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杨新编合唱曲集

刘孝杨新编合唱曲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孝扬 编
图书标签:
  • 合唱
  • 音乐
  • 刘孝杨
  • 合唱曲
  • 音乐教材
  • 艺术
  • 音乐作品
  • 合唱谱
  • 中国音乐
  • 声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2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63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刘孝扬新编合唱曲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名曲辑》是作者改编的合唱曲集,就是由内地的优秀独唱艺术歌曲改编而成的。其主要包括《月亮代表我的心》、《原野牧歌》、《风从哪里来》、《相思河畔》、《晚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刘孝扬新编合唱曲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名曲辑》可供音乐爱好者使用。

作者简介

刘孝扬先生是中国资深合唱指挥家。1955年毕业于沈阳东北音专声乐系。1956年毕业于北京中央乐团合唱指挥研究班,师承前苏联合唱指挥家杜马舍夫。同时,兼任中央乐团合唱团男低音声部歌手,随团出国演唱。 1955年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刘先生和现在居港的郁庆五、余章平、许维基、范永生等九位青年歌唱家组成男声小合唱荣获歌唱比赛金质奖。 1956年8月后,刘先生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主持学院指挥专业,培养专业指挥人材和指挥学院的合唱队、管弦乐队、民族乐队的演出活动,曾先后指挥多个专业合唱团,如辽宁省歌舞团合唱队、长春市吉林省歌剧团合唱队、大连市歌剧队和北京中央广播乐团合唱队。热心辅导业余音乐活动,曾担任沈阳市文化宫合唱队指挥多年,是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省分会最早的一批会员。早在60年代,刘先生为著名作曲家劫夫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毛泽东诗词歌曲《雪(沁园春)》、《咏梅(卜算子)》、《冬云(七律)》等编成的合唱,至今仍在中国流行。 1974年刘先生移居香港。曾指挥教会诗班和多个合唱团,被认为激情洋溢的指挥家,也经常为音乐会选编许多中国名曲成为合唱曲。 这本曲集就是刘先生为发展合唱艺术,提高合唱水平将多年来流行于全国的声乐独唱名曲改编成合唱的部分曲谱。本曲集的出版,将为广大合唱团、歌咏队提供更多的曲目选择!

目录

女声合唱
1.月亮代表我的心
2.原野牧歌
3.风从哪里来
4.相思河畔
5.晚霞
6.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7.牧羊曲
8.泉水叮咚响
9.万水千山总是情(粤语)
10.我多想
11.绒花
12.姑娘生来爱唱歌
13.生活是这样美好
14.欢乐的百灵
15.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

男声合唱
16.绿岛小夜曲
17.在水一方
18.南屏晚钟
19.故乡的云
20.外婆的澎湖湾
21.寻梦圆
22.三百六十五里路
23.手挽手
24.牧马之歌
25.春天里
26.那就是我
27.我和我的祖国

混声合唱
28.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29.相见欢·独上西楼
30.木兰花·万叶千声
31.橄榄树
32.龙的传人
33.梅花颂
34.我爱这土地
35.狮子山下(粤语)
36.明天会更好
37.同一首歌
38.爱的奉献
39.大地飞歌
40.我们的祖国歌甜花香
41.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42.真的好想你
43.两只蝴蝶
44.祝福
45.东方之珠
46.大中国
47.木兰从军
48.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49.卜算子·咏梅
50.沁园春·雪

