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卫群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宗教哲学
  • 印度宗教
  • 哲学史
  • 东方哲学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哲学概论
  • 印度文化
  • 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71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48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哲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3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印度宗教哲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慧,斑斓卓异。该书介绍了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产生背景、部门流派、源流演变和发展过程。

内容简介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全面介绍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共分为三编,二十五章。
   第一编论述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除了勾画出它的主要发展阶段之外,还侧重分析了吠陀、奥义书和六师的基本思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构成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起点及其后世思想的形成基础。
   第二编论述了印度宗教与哲学的主要流派,即婆罗门教系统的六派哲学 (包括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佛教(包括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后期大乘佛教、后期佛教) 、耆那教、顺世论,以及近现代宗教哲学。
   第三编对印度宗教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观念或基本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如实有与空无、事物形态类别、轮回、解脱、神、思维方式、伦理等观念或理论。

作者简介

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道教教研室主任,哲学博士。祖籍江苏启东,1954年4月28日生于江苏徐州。现主要在北京大学从事佛教、东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曾赴荷、奥、英、法、德、日等国作学术研究或访问演讲。出版《佛学概论》、《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印度哲学》等著作六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著作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发展线索与思想渊源
第一章 印度宗教哲学的发展线索与基本特点
第二章 吠陀赞歌
第三章 奥义书宗教哲学
第四章 六师思想

第二编 主要宗教与哲学流派
第五章 数论派
第六章 瑜伽派
第七章 胜论派
第八章 正理派
第九章 弥曼差派
第十章 吠檀多派
第十一章 顺世论
第十二章 耆那教
第十三章 早期佛教
第十四章 小乘部派佛教
第十五章 早期大乘佛教
第十六章 中后期大乘佛教
第十七章 后期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近现代宗教哲学

第三编 核心观念与基本理论
第十九章 实有与空无观念
第二十章 事物形态类别理论
第二十一章 轮回观念
第二十二章 解脱观念
第二十三章 神观念
第二十四章 思维方法
第二十五章 伦理思想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前言/序言







