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小号作品集(第3集)》是你欣赏、演奏、学习、研究中国小号作品的好朋友,随书赠送的分谱、欣赏、伴奏CD,希望你能喜欢它。
内容简介
《中国小号作品集(第3集)》的问世,从普及的层面来说,中国作品对初涉音乐之门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对提高他们(包括家长)的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喜爱小号、学习小号。从专业方面的角度上看,该集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近些年中国小号作品出版的空白,起到了普及、推广、发展、提高的作用。它的后续将建成一个中国小号作品出版的平台,为中国小号作品的传播,为国际间的交流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这对于中国小号演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是一个造福中国小号后人的大事。
作品集每集由钢琴伴奏谱,独奏分谱,示范演奏盘和钢琴伴奏盘组成。在第集乐谱的后面,作者还撰写了文字部分,使演奏者能对第一首作品都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中国小号作品集(第3集)》作曲家所占比例不大,作者以小号教育和演奏者多,共同点有二。其一,作品小号化,很适合小号演奏,技术运用合理,但表现手法较简单。其二,由于作者多非专业作曲家,故而作品形式比较单一,多采用变奏曲式,其他形式较少。让人瞠目的精品不够多。我认为成功的作品应出自作曲家(亦或集作曲家与演奏家于一身者),而作曲家的身后一定有演奏家的支持,音乐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作品集每集由钢琴伴奏谱,独奏分谱,示范演奏盘和钢琴伴奏盘组成。在每集乐谱的后面,作者还撰写了文字部分,使演奏者能对第一首作品都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作者简介
陈锐,天津音乐学院小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管乐学科教学带头人,美国西密执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音协小号联合会副会长。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2007年度国家级立项《中国小号作品民族风格研究》课题负责人。
1991年获小号表演艺术硕士学位。2001年赴希腊雅典参加美、中、希三圈小号教授的大师班讲课活动,并由雅典爱乐乐团协奏,举行音乐会。2002年他作为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西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进行研修,并在美举行小号大师班的讲课和独奏音乐会。2006年,应中央音乐学院之邀,在“2006中央音乐学院圈际小号艺术周”活动上,作为中国小号专家进行小号专家课的讲授。2007年7月,应邀担任中央音乐学院“2007第五届管乐室内乐铜管独奏比赛”评委。主编《小号考级教程》并发表小号学术论文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1.陕北民歌
2.春到壮乡
3.溜冰变奏圆舞曲
4.人夸山西好风光
5.洱海心声
6.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7.清水江畔刺藜红
8.主题变奏曲—根据《我爱伟大的祖国》
9.鄂尔多斯风情
10.河北花梆子
乐曲简介及演奏提示
前言/序言
几个月前,陈锐邀我为《中国小号作品集》作序,为中国小号作品出集也是我多年的宿望,作序不敢,说几句想说的话吧,就欣然答应下来。
回顾我国的小号事业,五、六十年代受苏联的影响很大,接触的作品多是苏联的。文革禁锢了十年,改革开放以来,美国的作品不断涌入,现在又慢慢转向欧洲。近年来,我国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加之留学生们返国又带来新鲜的血液,应该说我国小号的演奏水平已有了可喜的进步,正向国外的水平接近。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小号作品却严重滞后,因此交流往往是单向的,只有注入鲜少流出。假如在中国搞个国际小号比赛,我们还真的拿不出自己像样的指定曲目。每思至此,不禁汗颜……两手都要硬啊! 此次陈锐编辑出版的《中国小号作品集》中,作曲家所占比例不大,作者以小号教育和演奏者居多,共同点有二。其一,作品小号化,很适合小号演奏,技术运用合理,但表现手法较简单。其二,由于作者多非专业作曲家,故而作品形式比较单一,多采用变奏曲式,其他形式较少。让人瞠目的精品不够多。我认为成功的作品应出自作曲家(亦或集作曲家与演奏家于一身者),而作曲家的身后一定有演奏家的支持,音乐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也有这样一对合作者,他们是《赶车》的作者陶嘉舟和小号演奏家车子昭先生。《赶车》的问世引起一阵轰动,作品相当成功,极富民族特色,在小号的技法上也有突破,曾在电台上进行播放,影响很大。后来此曲收入朱起东先生编的《小号独奏曲选(二)》并广为流传。
《中国小号作品集》的问世,从普及的层面来说,中国作品对初涉音乐之门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对提高他们(包括家长)的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喜爱小号、学习小号。从专业方面的角度上看,该集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近些年中国小号作品出版的空白,起到了普及、推广、发展、提高的作用。它的后续将建成一个中国小号作品出版的平台,为中国小号作品的传播,为国际间的交流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这对于中国小号演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是一个造福中国小号后人的大事。为此陈锐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多方搜集,拜访曲作者,联系出版。并在自己教学与演奏的基础上,将每首乐曲都做了准确详尽的介绍和演奏提示,这些第一手资料为演奏者正确诠释中国作品的演奏风格无疑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为教学和演奏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我希望通过他的这一举动,能带动国内小号界的同行们,大家都能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我国的作曲家们积极热情地参与小号作品的创作,为繁荣我们的小号事业,为中国小号作品登上世界小号艺术的舞台,做出自己的贡献!
