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列: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农林牧渔系列: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碧全 编
图书标签:
  • 海水贝类
  • 增养殖技术
  • 高职高专
  • 农林牧渔
  • 规划教材
  • 水产养殖
  • 海洋生物
  • 技术
  • 教材
  • 十一五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62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36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以海水贝类增养殖的生产活动为主线,介绍了海水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基本知识与生产操作过程的技术方法。全书共3篇17章,分别阐述了海水增养殖贝类的生物学特性,海水贝类苗种生产的一般技术方法,我国主要海水经济贝类的苗种生产及其增养殖技术方法。各章编有学习目标和复习题,方便学生的学习与巩固。《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还配套编写了海水增养殖贝类生物学的实验指导项目和人工育苗的实习指导,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全书编排合理、脉络清晰,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可作为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中职相关专业的教材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绪论001
一、贝类与贝类增养殖技术001
二、贝类的经济意义001
三、海水贝类增养殖业发展趋势002

第一篇 贝类增养殖的基础生物学005
第一章 贝类的分类006
【学习目标】006
第一节 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掘足纲006
一、无板纲006
二、单板纲006
三、多板纲007
四、掘足纲008
第二节 瓣鳃纲008
一、古列齿亚纲009
二、翼形亚纲009
三、古异齿亚纲012
四、异齿亚纲013
五、异韧带亚纲016
第三节 腹足纲017
一、前鳃亚纲018
二、后鳃亚纲024
三、肺螺亚纲025
第四节 头足纲026
一、四鳃亚纲026
二、二鳃亚纲026
【本章小结】028
【复习题】028

第二章 贝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029
【学习目标】029
第一节 贝类的外部形态029
一、贝类的基本特征029
二、各纲的主要特征029
三、贝类的外部形态031
第二节 贝类的内部构造035
一、瓣鳃纲的内部构造035
二、腹足纲的内部构造038
【本章小结】041
【复习题】041

第三章 贝类的生态习性042
【学习目标】042
第一节 贝类的生活环境042
一、理化因子042
二、生物因子047
第二节 经济贝类的生活习性047
一、匍匐生活型047
二、固着生活型047
三、附着生活型048
四、埋栖生活型048
五、游泳生活型048
六、浮游生活型048
七、凿穴生活型049
八、寄生与共生049
第三节 贝类的食性049
一、摄食方式049
二、食料种类050
第四节 贝类的生长050
一、生长的一般规律051
二、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051
三、贝类生长的测量方法051
第五节 贝类的繁殖习性052
一、繁殖方式052
二、繁殖季节053
三、繁殖习性053
四、繁殖的调查方法054
第六节 贝类的生活史055
一、生殖细胞055
二、受精055
三、卵裂056
四、囊胚与原肠胚056
五、担轮幼虫056
六、面盘幼虫057
七、稚贝期057
八、幼贝期和成贝期057
第七节 增养殖贝类的灾敌害及其防除技术058
一、灾害058
二、经济贝类的敌害058
三、防灾减灾措施060
【本章小结】062
【复习题】062
第二篇 经济海水贝类的苗种生产技术063

第四章 贝类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064
【学习目标】064
一、贝类人工育苗场地的选择064
二、育苗场的基本设施064
三、育苗场的总体布局068
四、育苗用水的处理068
五、育苗前的准备工作069
六、贝类人工育苗的工艺流程070
【本章小结】077
【复习题】077

第五章 瓣鳃纲海区半人工采苗技术078
【学习目标】078
一、半人工采苗的原理078
二、半人工采苗的方法078
【本章小结】081
【复习题】081

第六章 瓣鳃纲土池人工育苗技术082
【学习目标】082
一、育苗场地的选择082
二、土池的构造及育苗的基本设施082
三、土池人工育苗的工艺流程083
四、室内水泥池与室外土池相结合育苗086
【本章小结】086
【复习题】086
第三篇 经济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087

