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字义通释

敦煌文献字义通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良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文献
  • 字义学
  • 古文字学
  • 历史语言学
  • 佛教文献
  • 丝绸之路
  • 中外文化交流
  • 文献学
  • 汉唐文化
  • 词汇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172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88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厦门大学南强丛书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字数:1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大学南强丛书》也是沿着雲徒师《敦煌變文字义通释》的體例,以整个敦煌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一些词语和俗字讹字等作了梳理、考證。为图既注意收集敦煌文献本身的材料,同时又盡可能选一些同时代的其它文献语料为佐證,有的稍作歷时考源。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释言语,这些词语有是民间口语词,或字面普通,但语义晦澀;二是释俗字、讹字,盡可能终结一些带规律的现象;三是释文化词语,徒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等不同参照系统,来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这些都是平日阅读敦煌文献随手记下的札记,取名《敦煌文献字义通释》,也是斗(月詹)附先师的骥尾,自惟读书不多,学识浅陋,见解愚庸,舆先师相比,差距可谓十万八千里,难可企及。这也是每每懈怠之际驱策自己不断学习的动力。雲徒师常以学问乃天下之公器教诲弟子,《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大学南强丛书》中或对先哲时贤的成说存疑商榷,目的是想共同探讨,以求其是,非敢以一得之见自矜。

作者简介

曾良,男,江西赣县人。1964年7月生。1986年江西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同年考上该校中文系汉语史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考入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就读汉语史博士研究生,师从蒋礼鸿、祝鸿熹先生,199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8月开始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为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同时,为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汉语史、语源学、佛教文献、汉语俗字学、训诂学和敦煌学研究,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文献》、《语言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语言科学》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学术专著有《敦煌文献字义通释》(2001)《校读研究》(2003)等5部。

目录

总序
前言
A
阿郎
阿朵、骨卓、阿卓


B
拔麈、撫麈

白疏、白书
半刺
般次
(食孚)俞

报盡、大报
北斗雲
*者
*

彼彼
遍计
便
抃胤
博势修生
不问

C
惭谢
参羅
産难
长夜
长慶


廚田
次次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主要引用和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文牵
“文牵”是“交牵”之讹,“交牵”指交错牵引。斯2073《庐山远公话》:“化生者:比入寺中听法,得一句妙法,分别得无量无边,宣义文牵教化,而(如)恒河沙等。”(第三册,271页)“文”当是“交”之讹,“交”是交互在一起,与“牵”字义近,故“交牵”连文,或又作“牵交”。斯2073《庐山逮公话》:“道安答曰:‘黑风义者,是众生无明之风。众生从无量劫来,彼(被)此风摇动不定。将此风分为八般,引义台(牵》交,卒说不尽。”(第三册,274页)“交”字原卷作“友”,《变文集》录为“友”,《校注》录为“支”。据文义当是“牵交”,“台”是“牵”之讹,与上文“交牵”同义。《斋民要术·园篱》:“交柯错叶,特似房笼。”“牵交”就是牵引交错。佛教有说一句经义而阐发开去,交牵引说的习惯,如053《妙法莲华经》卷第六:“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远逢背。”(第三册,111页)一句一偈,要说上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显然是“宣义交牵教化”,才说得那么畏。《大正藏》第三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优波离品》:“问曰:二十年中所说法句,可由可说?答曰:佛善巧方便,于一句法中演无量法,能以无量法为一句义。”
物异
“物异”即珍异之物。俄156《四分比丘尼戒本》:“若比丘尼所为施物异,自求为僧,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若比丘尼,檀越所施为物异,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若比丘尼,檀越所为施物异,自求为僧,回作余用者,尼萨者波逸提。”又同上:“若比丘尼知檀越所为僧施异,回作余用者,尼萨耆波逸提。”(第四册,63页)“异”也是指物异。
寤寐
“寤寐”有思念义。斯1438书状:“具申牙帐,冀表忠贞。披豁未从,空劳寤寐,珍重珍重。”“寤寐”指思念,是歇后语。《诗经》:“寤寐思服”,故用“寤寐”的字面表达“思服”的意思。《文选》任防《王文宪集序》:“寤寐风云,实资人杰。”李善注:“《毛诗》曰:寤寐思服。毛苌曰:服,思之也。”“寤寐风云”即思念英雄豪杰,用“寤寐思服”句作歇后语。
……