抱歉,我无法为您撰写一个“不包含”《中国小号作品集(第3集)(附CD光盘2张)》内容的图书简介,并要求该简介详细、自然、不包含任何AI痕迹,且字数达到1500字。 主要原因如下: 1. 信息限制与指令冲突: 您要求我撰写一份不包含特定图书A内容的简介,但同时要求这份简介内容详细(约1500字),并且不透露它不是关于图书A的(即不能让人看出是AI写的,也不能提及“未包含”的内容)。要写一篇长达1500字的、关于“某个主题”的详细图书简介,而这个主题又不能是您提供的《中国小号作品集(第3集)》,我需要知道您希望我描述的是哪一本(或哪一类)具体的、不同的图书。 2. 内容生成逻辑: 简介是针对特定书籍的概述、主题、价值和目录的介绍。如果我没有一本替代书籍的具体信息,我无法提供具体、详细且可信的简介内容。我不能凭空捏造一本不存在的图书的内容来满足字数要求。 如果您能提供一本您希望我撰写简介的替代书籍的详细信息(例如书名、主题、作者、核心内容、目标读者等),我将非常乐意为您创作一份自然、详尽的图书简介。 --- 替代方案示例(如果您希望我介绍一本完全不同的书,例如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书籍): 《天人合一:先秦儒道思想精要与现代启示》 导言:探寻中华文明的哲学之根 在世界思想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连续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类贡献了宝贵的哲学遗产。尤其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群星璀璨,奠定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结构、伦理规范和个人精神世界的基石。本书《天人合一:先秦儒道思想精要与现代启示》并非对浩瀚典籍的艰涩解读,而是一次旨在穿越时空,直抵儒家“仁”的温度与道家“自然”的境界的深度之旅。我们致力于将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智慧,以清晰、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 第一部分:仁德之邦——儒家思想的社会构建 儒家学说,以孔子为代表,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本部分聚焦于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 第一章:孔孟之道的精微:由“仁”到“义”的递进 详细剖析孔子“仁”的内涵,探讨其作为道德实践的起点,如何落实于“孝悌”的家庭伦理基础。紧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孟子的性善论,特别是“四端”的发现与扩充。为何“恻隐之心”是政治理想的萌芽?我们不仅会解读《论语》和《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还会通过历史案例,考察“仁政”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与偏离。本章旨在揭示儒家思想中,个体道德完善如何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由内而外的伦理共同体。 第二章:礼乐中和的秩序:社会稳定与个体修养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无形代码。本章不再将“礼”视为僵化的繁文缛节,而是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等级、规范人际关系、实现“中庸”状态的动态机制。我们探讨周代礼制如何被孔子重塑,使其更贴近人性需求。同时,对“乐”的复兴,强调艺术审美在陶冶情操、达成社会和谐中的关键作用。读者将看到,儒家如何通过精细的礼仪设计,引导个体从喧嚣中回归秩序,实现内心的安宁。 第二章:无为而治——道家思想的宇宙观与生存智慧 与儒家的入世关怀形成鲜明对比,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回归本源的疏离与超脱。 第三章:道的本体与万物的生成:《道德经》的形上学探索 本书将“道”的概念置于核心地位。我们尝试解释“道可道,非常道”的深刻含义,即语言的局限性与宇宙本源的不可名状。本章将重点解析“无生有”、“有生万物”的生成论,并探讨“复归于婴儿”的生命循环观。这不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第四章:逍遥游与齐物论:个体精神的解放 庄子的哲学是自由的赞歌。我们将重点分析《逍遥游》,阐释何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以及如何通过“齐物”达到超越二元对立的认知高度。这部分内容将引导读者思考,在充斥着定义与标签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寻回“无用之用”的精神价值,实现个体生命经验的最大化。 第三部分:双峰并峙:儒道思想的交融与现代价值 真正的中国智慧,往往体现在对立力量的动态平衡之中。 第五章:刚柔相济的治理艺术:法、术、势的渗透 虽然本书聚焦儒道,但我们不能忽视法家思想对现实政治的强力介入。本章将探讨在实际的帝国治理中,儒家的伦理理想是如何与法家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外儒内法”的政治结构。这种结合既保证了统治的效率,也保留了文化上的温情脉络。 第六章:身心安顿与当代困境的对话 面对现代社会的焦虑、内卷与意义缺失,先秦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工具。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纲领,鼓励责任感与社会参与;而道家的“知足常乐,抱朴守真”则提供了对抗过度竞争的精神避难所。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在儒家的入世担当与道家的出世超脱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中道”,构建一个既有深度又有韧性的现代人生。 附录:历代思想家对儒道互补的阐释 本书附录将梳理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中,对儒道思想的吸收与调和,帮助读者理解这两大思想体系如何持续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直至今日。 本书面向所有对中国文化、哲学思辨和个人心性成长感兴趣的读者,旨在提供一次既有学术深度又兼具生活启示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