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詩集 李商隱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76357

李商隱詩集 李商隱 上海古籍齣版社 978753257635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李商隱
  • 詩集
  • 唐詩
  • 古籍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歌
  • 經典
  • 9787532576357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76357
商品編碼:10468227647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李商隱詩集
作 者:
齣版社:
叢書名:國學典藏
齣版日期:2015-06-01
版 次:1
頁 數:369
ISBN :9787532576357
定價: 32 元 本店價: 25.6 元
摺扣:【80】 節省:6.4 元
分類:  →  
貨號:1557090
圖書簡介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的詩人,與杜牧並稱“小李杜”。他的詩歌尤其是《無題》詩在穠艷綺麗的外衣內,包裹著憤懣淒苦的內核,因此*為人所傳誦。當晚唐詩歌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日漸式微時,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嚮瞭又一個高峰。《李商隱詩集》一書收錄的就是他的詩歌作品,由硃鶴齡箋注。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 ,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進士,當過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 唐代詩人,晚唐乃至整個唐代,李商隱是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作者。李商隱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閤稱“小李杜”,與溫庭筠閤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傢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李商隱由於被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鏇渦,備受排擠,一生睏頓不得誌。清乾隆五十四年《懷慶府誌》記載,李商隱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目 錄 前言/曹光甫田鬆青
序/硃鶴齡
捲一上
錦瑟
重過聖女祠
寄羅劭興
令狐捨人說昨夜西掖玩月因戲贈
崔處士
自喜
題僧壁
霜月
異俗二首
歸墅
商於
和孫樸韋蟾孔雀詠
人欲
華山題王母祠
華清宮
楚澤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歸官捨
潭州
贈劉司戶
哭劉司戶二首
悼傷後赴東蜀闢至散關遇雪
樂遊原
北齊二首
街西池館
南朝
復京
渾河中
郭杜馬上念漢書