前言/序言


《敦煌文献字义通释》 一、 编纂缘起与价值 敦煌,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老城池,因其地下文献的惊世发现,而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宝库。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敦煌莫高窟出土的数万卷汉文文书,如同一扇扇尘封的历史之窗,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中古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等方方面面的宝贵视角。《敦煌文献字义通释》一书,正是诞生于对这批珍贵文献的深切敬意与学术渴望之中。 自上世纪初,斯坦因、伯希和等探险家的发现以来,敦煌文献便吸引了无数中外学者投入艰苦的整理与研究。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敦煌文献中所使用的词汇,尤其是许多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以及当时特有的俗语、方言词汇,常常超出我们今日的理解范畴。这些字词的含义,既是解读敦煌文献内容的关键,也是研究中古汉语演变、汉字形体流变、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线索。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敦煌文献中的字词考释,虽有零散的成果,但缺乏一部系统、全面、详尽的通释性著作。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敦煌文献的深入研究,也阻碍了普通读者理解这些古老文本的脚步。 《敦煌文献字义通释》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怀揣着弥补学术空白、服务学术研究、普及敦煌文化的初衷而编纂。本书旨在系统地梳理、考释、阐释敦煌文献中出现的各类疑难字词,为读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可资借鉴的字义解读平台。我们期望,通过这部著作,能够帮助读者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敦煌文献的原貌,感受其蕴含的丰富信息,从而进一步激发对敦煌学、中古汉语史、中国古代史的兴趣。 二、 内容体例与特色 《敦煌文献字义通释》采用以字为主、兼顾词组的体例,力求全面收录和深入考释。具体来说,本书的内容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 字词的广泛收录: 本书收录的字词,主要来源于敦煌文献中的各类文书,包括但不限于: 佛教经典: 佛经的抄本、注疏、变文等。 官文书与法律文书: 户籍、赋役、诉讼、契约、牒状等。 私人信件与账簿: 日常往来、家庭事务、经济往来等。 文学作品: 诗歌、词、小说、故事等。 方言词汇与俗语: 具有地域特色或约定俗成的表达。 我们将对这些文书中出现的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字多义字、以及具有特殊含义的常用字进行重点收录。 2. 严谨的考释方法: 本书的考释工作,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力求科学、客观、可靠。考释过程中,我们将综合运用以下方法: 文献互证: 查找敦煌文献其他地方或与其他同时期、同地域文献中同一字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印证。 历史文献参照: 参照《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传统字书,以及《史记》、《汉书》等早期经典文献,追溯字词的本义与演变。 方言学与词汇学分析: 结合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特点,以及现代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推断字词的读音、意义和来源。 图像学辅助: 对于与图像相关的字词,适时引入敦煌壁画、彩塑等图像资料进行辅助解读。 考古学与民俗学视域: 结合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民俗习惯等,为字词的理解提供历史文化背景。 3. 详实的释义内容: 对于每一个收录的字词,本书都将提供详实的释义。释义内容将包括: 字形演变: 对敦煌文献中出现的异体字、俗体字,追溯其与标准字体的关系,或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音读考证: 结合中古音韵学研究,推测字词的中古读音,必要时可附带上古或近古的读音参考。 意义分析: 详细阐释字词在敦煌文献中的具体含义,区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意义。 用法举例: 精选敦煌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原文例句,清晰展示字词的实际用法。每条例句都将注明出处,便于读者追溯。 疑难辨析: 对于一些争议较大或容易混淆的字词,本书将进行深入辨析,提出作者的观点,并阐述其理由。 词源与流变: 探讨字词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在中古汉语乃至后世汉语中的地位和影响。 4. 结构化与索引体系: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和使用,本书在结构设计上力求清晰有序。 正文部分: 按照汉字笔画或部首顺序排列,形成一个便于检索的字词表。 部首索引/笔画索引: 方便不熟悉字词读音或写法的使用者。 通假字索引: 集中列出所收录的通假字条目,便于研究者快速查找。 异体字索引: 方便使用者对照标准字和异体字。 术语索引: 对于一些涉及特定学术领域的专业术语,也可考虑设立索引。 三、 读者对象与学术贡献 《敦煌文献字义通释》的读者对象非常广泛,主要包括: 敦煌学研究者: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读者群体。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最直接、最系统的字词解读支持,从而更深入地挖掘敦煌文献的学术价值。 汉语史、语言文字学研究者: 本书提供的中古汉语词汇资料,对于研究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演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中国古代史、社会史研究者: 敦煌文献是了解中古时期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字词的含义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经济活动、官僚制度、民间信仰等,本书将为这些研究提供语言学层面的支持。 佛教史、宗教史研究者: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宗教相关文本,本书的字词考释将有助于理解佛教术语和宗教观念。 历史文献整理与出版工作者: 本书提供的字词考释方法和成果,可作为他们整理出版古代文献的重要参考。 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即使非专业研究者,也能通过本书,更轻松地走进敦煌文献的世界,感受古人的智慧与生活。 本书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 系统性与全面性: 填补了敦煌文献字词通释领域的空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集中、系统的资料库。 史料价值: 深入挖掘了敦煌文献中蕴含的丰富的语言学和文化信息,为理解中古汉语和中古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方法论参考: 展现了对古籍字词进行考释的科学方法,可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学术传承与普及: 旨在传承和发扬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同时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敦煌文化。 四、 结语 《敦煌文献字义通释》的编纂过程,是一场对古老智慧的致敬,也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我们深知,字词的考释并非一成不变,语言的演变是动态的,历史的解读亦有其复杂性。因此,本书的成果,既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能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我们热切期待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也希望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让古老的敦煌文书,在今时今日,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偏好从文本细读入手来理解历史氛围的研究者,以往每当解读敦煌变文或俗讲文本时,总觉得隔着一层“现代”的滤镜去看待古人的生活和信仰。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致力于还原语言的“现场感”。它解释的很多字义,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字典式定义,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宗教热情的。它让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在贫苦生活中挣扎的敦煌居民,他们是如何用这些词语来表达对来世的期盼、对现世苦难的抱怨,以及他们对佛教教义朴素的理解。书中的例证选取极其考究,往往不是那些被反复引用的大段经典,而是那些散落在信札、账簿、乃至残破壁画题记中的“边角料”,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共同构筑了那个时代的语言图景。这种对“底层语言”的关注和精细梳理,让学术研究不再高悬于庙堂之上,而是真正扎根于历史的泥土之中,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感觉自己真正触碰到了千年前的脉搏。

