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8)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9年修订
  • 中国标准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0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12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6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8)》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目录

GB/T 13387-2009硅及其他电子材料晶片参考面长度测量方法
GB/T 13388-2009 硅片参考面结晶学取向X射线测试方法
GB/T 13391-2009餐饮企业的等级划分和评定
GB/T 13396-2009中国标准录音制品编码
GB/T 13400.2-2009 网络计划技术第2部分:网络图画法的一般规定
GB/T 13400.3-2009 网络计划技术第3部分:在项目管理中应用的一般程序
GB/T 13417-2009期刊目次表
GB/T 13437-2009扭转振动减振器特性描述
GB/T 13465.5-2009不透性石墨酚醛粘接剂收缩率试验方法
GB/T 13465.6-2009不透性石墨管水压爆破试验方法
GB/T 13465.7-2009不透性石墨增重率和填孔率试验方法
GB/T 13465.8-2009不透性石墨粘接剂粘接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GB/T 13465.9-2009不透性石墨粘接剂粘接抗拉强度试验方法
GB 13476-2009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GB/T 13534-2009颜色标志的代码
GB/T 13537-2009 电子类家用电器用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539.4-2009低压熔断器第4部分:半导体设备保护用熔断体的补充要求
GB/T 13540-2009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抗震要求
GB/T 13542.1-2009 电气绝缘用薄膜第1部分:定义和一般要求
GB/T 13542.2-2009电气绝缘用薄膜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13542.4-2009 电气绝缘用薄膜第4部分:聚酯薄膜
GB/T 13560-2009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GB 13561.1-2009 港口连续装卸设备安全规程第1部分:散粮筒仓系统
GB/T 13561.3-2009 港口连续装卸设备安全规程 第3部分:带式输送机、埋刮板输送机和斗式提升机
GB 13591-2009溶解乙炔气瓶充装规定
GB/T 13608-2009合理润滑技术通则
GB 13615-2009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GB 13616~2009数字微波接力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
GB/T 13619-2009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干扰计算方法
GB/T 13620-2009卫星通信地球站与地面微波站之间协调区的确定和干扰计算方法
GB 13649-2009杀螟硫磷原药
GB 13650-2009杀螟硫磷乳油
GB 13651-2009航空翻新轮胎
GB 13690-2009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GB/T 13732-2009粒度均匀散料抽样检验通则
GB/T 13742-2009光学传递函数测量准确度
GB/T 13745-2009学科分类与代码

