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苏人沙巴象形文和图经调查

耳苏人沙巴象形文和图经调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兆麟 著,文日焕 编
图书标签:
  • 耳苏人
  • 沙巴
  • 象形文字
  • 图经
  • 民族学
  • 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
  • 东南亚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12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430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创新基地文库·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提起耳苏人研究,回忆起一桩往事:1981年夏天在凉山停留期间,很想让女儿宋萱到凉山一趟,做点民族调查,吃点苦,学点知识,幸而刘尧汉小女刘宇也想来,二人又相处甚密,但要到暑假才能来,我们只好等待。其间有到甘洛县调查耳苏人的机会,我们决定去看看,做了两天采访。
  7月17日,五点起床,赶往西昌火车站,乘火车北上,经冕宁、越西、普雄而抵达甘洛县,此地为古代凉山政治中心,今天也是大县。到甘洛县城已经近下午二点,我们住在甘洛县委招待所,由于时间短,下不了乡,只能同耳苏人杨光才谈谈情况,他是中层干部,又知晓耳苏文化,对我们来访十分热情,答应给我们介绍耳苏人历史和文化。他谈得很多,主要有几个方面:
  他说,耳苏人是从白石中出来的人,白石在东方大海中,远古耳苏人用石刀,以白石刀杀白羊,用黑石刀杀黑羊。现在在每家耳苏人的神龛上,都供一块白石。
  耳苏人称东方为“沙尼马吾都”,为白石之意,即日出方向。听说耳苏人原住峨眉山下的平坝上,以耕织为业,后来汉族皇帝来了,打几仗,耳苏人支持不住,往南退却。后来规定,耳苏人只能南下,不能北进。当时西边为藏人,本来让藏人退一箭之地,他们不退,用收买方法,暂住下来。后来汉族皇帝又让藏人退后,一箭射到打箭炉,一射箭,箭往岩石内钻,汉族皇帝说:“这还不是藏人的地方,还应后退。”耳苏人南撤到石棉、汉源和凉山,当时这里森林多,野兽也不少,还有野人,耳苏人靠打猎开荒,才生存下来。
  耳苏人祖先的房子,是长屋,每幢五间,板墙。现在在团结公社还有这种房子。当时人病了,取香樟树的根,煮之饮服,邪气就去了。
  过去耳苏人很多,现在少了,有三个原因:一是战争多,夺走不少生命。二是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去了,主要是汉族和藏族。在峨眉山时,耳苏人有“义扎布”,即王,退到越西、甘洛时有“伙得”,即王子,王子出于吴家,为耳苏一大户,同汉族皇帝打过仗,后来王子失败,退到九龙、打箭炉一带。
  耳苏人也同孔明打过仗,孔明收买耳苏人,送不少衣服,还有印信,耳苏人不要,把帽子踩在脚下,鞋套在头上,这伙耳苏人叫“兰吉巴色”,即巴录家。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巴录家有一个男子,叫“托托衣”,骑个骡子乱跑,汉官让他当官,他不干,但两个妻子不高兴,他让大妻做饭,大妻不做,向小妻讨吃的,也不给,自己只好抓两把干酸菜吃了。汉官看他饿了,就请他吃饭,但要在他头上放一碗水,水不能洒,否则杀头。还给他两杯酒,饮酒时,后边有人放炮吓唬他,幸而他面不改色,酒喝了,水也没洒。汉官又给他衣服穿,但让他穿上衣服,爬上刀山,再爬下来,不能身上出血。他也照办了,汉官拿他没办法,就放他回家了。
  原来他离家前夕,曾对小妻说:“我没回来,不要给骡子喝水。”骡子受不了,在地上扒土找水吃。后来有一个讨饭的人,对主人说:“骡子渴了,应该给水喝。”小妻用盆去喂水,结果骡子死了,后悔没听丈夫的话,后来小妻生一个娃娃,娃娃很大,自小就会说话,说:“我的骡子呢?”小妻对孩子说:“骡子死了。”小娃听后也死了,小妻只好把娃娃埋在房后的山上。不久,在坟山上长出许多竹子,每节竹子都裂开了,出来一人一马,所以后来耳苏人很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南迁的耳苏人
一、西番支系耳苏人
二、耳苏人历史
三、独特的十二生肖
四、民族何属
第二章 简陋的物质生活
一、服饰
二、饮食
三、居住
四、交通
第三章 人生礼俗
一、人生五礼
二、《开路图经》
第四章 节庆历书
一、耳苏节日
二、历书图解
三、《母虎历书》
四、简易历书
五、生肖图
第五章 苯教信仰
一、活态的苯教
二、鬼神系统
三、沙巴和书阿
四、宗教活动
第六章 沙巴图经
一、《亡人经》
二、《地方神经》
三、《人生占卜经》
第七章 语言文字
一、耳苏语和方言
二、图画记事
三、象形文字
四、祭司发明文字
五、民歌
附录:彩色图版总汇

精彩书摘

  耳苏人的饲养业较发达,一方面保留了游牧生产的经济,如普遍放牛羊,在高寒地区养牦牛、犏牛,有不少牧场,这些都是旧有的谋生手段的记忆。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农业民族的饲养技术,如家庭养猪、鸡,有些耳苏人还养水牛耕田。有趣的是,该族还饲养蚕,但不会用开水脱胶、缫丝,而是先把蚕茧切碎,用竹条抽打成纤维,然后用纺轮捻纱,把它加在麻纤维中织布。有人说最原始的缫丝方法是用开水煮茧,然后用人力抽剥,其实此前必进行脱胶,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耳苏人的手工工艺,以纺织为主,原料有麻、毛、丝,工具用纺轮、踞织机,赶毡则用若干赶具。成品有衣服、口袋、马具、毡子。但在使用毛以前,必须经过洗、弹等过程。耳苏人制陶是原始手工方法,自制自用,还缺乏陶轮和陶车。但在其象形文字中,已经有陶器。酿酒是水酒,还不是蒸馏酒,饮酒用咂酒法。当地不会造纸,巫师用的纸张都是从藏区购得的。在城关生活的耳苏人已经学会旋床,制作木器。皮革加工较讲究,可做鞋、马具、羊皮鼓和羊皮筏子。
  有一种说法,认为耳苏人是从西藏来的,是西藏的藏民,甚至说耳苏是“唐吐蕃之遗”,其实不然。当然,有些人说耳苏人从西藏来,这可以是一种传说,但传说并不是历史。
  在耳苏人地区,流传许多本土起源说,不下五种之多,这同西藏来源说是相左的。
  从语言上看,耳苏语虽然也是缅藏语族,但不属于藏语支,而更接近羌语支,说明他们是北方来的,与羌族有一定关系。
  耳苏人主要信仰苯教,保留了较多的苯教巫师、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尽管长期受藏传佛教包围,但他们对藏传佛教比较有距离。他们的祖先形象是“足”,即石塔,这在藏族地区是不存在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耳苏人是来自西北,又较早定居于川西南,他们并不是西藏迁来的。
