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6)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9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通用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7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2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6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6)》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目录

GB/T 11412.1-2009 海船安全开航技术要求第1部分:一般要求
GB/T 11460-2009 信息技术汉字字型要求和检测方法
GB 11550-2009汽车座椅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
GB 11555-2009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11566-2009乘用车外部凸出物
GB/T 11594-2009 公用数据网上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间的互换电路定义表
GB/T 11599-2009 与同步V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在公用数据网上的用法
GB/T 11600-2009 与异步双工V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在公用数据网上的用法
GB 11614-2009 平板玻璃
GB/T 11626-2009 船舶和海上技术 吊放式救生艇降放装置
GB/T 11700-2009 小艇船用推进往复式内燃机功率的测定和标定
GB/T 11705-2009 船用电动三螺杆泵试验方法
GB/T 11716-2009 小径原木
GB/T 11717-2009 造纸用原木
GB/T 11718-2009 中密度纤维板
GB/T 11836-2009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GB/T 11837-2009 混凝土管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GB 11871-2009 船用柴油机辐射的空气噪声限值
GB/T 11917-2009 制材工艺术语
GB/T 12006.1-2009 塑料聚酰胺第1部分:黏数测定
GB/T 12006.2-2009 塑料聚酰胺第2部分:含水量测定
GB/T 12008.1-2009 塑料聚醚多元醇第1部分:命名系统
GB/T 12008.3-2009 塑料 聚醚多元醇第3部分:羟值的测定
GB/T 12008.4-2009 塑料 聚醚多元醇第4部分:钠和钾的测定
GB/T 12009.3-2009 塑料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第3部分:黏度的测定
GB 12011-2009 足部防护电绝缘鞋
GB 12014——2009 防静电服
GB/T 12104-2009 淀粉术语
GB/T 12144-2009 氧化铽
GB/T 12303-2009 海船声号器具的声压级测量
GB/T 12343.3-200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GB/T 12409-2009地理格网
GB 12463-2009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2467.1-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1部分:质量要求相应等级的选择准则
GB/T 12467.2-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I第2部分:完整质量要求
GB/T 12467.3-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3部分:一般质量要求
GB/T 12467.4-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4部分:基本质量要求
GB/T 12467.5-2009 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 第5部分:满足质量要求应依据的标准文件
GB/T 1247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木制件极限与配合
GB/T 12522-2009 不锈钢波形膨胀节
GB/T 12540-2009 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最小转弯通道圆直径和外摆值测量方法-
GB/T 12542-2009 汽车热平衡能力道路试验方法000 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2350-2009 小功率电动机的安全要求
GB/T 12366-2009 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

精彩书摘

11机电设备
11.1主动力推进装置
11.1.1柴油机通用要求如下:
a)机座底脚螺栓、贯穿螺栓紧固良好,对主机支撑状况良好;
b)气缸盖及附件无异常漏油、漏水、漏气,排烟管系无漏泄,保护层完好;
c)主轴承、连杆大端轴承及凸轮轴轴承等部位的润滑良好,各连接件的紧固螺栓、油管接头无松动,油底壳无杂物,正常无漏泄;
d)增压器转动自如、润滑充分,空气滤网清洁完好,辅助鼓风机状况良好;
e)曲柄箱防爆门开启功能正常,油雾泄放管畅通,油雾浓度探测报警装置功能正常;
f)调速器功能正常,机械连接良好,油门杆各支点轴承润滑充分;
g)高压油泵油门齿条、定时齿条活络;
h)为柴油机服务的主要泵浦及其驱动装置工况正常;
i)各种仪表、传感器完好,功能正常,指示准确;
j)各种报警功能完好,安全保护系统工作正常、动作准确,超速保护装置处于正常状态;
k)润滑油系统油位正常,润滑油各项理化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滑油温度、压力满足规定要求;
1)启动空气系统工作正常,系统安全阀、主启动阀、气缸启动阀、空气分配器动作灵活,工况正常;
m)控制系统、安全系统空气压力稳定、干燥,系统各阀件工况正常无漏泄;
n)燃油系统工况正常无漏泄,燃油温度、压力满足要求,黏度计工作可靠,主机高压油管保护套管结构完整,燃油泄漏报警功能正常;
o)轻重油转换机构工作正常,阀件正确开关,回油畅通;
p)燃油系统、滑油系统功能正常,滤器状况良好,穗器前后压差在正常范围内;
q)各种热交换器功能完好,温度调节器温度调节动作准确、灵敏;
r)膨胀水箱水位正常,水质符合要求,补水功能正常,透气管畅通,汽水分离器工况良好;
s)操纵系统的遥控、集控、机旁手控转换功能及信号指示正常,启动、换向、调速、停车功能正常,机舱与驾驶台联系电话、车钟功能正常。

