進行海洋牧場化開發的養殖品種。這可能包括魚類、蝦蟹類、藻類、海蜇、海參、鮑魚等多種海洋生物。重點分析不同品種的生長習性、營養需求、繁殖特點及其對環境的要求,以及如何通過雜交選育、基因改良等手段提升品種的優良性狀。 通用育苗技術: 詳細介紹各類海洋生物育苗的關鍵技術環節,包括親本培育、催殖、采卵、受精、孵化、早期幼體培育、中間培育以及苗種的強化訓練等。針對不同生物類型,如魚類、甲殼類、貝類、藻類等,提供具體的技術指導和成功案例。重點關注育苗過程中常見問題的診斷與解決,如幼體死亡、畸形、病害等。 優質苗種的生産與管理: 強調生産健康、優質、抗逆性強的苗種對整個養殖過程的重要性。介紹苗種質量的評價標準、挑選方法以及如何進行苗種的貯存、運輸和投放管理。 第三章 海洋牧場立體養殖與生態化養成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重點在於構建多層次、多品種、高效率的海洋立體養殖體係,並融入先進的生態化養成理念。 立體養殖模式構建: 深入闡述海洋牧場如何實現資源的立體化利用。例如,在上層養殖魚類,中層養殖貝類,底層進行底播或養殖海藻、海參等。詳細介紹不同層次養殖設施的組閤應用、空間配置與管理技術。 養成技術精細化管理: 針對不同養殖品種,係統介紹其在養成階段的精細化管理技術。這包括: 投喂管理: 科學的投喂策略,包括投喂量、投喂頻率、投喂方式的優化,以及對餌料質量、營養成分的精準控製。介紹智能化投喂設備的應用。 水質調控: 如何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手段,維持養殖水體的優良水質,例如增氧、排汙、調節pH值、控製溶氧、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濃度。 病害防控: 建立以預防為主、防治結閤的病害防控體係。詳細介紹常見養殖病害的識彆、診斷、流行規律及其綠色、高效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免疫調控、疫苗應用、藥物閤理使用等。 環境因子調控: 針對不同養殖品種,如何科學調控養殖環境中的溫度、鹽度、光照、流速等關鍵因子,以促進其健康生長。 生態化養成理念與實踐: 強調在養成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介紹如何利用有益藻類、微生物等改善水體環境,構建健康的養殖生態係統。探討利用人工魚礁、海藻床等生態修復技術,提升養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推廣清潔生産技術,減少養殖對環境的負麵影響。 第四章 海洋牧場智能化監測與信息化管理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化監測與信息化管理已成為現代海洋牧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智能化監測技術: 介紹各類先進的監測設備和技術,如水質在綫監測係統、魚群行為監測係統、生長監測係統、環境參數遙感監測等。重點講解傳感器技術、物聯網(IoT)技術、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在海洋牧場監測中的應用。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應用: 探討如何整閤監測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等技術,對養殖過程進行預測性分析。例如,預測病害發生、生長速度、産量等,為養殖決策提供科學支持。 信息化管理平颱建設: 介紹如何構建集數據采集、處理、存儲、分析、可視化展示於一體的海洋牧場信息化管理平颱。涵蓋養殖過程管理、成本核算、質量追溯、市場信息等功能,實現養殖生産的全流程信息化。 遠程監控與智能決策: 強調通過信息化平颱實現對養殖活動的遠程監控,以及基於數據分析的智能決策支持,提高養殖管理的效率和科學性。 第五章 海洋牧場資源增殖與生態修復 本書將海洋牧場的功能延伸至對海洋資源的增殖和生態環境的修復。 海洋生物增殖技術: 介紹各類海洋生物的增殖方法,如放流增殖、人工繁殖等。重點闡述不同生物(魚類、貝類、甲殼類、海藻等)的放流適宜時間、地點、規格和技術要求。 人工魚礁與生態修復: 詳細介紹人工魚礁的設計、建造、投放及其在增加漁業資源、改善棲息環境、提升生物多樣性方麵的作用。探討海藻床、珊瑚礁等生態係統的修復技術。 棲息地營造與保護: 介紹如何通過科學的棲息地營造和保護措施,為海洋生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繁殖和索餌環境,從而實現漁業資源的自然恢復和可持續利用。 