《印度教之根:吠陀与奥义书的智慧》 一本深入探究印度古老智慧源泉的权威之作,带你穿越时空,抵达文明的黎明。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些思想的光芒,穿越了千年的尘埃,依然照耀着我们对宇宙、生命和终极真理的追寻。《印度教之根:吠陀与奥义书的智慧》便是一部致力于揭示这些古老智慧源泉的史诗级著作。本书并非对印度宗教哲学的泛泛而谈,而是将目光精准地聚焦于构成印度思想体系最核心、最 foundational 的两个文献群——吠陀(Veda)与奥义书(Upanishad)。通过对这些古老文本的细致解读与深度剖析,作者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智识的旅程,去理解印度教最深邃的哲学根基,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其后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 本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回了公元前二千多年至一千多年间,那个印度文明的萌芽时期。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吠陀的诞生及其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吠陀,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文,它们是那个时代生活、祭祀、自然崇拜以及早期宇宙观的完整记录。本书将深入解析四部主要吠陀——《梨俱吠陀》(Rigveda)、《娑摩吠陀》(Sama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和《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各自的特点、核心内容以及它们在古代印度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梨俱吠陀》以其丰富的赞美诗,描绘了早期雅利安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本书将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阐释其对阿耆尼(Agni,火神)、因陀罗(Indra,雷神)、伐楼那(Varuna,天神)等重要神祇的歌颂,以及这些神祇背后所象征的宇宙秩序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我们将看到,早期的印度思想是如何试图通过祭祀仪式与神祇沟通,以期获得物质的丰裕、身体的健康以及来世的福祉。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神话故事的罗列,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神祇背后所蕴含的早期哲学观念,例如“律”(Rta)——一种普遍的宇宙法则,以及“婆罗门”(Brahman)——在吠陀时期作为宇宙本质的初步显现。 《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则更多地侧重于祭祀的实际操作与仪式程序。本书将对其进行梳理,但重心将放在理解这些仪式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哲学内涵。我们将会了解到,祭祀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奉献,而是一种复杂的宇宙观的体现,通过模仿宇宙的创造过程,实现人与神、人与宇宙的连接。而《阿闼婆吠陀》则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咒语、药方、驱邪仪式等,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疾病、灾难以及日常生活种种问题的关切。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解读,展现吠陀文献的广博性与多样性,以及它们如何为印度文化提供了最初的精神养料。 然而,本书的真正高潮,在于对奥义书的深入探索。如果说吠陀是印度思想的“黎明”,那么奥义书便是其“旭日东升”。在公元前八世纪至前五世纪左右,印度思想界迎来了深刻的变革。一部分智者开始超越对外在祭祀的关注,转向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对宇宙本源和个体生命意义的追问。这就是奥义书的伟大之处。 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奥义书的哲学发展脉络,追溯其从吠陀末期演变而来的过程。我们将仔细审视那些最为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奥义书,例如《歌者奥义书》(Chandogya Upanishad)、《凯那奥义书》(Kena Upanishad)、《巴西陀奥义书》(Brihadaranyaka Upanishad)、《伊莎奥义书》(Isha Upanishad)以及《晨晓奥义书》(Mandukya Upanishad)等。 本书的核心亮点在于对奥义书中几个关键哲学概念的详尽阐释。首先是“梵”(Brahman)的概念。作者将带领读者理解,奥义书中的“梵”已经不再是吠陀时期模糊的宇宙本源,而是被赋予了更加清晰的哲学内涵,它被视为宇宙万物唯一的、至高的、无所不在的实在。本书将通过对奥义书中大量论述的分析,揭示“梵”的非二元性(non-duality)以及它与个体意识之间的深刻联系。 紧随其后的,是“我”(Atman)的概念。奥义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便是提出了“我”即是“梵”的思想(Tat Tvam Asi - 你就是那个)。本书将深入分析“我”的含义,它不是狭义的个人肉体或心理,而是个体意识中最深层、最真实的本质。通过对“我”的种种描述,我们将看到奥义书如何试图揭示个体与宇宙本体之间的同一性,以及摆脱个体有限性的束缚,实现与宇宙本体的合一。 本书还将重点解读“业”(Karma)与“轮回”(Samsara)的早期观念。虽然这些概念在后来的印度教和佛教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但其哲学雏形已经可以在奥义书中找到。作者将探讨奥义书如何解释生命中的苦难与不公,以及个体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业)影响未来的命运,并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轮回。本书将分析奥义书对“解脱”(Moksha)的早期论述,它被视为摆脱轮回苦海,实现与“梵”的永恒合一的终极目标。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奥义书中关于“心智”(Manas)、“觉知”(Jnana)与“冥想”(Dhyana)等重要概念。奥义书认为,通过正知和修炼,个体可以逐步净化心智,认识到“我”的真实本质,从而达到超然的境界。作者将援引奥义书中关于智者(Rishi)和瑜伽(Yoga)的早期论述,展现这些古老智慧的实践性维度。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它将奥义书的哲学思想置于其历史与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考察。作者将分析奥义书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当时婆罗门教祭祀传统的辩论,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之后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其他重要宗教思想的发展。本书将呈现奥义书的智慧如何逐渐渗透到印度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印度文化基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印度教之根:吠陀与奥义书的智慧》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它将带领读者去思考那些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我是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宇宙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对吠陀和奥义书这两大思想源泉的精深解读,本书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印度教最古老、最核心哲学思想的清晰认知,理解其深邃的智慧如何超越时代,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本书将是所有对印度文化、宗教哲学以及人类精神探索感兴趣的读者的不二之选。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一个伟大文明的思想起点,并从中汲取跨越时空的智慧营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将那些遥远的信仰和哲学视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在梳理完历史脉络之后,总能看到对这些古老思想在现代语境下如何应对人类焦虑、精神危机等问题的探讨。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当下生存状态的一种有力映照。它让人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在本质上的困惑和追求,是亘古不变的,而那些古老的智慧,依然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重要火种。阅读完毕后,我感受到了一种被深刻启迪后的宁静与充实。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概论性著作的初始预期。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层概念的罗列,而是毫不畏惧地潜入了那些最核心、最具有争议性的哲学母题之中。作者对文本的挖掘是深入骨髓的,他似乎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接与那些古老的思想家对话。更难得的是,在讨论那些涉及终极关怀和存在本质的议题时,作者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审慎和谦卑,既不轻易下结论,也不回避困难的提问,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这种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人文关怀的广度,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了一个量级,它成功地将读者从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思考参与者。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以一种近乎建筑学的严谨性,搭建起了一座知识的殿堂。开篇的宏观布局,如同绘制蓝图一般,清晰地界定了后续探讨的范围和基调,避免了主题的涣散。随后,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逻辑链条坚实而有力,仿佛每一页都是为了支撑下一页的论述而存在。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时间线和思想谱系时,采用了分层递进的方式,既保证了历史的准确性,又兼顾了读者的认知负荷。这种精密的编排,使得即便是跨越数个世纪的思潮变迁,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绝无错乱之感。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是零散地吸收了知识点,而是系统性地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认知框架,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着实引人入胜,它仿佛是一张精心编织的古老挂毯,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作者在描述那些深奥的教义和复杂的信仰体系时,并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说教,而是注入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感染力。读起来,你不会感到被知识的洪流所淹没,反而像是跟随一位睿智的长者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聆听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低语。特别是对于初涉此领域的人来说,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书中对不同流派间思想碰撞的描绘尤其精彩,那种在求索真理道路上不断辩驳、融合与演变的过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人类精神世界内部持续不断的张力和活力。它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之旅,让人对人类文明的深度和广度产生由衷的敬畏。

