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上

清凉山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菩提洲 编
图书标签:
  • 乡土文学
  • 清凉山
  • 民俗风情
  • 自然风光
  • 生活百态
  • 地方志
  • 山区故事
  • 怀旧
  • 成长
  • 风土人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海南
ISBN:97875443649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539501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清凉山上
  • 作者:菩提洲
  • 定价:48
  • 出版社:海南
  • ISBN号:978754436490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6-01
  • 印刷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32
  • 字数:180千字

编辑推荐语

菩提洲著的这本《清凉山上》以希阿荣博尊者二零二一年七月朝拜五台山的行程为线索,系统介绍了五台胜境的风貌和典故。尊者讲述的诸多珍贵史料以及大圆满祖师们在此修行的故事**出版发行。是朝山指南,*是殊胜珍藏。 本书由《次第花开》作者、**网心灵导师榜2015年*有影响力作家希阿荣博堪布作序。

内容提要

菩提洲著的这本《清凉山上》忠实记录了《次第 花开》一书的作者希阿荣博堪布2012年7月对五台山 (别名清凉山)各胜境的参观朝拜。沿着25年前法王 如意宝朝礼五台山的足迹,尊者带着弟子们一路发愿 、供灯,讲述五台山各胜境的历史典故以及诸多大圆 满祖师在五台山上修行的故事。书中披露了大量未曾 出版发行的珍贵史料,并详细介绍了五台山各胜境的 风貌和典故,既是朝山指南和风物经典,*是殊胜的 珍藏读本。
    

目录

序言 朝圣*重要的是内在的旅程
前言 感悟生命的清凉
**天 旅游小贴士
行程1 大白塔——五台山的**标志
在塔院寺供灯
回忆法王如意宝
第二天 旅游小贴士
行程2 那罗延窟——传说中的文殊秘宅
在那罗延窟供灯
传授文殊身语意灌顶
行程3 东台——望海寺和笠子塔
典故:无著菩萨与病狗
行程4 北台——华北地区*高山峰
灵应寺解释无垢文殊精义
行程5 金刚窟——幸存的佛陀波利塔
讲述金刚窟与大圆满的因缘
典故:布玛莫扎祖师
附录1:末法时代与大圆满法门
附录2:龙钦宁提法系
第三天 旅游小贴士
行程6 南台——锦绣峰“灵境寂寞”
普济寺传承修法仪轨
行程7 中台——翠岩峰上太华池
文殊菩萨于五台山说法演教之地
行程8 西台——莲花生大士像旁灌顶
典故: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大士对谈石
神奇的八功德水
法雷寺开示朝礼五台山的因缘
附录:《心经》与大圆满
第四天 旅游小贴士
行程9 菩萨顶——文殊菩萨的住处
讲述法王当年在五台山事迹
于灵峰圣境怀念晋旺堪布
行程10 圆照寺——文殊菩萨显现真容之地
慈福寺旧照片与华觉江措活佛
典故:有关佛陀爱子罗睺罗尊者的传说
行程11 罗睺寺——古寺梵音与灵塔神灯
“开花见佛”与《次第花开》的巧合
喜见肉身罗睺真身像
二十五年前的奇妙因缘
行程12 上善财洞——供奉善财童子之地
法王如意宝行迹
典故:西日桑哈祖师的修行历程
典故:嘉纳思扎祖师的修行历程
莲师会供和《上师瑜伽》传承
善财洞上师再开示
行程13 清凉尸林——西日桑哈示现圆寂之地
第五天 旅游小贴士
行程14 清凉寺——传说中顺治皇帝的出家之地
清凉石上开示如何发心
行程15 大黛螺顶——乾隆皇帝与五方文殊像
小黛螺顶上的特殊法座
行程16 显通寺——五台山*大的一座寺庙
铜塔旁开示忏悔法门
行程17 文殊发塔——塔院寺第二圣境
行程18 佛母洞——念诵度母心咒发愿
第六天 旅游小贴士
行程19 殊像寺——荞面头像文殊菩萨
上师记忆中的般若泉
行程20 罗睺寺——重临大藏经阁传授灌顶
行程21 观音洞——开示法王如意宝与观音洞的因缘
结语 五种殊胜圆满
后记 五台朝礼归来后


