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吴雄志中医学书籍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吴雄志中医学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仲景,吴雄志 著,李群堂 校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杂病论
  • 中医经典
  • 吴雄志
  • 古籍
  • 中医学
  • 医学史
  • 校注
  • 古本
  • 诵读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38195088
商品编码:104764368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伤寒杂病论系列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50
套装数量:3
字数:5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 [精装]》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月1日)

精装: 55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38195088

商品尺寸: 21.4 x 15.4 x 3.4 cm

商品重量: 862 g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6月1日)

平装: 18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13218501, 9787513218504

条形码: 9787513218504

商品尺寸: 22.4 x 16.2 x 1.4 cm 

商品重量: 259 g 


《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8月1日)

丛书名: 巴山夜语系列教材

精装: 24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38198829

条形码: 9787538198829

商品尺寸: 21.6 x 15.2 x 2 cm 

商品重量: 458 g 

内容图摘







内容简介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 [精装]》

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通历代各家代表性学说,形成了以“五法”(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为代表的中医理法方药一气贯通,以简驭繁的实战性极高的辨证论治模式。同时,本研究特别强调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起同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希望借此研究成果的更多临床实践和运用,最终实现中医学理论方面的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甚至中西一统。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流传至今版本多样,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即为其中之一。1939年中医学家黄竹斋先生于浙江宁波访书期间,从桂林医家罗哲初先生处得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家藏《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手抄本,是书16卷,内容与通行本《伤寒杂病论》有差异,多出1/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包含了,六气主客、伤暑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脉证并治、伤风脉证病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是与通行本《伤寒杂病论》不同之处,亦为本书特色。


《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

学习经典之法,背诵是基础。把经典原文背下,然后用一生回味。为何初学经典,不推荐注家?因为伤寒注家八百,家家皆有特色,然人云亦云,甚至自相矛盾之处甚多。初学者容易先入为主,难以突破局限。形不成自己的学术特色。所以第1步是背。此后多年临床,当思如泉涌,自然领悟,所以第二步是悟。在此基础上通读百家,吸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动,所以第三步是参。最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这就是最后一步:通、背、悟、参、通,此即余学习经典之法。 

作者简介

吴雄志,男,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康复部副部。1996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8年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中药抗肿瘤复发与转移、中药逆转肿瘤耐药与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有一定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著有《中医脾胃病学》和《肿瘤中医治疗及医案精选》。

目录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 [精装]》

前言 

第壹章伤寒概论 

一、如何学习中医1 

二、中医的历史与演变2 

三、《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3 

四、证的本质4 

五、六经辨证法5 

六、六经辨证的特点6 

七、《伤寒杂病论》研究的代表学说9 

八、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特点22 

第二章认识生命 

一、生命本源31 

二、六经化生36 

三、答疑篇42 

第三章标本法 

上篇标本源流44 

一、为何研究标本中气44 

二、五运六气45 

三、标本源流48 

四、标本中气的时空模型49 

五、标本配属53 

六、标本位纪55 

下篇标本论治56 

七、形气一体56 

八、标本从化57 

九、六经气化60 

十、生化气交68 

十一、六经气位70 

十二、小结71 

第四章聚类法 

一、辨阴阳总纲72 

二、辨病发何经73 

三、辨证用方药79 

四、三阳传变,三阴递进81 

五、六经为病欲解时81 

第五章平脉法 

上篇平脉法总论83 

一、遍诊法85 

二、阴阳脉法87 

三、五行脉法91 

四、气运脉法92 

五、十二脉法94 

六、伏气脉法95 

七、血证脉诀96 

八、肿瘤脉法97 

九、真脏脉诀97 

下篇平脉用药法98 

一、脉学原理98 

二、左手脉法103 

三、右手脉法108 

四、小结109 

五、答疑篇111 

第六章奇经八脉 

一、阴维与阳维115 

二、阴跷与阳跷116 

三、冲脉118 

四、任脉119 

五、督脉120 

六、带脉121 

七、八脉用药法122 

八、小结125 

九、答疑篇125 

第七章抓独法 

一、抓独法的特点127 

二、抓独的方法131 

第八章截断法 

一、六经传变142 

二、截断法147 

三、小结163 

四、答疑篇164 

第九章医学一统 

一、寒温一统168 

二、寒凉派170 

三、攻下派171 

四、滋阴流派与温补流派172 

五、扶阳派174 

六、补土派175 

七、中医一统176 

八、医门发挥177 

九、补论:医学一统182 

…… 

第十章五法归一 

第十一章解热法 

第十二章太阳病篇 

第十三章少阳病篇 

第十四章太阴阳明病篇 

第十五章少阴病篇 

第十六章厥阴病篇 

第十七章三阴死证 

第十八章六经在经 

第十九章虚劳篇 

第二十章七情为病 

第二十一章阴阳交、阴阳易、阴阳毒 

第二十二章用药法 

第二十三章阴阳大论 

第二十四章伤寒传心 

第二十五章《伤寒杂病论研究》歌诀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卷一 

平脉法 

卷二 

平脉法 

卷三 

六气主客 

伤寒例 

杂病例 

卷四 

温病脉证并治 

卷五 

伤暑脉证并治 

热病脉证并治 

湿病脉证并治 

伤燥病脉证并治 

伤风病脉证并治 

寒病脉证并治 

卷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卷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卷九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卷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卷十一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卷十二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卷十三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卷十四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关节)病脉证并治 