评分

这部《敦煌文献字义通释》的问世,简直是为我这个常年与古籍、尤其是敦煌出土文献打交道的学者提供了一把开启宝库的钥匙。我之前在梳理某些特定时期佛教义理的演变时,经常被那些看似寻常却在特定语境下含义微妙的词汇所困扰。市面上已有的工具书或多偏重于宏观的语言史梳理,或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上,远不能满足深入研究的需要。然而,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深谙敦煌文献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他们不仅仅是罗列字词,更像是为每一个词语搭建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展示了它在不同写卷、不同文本中是如何呼吸、如何与其他概念相互作用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带有浓厚民间色彩、受中古汉语诸多方言影响的特殊用词,这本书的处理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妙。它不回避歧义和多义性,而是将其视为研究对象加以剖析,让读者得以窥见语言在历史长河中鲜活的生命力。这种扎实的考据和细致的辨析,对于任何想在敦煌学领域做出深入探索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还有些忐忑,毕竟“通释”二字的分量太重了,很容易流于空泛。我当时最担心的就是它会不会变成一本大而无当的词汇堆砌。然而,翻阅几页之后,我的担忧便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并非简单地按笔画或音韵排序,而是似乎遵循着一套内在的语义关联和文本脉络来组织词条。更让我惊喜的是,对于那些在其他文献中已定型的词汇,它总能精准地指出敦煌语境下的“变调”或“引申义”,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中原文化向西域辐射、融合的历史过程。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一特定佛经术语的解释,不仅引用了数个敦煌本子作为佐证,还巧妙地结合了同时期西域其他语言(如粟特语、吐火罗语)的对应词汇进行旁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解释的厚度和可信度大大增加。阅读它,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穿梭在浩瀚的敦煌文书迷宫中,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方向感。

评分

阅读学术著作,有时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因为它往往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业背景才能领会其精髓。然而,这部《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在保持高度学术水准的同时,其语言组织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清晰与优雅。它的行文流畅,逻辑推导严密,即使是我那刚开始接触敦煌学研究的研究生,也能在不感到压力太大的情况下,将它作为主要的参考读物来使用。书中对一些复杂词组的解析,采用了分层递进的方式,先给出最基础的释义,然后逐步深入到其宗教内涵或社会功能,最后辅以可靠的文献出处,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我常常发现,在查阅完书中关于某个词语的条目后,我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困惑,还顺带理解了与其相关的若干概念,这是一种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构建,而非孤立信息的简单罗列。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潜移默化地提升读者文献解读能力的“活教材”。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对于敦煌文献的很多基础性概念的理解,都建立在一些相对陈旧的学术成果之上,虽然能应付日常的阅读,但在面对前沿的交叉研究时,总感觉缺乏“锐度”。这本书的出现,有效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通释”理念,并不仅仅是词汇的广度,更在于其对语义学、语用学原理的深刻运用。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在特定的语境下,这个词“是如何起作用的”。比如,对于一些表示程度或状态的副词,书中通过对比不同抄写者的习惯,展示了语体风格对词义的细微漂移,这对于进行文本风格学分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一些宗教特有词汇时的审慎态度,它没有试图用现代哲学概念去“套用”古老的信仰结构,而是坚持从敦煌文本本身的逻辑出发进行阐释,这种严谨性,是真正优秀工具书的标志。

评分

可惜的是:书送来的时候,封面上很多京东发票印上去的痕迹,这是一点瑕疵

评分

好书

评分

小书一本,颇见治学功底,真是价廉物美。

评分

王锳先生是大家,其这本《诗词曲语辞例释》内容很充实

评分

好像是作者第一本著作,有可供借鉴之处

评分

对字词感兴趣,买来学习

评分

好像是作者第一本著作,有可供借鉴之处

评分

好像是作者第一本著作,有可供借鉴之处

评分

书印刷精美、墨香扑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