前言/序言


全球视野下的建筑工业化与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 作者: 著名结构工程专家 孙志刚 教授 领衔的跨学科研究团队 出版社: 科技建筑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全球视野下的建筑工业化与预制装配式结构设计》 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建筑业转型升级核心议题的权威著作。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国际工程界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建造以及高性能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Precast, Prefabricated, and Modular Construction, PPM)领域的前沿理论、技术路径与工程实践。其宗旨在于为我国建筑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蓝图。 本书摒弃了传统建筑规范汇编的框架,专注于创新性技术集成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尤其关注如何将先进的结构理论、新材料应用与工业化生产流程深度融合。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效率提升、质量控制、绿色环保”三大核心目标展开,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前瞻性。 第一部分:建筑工业化战略与全球趋势 本部分首先宏观剖析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在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的政策驱动力、市场演变及其成功经验。 1. 工业化战略的驱动力分析: 探讨了劳动力短缺、环境法规日益严格以及对工期和质量控制的迫切需求如何成为全球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详细分析了“设计即制造”的核心理念如何重塑项目生命周期管理。 2. 数字化建造生态系统: 重点阐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在预制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深度。内容涵盖了从概念设计、深化设计(DfMA)、工厂制造(Fabrication)到现场安装(Erection)的全流程数据流和协同机制,强调了参数化设计在应对复杂连接节点时的优势。 3. 供应链优化与智能工厂: 深入剖析了预制构件生产的工业化流程管理,包括柔性制造系统(FMS)在混凝土构件厂的应用、质量在线监测技术(如传感器集成与无损检测)以及如何构建高效、低库存的物流配送体系,确保“准时化”(Just-In-Time, JIT)的现场安装需求。 第二部分: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深化设计与性能评估 本部分是本书的技术核心,聚焦于如何科学设计和可靠评估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承载能力与抗毁性。 1. 连接节点设计的精细化控制: 预制结构的可靠性高度依赖于连接节点的性能。本书突破性地引入了基于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节点设计方法论,详细对比了湿连接(如灌浆套筒、预埋钢筋焊接)与干连接(如螺栓、粘结连接)的力学性能、施工便利性及耐久性差异。针对高层、超高层建筑中的核心筒与楼板连接、梁柱节点等关键部位,提供了详尽的试验数据和寿命周期评估模型。 2. 新型高性能材料在预制结构中的应用: 探讨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自密实混凝土(SCC)在制造薄壁构件、复杂几何形状构件中的应用潜力。同时,介绍了先进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后植筋技术、抗裂增强中的应用案例,显著提升了结构的抗疲劳和抗震性能。 3. 抗震与隔减震技术集成: 针对地震多发区的预制结构,本书详细论述了基于“强柱弱梁、薄弱连接可更换”的抗震设计原则。重点介绍了新型耗能连接器(如屈曲约束约束支撑 BRB、粘滞阻尼器)与预制构件的优化集成方案,并通过先进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验证了复杂多遇地震下结构的可靠性与修复便利性。 第三部分:全周期质量控制与工程实践案例分析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实现高品质预制工程的关键控制点。 1. 工厂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 详细阐述了ISO 9001框架下,针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原材料验收、模具精度控制、养护条件优化等环节的SOP(标准操作规程)。引入了基于物联网(IoT)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确保构件出厂质量的一致性与可追溯性。 2. 现场吊装、安装与接缝处理的精度控制: 讨论了大型构件精准定位的技术挑战,如高精度全站仪配合激光导向系统的应用。特别强调了预制构件之间接缝的防水、防火和气密性处理技术,分享了在复杂气候条件下保证接缝长期性能的有效策略。 3. 精选全球标志性工程剖析: 本书精选了多个国际知名的、采用高度工业化建造技术的代表性项目(例如,新加坡的空中花园项目、北美的高速公路模块化桥梁、欧洲的被动房标准住宅项目),从设计理念、技术突破、成本效益分析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构,为读者提供直观、可借鉴的工程范例。 --- 本书特色: 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完美结合: 既有结构力学、材料科学的严谨推导,更有大量工程实测数据和现场经验总结。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结构工程、制造工程、信息技术(BIM/数字孪生)等多个学科的最新成果。 面向未来导向: 重点关注低碳化、智能化建造的发展趋势,是结构工程师、BIM专业人员、建筑承包商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适用读者: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从事高标准住宅、公共建筑及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施工、质量管理的高级工程师和项目经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严谨的“考古”过程,而非轻松的“阅读”。每一次翻开,都需要带着目的性,带着对特定规范的疑问去探寻答案。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信息系统集成标准的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软性和硬性标准交织最复杂的地方。这套书的优点在于,它没有回避这种复杂性,而是用极其结构化的方式,将相互依赖的标准串联起来。比如说,某个软件接口的标准,会明确引用了它所依赖的硬件数据传输协议的标准编号,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引用链”。这对于理解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整体架构至关重要。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梳理完其中关于数据加密层级的交叉引用,这种深度挖掘的过程虽然耗费精力,但一旦理顺,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看任何网络教程都无法给予的。唯一的缺点,或许是它对最新、最前沿的技术(例如某些新兴的物联网协议)的覆盖度,相比于其庞大的存量标准,显得略微滞后,毕竟修订周期决定了它的“反应速度”。