第七章 牡蛎的养殖088
【学习目标】088
第一节 牡蛎的生物学088
一、牡蛎的形态构造088
二、牡蛎的生态习性089
三、繁殖090
四、生长092
五、运动092
第二节 牡蛎的苗种生产技术093
一、牡蛎的海区半人工采苗093
二、牡蛎的人工育苗096
三、单体牡蛎苗和三倍体牡蛎苗的生产098
四、蛎苗抑制及运输099
第三节 牡蛎的养成技术099
一、直接养殖099
二、分苗养殖100
第四节 牡蛎的疾病防治与灾敌害防除技术102
一、牡蛎的疾病与防治102
二、牡蛎的灾敌害及防除103
第五节 牡蛎的收获与加工103
一、牡蛎收获的年龄和季节103
二、收获的方法104
三、牡蛎的加工104
【本章小结】104
【复习题】104

第八章 贻贝的养殖105
【学习目标】105
第一节 贻贝的生物学105
一、贻贝的形态构造105
二、贻贝的生态习性106
三、繁殖107
四、贻贝的生长109
第二节 贻贝的苗种生产技术109
一、贻贝的半人工采苗109
二、人工育苗技术111
第三节 贻贝的养成技术112
一、养成场的选择112
二、苗种运输113
三、养成设施与器材113
四、养成方法113
第四节 贻贝的收获与加工115
一、收获115
二、加工115
【本章小结】116
【复习题】116

第九章 扇贝的养殖117
【学习目标】117
第一节 扇贝的生物学117
一、扇贝的形态特征117
二、扇贝的生态习性118
第二节 扇贝的人工育苗技术121
一、亲贝的选择与升温促熟培育技术121
二、诱导产卵与人工授精122
三、人工孵化122
四、幼虫培育122
五、采苗123
六、稚贝培育123
七、稚贝下海暂养(中间育成)124
第三节 扇贝的养成技术124
一、养成海区的选择124
二、养成方式125
三、养成管理128
第四节 扇贝的收获与加工128
一、养殖扇贝的收获季节与规格128
二、扇贝的加工128
【本章小结】129
【复习题】129

第十章 珠母贝的养殖与珍珠培育130
【学习目标】130
第一节 珠母贝的生物学130
一、珠母贝的种类130
二、马氏珠母贝的形态构造131
三、珠母贝的生态习性133
第二节 马氏珠母贝的苗种生产技术136
一、马氏珠母贝海区半人工采苗技术136
二、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技术137
第三节 马氏珠母贝的养成技术137
一、场地选择138
二、养殖设施138
三、养成方法139
第四节 珍珠的培育140
一、珍珠的定义140
二、珍珠的种类140
三、珍珠的成因与育珠原理140
四、马氏珠母贝的植核140
五、珍珠的育成143
第五节 珍珠的收获与加工144
一、珍珠的收获144
二、珍珠的加工144
【本章小结】144
【复习题】145

第十一章 缢蛏的养殖146
【学习目标】146
第一节 缢蛏的生物学146
一、形态构造146
二、生态习性147
第二节 缢蛏的苗种生产技术148
一、海区半人工采苗148
二、土池育苗技术151
三、室内人工育苗153
第三节 缢蛏的养成技术154
一、滩涂养殖154
二、蓄水养蛏156
三、缢蛏的收获与加工157
【本章小结】157
【复习题】158

第十二章 蛤仔的养殖159
【学习目标】159
第一节 蛤仔的生物学159
一、形态构造159
二、生态习性159
第二节 蛤仔的苗种生产技术162
一、采苗场选择162
二、苗埕的建造与整埕162
三、防护管理163
四、苗种采收163
第三节 蛤仔的养成技术163
一、滩涂播养164
二、蓄水养殖165
三、虾、蛤混养165
第四节 蛤仔的收获与加工166
一、收获166
二、加工166
【本章小结】167
【复习题】167

第十三章 泥蚶的养殖168
【学习目标】168
第一节 泥蚶的生物学168
一、形态结构168
二、生态习性169
第二节 泥蚶的人工育苗技术170
一、亲蚶促熟170
二、催产170
三、浮游幼虫培育170
四、采苗171
五、稚贝培育171
第三节 泥蚶的养成技术171
一、蚶种培育171
二、成蚶养成172
第四节 泥蚶的收获173
一、收获季节173
二、收获方法173
三、运输173
【本章小结】173
【复习题】173