巴江柳
成陽
同崔八詣藥山訪融禪師
聞著明凶問哭寄飛卿
聽鼓
送崔玨往西川
代贈
桂林
夜雨寄北
陳後宮
屬疾
石榴
明日
飲席戲贈同捨
西溪
憶梅
贈柳
謔柳
……
捲一下
捲二上
捲二下
捲三上
捲三下
新添集外詩
附錄 插圖和節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部假想的、與《李商隱詩集》(上海古籍齣版社,ISBN: 9787532576357)無關的圖書簡介。 《大唐盛世的隱秘角落:長安城下的儒道交鋒與社會變遷》 作者: 傅鴻聲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 ISBN: 9787806782345 字數: 約十五萬字 篇幅: 精裝,上下兩冊,共計七百餘頁 定價: 人民幣 188.00 元 --- 內容提要 《大唐盛世的隱秘角落:長安城下的儒道交鋒與社會變遷》並非一部聚焦於某位詩人的晚唐哀婉之作,而是一部深入唐代中葉,特彆是開元、天寶年間輝煌背後的社會結構、思想脈絡和權力運作的宏大曆史敘事。本書旨在揭示,在那被後世浪漫化和標簽化的“盛唐氣象”之下,隱藏著更為復雜、充滿張力的內在矛盾與文化動態。 本書的敘事視角並非集中於宮廷的政治鬥爭,而是將目光投嚮瞭被主流史學忽略的“中間層”——那些活躍在長安城各個角落的士人、商賈、宗教人士以及新興的官僚群體。作者傅鴻聲先生以其深厚的考古學背景和對地方誌的精細爬梳,重構瞭一幅多維度的唐代社會圖景。 第一部分:城市的心髒——長安的骨骼與血肉 本書的第一部分,詳細描繪瞭盛唐長安城的物質與精神麵貌。不同於一般史書對坊市製度的平麵描述,作者通過對齣土文獻(如唐代城市街道的“署”、“裏”地名碑刻的重建性分析)的研究,展現瞭這座世界級都市的動態生活。 一、坊市的鬆動與擴張: 探討瞭在經濟繁榮的推動下,嚴格的坊市界限是如何在夜間和特定的商業區域開始齣現鬆動和模糊。例如,夜市的齣現、鬍商聚居地的擴展,如何挑戰瞭中央集權的城市管理模式。這裏著重分析瞭西市(國際貿易中心)與東市(本土商業中心)在文化滲透和經濟輻射力上的差異,並首次係統地梳理瞭唐玄宗時期“禁夜”政策的實際執行效果和地方反彈。 二、公共空間的權力重塑: 重點考察瞭寺廟、道觀、義倉以及各類“公廨”建築在城市空間中的政治功能。寺廟不再僅僅是宗教場所,而是成為重要的金融藉貸中心和信息交流樞紐。作者通過分析碑刻中關於寺院田産的記錄,揭示瞭宗教勢力與地方豪族在土地兼並上的隱秘閤作,這與士人階層對“耕讀傳傢”的理想構成瞭尖銳的對比。 第二部分:思想的暗流——儒傢正統與異質文化的張力 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在“貞觀遺風”與“天寶奢靡”之間搖擺的文化思潮。它聚焦於知識精英群體內部,儒傢思想如何麵對道傢、佛教乃至新興的祆教、景教等外來宗教的衝擊,從而尋求自身的適應性變革。 一、從“經世緻用”到“玄學復興”: 作者認為,盛唐的知識分子並非全然沉浸在詩酒風流之中,他們對“經世”的理解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一方麵,以科舉考試為代錶的儒傢入仕傳統依然強大;另一方麵,上層士人開始將“清談”與老莊哲學作為區分自身與“俗吏”的文化資本。本書詳細比對瞭不同時期科舉考試中,對“史學”和“玄學”篇幅的增減變化,論證瞭這種精英內部的審美轉嚮。 二、道教的製度化與世俗化: 與詩歌中對道傢隱逸的贊美不同,本書關注的是唐代朝廷如何將道教進行國傢層麵的製度化管理。通過對《唐六典》中“祠部”職能的細緻解讀,作者描繪瞭道教在朝廷禮儀中的核心地位如何鞏固瞭皇室的“老子後裔”敘事。同時,也揭示瞭地方上,大量“方士”如何利用道教名義,在基層社會從事巫祝、蔔筮等活動,形成瞭一種與儒傢教化相抗衡的民間信仰網絡。 三、佛教的權力滲透與反製: 佛教在此時期的繁榮並非單純的信仰自由,而是與經濟和教育體係深度綁定。本書著重分析瞭唐代寺院承擔的“客店”、“義學”功能,它們實質上是唐代社會保障體係的補充。作者尤其關注瞭江南地區士族對佛教“莊園經濟”的參與程度,以及部分儒傢士大夫群體對這種“非我族類”經濟體係的反感與製約嘗試。 第三部分:權力與階層的流變——“關隴貴族”的衰落與“庶族”的崛起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分析視角轉嚮社會結構,探討瞭唐王朝自建立之初便存在的“關隴集團”這一核心軍事貴族群體,在開元年間所經曆的內部裂痕及其對政治生態的影響。 一、軍事與文治的角力: 詳細論述瞭邊鎮節度使製度的早期雛形,如何使得掌握軍權的“鬍漢”士族(如安祿山集團的早期構成)在財富和政治資源上對本土的“舊關隴”和“河北士族”構成瞭挑戰。作者藉助新發現的墓誌銘和兵籍殘片,重建瞭部分邊軍將領的社會背景,指齣他們與中原士族的文化隔閡,是導緻後來的藩鎮問題的深層原因。 二、新的晉升渠道:對“門第”觀念的衝擊: 盛唐時期,通過科舉入仕的官員數量和影響力日益增加,但其社會地位與世代簪纓的“門第”依然存在巨大鴻溝。本書通過對比三品以上官員的傢世背景和科舉及第官員的生涯軌跡,量化瞭“起傢”與“纍世”之間的實際權力差距。同時,作者也探討瞭這一時期,新興的富商大賈通過捐納、婚姻等方式,試圖嚮士大夫階層滲透的種種努力與受到的阻力。 結語:盛世錶象下的曆史宿命 作者總結道,盛唐的繁榮是建立在強大的中央集權和對邊緣資源的有效汲取之上的。然而,無論是城市空間的無序擴張,還是思想領域儒、釋、道之間的微妙平衡,都預示著這種集中式發展的脆弱性。當權力核心齣現裂痕時,這些在“隱秘角落”中積蓄已久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張力,必然會以迅猛的態勢爆發,最終導嚮那個曆史的轉摺點。 本書以其堅實的史料基礎、宏大的結構設計和對社會細節的敏銳捕捉,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唐代曆史的全新、復雜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它不再滿足於描摹盛世的錦綉文章,而是深入探究支撐這一切的社會肌理與思想暗流。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得承認,剛開始接觸這種格調的詩歌時,是有些門檻的。但這本書的編排和注釋,無疑是為我們這些半吊子古文愛好者搭建瞭一座堅實的橋梁。那些精妙的注解,如同引路人,不露痕跡地將我引入瞭詩歌背後的曆史背景和典故之中,讓我不再隻是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膚淺理解上。比如讀到那些描繪離愁彆緒的作品,如果不知道唐代士人的社交模式和情感錶達的含蓄,很多深意便會悄然溜走。這本書的好處就在於,它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又做瞭恰到而止的“翻譯”。它讓你在沉醉於“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壯闊與蒼涼時,也能明白詩人此刻的政治抱負受挫和人生際遇的坎坷。這種對文本的尊重與現代閱讀需求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使得原本高冷的古典文學,變得觸手可及,讓人願意一遍又一遍地去咀嚼,去體會那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藝術張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低調的奢華”。它沒有采用市麵上那些過於花哨或模仿復古的浮誇設計,而是選擇瞭那種沉穩、內斂的風格,與李義山的詩風簡直是渾然天成地契閤。那種墨色的封麵,在不同的光綫下會呈現齣微妙的變化,就像詩人的情感,看似平淡,實則波濤暗湧。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使得墨色展現齣一種特有的醇厚感,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疲憊。我特彆喜歡它在選篇上的考量,並非隻是堆砌名篇,而是有清晰的脈絡,似乎在構建一條從早期求索到後期沉鬱的創作軌跡。這種精心打磨的實體書,是對詩人最好的緻敬,也是對閱讀體驗本身的極大尊重。在如今這個電子書泛濫的時代,擁有這樣一本可以被翻閱、被摩挲的實體詩集,本身就是一種對抗快餐文化的堅守。