漁業資源監測與評估: 介紹漁業資源的監測方法和評估技術,為資源管理和增殖決策提供依據。 第六章 海洋牧場産業融閤與品牌營銷 現代海洋牧場的發展不僅僅是養殖業的提升,更在於其與相關産業的深度融閤,以及品牌化、市場化的運營。 “養、殖、加、銷、遊”一體化模式: 探討如何將海洋牧場與精深加工、冷鏈物流、休閑旅遊、餐飲體驗等産業有機結閤,形成完整的産業鏈,提高附加值,拓展市場空間。 品牌建設與質量追溯: 強調建立具有競爭力的海洋牧場品牌,提升産品附加值。介紹質量追溯體係的建立與應用,保障産品安全與消費者權益。 市場營銷策略: 探討針對不同目標市場的營銷策略,包括綫上綫下銷售渠道的拓展,以及利用新媒體、電商平颱等進行品牌推廣。 政策支持與金融服務: 分析國傢和地方政府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麵的政策導嚮與支持措施,以及如何獲取相關的金融服務與投資。 總結 《現代海洋牧場養殖技術》力求以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和最務實的操作經驗,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係統的海洋牧場建設與管理藍圖。本書內容豐富,涵蓋瞭從宏觀規劃到微觀技術,從單一環節到産業融閤的各個方麵。它不僅是指導海洋牧場建設與管理的實用工具書,更是推動我國海洋漁業嚮著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的重要參考。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所介紹技術的學習和應用,必將為我國海洋牧場的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保障國傢糧食安全、促進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做齣更大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相關技術推廣工作的人士,我深知教材的“實用性”是檢驗其價值的唯一標準。這本書在這方麵展現齣瞭令人信服的執行力。它在技術操作部分的描述上,幾乎可以稱得上是“傻瓜式”教學的典範,但這種“傻”是建立在極高專業性之上的。比如,在講解網箱的日常維護和消毒程序時,它不僅列齣瞭使用化學消毒劑的配比和浸泡時間,還貼心地對比瞭不同消毒劑對貝類自身的毒性和環境殘留的差異,並提齣瞭更為環保的物理清潔方案作為首選。更絕妙的是,它似乎預設瞭讀者在不同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下會遇到的限製。在談論自動化增氧係統時,它沒有一味推崇昂貴的進口設備,而是詳細對比瞭文丘裏管曝氣、鼓風機曝氣等幾種常見方式的能耗比和實際效果,甚至給齣瞭不同規格養殖池的最優設備選型建議。這體現齣編者對基層實際操作的深刻理解和人文關懷。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原來某個我一直憑感覺操作的步驟,背後有著如此嚴謹的科學依據和優化路徑。這種將高精尖技術“接地氣”的能力,是很多學術著作望塵莫及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邏輯構建得如同一個精密的鍾錶,各個部分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絲毫沒有生硬的拼湊感。從最基礎的貝類生物學特性介紹開始,過渡到棲息地選擇、苗種培育,再到規模化養殖的管理與收獲,每一步都像是為讀者鋪設好的軌道,引導著我們穩步前行。我特彆欣賞它在“病害與生物安全管理”部分的處理方式。通常這類內容會顯得枯燥且令人沮喪,充滿瞭各種細菌和病毒的名稱。然而,這本書卻巧妙地將其組織成瞭一個“預警-診斷-乾預”的完整流程圖。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病原體,而是首先強調如何通過環境優化(如水流、營養控製)來提高貝類的自然免疫力,將防治的重心前置。診斷部分配有大量高清的病理特徵圖片,色彩還原度極高,讓人一眼就能區分齣是營養不良導緻的畸形還是真菌感染導緻的潰爛。這種‘防重於治’的理念,貫穿始終,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不再是應付考試的知識點積纍,而更像是在學習一套可持續發展的、負責任的生産哲學。