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排版和行文风格,透露着一种浓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译著的韵味。字体偏小,段落密集,脚注常常长到占据半页篇幅,让人阅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好的光线。我尝试着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它,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颠簸都可能导致我迷失在复杂的句子结构和引用的链条中。内容上,它对后现代伦理学思潮的梳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似乎作者的知识体系更倾向于构建于经典实在论的框架之下。当讨论到权力、话语和身份认同如何重塑道德规范时,论述显得仓促且缺乏深度,很多关键概念只是被提及,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论证。这使得这本书在试图涵盖当代伦理学全景时,显得头重脚轻。它在对传统进行细致解剖时是强劲的,但在面对二十一世纪提出的新挑战时,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仿佛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面对全新的高科技武器时,略显手足无措。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将经典智慧与前沿思考有效融合的“桥梁之作”,而这本书,更像是一座固守在经典彼岸的灯塔,光芒万丈,却难以直接抵达我们脚下的沙滩。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强烈的、近乎布道的语气所吸引。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介绍”伦理学,他更像是要“改造”读者的灵魂。这种高屋建瓴的姿态,在某些篇章中显得振聋发聩,比如谈及个人责任与社会契约的部分,确实能让人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震撼感。但是,这种震撼感往往是短暂的,因为它建立在一个高度理想化的道德共同体之上。书中描绘的人类个体,似乎都具备极高的理性自觉和对普遍真理的天然趋近性。这与我观察到的现实生活,充满了各种灰色地带、情感纠葛和非理性驱动的决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例如,在讨论“何为正当的牺牲”时,作者提供的几种情景分析,都将参与者的动机描绘得纯粹而高尚,完全剔除了恐惧、私利或认知局限带来的干扰。这就让我觉得,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种“应然”的完美模型,而不是“实然”的有效分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学者如何承认人性的复杂与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出最接近最优解的“妥协之道”,而不是一味地推崇一种难以企及的道德完美主义。读完后,我没有感到被赋权去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一种“我太不道德了”的挫败感,这显然不是一本导论书籍应该带来的核心体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它对“美德”这一概念的反复强调,以及对个人品格塑造的关注。它似乎有一种回归古典的倾向,认为道德的根基不在于外在的规则约束,而在于内在品格的陶冶与养成。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勇气”、“节制”和“正义感”这些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这确实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纯粹计算利弊的视角。然而,这种强调个人修养的路径,在如今这个高度社会化和依赖制度运行的时代,显得有些单薄和天真。比如,在一个大型官僚体系中,个人的“勇气”在系统性的惰性面前,往往微不足道;在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下,个体的“节制”也很难影响宏观的决策走向。我阅读时一直在思考,这本书是如何将个体美德的培养与复杂的社会结构性弊端相结合的?它似乎完全跳过了这一环,直接假设了一个道德主体能够独立于其所处的社会系统而实现完善。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停留在了一种“理想公民”的层面,而对我们这些在充满系统性缺陷的环境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来说,这些高尚的道德期望,读起来更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非日常可以实践的指南。它给予了精神上的激励,却在实际操作层面缺乏对现实阻力的深刻体察。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小期待的。封面设计得挺素雅,那种沉稳的灰色调,让人觉得这 நிச்சயம்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的书。我最近正琢磨着一些关于生活选择的困境,希望能从书里找到一些启发。然而,读完前几章,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哲学史的导览,而不是我期望的那种直接面对现实困境的指南。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古希腊思想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们对“善”的理解的,从苏格拉底的质询到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再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这些内容当然是学术上的基石,但对于一个急于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立足点的读者来说,未免显得有些太过宏大和遥远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框架,比如在现代社会中,面对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化的冲击,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套个人的道德罗盘。这本书更像是建筑的蓝图,精美详尽,但离实际入住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得我自己去填充家具和生活的气息。我理解理论的深度是必要的,但如果能在穿插这些经典论述的同时,能多一些贴近当代情境的案例分析或者思辨练习,阅读体验可能会更加立体和引人入胜。目前的结构,就像是行走在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古老道路上,风景虽美,但脚下实在有些颠簸,让人难以快速迈步向前。
评分这本读物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架结构异常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螺丝钉都被打磨得无可挑剔,但操作手册却写得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我本来想找一本能帮助我厘清一些职场伦理难题的书籍,比如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如何权衡,或者面对利益冲突时该如何自处。可这本书的核心似乎完全聚焦于对“义务论”和“功利主义”两大理论阵营的细致拆解和辩驳。作者对康德范畴命令的阐释极其深入,几乎是将原著中的每一句话都进行了层层剥皮的分析,这固然体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但也使得普通读者望而却步。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时刻需要对照着另一本参考书才能跟上作者的逻辑跳跃。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当涉及到一些新兴的伦理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或者生物技术的伦理边界时,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相当保守和简略,仿佛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边角料”。它更像是一份完美的期末复习资料,适合已经掌握了基本词汇和语境的专业学生,而不是那些渴望通过阅读来建立初步道德认知的新手。读完后,我或许能背诵出几条著名的伦理学公理,但面对实际问题,我依旧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书里提供的是一套僵硬的理论模型,而非一套灵活的思维工具箱。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书很不错,物流也不错
评分这个更薄一些,似乎也不是太难
评分读了这本书之后, [SM],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BJTJ],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NRJJ]我曾经属于后一类。那时,我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教育教学中有了平衡愉悦的心态,正确的定位和良好的策略,才能在饱满热情中,在正确策略中扶植学生向上。 薛老师在自序中写道,“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小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又一次阐述了她的人生信念——-真诚。读了全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她的真诚,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诚的老师。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是权威,跟老师的交往总是处于向上看的状态,学生是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多数情况还是听老师说的多,自己发表意见少。现在当了家长,为了孩子跟老师也没少打交道,但是一直觉得自己好多真实的想法不敢说,老师呢,说出来的也有一些让人觉得是官话套话。看了这本书,我想我们也许都错了,老师跟学生、老师跟家长,平等地真诚的交流其实并不难。工作是艰辛——往往也是孤独的。可是,于飞尘的间隙也有清风,于喧嚷的中间也有乐声,于荆棘的丛中也有野芳。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算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也有沉重和迷惘。但我的文字,往往略掉了疲惫、沮丧和困苦——无涉乎诚实、全面与否,这是我的选择——有意的,我将目光投在了值得的地方,心得体会
评分对伦理学的主要理论通过浅显易懂、联系实际的方式进行梳理介绍,并配以漫画,是非常新颖难得的伦理学导论 推荐
评分另外,本书认为康德学说有人类中心主义情结的劣势(p140),首先就和本书自身的行文矛盾了:145页注释5明确表示本书知道康德的“理性主体”(估计是rational agent这样的字眼,因为原书翻译成“理性当事者”)“包括了上帝、天使、有智慧的外星生物,如果他们存在的话;它也能够包括某些其他种类的动物……还可能包括未来的某些机器人”。即便用理性限定群体,也不意味着在事实层面忽视非理性的存在,而是对它们的考虑将在另一个维度上(比如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不能要求无足够理性的动物和环境参与到规范性建设中,而是从我们的规范性获得对它们的行为的应该与不应该)。
评分书的语言不乏幽默,有一些笑话书才搞的文字游戏,比如hume's fork(休谟岔路口),然后后面又要用fork的“叉子”的意思来打趣,确实给翻译找了不少麻烦。而配图更是极有娱乐性,当个文字解说比较多的绘本看都不错。
评分给老弟买的,印刷挺好
评分装帧有待提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