评分

从一个长期与技术规范打交道的项目经理的角度来看,这套《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的价值,在于它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在如今信息爆炸、标准更迭速度快到令人眩晕的环境中,拥有一套官方认证的、经过多年实践检验的基准性文件,是控制项目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之所以反复参阅这套书,是因为它提供了法律和技术层面上都站得住脚的依据。例如,在处理供应商的质量异议时,我直接引用了其中关于材料疲劳测试的标准条款,迅速解决了争议。这套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冷静克制,用词严谨,不存在任何歧义空间,这对于需要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合同的我们来说,简直是福音。唯一让我感到些许不便的是,由于是汇编本,页码较多,携带外出查阅不如电子版方便,但话说回来,电子版永远无法取代纸质版在做批注、标记和交叉检索时带来的直观感受。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必须拥有,但需要投入时间去“驯服”的工具书。

评分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工业美学的典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清晰的白色宋体字,给人一种庄重而权威的感觉。我拿到它的时候,光是掂量重量,就能感受到里面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新材料应用的那一部分,特别是涉及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那几章节。坦白说,最初我只是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翻阅,没想到里面的技术细节和规范的逻辑推演,比我预想的要严谨和深入得多。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行业概览,而是像一把精密的尺子,量化了整个行业从原料采购到最终产品出厂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定义上的精确性,很多在日常交流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这里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这对于我们进行跨部门的技术沟通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索引部分可以再优化一下,有时候查找特定编号的标准时,需要多花几秒钟在目录中定位。不过瑕不掩瑜,对于任何需要依据国家权威标准进行设计或生产的技术人员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圣经”。

评分

翻开这本《汇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近乎冷峻的实用主义风格。没有冗余的导语,没有华丽的辞藻,直接切入主题,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向你传授最核心的“真经”。我所在的领域对标准要求的更新速度要求极高,很多以前奉为圭臬的操作指南,可能因为技术迭代而迅速过时。这套2009年修订的版本,虽然出版时间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其基础框架的稳固性令人惊叹。我专门对比了其中关于电气安全规范的章节,发现它对一些关键参数的界定,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阅读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条分缕析”这四个字。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要求,而是将复杂的系统拆解成无数个可操作、可验证的小模块,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的验收标准。这对于我们进行项目自检和质量控制环节,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唯一的遗憾是,部分图表的清晰度,在部分页码上略显模糊,这在需要精确测量和比对时,会稍微拖慢工作节奏。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厚重的官方文件集一开始是抱有抵触情绪的,总觉得它们晦涩难懂,充满了官僚气息。然而,当我真正需要依据这些标准来论证我们新产品的合规性时,我才发现这套《汇编》的价值无可替代。它就像一座知识的迷宫,你需要找到正确的入口和路径。我主要研究了它在材料测试方法上的章节,那些关于试剂配比、环境控制(温度、湿度)的描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完全杜绝了人为误差的空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恰恰是我们行业内追求卓越品质的基石。我发现,很多困扰我们团队已久的技术难题,其解决思路竟然就隐藏在某一个不显眼的脚注或者附录的表格之中。它强迫你放慢思考的速度,用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技术环节。如果一定要说一个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那就是它所蕴含的,是无数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集体力量,远非任何个人经验可以比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