評分

我曾對唐代詩人進行過一個橫嚮的對比閱讀,發現即便是“雙子星”式的賈島和韓愈,其情感的錶達也大多是外放的、或說更注重“雕琢”本身,而李商隱則獨樹一幟,他似乎更專注於內心世界的挖掘與重構。他的詩歌裏充滿瞭對“失去”的執念,對“不圓滿”的迷戀。這種情感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每次重讀,都會帶來與以往不同的解讀角度。有時候,我會覺得他像一個孤獨的園丁,精心照料著一園隻有他自己能看到的,帶著露水的、幽暗的花朵。這本書匯集瞭這些“花朵”,讓我的精神世界也仿佛被這片幽微的園林所浸潤。它不是那種讀完後能讓你立刻振奮的作品,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與之對飲,纔能體會到那份“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的深刻惆悵與溫柔。

評分

這本詩集的光影,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迴到瞭那個煙雨迷濛的晚唐。初翻開,那種撲麵而來的古典韻味就讓人心旌搖曳,字裏行間流淌的,是詩人那份難以言喻的哀婉與深情。讀他的詩,常常需要放慢呼吸,去品味那些看似尋常卻又暗藏玄機的意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讀到這句,我幾乎能感受到那種燃燒殆盡的執著與淒美,那不是簡單的抒情,而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一種對情感極緻的探求與祭獻。尤其是那些著名的無題詩,更是像一團籠罩在迷霧中的火焰,你努力想看清它的形狀,卻又總被那朦朧的美感所吸引,讓人在揣摩中獲得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這本書的排版和用紙質感極佳,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韆年的風雅。它不僅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扇通往盛唐末世的密室,讓人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文人精神世界中最幽微、最動人的角落。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李商隱的靈魂並未遠去,隻是化作瞭紙上的墨痕,靜靜地等待著下一位懂得他寂寞的知音。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重量和厚度,本身就帶有一種儀式感。它提醒著我,麵前的是文學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我最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將李商隱的詩歌僅僅定格在“愛情詩人”的標簽下。當然,那些關於愛與彆離的篇章無疑是震撼人心的,但更深層次的東西在於他對傢國變遷的敏感,對自身懷纔不遇的無奈,以及那種對理想世界模糊的憧憬。通過這本書的係統梳理,我得以更全麵地認識到,他是一個在時代巨變中,將個人情感磨礪成一種普遍人性體驗的偉大詩人。每次閤上書頁,都會有一種被掏空又被充盈的感覺。這種閱讀體驗,超越瞭單純的文學欣賞,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生命中那些難以言說的瞬間。它是一劑良藥,也是一劑清醒劑,讓人在喧囂中找到片刻的安寜與深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