第十四章 鲍的养殖174
【学习目标】174
第一节 鲍的生物学174
一、鲍的形态构造174
二、鲍的生态习性175
第二节 鲍的人工育苗技术179
一、育苗前的准备工作179
二、诱导产卵与人工授精180
三、浮游幼虫的培育181
四、采苗181
五、采苗后的培育管理181
六、稚鲍的剥离182
七、鲍苗中间培育182
第三节 鲍的养成技术183
一、陆上工厂化养殖184
二、海区养殖185
三、鲍的疾病与防治187
第四节 鲍的人工配合饲料187
一、人工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要求188
二、九孔鲍的配合饲料188
第五节 鲍的收获与加工188
一、鲍的收获188
二、加工189
【本章小结】189
【复习题】190

第十五章 东风螺的养殖191
【学习目标】191
第一节 东风螺的生物学191
一、东风螺的形态构造191
二、东风螺的生态习性192
第二节 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技术194
一、设施设备194
二、育苗技术工艺194
第三节 方斑东风螺的养成技术197
一、养成方式197
二、养成场地选择197
三、苗种运输197
四、方斑东风螺水泥池健康养殖
模式198
【本章小结】200
【复习题】200

第十六章 其他经济双壳类的养殖技术201
【学习目标】201
第一节 文蛤的养殖201
一、文蛤的生物学特性201
二、文蛤的苗种生产203
三、文蛤的养成205
第二节 西施舌的养殖207
一、生物学特性207
二、人工育苗208
三、养成210
第三节 栉江珧的养殖210
一、生物学特性210
二、苗种生产212
三、成贝养殖213
【本章小结】214
【复习题】214

第十七章 海水贝类增殖技术215
【学习目标】215
第一节 海水贝类增殖概述215
一、定义215
二、我国海产经济贝类增殖概况215
第二节 海水贝类增殖技术215
一、生物措施215
二、工程措施217
三、限制保护措施217
【本章小结】217
【复习题】217
实验项目指导218
实验一 贝类生物学数据测量方法218
实验二 瓣鳃纲和腹足纲动物代表种
贝壳形态观察219
实验三 海水贝类经济种和常见种识别220
实验四 扇贝形态解剖观察220
实验五 红螺形态解剖观察222
实习项目指导 扇贝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225

附录230
附录一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230
附录二 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231
附录三 禁用渔药232
附录四 筛绢网规格对照表233
参考文献234

精彩书摘

第二篇经济海水贝类的苗种生产技术
第四章贝类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
苗种生产是贝类增养殖业的基础,优质、充足的苗种是促进贝类增养殖业发展的保证。除极少数种类是采集野生苗外,海水经济贝类的苗种生产方式主要有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室内全人工育苗和土池人工育苗三大类型。贝类的室内全人工育苗技术是指包括亲贝的选择与蓄养、成熟精卵的获得、受(授)精、孵化、选幼、幼虫培育、采苗、稚贝培育等生产步骤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苗种生产技术。
室内全人工育苗具有许多优点:可以根据生产需要,控制亲贝性腺的发育,提前或延后产卵,延长苗种生产期;通过人工控制理化环境因子,可以有效防除敌害,提高苗种成活率;苗种纯,质量高,规格基本一致;可以引进开发优良品种,进行多倍体育种;运用选种和杂交等技术方法,可以培育生长快、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一、贝类人工育苗场地的选择
①育苗场建设应首先勘察水源,要求海水水质好、无浮泥、浑浊度较小、透明度大,海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②水温、盐度要适宜,场址尽量选在背风处,取水点风浪要小。
③育苗场区应有充足的淡水水源,总硬度要低,以免锅炉用水处理困难。
④交通便利,并且场址尽可能靠近中间育成场地和养成场。
⑤电力供应稳定,尽量不用或少用自备电源设备,以降低生产费用。
⑥育苗场地应选择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的海区,远离有污染水排出的造纸厂、农药厂、镀锌厂、化工厂、石油加工厂、大小码头等,避开产生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等物质的工业企业,并避开赤潮多发的海域。

