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图集

5.12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图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锡伟 编
图书标签:
  • 地震
  • 汶川地震
  • 地表破裂
  • 灾害
  • 地质
  • 地图集
  • 四川
  • 5
  • 12地震
  • 地震地质
  • 工程地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ISBN:97875028354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69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四川汶川Ms8.0地震(简称5·12汶川地震)震惊世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救灾难度大的一次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5·12”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19km,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中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地震使四川省汶川、北川和青川等县受到毁灭性打击,波及到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截至2008年9月28日,已报道因地震死亡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823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同时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中央北川一映秀断裂和前山灌县一江油断裂等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了地表破裂。其中,北川一映秀断裂沿线映秀镇、龙门山镇、岳家山、高川乡、茶坪乡、曲山镇、南坝镇等地的地震烈度达到XI度,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北川以北的大垂直位移(6.5±0.5)m,大右旋走滑位移4.9m;北川以南以逆冲为主,大垂直位移(6.2±0.5)m。灌县一江油断裂沿线白鹿、金花、汉旺等地地震烈度达x度,地震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一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的左旋走滑地表破裂带,长约6km。“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大陆特大地震中结构复杂的一次逆冲型地震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长。地震资料反演进一步表明,“5·12”汶川地震可分解为沿倾角约33。的走滑逆断层向北东单侧破裂扩展的两次同震位移量达6~9m的次级地震事件,其中映秀镇附近的次级地震事件为右旋走滑逆断层型事件,北川附近为右旋走滑型事件,震源断层面上的平均位移达5m。“5·12”汶川地震斜滑逆冲型地震破裂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块体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地震局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力量深入震区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和应急科学考察,在一时间获得了丰富的地震地表变形带资料。此外,在应急救援和应急科学考察之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与地震系统的有关科研单位和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一起,在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再次深入震区开展系统的科学考察,准确地观测、测量和记录地震地表破裂和工程震害等现象,充实了一手资料。本图集以清晰的图片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地表变形特点和震害特征,既是此次大地震客观的历史记载,也为今后的地震科学研究和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资料;不仅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对策减轻未来可能遭遇的大地震灾害,对理解陡倾角斜滑推覆构造系统的地震灾害分布特征、青藏高原构造运动与隆升转换关系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录

地震基本参数
区域动力学环境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地壳现今运动状态
地震地表破裂特征
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
汉旺-白鹿地表破裂带
小鱼洞地表破裂带
地表破裂类型
地震灾害与地面建筑物破坏特征
结束语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建筑的千年传承与演变》 导言:建筑,凝固的历史与流动的文化 建筑,从来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结构,它更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忠实记录者,是特定时代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与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在中国这片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土地上,建筑艺术犹如一部恢弘的长卷,记录了从原始聚落到皇权鼎盛,再到近现代转型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本书《中国古代建筑的千年传承与演变》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特征、地域风格及其文化内涵,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功能类型的代表性实例的系统梳理与比较研究,揭示其数千年间如何保持核心精神(如“天人合一”、“中正对称”)的同时,又能灵活适应时代变迁与地方环境。