卷十五 

辨瘀血吐鼻出血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卷十六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

伤寒卒病论集 

卷一辨脉法 

卷二平脉法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太阳主证 

(太阳概论) 

(太阳在经) 

(太阳在腑) 

(表里先后) 

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兼证 

(太阳兼证) 

(太阳误治) 

卷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太阳类证 

(结胸) 

(热入血室) 

(痞) 

(黄疸) 

(风湿) 

(风水) 

(痉) 

(中风) 

(黄汗) 

(肺病) 

(肺痈) 

卷六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概论) 

(少阳在经) 

(少阳在腑) 

(经腑同病) 

(兼阳明腑实) 

(兼太阴脾虚) 

(少阳头风) 

(三阳合病) 

卷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概论) 

(阳明在经) 

(阳明在腑) 

(阳明宿食) 

(阳明蓄血) 

(阳明水气) 

(阳明风寒) 

(阳明发黄) 

(阳明冲逆) 

卷八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概论) 

(太阴在经) 

(太阴在脏) 

(太阴虚劳) 

卷九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概论) 

(少阴在经) 

(少阴在脏) 

卷十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概论) 

(厥阴在经) 

(厥阴在脏) 

(厥热胜复) 

卷十一辨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太阳劳复) 

(少阳劳复) 

(阳明劳复) 

(太阴劳复) 

(少阴劳复) 

附:阴阳易 

卷十二辨脏腑经络杂病脉证并治 

(风湿病脉证) 

(疟病脉证) 

(虚劳病脉证) 

(饮病脉证) 

(五脏风寒积聚脉证) 

(水病脉证) 

(血病脉证) 

(妇人病脉证) 