前言/序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对海水贝类产品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进入21世纪,我国海水贝类增养殖业在增养殖的品种、规模、技术方法、生产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保证海水贝类增养殖业的顺利、健康发展,我国仍需在经济贝类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病敌害防治技术的改进与普及、贝类产品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水产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合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依据我国高职高专海水贝类增殖课程的教学需要,我们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动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本书。本书重点阐述了增养殖海水贝类的生物学特性,海水贝类苗种生产的一般技术方法,以及我国主要海水经济贝类的苗种生产及其增养殖的技术方法,并编配有实验、实习指导项目,便于进行实践活动。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中职水产养殖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共分3篇17章,由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科研单位的多位教师合作编写。其中,绪论,第一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三篇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一章的部分内容由李碧全编写;第一篇的第一章,第三篇的第一章、第二章由王宏编写;第二篇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三篇的第三章、第八章、第十章由翟林香编写;第三篇的第九章由杨章武编写;实验项目指导和实习项目指导由董义超编写;第三篇的第四章由戚彦翔编写;第三篇的第十一章部分内容由牛红华编写。全书由李碧全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多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以衷心的谢意。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时间精力,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现代海洋牧场养殖技术》 书籍简介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对健康、可持续食物来源需求的不断提升,海洋渔业作为重要的食物供给渠道,其科学化、精细化发展显得尤为关键。传统粗放式的养殖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养殖,实现渔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已成为全球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海洋牧场养殖技术》一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应运而生,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的各项核心技术,为从业人员、科研工作者及相关决策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前瞻性的技术指导。 本书并非仅限于某一特定物种的增养殖技术,而是将视角放宽至整个海洋牧场的概念,从宏观的规划设计到微观的养殖环节,再到后期管理与市场对接,进行全方位的技术解读。它强调的是一种“生态养殖、立体开发、多产业融合”的现代渔业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一个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第一章 海洋牧场概论与规划设计 本章首先深入剖析了海洋牧场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将探讨海洋牧场的科学定义,区分其与传统养殖区的本质区别,以及它在蓝色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接着,本书将重点介绍海洋牧场规划设计的科学方法与关键要素。这包括: 选址与评估: 如何根据海洋动力学、水质特征、海底地形、环境容量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海洋牧场建设区域。详细阐述环境影响评价(EIA)在牧场选址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评估潜在的生态风险与经济效益。 功能区划与布局: 针对不同的海洋牧场类型(如育苗区、养成区、增殖区、旅游休闲区、加工物流区等),进行科学的功能区划,并优化各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布局,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基础设施建设: 介绍海洋牧场建设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养殖设施(网箱、筏架、底播区等)、监测设备、导流堤、人工礁、生态修复设施、捕捞辅助设施、信息管理平台等。重点关注各类设施的选型、设计标准、施工技术及维护保养。 生态承载力评估与动态监测: 强调科学评估海洋牧场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以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恶化。介绍先进的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包括水质、底质、生物多样性、饵料生物、病害风险等关键指标的监测,为牧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 现代海洋养殖品种选择与育苗技术 本书并非局限于单一的贝类增养殖,而是从更广泛的视角探讨适合海洋牧场模式的养殖品种选择策略以及通用性的育苗技术。 养殖品种的科学选择: 探讨如何根据不同海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科学地选择适合进行海洋牧场化开发的养殖品种。这可能包括鱼类、虾蟹类、藻类、海蜇、海参、鲍鱼等多种海洋生物。重点分析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营养需求、繁殖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杂交选育、基因改良等手段提升品种的优良性状。 通用育苗技术: 详细介绍各类海洋生物育苗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亲本培育、催殖、采卵、受精、孵化、早期幼体培育、中间培育以及苗种的强化训练等。针对不同生物类型,如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和成功案例。重点关注育苗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诊断与解决,如幼体死亡、畸形、病害等。 优质苗种的生产与管理: 强调生产健康、优质、抗逆性强的苗种对整个养殖过程的重要性。介绍苗种质量的评价标准、挑选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苗种的贮存、运输和投放管理。 第三章 海洋牧场立体养殖与生态化养成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重点在于构建多层次、多品种、高效率的海洋立体养殖体系,并融入先进的生态化养成理念。 