前言/序言


《声韵交织:西方声乐史的辉煌乐章》 一部跨越时空的音乐史诗,深入剖析西方声乐艺术的演变与精髓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合唱曲集的收录与解读,而是以宏大叙事的手笔,构建起一部气势磅礴的西方声乐艺术发展通史。它将引导读者穿越数个世纪的音乐长河,从古老的宗教吟唱,到巴洛克的精雕细琢,再到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直至二十世纪的多元探索,全面而深入地展现西方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历史轨迹。 第一章:源起与奠基——中世纪的圣洁回响 本章追溯西方声乐艺术的初始形态。重点阐述了中世纪早期单音音乐,尤其是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的形成背景、音乐特征及其在教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详细分析了其“无伴奏”、“自由节奏”的特性,并探讨了记谱法——从纽姆谱到五线谱的演变——如何为后世复调音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后,我们进入到早期复调音乐的阶段,如巴黎圣母院乐派(Notre Dame School)的代表人物佩罗坦(Pérotin)的作品。本章不仅会呈现这些早期复音作品的结构分析,更会考察声乐在宗教仪式中扮演的神圣角色,以及世俗音乐——如游吟诗人(Troubadour)歌曲——如何作为一种补充力量,悄然影响着音乐语言的世俗化进程。 第二章:文艺复兴的和谐之美——人声的解放与成熟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声乐艺术的黄金时代。本章聚焦于“人的发现”如何渗透到音乐创作中,使得声乐作品从单纯的宗教服务,转向对文本情感的精妙描摹。 对位法的巅峰: 我们将深入解析奥兰多·迪·拉索(Orlando di Lasso)、乔斯昆·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等大师的无伴奏合唱作品(A Cappella)。详细阐述文艺复兴时期成熟的模仿对位法,如何通过精妙的声部交织,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织体密度与和谐感。尤其会分析“文本表情”(Text Painting)技巧的运用,即作曲家如何通过音高、节奏和和声的微妙变化,直观地再现歌词内容,例如描绘“河流”、“死亡”或“欢愉”。 弥撒曲与经文歌的革新: 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的音乐被视为“纯净之声”的典范。本章将对比分析不同学派在处理弥撒曲时对和声清晰度与宗教虔诚度的权衡,探讨特伦特会议对音乐风格的间接影响。 第三章:巴洛克的宏伟叙事——歌剧的诞生与协奏曲的辉煌 巴洛克时期是声乐艺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代。本章的核心是意大利歌剧(Opera)的诞生及其在欧洲的扩散。 从佛罗伦萨到拿波里: 我们细致考察了“新音乐”(Nuova Musica)的理念,特别是对“情感说理”(Doctrine of the Affections)的实践。重点分析早期卡梅拉塔(Camerata)的尝试,以及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如何通过“第二实践”(Seconda Pratica)确立宣叙调(Recitative)与咏叹调(Aria)的清晰结构,为后世的声乐戏剧奠定框架。 清唱剧与康塔塔的兴盛: 巴赫(J.S. Bach)的宗教康塔塔与亨德尔(G.F. Handel)的清唱剧是本章的重头戏。我们不仅会分析巴赫在对位技巧与情感表达上的集大成,更会剖析亨德尔的英格兰式合唱段落如何通过其宏大、清晰且充满戏剧张力的结构,征服了公众听众。 第四章:古典主义的清晰与平衡——结构之美与歌剧规范 古典主义时期,声乐艺术追求清晰、平衡与结构上的完美。 莫扎特与歌剧的升华: 本章着重探讨莫扎特(Mozart)如何在其歌剧中(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超越传统题材的限制,将人物内心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通过精妙的咏叹调与重唱段落展现出来。分析其对德语歌剧(Singspiel)的发展贡献,以及如何运用清晰的奏鸣曲式结构来组织声乐段落。 海顿与“创世纪”的序曲: 海顿(Haydn)的清唱剧,特别是《创世纪》,展示了古典时期合唱如何从巴洛克的沉重感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明快、富有歌唱性。 第五章:浪漫主义的狂飙突进——情感的极致表达与民族主义的觉醒 浪漫主义是声乐艺术情感张力达到顶峰的阶段。 德语艺术歌曲的极致: 舒伯特(Schubert)、舒曼(Schumann)的艺术歌曲(Lied)被视为人声与钢琴关系的新典范。本章详细分析了钢琴伴奏如何从简单的支撑角色,转变为与人声平等对话的“叙述者”,共同营造出诗歌的全部意境。 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戏剧张力: 意大利歌剧在威尔第(Verdi)手中,将人声旋律推向了空前的高潮。我们探讨他如何运用连贯的旋律线和强大的戏剧张力,塑造出超越时代的人物形象。紧接着,普契尼(Puccini)则代表了“真实主义”(Verismo),通过更贴近生活、情感更外露的写作手法,拓宽了歌剧的表现范围。 合唱在浪漫主义中的角色: 探讨德国浪漫主义合唱传统,如勃拉姆斯的室内合唱作品,如何回归对位与和声的精微处理,与歌剧的激情形成对照。 第六章:二十世纪的多元探索与未来回响 进入二十世纪,声乐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从瓦格纳的余晖到新古典主义的回归: 本章首先审视了瓦格纳(Wagner)对乐剧的革新,及其对后世作曲家的深远影响。随后,分析了德彪西(Debussy)和拉威尔(Ravel)如何运用印象派的和声色彩,描绘出朦胧、梦幻的声乐意境。 现代主义的冲击与融合: 勋伯格(Schoenberg)的无调性与十二音体系对传统旋律的颠覆,以及布里顿(Britten)歌剧中对现代语言与当代主题的关注,是本章的重点。我们还将探讨当代作曲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电子音乐、民歌元素等,为西方声乐的未来指明方向。 结语: 总结西方声乐艺术跨越千年的核心精神——对人类情感的捕捉与最精妙的音响呈现,并展望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持续生命力。 本书结构严谨,论证详实,旨在为音乐爱好者、声乐专业学生及研究者提供一份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的权威指南。它需要的不是对某本教材的参照,而是对整个艺术门类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非常注重音乐细节的听众,当我尝试去学习和理解一首新的合唱作品时,我会从最基础的旋律线条到最微妙的和声进行,都希望能得到细致的呈现。而这本《刘孝杨新编合唱曲集》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书中对于每一个音符的处理,对于每一次呼吸的标记,都做到了精确而详尽的标注。例如,在某些抒情段落,作者会用非常细致的渐弱和渐强符号,甚至标注出微妙的颤音和倚音,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住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情感张力。此外,我还在书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节奏型设计,它们并非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变化和惊喜,每一次的进入和离开,都像是在编织一张精密的音乐网,将所有声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对于我这样追求音乐“纯粹性”的爱好者来说,这本曲集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范本。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合唱作品,不仅仅是旋律和和声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世界的独特观察。而《刘孝杨新编合唱曲集》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书中的许多作品,都仿佛带着作曲家鲜活的生活气息,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例如,有几首描绘自然风光的曲子,我仿佛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看到阳光穿透云层的斑斓色彩,甚至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而在一些探讨人生哲理的作品中,作者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引导听者去反思生命的意义,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宏大主题相结合的能力,让这本书的作品不仅仅是供人演唱的乐谱,更是一种能够触动心灵,引发共鸣的情感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色调,配合上字体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音乐和艺术的联想。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印刷质量,纸张的触感温润,墨迹清晰,这对于一本乐谱集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欣赏的是,在每一首作品的开头,都附有一段简短的创作背景介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作者用非常个人化的语言,娓娓道来,仿佛在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他的音乐世界。有时候,一段小故事,一个灵感闪现的瞬间,甚至是一段对某个旋律的深情独白,都能让我对即将演奏的曲子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共鸣。这种“读”音乐的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乐谱,更像是一本充满温度的日记,记录着一位作曲家对生活、对情感、对艺术的独特感悟。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的演奏之旅,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音乐灵魂。