《清凉山上》 一、 序言:山之灵,岁月之歌 世间万物,皆有其命。山,更是承载着亿万年的风云变幻,阅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在无数巍峨耸立的山峦之中,有一座山,它或许没有险峻绝伦的地势,没有钟灵毓秀的奇观,却以一种独特而沉静的力量,吸引着无数灵魂驻足、倾听。它,就是“清凉山上”。 本书并非要描绘一座具体的地理实体,不是一份详尽的山川志,也不是一则关于登山探险的指南。相反,《清凉山上》试图捕捉的是一种意境,一种精神,一种在现代社会日渐喧嚣浮躁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对宁静、对本真、对超脱的渴望。“清凉山上”,更像是一个精神的坐标,一个心灵休憩的港湾,一个激发自我审视与成长的空间。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你不会找到确切的经纬度,不会读到关于海拔高度的数字,也不会遇到具体的动植物图鉴。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传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然而,却蕴含着作者对生命、对自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感悟。它是一场心灵的漫游,一次意识的拓展,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不以目的地为导向,却以过程本身为珍宝的旅程。 “清凉山上”,它存在于每一个渴望片刻宁静的心灵角落,存在于每一次对纷扰现实的回眸与沉思。它代表着一种回归,一种宁和,一种在喧嚣中寻得一方净土的力量。 二、 山的意象:超然与宁静的象征 “清凉山上”并非一座真实的山,但它却凝聚了人类对于“山”这一意象的无数美好想象。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是高远、巍峨、超然的象征。它高耸入云,远离尘嚣,给人一种稳定、永恒的感觉。 远离尘嚣的避世之所: 在“清凉山上”,我们能找到远离俗世烦扰的宁静。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抽离,而非地理上的逃避。它象征着摆脱名利、欲望的羁绊,让心灵得以喘息和净化。这种“清凉”并非寒冷,而是指一种澄澈、淡泊的心境,如同山间的微风,拂去内心的燥热与不安。 生命力的蕴藏: 即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山依然孕育着勃勃生机。那些在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的野草,那些在高处自由翱翔的飞鸟,都代表着生命不屈不挠的力量。“清凉山上”所展现的,正是这种深藏不露、却又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贫瘠的环境中,依然可以找到成长的可能,依然可以焕发内在的光彩。 内省与自我的对话: 山的静默,恰恰为内省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当置身于“清凉山上”的意境之中,外界的喧嚣仿佛被隔绝,我们更容易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与自我进行深刻对话的时刻,是审视过往、反思当下、展望未来的宝贵时机。山的高度,也象征着一种超越小我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以更宏观、更理性的眼光看待人生中的种种困境与挑战。 自然之道的启示: 山的形态、山的变化,无不遵循着自然最朴素的法则。它的起伏、它的纹理,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清凉山上”通过对这种自然之道的体悟,传递出顺应天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它并非要我们变成原始人,而是要我们学习自然的智慧,理解万物运行的规律,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清凉山上”的意象,是多层次的,它既是物质空间的延伸,更是精神空间的拓展。它是一个能够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一个可以重新汲取力量、焕发光彩的源泉。 三、 旅程的本质:内在的探索与升华 本书所描述的“清凉山上”之旅,并非是物质的迁徙,而是内在的探索。它是一场关于心灵的跋涉,关于意识的升华。 剥离与回归: 现代社会,我们被各种信息、欲望、角色所包裹,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清凉山上”的旅程,就是要帮助我们一层层剥离这些外在的束缚,找回那个最纯粹、最本真的自己。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心灵的故乡,回归生命最初的纯净。 沉淀与明晰: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的思绪常常是混乱而跳跃的。“清凉山上”提供了一个沉淀的空间。在这里,时间的流逝仿佛变得缓慢,我们可以让混乱的思绪慢慢沉淀,让模糊的感知逐渐清晰。这种清晰,不是对外界信息的洞察,而是对内心世界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体悟。 接纳与和解: 旅途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曾经的阴影,会面对内心的矛盾。 “清凉山上”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加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它不是要我们遗忘,而是要我们理解,甚至去拥抱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经历。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内心的冲突达成某种平衡,是这场旅程重要的收获。 感知与觉醒: 当我们学会放慢脚步,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我们会重新开始感知世界。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都将在“清凉山上”重新绽放。这种感知,是一种觉醒,是对生命细微之处的珍视,是对当下时刻的全然投入。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心灵的充盈。 能量的汲取与转化: “清凉山上”象征着一种能量的汇聚之地。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汲取自然的宁静与力量,更能通过内省与反思,将外界的经验转化为内在的智慧,将曾经的困顿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这是一种能量的转化,是一种凤凰涅槃般的重生。 这场“清凉山上”的旅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深化的过程。它是一种持续的修行,一种对生命永恒的探索。它邀请每一个读者,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清凉山上”,开启一段意义非凡的心灵探索之旅。 四、 细节的描绘(意境层面): 虽然本书并非写实,但为了营造出“清凉山上”的意境,我们会通过一系列意象化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光影的流转: 描绘清晨第一缕阳光如何穿透薄雾,将山峦染上金色;午后阳光斜照,留下斑驳的光影,投射在静谧的林间小道上;黄昏时分,夕阳将天边染成绚烂的色彩,山影拉长,显得格外宁静。 风的低语: 侧耳倾听,感受风穿过松涛的声音,如同古老的低语;微风拂过面颊,带来一丝丝沁人心脾的清凉,拂去心头的燥热。 水的清澈: 想象山间溪流潺潺,水声清脆,如同天然的乐章;或是高处清澈的泉眼,汇聚成一汪澄明的水潭,映照着蓝天白云,干净得不染一丝尘埃。 植被的生机: 描绘随处可见的苔藓,它们依附在岩石上,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山间的野花,虽不艳丽,却自有其独特的芬芳,点缀着山间的寂静;古老的松柏,挺拔地矗立,仿佛是山间的守望者。 声音的寂静: 并非绝对的寂静,而是那种被自然之声环绕的宁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或是偶尔昆虫的细微声响,反而更能衬托出整体的安详与平和。 触感的细腻: 感受脚下泥土的松软,或是岩石的粗粝;触摸树皮的纹理,感受其年代久远的力量;甚至可以想象指尖拂过露珠的冰凉。 这些意象化的描绘,并非堆砌,而是服务于营造一种整体的、沉浸式的体验。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清凉山上”的精神空间,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那份超然、那份宁静、那份力量。 五、 结语:与“清凉山上”的相遇,即是与自己的相遇 《清凉山上》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却能激发疑问;不改变世界,却能改变你观赏世界的方式。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更广阔的精神天地。 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将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开启一段属于你自己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你可能会遇到曾经遗忘的自己,可能会发现未曾察觉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在“清凉山上”,找到与自己和解的勇气,与世界共处的力量。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内心深处一片永恒的“清凉山上”,在你需要的时候,为你提供一份宁静,一份力量,一份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乡野拾遗录》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它没有宏大的背景设定,没有跌宕起伏的阴谋诡计,有的只是对一个偏远村庄日常生活的温柔记录。作者的笔触如同微风拂过水面,轻柔而富有力量。他写到那些淳朴的村民,写到世代相传的农耕技艺,写到节庆时热气腾腾的食物香气,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最触动我的是其中关于“失去”和“传承”的描绘,那种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带着淡淡的乡愁,却不至于过度伤感,反而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平凡。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泥土的温度和老屋檐下的蝉鸣,那种宁静的力量,能瞬间抽离掉都市生活的喧嚣和焦虑。这是一部真正能让人沉下心来,体会到生命本真的作品,朴实无华,却韵味无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星辰低语录》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奇幻小说太多,难免有些审美疲劳。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宏大且逻辑严密,那些光怪陆离的设定背后,有着一套自洽的运行法则。作者在角色塑造上也下了大功夫,每一个主要人物都不是扁平的符号,他们有各自的挣扎、信仰和成长的痛楚。特别是那位亦正亦邪的法师,他的内心戏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又爱又恨,又忍不住同情。情节推进时那种悬念的设置,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章的结尾都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下一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去了一趟那个充满魔法和未知的维度,那种沉浸感是很多大制作电影都难以比拟的。推荐给所有热爱深度奇幻设定和复杂人性探讨的读者。