立体养殖模式构建: 深入阐述海洋牧场如何实现资源的立体化利用。例如,在上层养殖鱼类,中层养殖贝类,底层进行底播或养殖海藻、海参等。详细介绍不同层次养殖设施的组合应用、空间配置与管理技术。 养成技术精细化管理: 针对不同养殖品种,系统介绍其在养成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技术。这包括: 投喂管理: 科学的投喂策略,包括投喂量、投喂频率、投喂方式的优化,以及对饵料质量、营养成分的精准控制。介绍智能化投喂设备的应用。 水质调控: 如何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维持养殖水体的优良水质,例如增氧、排污、调节pH值、控制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浓度。 病害防控: 建立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病害防控体系。详细介绍常见养殖病害的识别、诊断、流行规律及其绿色、高效的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免疫调控、疫苗应用、药物合理使用等。 环境因子调控: 针对不同养殖品种,如何科学调控养殖环境中的温度、盐度、光照、流速等关键因子,以促进其健康生长。 生态化养成理念与实践: 强调在养成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介绍如何利用有益藻类、微生物等改善水体环境,构建健康的养殖生态系统。探讨利用人工鱼礁、海藻床等生态修复技术,提升养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海洋牧场智能化监测与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现代海洋牧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智能化监测技术: 介绍各类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如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鱼群行为监测系统、生长监测系统、环境参数遥感监测等。重点讲解传感器技术、物联网(IoT)技术、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在海洋牧场监测中的应用。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探讨如何整合监测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养殖过程进行预测性分析。例如,预测病害发生、生长速度、产量等,为养殖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介绍如何构建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可视化展示于一体的海洋牧场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养殖过程管理、成本核算、质量追溯、市场信息等功能,实现养殖生产的全流程信息化。 远程监控与智能决策: 强调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养殖活动的远程监控,以及基于数据分析的智能决策支持,提高养殖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第五章 海洋牧场资源增殖与生态修复 本书将海洋牧场的功能延伸至对海洋资源的增殖和生态环境的修复。 海洋生物增殖技术: 介绍各类海洋生物的增殖方法,如放流增殖、人工繁殖等。重点阐述不同生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藻等)的放流适宜时间、地点、规格和技术要求。 人工鱼礁与生态修复: 详细介绍人工鱼礁的设计、建造、投放及其在增加渔业资源、改善栖息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探讨海藻床、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 栖息地营造与保护: 介绍如何通过科学的栖息地营造和保护措施,为海洋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和索饵环境,从而实现渔业资源的自然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 介绍渔业资源的监测方法和评估技术,为资源管理和增殖决策提供依据。 第六章 海洋牧场产业融合与品牌营销 现代海洋牧场的发展不仅仅是养殖业的提升,更在于其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品牌化、市场化的运营。 “养、殖、加、销、游”一体化模式: 探讨如何将海洋牧场与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旅游、餐饮体验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展市场空间。 品牌建设与质量追溯: 强调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牧场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介绍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保障产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 市场营销策略: 探讨针对不同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包括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拓展,以及利用新媒体、电商平台等进行品牌推广。 政策支持与金融服务: 分析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的政策导向与支持措施,以及如何获取相关的金融服务与投资。 总结 《现代海洋牧场养殖技术》力求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最务实的操作经验,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系统的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蓝图。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技术,从单一环节到产业融合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是指导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的实用工具书,更是推动我国海洋渔业向着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参考。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所介绍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必将为我国海洋牧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那种海洋的深邃感被很好地传达了出来,一看就知道是专业级别的出版物。内页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图文排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神。