卷十三杂疗方 

卷十四禽兽鱼虫禁忌并治 

卷十五果实菜谷禁忌并治 

附求一条文索引 

附录二方剂索引 


《伤寒杂病论》:医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巨著,自问世以来,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进程。它并非仅仅是一部论述疾病的书籍,更是中医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维模式、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集大成者。它所蕴含的智慧,跨越千年,至今仍是中医学研究的基石,临床实践的圭臬,以及海内外无数医者汲取养分、探索真知的宝库。 一、 溯源与经典:张仲景的医学传奇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个时代,战乱频仍,瘟疫横行,民不聊生。张仲景目睹了无数生命在病痛的折磨中逝去,心中充满了救死扶伤的悲悯情怀。他不仅博览群书,深研医理,更重要的是,他将毕生所学,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伤寒(泛指外感热性疾病)和杂病(除伤寒外的一切内科杂病)的深入观察和诊疗,呕心沥血,著成了这部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首次系统地将伤寒和杂病进行辨证论治,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人体正气、邪气的相互作用紧密联系起来,并根据不同证候,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药。这种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的治疗理念,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 核心内容:辨证论治的伟大创举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其核心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严谨而又灵活的“辨证论治”体系。 辨证: 张仲景并非简单地将疾病进行分类,而是强调要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脉象、舌象、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得出“证”。这里的“证”,不仅仅是疾病的名称,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疾病在特定时期、特定人身上的病理本质和发展趋势。例如,同样是发热,可能是表证、里证、虚证、实证,甚至更细致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不同病机。 论治: 在明确了“证”之后,才能“论”其治疗。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他创制了大量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等。这些方剂并非是随意组合的药物,而是经过精妙配伍,能够针对特定病机,达到祛邪扶正、调理阴阳的目的。例如,桂枝汤用于治疗太阳表虚证,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白虎汤用于治疗阳明热盛证,以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这种辨证论治的模式,强调的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表面上是同一种疾病,但由于患者体质、病情不同,所形成的“证”也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异病同治”是指,表面上是不同的疾病,但如果其病机相同,则可以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三、 理论体系: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的升华 《伤寒杂病论》并非凭空产生,它建立在中医传统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基础之上,并对其进行了升华和发展。 阴阳学说: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深刻地运用了阴阳学说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他将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概括为阴阳两个方面。例如,阳气盛则化热,阴气盛则化寒;表证属阳,里证属阴;实证属阳,虚证属阴。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而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药物的作用,恢复阴阳的平衡。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在中医理论中,用于阐述人体的脏腑功能、生理联系以及病理传变。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然没有直接大篇幅地讨论五行生克制化,但其方剂的配伍,很多都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原理,以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病变常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器官,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张仲景对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并将其与经络系统紧密结合,解释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他提出的“六经辨证”,就是以经络的循行和生理功能为基础,将外感热性疾病的病位和病性进行划分,从而为临床辨证提供了框架。 四、 临床实践:方剂的智慧与传承 《伤寒杂病论》最令人称道之处,还在于其严谨、精妙且疗效显著的方剂。书中记载的方剂,数量众多,涵盖了内、外、妇、儿各科,治疗范围广泛。这些方剂的特点是: 组方精当: 每首方剂都由君、臣、佐、使四种药物组成,药物之间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的协同作用,达到既能峻除病邪,又不伤正气,同时还能调理身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药物精简: 很多方剂的用药数量并不多,但药力峻猛,疗效卓著。这体现了张仲景“药少而功专”的用药思想。 配伍巧妙: 方剂的配伍,不仅考虑了药物的性味归经,更注重药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一种整体的治疗力量。 疗效确切: 这些方剂经受了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有大量的医家和普通民众,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方剂,来解决健康问题。 《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不仅仅是药物的集合,更是张仲景医学思想的结晶,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生动体现。 五、 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伤寒杂病论》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它将先秦以来的医学理论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为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中医临床范式: 辨证论治的思想,成为中医诊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的中医医家。 丰富中医方剂宝库: 书中记载的经典方剂,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方,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和发展。 推动中医对外传播: 《伤寒杂病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东亚(如日本、韩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医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研究的永恒主题: 历代以来,无数医家、学者对《伤寒杂病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注释和阐发,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伤寒学”文献。至今,《伤寒杂病论》依然是中医研究者和临床医家最重要、最经典的学习资料。 结语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医学经典,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精妙的临床实践和不朽的医学价值,永远铭刻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它不仅是了解中医的窗口,更是探索生命奥秘、追求健康和谐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伤寒杂病论》,我们不仅能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方法,更能够体悟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从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收藏的众多中医古籍中,这套“吴雄志中医学书籍”绝对是近年来最让我满意的一笔投资。从整体的呈现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资料包。首先,大字诵读版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编者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研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我尤其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手捧着这套书,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神交。吴述的研究部分,我目前还在慢慢消化,但从其梳理的脉络和提出的观点来看,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深入理解《伤寒论》理论体系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桂林古本的加入,更是增添了其学术价值,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部经典。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选择这套书,纯粹是因为“伤寒杂病论”这四个字自带的光环,加上“吴雄志”这个名字在圈子里有一定的口碑,所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拿到手之后,确实给了我不少惊喜。首先,它的装帧质量就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很舒服,印刷清晰,没有异味,这一点对于喜欢纸质书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这套书的选本非常用心。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真的是满足了我对“易读性”的极致追求,无论是在家里的书桌前,还是在午后的咖啡馆,捧着它都能静下心来品读。桂林古本的加入,则展现了编者在版本选择上的严谨和对学术的尊重,能同时接触到不同传本的精髓,对于理解原著的演变和不同学派的观点非常有帮助。吴述的研究部分,虽然我还没深入细读,但从目录和初步翻阅来看,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期待,相信能为我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过不少关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书籍,但真正让我感到“眼前一亮”的,还是这套“吴雄志中医学书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大字诵读版,这对于需要大量背诵和理解条文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书本的排版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体验,而这套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我在深夜复习功课时,眼睛不再那么疲惫,思维也更加集中。另外,它收录了不同的版本,比如桂林古本,这对于我们理解《伤寒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流传非常有价值。我常常在不同版本之间对照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异和其中蕴含的深意,这种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乐趣。吴述的研究部分,我尤其期待它能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解读,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思想精髓。

评分

这套“吴雄志中医学书籍”的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庄重,光是看着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承载着古老智慧的重量。我尤其钟爱这套书的排版,大字诵读版的设计简直是福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部疲劳,这对于我这样一位业余中医爱好者来说,无疑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舒适度。每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殿堂的大门,那些经典的条文和论述,在清晰的字迹和合理的间距衬托下,显得格外清晰易懂。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其他的版本,但总觉得字小或者排版过于紧凑,让人望而却步。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需求,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愉悦和富有成效。我特别喜欢反复诵读其中的条文,感受文字的韵律和其中蕴含的医理,仿佛能与古圣先贤对话一般。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中医古籍有浓厚兴趣的“野路子”学习者,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教育,所以选择什么版本来入门,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套“吴雄志中医学书籍”,结果发现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首先,大字诵读版的“重订伤寒杂病论”让我这个眼力不太好的“老花眼”也能轻松阅读,一点都不觉得吃力。而且,清晰的排版和注释,也让我这个初学者能够比较顺畅地理解那些晦涩的古文。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我听说过这个版本在学术界很有分量,能有机会接触到,让我觉得这次的投入非常值。我特别喜欢反复诵读里面的条文,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给我讲解,虽然我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但那种感觉已经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