评分

我必须得给《机械时代的挽歌》点个赞!这本书的科幻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但又扎根于严谨的技术推演之中,读起来既过瘾又不失深度。作者对于未来社会的描绘,尤其是人机交互、赛博义体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议题的探讨,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宏大叙事的方式,没有让那些高深的物理概念压垮故事的 মানবিক核心。那些底层机械师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挣扎,与上层精英对永生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张力贯穿始终。书中的机械设计图谱和场景描述,细致到令人发指,仿佛能听到齿轮转动的声音和电流通过义肢的微弱嗡鸣。读完后,我对着窗外霓虹闪烁的城市,开始认真思考“何以为人”这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命题。

评分

《迷雾中的钟楼》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茶,需要慢下来,细细咂摸其中的韵味。它不是那种追求快节奏刺激的推理小说,而更侧重于营造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郁的、略带哥特式风格的氛围。作者对心理层面的挖掘非常到位,那种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小细节,比如窗帘上积累的灰尘,墙角泛黄的旧报纸,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秘密和人物内心的不安。侦探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点,他更像一个带着宿命感的观察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故事的谜团直到最后才缓缓揭开,而且真相往往比想象的更加残酷和复杂,让人在唏嘘之余,对人性的幽暗面产生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克制,读起来非常舒服,是一部值得反复回味的佳作。

评分

这本《山海游记》简直是文笔的盛宴!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细腻入微,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他笔下的山峦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灵性,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脾气。我尤其喜欢他描写河流的部分,那股奔腾向前的力量,那种不舍昼夜的执着,让人读来心潮澎湃。书中对于古代神话传说的引用更是恰到好处,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探寻历史的踪迹。有时候,读到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段落,真的会让人反思现代生活的节奏和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低谷处又让人沉静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让人读完后,心胸都为之开阔的作品。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向往,被作者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出了最动人的景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