我尤其欣赏它在专业性与易读性之间找到的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虽然是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但它丝毫没有显得过于浅显,反而对每一个技术环节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比如,在讲到贝类幼苗培育的室内环境控制时,文字描述详尽到让人可以想象出温控、水流速度的具体数值范围,并且还配有清晰的流程图和设备示意图,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我记得我曾经在其他渠道找到过一些关于贝类养殖的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太过通俗,关键技术点一带而过,无法真正指导实践。而这本教材似乎抓住了核心,它没有回避专业名词,而是用恰当的上下文解释清楚,使得即便是跨专业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状态,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从水质检测指标的选取,到病害防治的早期识别标志,都体现了编者团队深厚的行业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绝对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组织的知识架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相关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士,我深知教材的“实用性”是检验其价值的唯一标准。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执行力。它在技术操作部分的描述上,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傻瓜式”教学的典范,但这种“傻”是建立在极高专业性之上的。比如,在讲解网箱的日常维护和消毒程序时,它不仅列出了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配比和浸泡时间,还贴心地对比了不同消毒剂对贝类自身的毒性和环境残留的差异,并提出了更为环保的物理清洁方案作为首选。更绝妙的是,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在不同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会遇到的限制。在谈论自动化增氧系统时,它没有一味推崇昂贵的进口设备,而是详细对比了文丘里管曝气、鼓风机曝气等几种常见方式的能耗比和实际效果,甚至给出了不同规格养殖池的最优设备选型建议。这体现出编者对基层实际操作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原来某个我一直凭感觉操作的步骤,背后有着如此严谨的科学依据和优化路径。这种将高精尖技术“接地气”的能力,是很多学术著作望尘莫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构建得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生硬的拼凑感。从最基础的贝类生物学特性介绍开始,过渡到栖息地选择、苗种培育,再到规模化养殖的管理与收获,每一步都像是为读者铺设好的轨道,引导着我们稳步前行。我特别欣赏它在“病害与生物安全管理”部分的处理方式。通常这类内容会显得枯燥且令人沮丧,充满了各种细菌和病毒的名称。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其组织成了一个“预警-诊断-干预”的完整流程图。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病原体,而是首先强调如何通过环境优化(如水流、营养控制)来提高贝类的自然免疫力,将防治的重心前置。诊断部分配有大量高清的病理特征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让人一眼就能区分出是营养不良导致的畸形还是真菌感染导致的溃烂。这种‘防重于治’的理念,贯穿始终,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再是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积累,而更像是在学习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的生产哲学。这种体系化的教学安排,对于培养未来具备综合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高职高专教材”的初始预期,简直像是将一位经验丰富、脾气极好的老渔业专家请到了案头,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出。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特定海域生态环境对贝类生长的影响”这一章节,那部分写得极其精妙。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水温适宜”这种泛泛而谈的层面,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底质(沙质、泥质、礁石)对滤食性贝类附着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机制,甚至还涉及了微量元素在特定盐度梯度下的生物有效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穿插了许多“案例分析”的小版块,不是那种虚构的完美案例,而是真实发生过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的场景再现。比如,某个养殖场遭遇了藻类爆发,书里详细列出了从初步判断、水样采集、实验室分析到最终采取的生态调控措施的全套步骤,包括使用哪种生物制剂,以及投放的最佳时机和剂量。这与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经验主义’的操作形成了鲜明对比。它强迫你跳出‘照本宣科’的思维定势,去理解背后的生态学原理,这才是真正的知识传递,让人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建立了系统的风险评估能力。这种知识的厚度,足以让一个有志于深入研究的人士,也能从中汲取到不少养分,绝非那种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可比。

评分

阅读这本教材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书本知识,不如说是一次对现代海洋水产养殖业前沿趋势的深度体察。书中对“智能化养殖”和“生态循环系统”的探讨,尤其具有前瞻性。它没有将这些概念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结合贝类养殖的特性,探讨了如何集成物联网技术进行水质实时监测与远程调控的可行性方案。例如,对于特定贝类养殖对浮游生物的筛选需求,书中讨论了如何利用特定的水流动力学设计来模拟自然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并减少废弃物排放,这一点在当前强调“绿色渔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书中对市场准入标准、产品可追溯性体系构建的介绍,也展现了编者对行业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养殖”的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指引你“如何将养殖做得更好、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战略指南。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而不是固步自封。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行业的生态位、技术瓶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都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和立体的认知,这对于任何想要在这个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