這種體係化的教學安排,對於培養未來具備綜閤管理能力的專業人纔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高職高專教材”的初始預期,簡直像是將一位經驗豐富、脾氣極好的老漁業專傢請到瞭案頭,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産齣。我特彆關注瞭關於“特定海域生態環境對貝類生長的影響”這一章節,那部分寫得極其精妙。它沒有僅僅停留在“水溫適宜”這種泛泛而談的層麵,而是詳細分析瞭不同底質(沙質、泥質、礁石)對濾食性貝類附著率和生長速度的影響機製,甚至還涉及瞭微量元素在特定鹽度梯度下的生物有效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穿插瞭許多“案例分析”的小版塊,不是那種虛構的完美案例,而是真實發生過的、需要解決復雜問題的場景再現。比如,某個養殖場遭遇瞭藻類爆發,書裏詳細列齣瞭從初步判斷、水樣采集、實驗室分析到最終采取的生態調控措施的全套步驟,包括使用哪種生物製劑,以及投放的最佳時機和劑量。這與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經驗主義’的操作形成瞭鮮明對比。它強迫你跳齣‘照本宣科’的思維定勢,去理解背後的生態學原理,這纔是真正的知識傳遞,讓人在掌握技術的同時,也建立瞭係統的風險評估能力。這種知識的厚度,足以讓一個有誌於深入研究的人士,也能從中汲取到不少養分,絕非那種淺嘗輒止的入門讀物可比。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那種海洋的深邃感被很好地傳達瞭齣來,一看就知道是專業級彆的齣版物。內頁紙張的質量也相當不錯,印刷清晰,圖文排版錯落有緻,讀起來一點都不費神。我尤其欣賞它在專業性與易讀性之間找到的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雖然是針對高職高專的教材,但它絲毫沒有顯得過於淺顯,反而對每一個技術環節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比如,在講到貝類幼苗培育的室內環境控製時,文字描述詳盡到讓人可以想象齣溫控、水流速度的具體數值範圍,並且還配有清晰的流程圖和設備示意圖,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我記得我曾經在其他渠道找到過一些關於貝類養殖的資料,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滿瞭晦澀的術語,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太過通俗,關鍵技術點一帶而過,無法真正指導實踐。而這本教材似乎抓住瞭核心,它沒有迴避專業名詞,而是用恰當的上下文解釋清楚,使得即便是跨專業的讀者也能迅速進入狀態,開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從水質檢測指標的選取,到病害防治的早期識彆標誌,都體現瞭編者團隊深厚的行業經驗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知識的係統性和完整性,絕對不是零散知識點的堆砌,而是經過精心組織的知識架構。

評分

閱讀這本教材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書本知識,不如說是一次對現代海洋水産養殖業前沿趨勢的深度體察。書中對“智能化養殖”和“生態循環係統”的探討,尤其具有前瞻性。它沒有將這些概念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結閤貝類養殖的特性,探討瞭如何集成物聯網技術進行水質實時監測與遠程調控的可行性方案。例如,對於特定貝類養殖對浮遊生物的篩選需求,書中討論瞭如何利用特定的水流動力學設計來模擬自然環境,提高飼料利用率並減少廢棄物排放,這一點在當前強調“綠色漁業”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書中對市場準入標準、産品可追溯性體係構建的介紹,也展現瞭編者對行業未來走嚮的深刻洞察。這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養殖”的技術手冊,更是一本指引你“如何將養殖做得更好、更符閤時代要求”的戰略指南。它鼓勵讀者去思考如何利用科技創新來提升傳統産業的競爭力,而不是固步自封。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行業的生態位、技術瓶頸以及未來發展方嚮都有瞭一個更加清晰和立體的認知,這對於任何想要在這個領域深耕的人來說,都是一份極其寶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