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NULL
內容簡介
《第1步:青年律師啓示錄》的立意就是匯集業內老中青三代優秀執業律師的真實執業心得,通過文字的形式供業內外的人士,尤其是青年律師以及擬加入律師行業的青年人共享,爆料真實的執業體會,坦誠實用的職業經驗。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序寶劍鋒自磨礪齣——緻青年律師的信
一、品——律師品質、品位
01 律師的人格、品格與風格
02 寜靜以緻遠
03 青年律師的成長及培養——浙江智仁律師事務所劉恩主任訪談記錄
04 老律師,心有大愛作錶率
05 德緻大勝百年傳承——記浙江滿江紅律師事務所主任吳桂江律師
06 律師的法律信仰
07 有感律師
08 就業·職業·事業——我對律師工作的幾點認識
09 律師的使命與精神
10 寜靜緻遠,法之君子——專訪浙江法君律師事務所主任淩為建律師
11 勤奮造就不平凡——記華茂律師事務所主任奚勤平律師
二、悟一律師成功之路
01 成功律師的五要素
02 氣度決定高度努力就在當下
03 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04 醫院故事
05 感悟律師
06 尋找羅文
07 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08 享受工作,痛並快樂著
09 務實創新永不言棄
10 我的律師之路
11 “功夫在案外”
12 勝訴瞭,我心更沉重
13 積跬步,方能緻韆裏——我的刑辯專業化之路
14 律師專業化之我見
15 成功往往産生於堅持之中
16 學會溝通
三、道——律師攻防之道
01 律師的人格形象——在浙江大學的演講
02 探索中國成功律師的成長之道
03 成功律師內外兼修之一二三
04 嘿!你想拜他/她為師嗎?——藉以此文獻給司法考試通過者
05 如何做好企業法律顧問工作
06 我的口纔練習史
07 享受現在,創造未來
08 如何正確處理與當事人之間的關係
09 年創收50萬元並不難
10 窮盡依據,製勝關鍵
11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12 淺談律師的人際關係處理
13 律師實務“十字訣”
四、健——成功新星律師
01 我和我的“80”後們
02 樹狀圖轉型帶徒
03 我做律師十七年
04 做一個心中有人的律師
05 踏實做事心係公益
06 做一名受法官歡迎的律師
07 你是蝴蝶,我是毛毛蟲
08 我要飛翔
09 創造奇跡的勇氣
10 律師助理的成長之道
11 奮鬥的力量
12 我的創業體會
13 正道始於第一步
14 商標權VS商號權
15 小女人大律師——訪“2010年度杭州律師新星奬”得主何麗麗律師
五、俏——非凡律政佳人
01 牽手律界——女律師與大學生對話沙龍(節選)
02 律界奇葩秀湘湖——專訪來波律師
03 西子湖畔的大律師
04 迴顧我的律師路
05 驕傲與孤獨——記印象深刻的一個刑事案件
06 不拋棄、不放棄
07 擬訴狀的那些事兒
08 逍遙法內
09 從授課談律師營銷
10 我自豪我是一名女律師
11 我的律師路
12 我是女律師
13 律師實習期的“柳暗花明”
14 追求人生價值的女人
15 談談女律師的內心修煉
16 為青春立下誓言
17 我的律師路
18 鏗鏘律佳人
19 天道酬勤!該條款百年有效
20 說不完女律師的甘與苦
21 足跡
22 如果月亮忘記瞭迴傢的路
23 守住理想,做一名精緻的青年律師
24 如花歲月·律師生涯
六、闖——青年律師起步
01 “青年律師沙龍”實錄
02 成為執業律師,你準備好瞭嗎?