精彩书摘

如果可能,推荐所有相互连接的设备应安装在整体浇注的地基上以减小地震引起的位移差。如果相互连接的设备不位于同一基础之上时,则应提供因基础位移引起的设备间的预期位移差。
应考虑到土壤对进出基础的地下管道的作用。如果设备和建筑物构件(例如墙壁或邻近的地板)刚性连接,则考虑建筑物构件的响应和相对运动。B.2.2 设备在基础上的固定方法
对于大型设备以及设备的固定点之间尺寸较大时,强烈建议应连接到预埋于混凝土的钢构件上与其刚性连接。固定点的位置和形式应在制造厂的安装图中说明。所有的紧固件应足以承受设防的地震力。暴露的固定件应有保护涂层。
如果用螺栓固定设备,它们应预埋在新的混凝土中或者通过经试验证明可用的化学铰链剂的方法在硬化后的混凝土上钻孔固定。不推荐在硬化过的混凝土上钻孔后使用螺栓和铰链剂。优先采用低碳、韧性好的钢螺栓。
应注意到动态的地震载荷在地脚螺栓上的任何不均匀分布(由于螺栓孔的偏差、力矩载荷以及螺母没有拧紧)。地脚螺栓紧固的力矩、尺寸和位置应在安装图中予以说明。此外,还应提供螺栓的强度和材料要求。
所有的固定装置应设计成能够承受设防的地震中可能出现的扭矩、剪切、弯曲和轴向负载以及它们的任意组合。固定装置中位于基础中的那部分的抗拉强度和剪切强度应大于和设备连接的螺栓的强度。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名为《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9年修订-18)》的图书,旨在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此简介将聚焦于其他领域,确保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不提及人工智能生成。 --- 《全球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与社会治理前沿报告(2024)》 书籍信息: 书名: 全球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与社会治理前沿报告(2024) 作者/编者: 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 出版社: 世纪之光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5月 页码/字数: 880页 / 约55万字 装帧: 精装,配有高清彩色图表与数据可视化 --- 内容概述:面向未来的复杂性挑战与系统性解决方案 本书是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集合全球顶尖学者、政策制定者及一线实践者,历时两年深度调研与分析撰写而成的年度旗舰报告。它并非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标准规范的汇编,而是聚焦于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宏大、跨学科、且具有紧迫性的三大核心议题:能源转型与安全、气候适应性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数字时代的社会公平与全球治理。 本报告旨在为决策者、企业战略规划师、学术研究人员及关注未来走向的公众,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和应对21世纪初期的复杂性挑战。 --- 第一部分:深度脱碳路径与能源地缘政治(约 250 页)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全球能源系统的根本性重构过程,深入剖析了技术可行性、经济激励与国际政治动态如何共同塑造未来的能源版图。 第一章:零碳技术成熟度评估与部署瓶颈 本章详尽考察了光伏、风能(陆上与海上)、先进核能(包括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以及绿色氢能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成本曲线与技术成熟度等级(TRL)。重点分析了储能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LDES)在电网稳定化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比了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及压缩空气储能的适用场景与技术路线的竞争格局。报告特别指出,技术部署的最大障碍已从“发电成本”转向“输电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智能化”。 第二章:关键矿产供应链的重塑与安全风险 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爆炸性增长,对锂、钴、镍、稀土等关键矿产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本章通过详细的供应链地图分析,揭示了全球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初级加工环节的集中度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报告提出了“循环经济驱动下的矿产再利用战略”,并评估了深海采矿、近地小行星资源勘探等未来替代方案的伦理与技术挑战。 第三章:化石能源的有序退出与“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 本章探讨了能源转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公平问题。我们深入研究了依赖化石燃料产业的地区和社区,如何制定有效的再培训计划、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和社区赋权机制。通过对德国鲁尔区、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和中国部分煤炭基地的案例研究,本章提出了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就业稳定和生活质量不下降的实证模型。 --- 第二部分:生态系统的韧性与气候适应性建设(约 280 页) 本部分超越了传统的温室气体减排范畴,将焦点转向如何管理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影响,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韧性系统。 第四章: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量化评估 本章系统梳理了红树林恢复、湿地重建、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建设等自然解决方案(NbS)在碳汇、防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福祉方面的协同效益。我们引入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ESVM 3.0),旨在将生态价值纳入主流经济核算体系,以指导公共投资决策。报告特别批评了“漂绿”现象,强调了监测、报告与核查(MRV)的严谨性要求。 第五章:极端天气事件的保险、金融风险与灾害预警系统 面对日益频繁和强烈的热浪、洪水和干旱,本章分析了现有金融工具(如巨灾债券、参数化保险)在弥补气候损失方面的不足。重点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和卫星遥感技术构建的“多尺度早期预警系统”(MEWS),该系统能够提前数周对特定地区的农作物歉收和城市内涝风险进行高精度预测,为政府和企业制定预先干预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第六章: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冲突与保护 本章深入探讨了农业扩张、非法采伐与基础设施建设在亚马逊雨林、东南亚珊瑚礁和非洲大草原等关键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造成的冲突。报告强调了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在生态保护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提出了基于“共享价值”的土地使用权分配与生态补偿机制。 --- 第三部分:数字赋权与全球社会治理重构(约 250 页)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技术推动社会包容性,同时应对数据主权、算法偏见和全球治理碎片化的挑战。 第七章:人工智能伦理、偏见与普惠性接入 本章详细分析了现有主流人工智能模型在训练数据中固有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偏见,以及这些偏见在信贷审批、司法判决和医疗诊断中的放大效应。我们提出了“可解释性AI(XAI)的本地化部署框架”,旨在确保技术决策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同时,本章也考察了“数字鸿沟”的演变,并探讨了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低成本、高普及率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Digit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DPI)的成功经验。 第八章:数据主权、跨境流动与监管合作 随着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各国在数据本地化要求与全球数据自由流动需求之间的张力日益加剧。本章比较了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国的数据安全法以及印度的数据治理模式,分析了不同法律框架对跨国科技企业运营模式的深远影响。报告呼吁建立更具弹性和互操作性的全球数据治理多边框架。 第九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卫生、教育与气候融资的新模式 本章聚焦于如何重建信任与效率,以应对跨国界的公共危机。在气候融资方面,报告批评了传统援助模式的低效性,转而探讨了混合融资(Blended Finance)、影响力投资和“气候债券”等创新工具在动员私人资本参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潜力。在教育领域,本章评估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在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方面的局限性,并强调了高质量、本土化师资培训的重要性。 --- 结语:走向韧性与协同的未来 本书的结论部分强调,可持续发展已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对人类社会系统性韧性的终极考验。真正的进步来自于对技术乐观主义的审慎、对社会公平的坚守以及对全球协同治理的承诺。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首次将能源工程、气候科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数字伦理学进行深度交叉分析。 2. 实证驱动: 报告中引用的案例数据均来自最新的实地调研和独家模型模拟,避免了陈旧或二手信息的引用。 3. 政策工具箱: 每一章末尾均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和评估指标,旨在将学术洞察转化为实际行动指南。 目标读者: 宏观经济规划师、环境工程师、国际关系学者、企业社会责任(CSR)高管、非政府组织(NGOs)负责人、以及所有致力于理解和塑造人类未来走向的决策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手掂了掂分量,这套汇编的厚度就已经说明了工作量之巨大。对于这类工具书,内容固然重要,但排版和阅读体验也是决定其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想象一下,在一个灯光昏暗的工地值班室,或者在一个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的深夜办公桌前,你必须能迅速定位到你需要的那条条款,而不需要因为字体过小、图表模糊或者页眉页脚信息缺失而感到挫败。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那些涉及到复杂计算公式和技术图示的章节。如果这些图表清晰度不够,或者引用了过时的制图规范,那么即便文字描述再准确,实际操作起来也是步履维艰。一个优秀的标准汇编,应当是能将冰冷的代码和数字转化为直观、可执行的指导方针。我希望看到的是,编纂者在文字排版上投入了足够的精力,比如合理的分栏设计、清晰的层级标题,以及在引用相互交叉的标准时,能有明确的跳转提示,而不是仅仅依靠页码。毕竟,专业人员的时间成本是最高的,任何影响阅读效率的设计都是一种隐性的浪费。