  ……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西南边陲,一个鲜为人知却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耳苏人的生活图景。 耳苏人,一个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名字,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世代传承的智慧和勤劳,构建了自己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耳苏人基本信息的罗列,而是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严谨的学术研究,勾勒出这个民族的灵魂画像。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根脉 史前足迹与迁徙之谜: 在古老的地质构造和考古遗迹中,我们试图追溯耳苏人最早的起源。文献记载的零星片段,结合口头传说和民族学调查,将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关于他们早期迁徙、与其他族群互动以及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发展的初步画卷。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扎根,如何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他们的早期社会组织形式。 王朝时代的边缘与融合: 随着中原王朝的崛起和疆域的扩张,耳苏人所处的区域也逐渐被纳入更广阔的政治视野。本书将分析耳苏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周边政权的互动关系。我们会深入研究那些发生在边境地带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甚至军事冲突。同时,也会考察耳苏人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将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在不同外部压力下的演变。 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变迁: 民族的生命力在于其文化的传承。耳苏人的语言、习俗、节日、婚丧嫁娶等传统,都承载着他们独特的民族记忆。本书将通过田野调查和资料梳理,详尽记录这些文化元素。我们将关注口头文学(如史诗、歌谣、神话传说)的艺术特色及其在传承民族精神中的作用;分析他们的服饰、建筑、手工艺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和实用智慧;探讨他们的饮食习惯、耕作方式、狩猎采集技巧等,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此外,我们还将关注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全球化浪潮,耳苏人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及他们在新时代如何努力传承和创新自己的文化。 第二部分:精神的寄托与信仰的维度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 在许多古老民族的信仰体系中,自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耳苏人同样深信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乃至动植物都拥有灵魂,并对其怀有敬畏之情。本书将深入研究耳苏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包括他们如何解读自然的征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在他们的神话传说和祭祀仪式中,自然元素是如何被赋予神性的。我们会考察具体的山神、水神、树神等信仰,以及这些信仰如何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和道德规范。 祖先崇拜与家族伦理: 祖先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集体的纽带。耳苏人对祖先的崇拜,不仅是对血脉传承的尊重,更是维系家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本书将详细阐述耳苏人的祖先崇拜仪式,包括祭祖的场合、方式、供品等,并分析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家族观念、孝道思想和伦理道德。我们会探讨祖先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家族长者在社群中的权威如何受到祖先崇拜的支撑。 神灵世界与祭祀仪式: 除了自然神灵和祖先,耳苏人的信仰体系中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神灵,他们主宰着人间的吉凶祸福,掌管着生产的丰歉。本书将深入挖掘耳苏人的神灵谱系,分析不同神灵的职能、形象及其传说故事。我们也将详细记录与这些神灵相关的祭祀活动,包括祭祀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仪式流程、唱诵内容以及祭品等。通过对祭祀仪式的细致描绘,我们将揭示耳苏人如何通过这些活动与神灵沟通,祈求平安、丰收、健康,并表达对命运的敬畏。 巫觋文化与灵魂的解读: 在许多传统社会中,巫觋扮演着连接人神、解释神秘现象的重要角色。耳苏人的社会中,巫觋(或称之为萨满、祭司等)是重要的精神领袖。本书将探讨耳苏人的巫觋文化,包括巫觋的选拔、训练、职能以及他们所掌握的通神、驱邪、占卜等能力。我们会分析巫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种仪式和法事,为族人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危机,并扮演着医者、预言家、历史记录者等多种角色。 