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信用證法律與實務研究》以商業銀行信用證業務為主綫,對信息證法律問題進行瞭係統闡述、分析和評論。《信用證法律與實務研究》在嘗試構建信息證法律框架體係的同時,在內容安排上注重圍繞實務疑難問題而展開,並從國內外浩如煙海的信息證案例中精選齣若乾典型案例,一些外國案例更是采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文本,為讀者增添瞭許多閱讀樂趣。
作者簡介
徐鼕根
教育背景:1984年畢業於國際關係學院,獲外國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瑞士弗裏堡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曆:現為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際法研究所所長。
學術榮譽:曾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
學術兼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民盟上海市委法製委員、上海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法律顧問、曙光學者、上海市淩雲永然律師事務所律師。
主要成果:在國內齣版著作包括:專著《WTO規則解析》、《國際金融法律與實務》、《美國證券法律與實務》、《國際信貸的法律保障》,在荷蘭齣版專著《L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e en Chine : Un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在瑞士齣版專著《L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e de la responsabilite delicturelle: Evolution recente et le droit chinois》等15本,論文100多篇,其中包括《公司購並的法律問題》、《企業雙嚮持股的法律問題》等。
承擔的科研項目:曾主持和參加多項國傢和上海市的社會哲學社學科學研究項目。
研究領域:有20年的教學和科研經驗。曾為瑞士比較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英語授課),主講中國商法課程;荷蘭海牙國際法學院客座教授(法語授課),主講中國法課程;曾經開設的課程有《國際經濟法專題研究》、《國際金融法》、《國際私法》、《國際投資法》,曾擔任國內外眾多學校工商管理博士(DBA)和工商管理碩士(EMBA和MBA)《商法》、《國際商法》、《國際商務》等課程.。實施“互動式”教學方式,采用“雙語”進行教學。
目錄
前言/1
第一章信用證概述/1
第一節信用證的概念/25
第二節信用證的特點/27
第三節信用證的支付風險及其防範/27
第四節《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概述/35
第二章信用證的法律性質/61
第一節信用證的法律屬性/61
第二節信用證獨立抽象原則/67
第三節信用證與近似法律工具的比較/75
第三章信用證開證的法律問題/87
第一節開立信用證的前提、基礎與條件/87
第二節信用證開證、審核與修改/95
第三節開證行與開證申請人之間法律關係/114
第四節開證行與受益人之間的關係/127
第四章齣口押匯與議付的法律問題/130
第一節齣口押匯概述/130
第二節齣口押匯實務中的法律問題/140
第三節議付的法律問題/146
第四節議付與齣口押匯的比較研究/162
第五章開證行審單與付款的法律問題/168
第一節開證行審單標準的法哲學思考/168
第二節嚴格相符原則下交單與審單規則/168
第三節開證行審單中所涉及的各種單據和非單據/185
第四節開證行對信用證的拒付/193
第五節開證行違反審單與付款義務的責任/204
第六章進口押匯與信托收據的法律問題/223
第一節進口押匯/235
第二節信托收據/248
第三節信托收據和進口押匯風險及其防範261
第七章信用證日期的法律問題
第一節信用證交易中的日期/269
第二節各單證日期之間的法律關係/269
第三節信用證中對日期的修改的效力/286
第四節有關檢驗日的案例分析/291
第八章信用證軟條款的法律問題/299
第一節信用證概述/299
第二節信用證軟條款的類型/301
第三節信用證軟條款的法律性質/305
第四節信用證軟條款的防範措施/308
第九章信用證項下提單的法律問題/311
第一節海運提單的法律性質/311
第二節無單放貨的法律問題/317
第三節預藉、倒簽提單/330
第十章信用證欺詐例外法律問題/340
第一節信用證欺詐概述/340
第二節信用證欺詐例外原則/351
第三節信用證欺詐中的銀行拒付權/360
第四節信用證欺詐例外與英美法上的司法救濟/372
第十一章我國有關信用證欺詐例外的法律製度/383
第一節我國有關信用證欺詐救濟法律製度的建立/383
第二節我國有關信用證欺詐救濟的司法實踐/386
第三節對欺詐例外有關疑難法律問題的探討/395
參考書目/408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信用證法律與實務研究》的圖書的詳細簡介,但內容完全圍繞其他主題展開,避免提及信用證或相關法律實務。 --- 《全球供應鏈韌性與數字轉型前沿探索》圖書簡介 導言:重塑未來的商業航道 當前,全球商業環境正經曆著一場由技術革新、地緣政治變化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驅動的深刻變革。傳統的綫性供應鏈模式正逐步讓位於更加敏捷、去中心化和數字化的復雜網絡。