本书重点关注材料的演变、营造技术的创新,以及建筑形制背后的礼制与哲学基础。 第一章:建筑的源起与早期形态——从巢居到夯土的定型 本章追溯中国建筑的史前根源。早期人类的居住方式是环境的直接反映,从半地穴式到干栏式建筑,体现了对自然气候的初步适应。重点探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早期聚落布局与结构萌芽。随后,进入夏商周时期,建筑开始具备明确的社会等级意义。这一时期,夯土技术的成熟标志着大型土木工程成为可能。 核心内容包括:礼制对早期规划的影响,如“择中而建”的观念开始形成;“台基、梁柱、屋顶”三要素的基本骨架的初步确立;以及宗庙、宫室等礼仪性建筑的雏形如何奠定了后世宫殿建筑的基调。我们还将探讨早期木构架体系的原始形态,及其与周边早期文明在技术交流上的互鉴。 第二章:秦汉的宏大叙事与制度化 秦汉帝国统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和工程组织能力。《史记》中记载的阿房宫等工程,虽多已湮灭,但其规模和气势已奠定了后世帝王建筑的基调。 本章侧重分析汉代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突破: 1. 木构架的成熟与标准化: 斗栱(初级形态)在承重和装饰中的作用开始显现,梁架结构更加稳固。 2. 瓦当与陶饰的应用: 烧制技术的进步使得屋顶装饰更加精美,图案符号(如神兽、几何纹)开始承担祥瑞和等级区分的作用。 3. 城池与陵墓体系的完善: 汉代大型墓葬的形制(如仿宫室结构)及其砖石雕刻,提供了研究当时地上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融合与重塑——佛教艺术的渗入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多元的时代,也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与汉族传统建筑技术发生碰撞,同时,佛教的广泛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建筑类型——石窟与佛塔。 本章分析: 1. 佛塔的引入与本土化: 从印度“窣堵波”到中国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的演变过程,以及砖石技术在塔身上的应用,如何反哺了世俗建筑。 2. 园林审美雏形的出现: 魏晋名士对自然山水的推崇,使得私家园林开始注重“移步换景”的意境营造,区别于早期的规整布局。 3. 南北建筑技艺的交流: 北方因战乱导致部分中原工匠南迁,促进了长江流域建筑技术的提升与风格的融合。 第四章:隋唐盛世的典范——气度恢弘与技术巅峰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黄金时代,其特点是结构雄伟、尺度开阔、气势磅礴。长安城的规划堪称世界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1. 斗栱的程式化与飞梁结构: 唐代斗栱承重能力极大增强,出檐深远,造型简洁有力,是结构美学的极致体现。 2. 大屋顶的威仪: 歇山、庑殿等形制的比例更加完美,展现出盛世的自信与庄严。 3. 殿宇的模数化: 建筑构件尺寸的标准化,极大地提高了建造效率,并形成了可供后世借鉴的成熟标准。 4. 技术手册的出现: 《营造法式》的前身或相关技术知识的积累,标志着营造技术开始进入系统整理阶段。 第五章:宋代美学转向——精致、内敛与技术的精进 宋代建筑风格较唐代趋于精巧秀丽,并更加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实用性与装饰的精细化。理学思想对建筑布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趋向于内向和含蓄。 本章详述: 1. 官方营造标准的固化: 探讨《营造法式》的颁布及其对全国建筑技术规格的统一规范作用,特别是“材分制”的精确计算体系。 2. 园林艺术的成熟: 私家园林(如苏州园林的前身)开始注重与山水文人精神的契合,叠石理水成为重要课题。 3. 木构件的纤细化: 斗栱的比例相对减小,装饰性增强,梁架结构更加灵活多变,适应了小型建筑的需求。 第六章:元明清的集大成与程式化——礼制与等级的固化 元代建筑在汉、藏、伊斯兰风格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边疆和宗教建筑特色。明清两代,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终成熟与程式化的巅峰。 详细分析明清建筑的特点: 1. 紫禁城的范式: 礼制在建筑中的极致体现,色彩(黄琉璃瓦)、数字(九、五)、层级(台基高度、吻兽数量)的等级界限清晰不可逾越。 2. 官式营造的僵化倾向: 随着技术的成熟,地方创新空间被压缩,图样和规制成为主要约束。 3. 地方工艺的精湛: 尽管官式趋于保守,但江南的徽派、闽派、广派等地域性流派在砖雕、木雕、彩绘等装饰工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4. 宗教建筑的世俗化: 寺庙、道观的建筑形制大量借鉴宫殿形制,以彰显其在世俗社会中的地位。 结语:传承与出路 中国古代建筑的千年史,是一部不断在“技术规范”与“人文精神”之间寻求平衡的历史。它以独特的木构架体系,展现了惊人的抗震能力和可塑性。本书最后对当代建筑设计如何从传统中汲取精髓,应对现代挑战,提出思考与展望。本书旨在为建筑史爱好者、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中国文化心存敬畏的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刻的古代建筑图景。 --- 本书特色: 系统性: 依照时间脉络,清晰勾勒技术与风格的演变路径。 图文并茂: 结合大量的平面图、立面图和结构剖面示意图,解析复杂的木构件连接方式。 跨学科视角: 将建筑置于社会制度、哲学思想和材料科学的背景下进行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灾难记录,而是一部关于地球本身的一次深刻剖析。那些密密麻麻的地表破裂图,在我眼中,就是地球留下的伤痕,也是它在讲述一段关于能量释放和地壳运动的故事。我特别留意书中关于断层活动与地貌特征之间关系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形成山脉,有些地方会留下裂谷。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破裂特征,我能够感受到地壳应力在不同方向上的分布和释放。