第三部分:生活的多彩与社会的脉络 衣食住行:根植于土地的智慧: 耳苏人的日常生活,是他们与自然环境互动最直接的体现。本书将详细描述他们的衣着服饰,包括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服饰特点、使用的材料、纺织和染色工艺,以及服饰上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在饮食方面,我们会介绍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烹饪方法、特色菜肴以及与节庆相关的饮食习俗。在居住方面,本书将描绘耳苏人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包括选址、材料、结构、内部布局以及建筑中蕴含的审美和功能性考量。出行方式的演变,也将从侧面反映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和技术水平。 婚姻家庭与社会组织: 婚姻是构建家庭、延续族群的基础。本书将深入研究耳苏人的婚姻习俗,包括择偶标准、聘娶礼仪、婚礼流程以及婚后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我们将分析他们的家庭关系,以及在家庭中男女的地位和分工。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本书将探讨耳苏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包括氏族、部落、邻里关系等,以及这些组织在维护社会秩序、处理纠纷、组织生产和抵御外敌等方面的作用。我们会关注长老、首领等社会角色的权力与责任,以及他们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 节日庆典与人生礼仪: 节日庆典是凝聚民族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将详细记录耳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丰收节、祭祀节等,并深入分析这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活动(如歌舞、赛马、宴饮等)及其文化内涵。此外,本书还将关注人生礼仪,如出生、成年、婚嫁、丧葬等重要人生阶段的习俗,以及这些礼仪在耳苏人生命周期中的意义。 手工艺与艺术表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耳苏人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手工艺和艺术形式,它们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本书将重点关注耳苏人的编织、刺绣、雕刻、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对其技艺、风格、题材和文化寓意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会考察他们如何利用自然材料,创造出实用而又美观的器物;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如何在祭祀、庆典和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故事和歌谣又如何传承着民族的历史和价值观。 第四部分:挑战与未来 近现代的冲击与文化变迁: 随着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耳苏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将分析市场经济、现代教育、大众传媒等对耳苏人传统文化、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带来的冲击。我们会探讨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如何应对传统技艺的失传,以及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是否面临消亡的危机。 保护与传承的努力: 面对文化传承的挑战,耳苏人自身以及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努力。本书将关注当前耳苏人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包括政府的扶持政策、学术机构的研究、民间组织的活动以及族人自身的努力。我们会探讨他们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保存、网络传播等,来记录和推广自己的文化。同时,也会关注他们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文化的独特性。 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最后,将对耳苏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在尊重和保护其文化独特性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年轻一代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文化认同和价值归属,如何让耳苏人的文化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绽放光彩,这些都是本书希望引发思考的问题。 本书的写作,将力求客观、严谨,同时注重文学性的表达,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生动、立体、充满魅力的耳苏人世界。通过对耳苏人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的全方位探究,我们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这个被遗忘的民族的了解,唤起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的珍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必须得说,在涉及大量图形资料的学术著作中,清晰度和图文对应是多么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懈可击。