本書《全球供應鏈韌性與數字轉型前沿探索》正是在這一曆史交匯點上,係統梳理瞭支撐現代商業運作的底層邏輯的重塑過程,聚焦於如何通過戰略性的技術采納和組織架構調整,構建抵禦外部衝擊的強大韌性,並最終實現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本書摒棄瞭對單一技術或孤立流程的錶麵探討,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旨在為企業決策者、行業分析師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份立足於未來十年發展趨勢的深度指南。我們深入剖析瞭從原材料采購到最終産品交付的每一個關鍵環節,探討瞭這些環節如何被新興技術徹底顛覆和優化。 第一部分:韌性:新商業範式的核心驅動力 全球化的高效性曾是商業世界的金科玉律,然而,近年的事件充分暴露瞭過度集成的脆弱性。本書的開篇聚焦於“韌性”(Resilience),將其定義為企業在麵對顛覆性事件時,不僅能快速恢復,更能藉機實現結構性優化的能力。 第一章:係統性風險的識彆與量化 本章首先建立瞭一套多維度風險評估模型,涵蓋瞭宏觀經濟波動、環境災害、政治乾預以及網絡安全威脅。我們不再滿足於事後補救,而是探討如何利用先進的預測分析工具,提前繪製齣潛在的風險熱點圖。重點分析瞭“黑天鵝”事件的概率分布及其對供應鏈中樞節點的影響。 第二章:供應鏈地理重構與區域化戰略 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運輸成本的波動,企業正在重新審視其全球布局。本章詳細研究瞭“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以及“多源采購”(Multi-sourcing)的經濟可行性和戰略考量。通過對東南亞、墨西哥、東歐等新興製造中心的深入案例分析,揭示瞭如何在成本效益與供應鏈安全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第三章:庫存管理哲學的範式轉移 過去幾十年,精益生産(Lean)主導瞭庫存哲學,追求“零庫存”。本書指齣,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這種哲學需要修正。我們引入瞭“緩衝庫存”(Buffer Stocking)的戰略性部署概念,並探討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精確計算不同層級(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所需的安全庫存水平,以最小化持有成本的同時最大化服務水平。 第二部分:數字轉型:賦能韌性的技術基石 韌性的實現,離不開數字化工具的深度整閤。本書的第二部分緻力於剖析那些正在重塑供應鏈物理和信息流動的核心技術,並著重於它們的集成應用而非孤立展示。 第四章:工業物聯網(IIoT)與實時可見性 本章詳細論述瞭如何部署和管理海量的傳感器網絡,實現對資産、貨物狀態和環境條件的實時、端到端監控。討論瞭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在降低數據延遲、實現本地化決策中的關鍵作用。我們不僅關注“數據采集”,更側重於如何將海量實時數據轉化為可操作的洞察。 第五章:區塊鏈在可追溯性與信任構建中的應用 本書超越瞭對區塊鏈技術的概念性描述,深入探討瞭其在復雜多方協作環境中的實際落地挑戰與機遇。重點分析瞭智能閤約(Smart Contracts)在自動化閤規檢查、貨權轉移和支付結算中的潛力,特彆是它如何構建一個不可篡改的、共享的信任賬本,有效解決跨企業信息孤島問題。 第六章: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在需求預測和物流優化中的革命 人工智能不再僅僅是報告生成工具。本章展示瞭深度學習模型如何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如社交媒體情緒、天氣模式),從而實現遠超傳統時間序列模型的精準需求預測。此外,我們還探討瞭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在動態路綫規劃、倉庫自動化調度中的前沿應用。 第三部分:組織與生態係統重構 技術和戰略需要組織結構的支撐。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轉嚮瞭企業內部的變革管理和外部生態係統的協同。 第七章:數字化供應鏈組織的敏捷性構建 傳統的職能壁壘是數字化轉型的最大障礙。本章提供瞭重組供應鏈團隊的藍圖,強調跨職能協作、數據素養的培養以及快速迭代的“DevOps”思維在供應鏈規劃中的引入。討論瞭如何建立專門的“數字孿生”(Digital Twin)團隊來模擬和測試復雜決策。 第八章:生態係統協同:從交易關係到戰略夥伴關係 在高度互聯的世界中,單個企業的韌性取決於其整個生態係統的健壯程度。本章探討瞭如何通過共享數據平颱、共同的績效指標(KPIs)以及風險共擔機製,將供應商、物流服務商和客戶深度整閤為一個韌性網絡。分析瞭“超級連接器”平颱在促進這種深度協同中的作用。 第九章: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與綠色供應鏈整閤 韌性與可持續性密不可分。本章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標準深度嵌入供應鏈的每一個決策點。探討瞭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精確測量碳足跡、優化逆嚮物流(Reverse Logistics)以實現循環經濟目標,並將環境閤規性轉化為新的競爭優勢,而非僅僅是成本負擔。 結論:邁嚮自主、智能的未來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韌性供應鏈的特徵:高可見性、高可塑性、高適應性。我們預見未來十年,供應鏈管理將朝著“自主化”方嚮發展,即係統能夠在極少人工乾預的情況下,根據實時數據和預設目標,自動執行復雜的調度和補救措施。這要求企業不僅要投資技術,更要投資於思維模式的根本轉變,將不確定性視為常態,並將供應鏈轉型視為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略演進。本書旨在成為引導這場轉型的關鍵參考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