评分

这套汇编,光是“2009年修订-18”这个标注,就让人对其内容的年代感和专业性有了初步的预判。作为一个长期在工程设计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手头常备的资料库里,国家标准是绕不开的“红宝书”。我期待的,是能有一本真正集成了当年所有重要修订和新发布的标准,并且分类清晰、索引便捷的工具书。毕竟,在项目进行到关键节点,需要快速核对某个技术参数或规范细节时,翻找那些零散的电子版或旧版印刷品,效率实在太低,而且极易因遗漏关键的修订条款而导致返工。所以,我对这套书的实用价值的衡量,首先在于它对当时主流行业(比如建筑、机械、电子信息等)核心标准的覆盖率有多高,以及编纂者在整理过程中是否真的做到了“去重”与“版本统一”。如果它只是简单地把不同时间点发布的标准堆砌在一起,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毕竟,谁都不想拿着一份早已被废止的旧标准去指导当前的工作。它应该是一个“拿来即用”的知识载体,而不是一个需要读者自己做大量“版本比对”的历史文献集。

评分

更深层次地讲,阅读这样的汇编,其实是在追溯一个行业的技术脉络。2009年的修订版本,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特定阶段的技术共识和管理导向。因此,我也会关注那些“附录”和“前言”部分。例如,是否有标准起草单位的列表、是否有对本次修订背景的详细说明、或者是否有对未来标准走向的预判。这些“软信息”虽然不直接用于工程计算,但对于理解为什么某些标准会以当前的形式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帮助。一个优秀的汇编,不应该仅仅是标准的堆砌,而应该是一份“有思想”的资料整理。如果它能通过结构布局、引用注释,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规范背后的逻辑和演进,那么它就不再是一本单纯的“操作手册”,而更像是一部行业发展史的侧写。我希望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工程技术人员的严谨和规范,这份精神价值,远比书本本身的重量更值得被珍藏。

评分

从收藏和系统学习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探讨。工具书的使用强度是巨大的,它需要经常被翻阅、可能还会被标记、甚至可能需要承受偶尔溅上的咖啡渍或灰尘。如果这套汇编采用的是那种一看就容易散页、书脊一旦打开就很难合拢的廉价装订,那么它的“工具”属性就大打折扣了。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平摊开来的装帧,哪怕牺牲一点便携性,也要保证在查阅过程中双手可以解放出来,同时翻页时不会担心纸张脱落。而且,考虑到标准文件的法律效力,纸张的耐老化性和油墨的稳定性也间接关乎到资料的长期可用性。我们最终依赖的,是这些文字在未来数年内依然能清晰可辨。如果只是为了省成本而采用了不合格的纸张和装订工艺,那么这套书的使用寿命将非常短暂,最终只能沦为书架上一个占地方的摆设,而非工作台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

对于一个非官方、但被业内广泛认可的“修订版”汇编来说,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其权威性和可信度。2009年是一个行业标准快速迭代的时期,许多新的环保要求、安全规范都在那前后集中出台或进行大幅度更新。因此,这套书的核心竞争力,理应是它对这些“里程碑式”变化的捕捉和准确呈现。我尤其在意那些关于材料性能、测试方法和验收标准的部分。这些地方往往是技术争议的焦点所在,任何细微的表述偏差都可能在后续的质量鉴定中引发巨大麻烦。如果这套书仅仅是忠实地复制了原标准文本,而没有提供任何对比性的批注,比如“此条款已替代XXXX标准中的XXX条”,那么它的“修订”二字的含金量就要打个问号。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工具书,应该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提供一层解读或导览,帮助读者快速识别“变”在哪里,“不变”在哪里,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编纂者的专业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资料搬运工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