03 刑辯有“正氣”,睏惑自散盡
04 執業精神與專業能力決定代理效果
05 探尋青年律師成長之路
06 如何走好第一步
07 終身難忘的上崗培訓
08 刑辯之夢
09 一次難忘的庭審
10 對當事人說不
11 青年律師的自我培養
12 我的律師夢
13 贏在起跑綫上
14 “摸索期”有三感
15 “陽光明媚”地成長
16 墨·跡
17 從律師助理到律師
精彩書摘
律師職業充滿誘惑,人有時很難擋住誘惑,因此,需要極強的自我控製力。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律師需要具備每日三省其身的精神,明確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能要什麼,而不是想要什麼。誘惑隨處可見,如果不能控製住心中的欲望,任其膨脹,終是要被欲望主宰,毀瞭自己。
(三)律師做事要有品位
律師是靠專業知識、技能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職業人,從職業定位上講是一個受人尊敬、崇高的職業,盡管現階段職業狀況還不盡如人意。律師做事要有品位,不能做一些低三下四的事。正是基於此,我們杭州律師業提齣“創品質律所,做品位律師”。
律師做事的品位體現在,在和公檢法等部門交往時,做到不卑不亢;和當事人接觸時,做到以禮相待;遇到谘詢求助時,做到熱情相助。律師做事的品位還體現在,律師以當事人的閤法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不會為瞭多收取一點律師費,而犧牲當事人的利益。一個做事有品位的律師,纔是真正值得法律職業共同體尊重和欣賞的律師,值得當事人尊重和信賴的律師。
三、律師的風格
盡管律師在執業過程中會體現齣獨特的個人風格,然而,萬紫韆紅總是春,我們還是能夠從中窺察齣律師從業的必備風格:從容不迫、處變不驚、充滿自信、意誌堅定。
律師執業隨時會遇到壓力和鳳險,也隨時會遇到突發狀況,也許一開始會不知所措,但似水光陰會打磨齣一個從容不迫、處變不驚的律師,“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不再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真實地存在於律師身上,成為律師執業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個人都喜歡在輕鬆的環境下工作,但既然選擇瞭律師職業,就必須麵對壓力,迎接挑戰。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成功,但既然選擇瞭律師職業,就必須麵對挫摺甚至失敗。壓力、挫摺和失敗是一個人成長的必需養分,因此,要學習黃山鬆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充滿自信、意誌堅定。
有個故事叫《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講述的是英國薩倫港的國傢船舶博物館裏停放的一艘不可思議的船。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6次觸礁,13次起火,207次被風暴扭斷桅杆,然而令人稱奇的是,它從沒有沉沒過。有一天,一名律師來此觀光。當時,他剛打輸瞭一場官司,委托人也於不久前自殺瞭,盡管這不是他第一次失敗辯護,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殺事件,然而,每當遇到這樣的事情,他總有一種負罪感,他不知該怎樣安慰這些在生意場上遭受瞭不幸的人。
……
前言/序言
沉寂之河:現代煉金術的密碼與失落文明的迴響 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物質重塑的宏大敘事 導言:在遺忘的邊緣探尋真理 《沉寂之河》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它是一部深入探究人類認知極限、物質本質以及時間綫性結構可能性的哲學驚悚史詩。故事的主綫圍繞著一位隱居的跨學科研究者——伊利亞·凡斯——展開。伊利亞,一位在學術界被視為異端的理論物理學傢和古代符號學傢,畢生緻力於破解一個看似荒謬的理論:我們所感知的“現在”,不過是宇宙尺度上被精密編織的“幻覺矩陣”,而真正的現實,存在於物質與時間相互作用産生的微小、幾乎無法察覺的“相位偏移”之中。 第一部分:熵的低語與煉金術的復興 故事始於歐洲中部一處偏遠、終年籠罩在薄霧中的古老修道院遺址。伊利亞在這裏發現瞭一批被時間掩蓋的、由中世紀煉金術士留下的晦澀手稿。這些手稿並非描繪如何點石成金,而是詳細記錄瞭一套復雜的、基於聲波頻率和特定同位素配比的“物質重構”實驗流程。 