评分

作为一名合唱团的指导老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激发学生们音乐热情,同时又能拓展他们艺术视野的作品。当我接触到这本《刘孝杨新编合唱曲集》时,我立刻被它所呈现出的多元化风格所吸引。从大气磅礴的史诗叙事,到细腻婉约的民谣风格,再到充满现代感的实验性尝试,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合唱音乐的广阔天地。更让我惊喜的是,其中一些作品在编排上考虑到了不同声部的均衡性,避免了某些声部过于突出或被忽略的尴尬情况,这对于指导学生排练来说,无疑大大减轻了工作量,同时也保证了整体的艺术效果。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首作品的处理方式,它们并没有采用一味地追求复杂技巧,而是巧妙地利用和声的色彩变化和节奏的巧妙运用,来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这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有着莫大的帮助。我相信,这本曲集必将成为我们合唱团在未来演出季中的瑰宝。

评分

在阅读这本《刘孝杨新编合唱曲集》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便是作者在音乐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很多时候,我们在欣赏合唱作品时,容易被华丽的旋律和声响所吸引,却忽略了作品整体的构建逻辑。然而,在这本曲集中,我发现刘孝杨先生在设计每一首作品的骨架时,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他会巧妙地运用不同的音乐材料,通过主题的变奏、模进,以及对位关系的精心安排,来构建出层层递进的音乐层次。有时候,他会从一个看似简单的动机出发,逐步发展成为宏大的音乐篇章,这种“由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他非凡的音乐驾驭能力。我尤其欣赏他在作品结尾的处理,很多时候,结尾并不是简单的淡出或强有力的结束,而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为听众留下意犹未尽的遐想空间,让人在聆听之后,仍能在脑海中回荡起悠扬的旋律。

评分

这个是正版图书哦

评分

帮团里的声部训练用,哈哈,可以有曲目演出了

评分

帮团里的声部训练用,哈哈,可以有曲目演出了

评分

这个里面有几首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二声部,适合一般业余的唱,混声,四重有些难了,一般业余的唱不了

评分

东西不错,印刷清晰,是正版。很干净 很整洁

评分

值得参考!

评分

这个里面有几首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二声部,适合一般业余的唱,混声,四重有些难了,一般业余的唱不了

评分

这本合唱集不错,都是线谱。

评分

正版,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