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地裂缝的宽度、深度,以及地表物质的位移量,都让我对地震的能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常常会想象,在那遥远的震中,地面是如何在瞬间被撕裂,又是如何引发了这场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的灾难。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它也让我对那些在地质研究领域默默付出的科学家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怀揣着一种复杂的情绪的。一方面,是为了纪念那段沉痛的历史,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地质科学的好奇。这本书的呈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用文字堆砌,而是用直观、震撼的图像语言,将汶川地震留下的地表破裂痕迹一一展现。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剖面图,它们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揭示了地下深处发生的一切。看着那些层层叠叠的岩石被错开,被推挤,我能感受到那股来自地壳深处的巨大能量。书中的比例尺和方位标注也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一个破裂带的长度、宽度和方向,甚至可以想象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规模。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所有专业术语,但图集的直观性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每张图下方的简要说明,也都为我提供了关键信息,帮助我理解图示的意义。我常常在想,这些图背后,是无数次实地考察、测量和数据分析,是科学家们冒着危险,在断壁残垣中寻找真相。这本书让我更加敬畏自然,也更加理解了地震的复杂性和破坏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地震成因和地质活动的科普读物。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并且远超我的预期。它将抽象的地质概念,通过精美的地图和图例,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震级、不同断层活动所引发的地表破裂形态的对比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地震并非单一的事件,而是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多样性。那些标注着断层活动方向的箭头,那些描绘着地表隆起或沉降的等高线,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地球内部的秘密。书中一些关于地貌演变的对比图,更是让我惊叹于地质力量的改造能力。我不仅仅看到了地震造成的破坏,也看到了它如何塑造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一场灾难,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独特视角。每次翻阅,都感觉自己的地质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我很少能在一本书中获得如此直观而又深刻的认知。这本书就像一个专业的“解剖师”,将汶川地震的地表痕迹细致地呈现出来。那些精确到米的地表破裂示意图,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地震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表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地表破裂与地下断层关系的详细说明,这让我明白了,我们看到的表象,是如何与深藏在地下的地质构造紧密相连的。书中的很多图例都附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它们帮助我理解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让我能够更好地解读图中的信息。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地表破裂的分类和特征分析,这让我意识到了地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看到那些被撕裂的土地,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那惊天动地的瞬间。这本书不仅是对一场自然灾害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地球力量的深刻启示。它让我更加理解了地质学的魅力,也让我对我们所生存的这颗星球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被巨大力量撕裂的土地。每一次翻阅,都仿佛重回那个令人心碎的时刻,那些精心绘制的地表破裂图,不是冷冰冰的线条,而是大自然的呐喊,是地震留下的深刻印记。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仔细对比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图片,想象着地壳运动的鬼斧神工,以及它给地貌带来的瞬间改变。那些细微的断层、错位,在专业人员的解读下,变成了关于地质构造、断裂带分布的生动故事。我并非地质专业人士,但凭借着图集详实的信息和清晰的标注,我也能大致理解那些地质现象背后的原理。书中所呈现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与智慧,他们用最严谨的态度,记录下了这场灾难的物理痕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断裂类型和特征的细致区分,这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地震的发生,其地表表现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有着独特的“指纹”。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是一部关于地球母亲怒吼的史书,一本记录人类与自然力量抗争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