伊利亞意識到,這些煉金術士並非追求財富,而是試圖繞過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的絕對束縛。他們相信,通過特定的共振頻率,可以將物質“拉迴”到其更原始、更低熵的狀態——即逆轉其曆史進程,使其結構趨於完美。 小說細緻地描繪瞭伊利亞如何利用現代粒子加速器和量子糾纏技術,結閤煉金術手稿中的“諧波序列”,進行首次關鍵實驗。實驗對象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稀有金屬——鋦-247。在強烈的特定聲場和粒子束衝擊下,鋦-247並未衰變,而是展現齣短暫的“結構迴溯”現象:其原子核的裂變軌跡似乎在觀測者眼中倒流瞭一瞬。 這種現象引發瞭全球物理學界的巨大震動,但真正的危險並未顯現。 第二部分:時間之弦與感知錯位 隨著實驗的深入,伊利亞及其極小的研究團隊——包括一位精通古代語言的密碼學傢,以及一位患有罕見“時間感知紊亂癥”的神經科學傢——開始經曆一係列微妙的“感知錯位”。 密碼學傢發現,古老文獻中的某些符號,在特定光照和頻率下,會短暫地顯現齣與現代數學符號截然不同的幾何邏輯。而神經科學傢則報告稱,她開始“預知”幾秒鍾後的細微環境變化,比如窗外樹葉的擺動方嚮,或者遠處時鍾秒針的刻度跳動。 伊利亞將這些現象歸因於他們無意中在局部時空中引入瞭一種“時間噪聲”。他推斷,物質的記憶並非單嚮存儲,而是以一種類似全息圖的方式存在於其結構內部。當“重構”實驗達到某個臨界點時,他們不再僅僅是改變物質的物理狀態,而是開始觸及到物質所攜帶的“時間印記”。 小說在此處引入瞭核心概念:“沉寂之河”——即所有已被遺忘的曆史事件和未曾實現的平行可能,並非消失,而是匯聚成一股無形的時間潛流,在宇宙背景輻射中持續振蕩。他們的實驗,就像在河床上鑿開瞭一個小小的泄洪口。 第三部分:失落文明的投影與乾預者 當團隊試圖在實驗室中重構一塊來自亞述文明遺址的陶片時,情況急轉直下。陶片在重構過程中沒有復原,反而投射齣清晰、立體且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畫麵——那是一個生活在數韆年前的工匠的最後時刻。 這些“投影”越來越頻繁和真實,它們不再是模糊的影像,而是具有完整感官體驗的“記憶碎片”。團隊成員開始被這些過去的片段所淹沒,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會無意識地使用已經消亡的語言,或做齣與當前環境格格不入的動作。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們發現並非隻有他們“喚醒”瞭沉寂之河。 小說引入瞭一個神秘的、跨越數個世紀的秘密組織——“時間校準者”。這個組織並非來自未來,而是潛伏在曆史的縫隙中,他們的任務是阻止任何試圖乾擾時間連續性的行為。校準者們相信,熵增是宇宙保持秩序的唯一保障,任何對物質記憶的逆轉,都可能導緻“時間結構坍塌”,使所有已發生的事件失去意義。 校準者們開始追蹤伊利亞的研究。他們的乾預手段極其隱蔽:他們不使用暴力,而是通過對環境中微小粒子的精準操縱,製造齣細微的“認知偏差”和“物理巧閤”,試圖讓伊利亞的研究項目在資金、設備或人員上自然瓦解。 第四部分:存在的悖論與最終的選擇 伊利亞的神經科學傢夥伴最終無法承受記憶的重疊,她的意識被過去某個時期的“自我”完全覆蓋,陷入永久的癡呆。 在絕望中,伊利亞領悟到,煉金術的最終奧秘不在於逆轉時間,而在於“錨定”存在。他意識到,他所創造的“重構場”不僅能迴溯物質,也能將接收到的外部時間噪音“鎖定”在自身結構中,從而創造齣一個微小而穩定的“反時間泡沫”。 最終的對峙發生在伊利亞啓動的、足以影響城市電網的超級共振實驗中。校準者們試圖用反嚮頻率中和他的裝置,引發瞭一場無聲的能量風暴。 小說的高潮不是爆炸,而是“寂靜的對撞”。在能量的極點,伊利亞不再看到過去或未來,他看到瞭“所有可能性的瞬間集閤體”。他必須決定:是徹底關閉裝置,讓所有被喚醒的“記憶碎片”迴歸沉寂之河,恢復時間秩序;還是推動實驗達到極限,將自己——以及他的發現——永久地“錨定”在一個超越時間腐蝕的、全新的物質態中。 尾聲:留給讀者的迴響 《沉寂之河》以一種開放且令人深思的方式結束。讀者不會得到一個明確的“成功”或“失敗”的答案。最後齣現的畫麵,是伊利亞研究室的廢墟中,一塊普通石頭上,齣現瞭一個極微小、閃爍著古老符號的光斑。這光斑是否代錶伊利亞的成功“錨定”,還是校準者們清除痕跡時留下的一個微小、無法消除的“錯誤”? 本書探討瞭人類對永恒的渴望,以及知識的重量——有些真理的揭示,其代價可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現實基礎。它是一部關於物理學邊界、失落的智慧以及我們如何定義“存在”本身的深度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