评分

从纯粹的语言运用层面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高度。作者似乎深谙“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味”之间的平衡之道。它的遣词造句充满了力量感,但绝不流于浮夸;对古老典籍的引用和现代阐释的穿插,都处理得极其老到。特别是那些需要描绘抽象概念或神秘体验的段落,作者总能找到精准而又富有画面感的词汇,让读者得以窥见一斑。这种文笔上的成熟度,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它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语言上的艺术实践。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欣赏一件打磨精良的工艺品,每一个词语的位置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共同构建出一种既庄重又鲜活的阅读体验。

评分

很需要的书,特地买来

评分

印度古代的哲学派别多数属于宗教哲学派别,非宗教的哲学派别也有,但为数甚少。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所谓正统六派和异流三派。所谓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的划分标准是按一个派别对待吠陀(现存印度古代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的态度来确定的。尊奉吠陀权威的派别被称为正统派,不尊奉的则被称为非正统派或异流。

评分

超级划算!书也不错的!

评分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全面介绍了印度宗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共分为三编,二十五章。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印度自古以来既是一个宗教极为盛行的国家,也是一个理论思维十分发达的国家。印度历史上的哲学与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多方面。本文此处仅就这些关联及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的积极文化价值谈几点看法。

评分

商羯罗大师认为,解脱就是亲证梵与我的同一,所谓 “我就是梵”。解脱不是产生一种新的至善至乐的状态,而是除去无知的遮蔽,亲证自己至善福乐的本性,正象一个人寻求被遗忘了的自己颈上的项圈一样。商羯罗大师的理论与其他印度哲学思想一样,最终归结到超越现象世界上。商羯罗大师的哲学是为了论证他的宗教解脱理论的。商羯罗大师提出阿特玛(Atman)和梵的实体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精神实体,“空”和“梵”之间也没有认知的不同。商羯罗使人们很容易接受《韦达经》。商羯罗大师天才地运用韦陀语言,并用《韦陀经》的主要经文作为证据,他否定了终极真理是空的佛教信条。商羯罗大师认为,真理如《韦陀经》所宣示,是梵,是精神。同样的,商羯罗大师驳倒了佛教没有灵魂或自我的信条,重新确立了关于阿特玛(ATMA)--个体灵魂的韦陀真理。商羯罗大师提到阿特玛和梵的实体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精神实体,“空”和“梵”之间没有认知的不同。

评分

印度自古以来既是一个宗教极为盛行的国家,也是一个理论思维十分发达的国家。印度历史上的哲学与宗教一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多方面。本文此处仅就这些关联及印度古代宗教哲学中蕴含的积极文化价值谈几点看法。

评分

第二编论述了印度宗教与哲学的主要流派,即婆罗门教系统的六派哲学 (包括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佛教(包括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早期大乘佛教、中后期大乘佛教、后期佛教) 、耆那教、顺世论,以及近现代宗教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