那些高分辨率的拓片复制件,以及经过细致比对和数字增强的图像,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线条和图案,在纸面上焕发出清晰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图像序列时所采用的并置对比手法,将来自不同文化、但形态相似的符号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这种“跨文化对话”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读者的理解和思考。它不是简单地展示“这是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相似的解决方案会出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此外,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详实的参考文献和辅助图注穿插得恰到好处,既满足了硬核研究者的需求,又不会让普通爱好者感到压力山大。阅读体验酣畅淋漓,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对视觉历史的敬畏感。

评分

天哪,我终于找到了这本书,它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古代符号和图像背后的深层含义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薄。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史前符号学和文化人类学领域浸淫已久,他/她行文之间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特别是关于那些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视觉语言记录和传递复杂信息的研究部分,简直是目眩神迷。书中引用的案例跨越了各大洲的岩画、陶器上的刻痕,以及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神秘遗迹。作者不仅仅是罗列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符号在不同社群中的功能演变——它们是如何从单纯的记事符号,逐步演化为宗教信仰的核心载体,甚至是早期社会权力结构的一种无声宣言。读起来完全不会枯燥,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时空隧道,亲眼见证人类思维的萌芽与壮大。那种对未知事物抽丝剥茧的求知欲,被这本书完完全全地激发出来了,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视觉符号,思考它们更原始的起源和力量。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大致读完第一遍,但这本书的后劲实在太大了,我现在脑子里全是那些古老的纹样在盘旋。它给我的震撼不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冲击。作者似乎在暗示,我们现代人过度依赖的声音和文字语言,其实是限制了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而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图画式的表达,可能包含了更直接、更接近本源的宇宙观和生命体验。书中对于“非线性叙事”在早期符号系统中的体现分析得极为精妙。它打破了我们习惯的“A到B”的逻辑链条,展示了一种多维度、同时性的信息传递模式。这让我开始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丢失了从整体而非碎片去理解世界的古老能力?这本书更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去倾听那些沉默的、被视觉化的“大地之声”,那种沉静而又宏大的力量,是任何现代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让我感到既兴奋又略微受挫——兴奋是因为能接触到如此前沿的探索,受挫是因为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要求不低。当然,这不是批评,而是赞扬其纯粹的学术态度。作者显然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而稀释其论证的严谨性。特别是关于符号的“能量流向”和“仪式功能”的探讨部分,涉及到了大量的民族志资料和考古学测年数据,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它不满足于仅仅“翻译”符号的字面意思,而是试图重构出符号背后的心智模型和社会功能网络。对于那些希望在符号学、艺术史或者比较宗教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近期内最值得投资的工具书之一,它会成为未来数年内相关研究的基石和重要的讨论靶子。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出乎意料地富有文学色彩,尽管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好,仿佛在引导我们进行一次缓慢而郑重的考古发掘。开篇部分的引言就极具画面感,一下子将读者拉入到那个蛮荒、神秘、充满未知力量的远古时空。他/她运用了大量富含隐喻的描述,使得那些看似冰冷的石刻和陶片,仿佛都拥有了呼吸和记忆。比如,书中描述某一类特定的螺旋纹路时,用了“仿佛是大地心脏跳动的回响,被凝固在永恒的泥土之中”这样的句子,瞬间提升了阅读的审美体验。这本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在冰冷的逻辑推演和炽热的人文关怀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让我们在惊叹于人类早期智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书写者对这门学科深沉的热爱与敬意,读完后,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