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选取了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领域的十一个基本问题,博采众家之长,悉心梳理,审慎述评,力图全面客观呈现众家之说,厘清学术发展之脉,展示世纪之交二十年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现状、成就、问题、缺失和走向,为教育基本理论的学科发展把脉问诊,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把握基本理论研究动态,思考基本理论的交锋,明确基本理论研究前沿的钥匙;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自觉推进教育改革的智力资源和思想宝库。
作者简介
冯建军,河南南阳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已发表《论交往的教育过程》《教育学的生命立场》《论中国教育的双重转型》等论文,出版《当代主体教育论》《生命与教育》《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教育的人学视野》等专著,主编《现代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原理》《教育哲学》等教材。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江苏省“3331程”培养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前言
一、教育学元研究
二、教育本质
三、教育目的
四、教育功能
五、教育主体
六、教育与人的发展
七、教育与生活
八、时代发展与教育
九、市场经济与教育
十、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十一、教育研究方法(论)
附录:1990年以来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历届学术年会主题
精彩书摘
中国教育理论的原创性至少是由问题的原发性、研究素材的原始性、结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等要素综合而成[叶澜,2001(1)]。这是针对中国教育学的“引进”和“移植”问题提出的原创性认识。有论者基于教育学的特性,认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本土性的实践而不是普遍性的实践。本土性必然成为教育学原创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学的原创研究是基于本土、面向本土的研究,解决本土的现实教育问题,即原发性的教育问题。就学科发展的视角而言,教育学的原创还包括提出了富有意义的新的概念、命题,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以创新性的命题框架和恰切性的研究方法论,成为同类研究的起点[柳海民、李伟言,2003(9)]。但也有论者认为,即便是“提出了新的概念、命题、范畴、命题与观点、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视角”,只能说一种创新,不一定是原创。创新是原创的必要条件,是原创的判别标准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李伟言、李伟诗,2005(3)]。
也有论者指出,教育理论的原创研究就是要追求中国教育学以及教育理论发展的自主性。这个自主性有两种含义:(1)与众多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相比,让教育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2)中国教育理论发展能够自己创造自己的教育知识体系,而不是借用国外教育理论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让中国教育研究说中国话[郑富兴、范增钍,2005(10)]。教育学原创要体现出教育学的自主性、独立性,改变中国教育学“殖民地”现象和对其他学科的依附状态。
……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与学术探索 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二十年间,中国教育领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理论变革与实践反思。这段时期,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转型、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也为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刻的内涵。《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这部著作,正是对这一重要学术时期进行的系统梳理、深度剖析与前瞻性总结。它并非孤立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联系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回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呈现了中国学者在教育基本理论领域的探索轨迹、创新贡献与未来方向。 一、 历史的坐标:时代的呼唤与理论的觉醒 1990年至201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全球化进程加速,信息技术革命兴起。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必然对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方法等根本性问题提出新的挑战,要求教育理论必须做出回应。 社会转型与教育使命的重塑: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是国家培养特定人才的工具,更需要培养适应市场竞争、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个体。教育的社会功能被重新审视,从“为国家服务”的单一维度,拓展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服务社会进步”、“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元维度。这就促使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们深入思考,在新的社会结构下,教育应承担怎样的使命,如何实现其价值。 全球化浪潮与教育国际视野的拓展: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国际教育思潮如涌泉般涌入,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产生了冲击。蒙特梭利、杜威、皮亚杰等西方教育家以及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思潮,被广泛介绍、研究和讨论。这促使国内学者反思自身教育体系的优势与不足,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更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评价等国际普遍关注的议题,也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科技革命与教育模式的创新: 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混合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知识传授方式提出了挑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们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和高效化,以及如何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新范式。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土壤: 经历了多年的思想禁锢,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的极大解放,为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沃土。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学术争鸣日趋活跃。学者们敢于挑战传统,大胆探索,在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涌现出大量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二、 研究的疆域:核心议题的深度挖掘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聚焦于一系列核心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辨析。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这一时期,学者们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多角度的哲学解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探讨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传承文化、推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从个体成长的视角,关注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持续讨论,更是贯穿了整个时期的始终,成为理解这一时期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线索。 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显现,教育公平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研究者们从不同维度探讨教育公平的内涵,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以及城乡教育差距、区域教育差距、群体教育差距等具体表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倾斜、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建议。 课程与教学论的革新: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教学是教育的核心过程。这一时期,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的深刻转变。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科学等新理论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理论。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及对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深入探讨,都成为这一时期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亮点。 教育评价体系的重塑: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侧重选拔性考试和分数,导致“应试教育”的泛滥。《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弊端,积极探索多元化、过程性、发展性的教育评价方式。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拓展到对学生品德、能力、个性的评价;从单一的期末考试,发展到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的结合。 教师的角色与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这一时期的研究强调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的研究者”的转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路径、保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呼唤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尊严的回归。 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体系的复杂化,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关注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学校的自主权、教育治理的现代化等问题,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三、 研究的视域:理论的创新与方法的多元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所展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提出,更是研究视域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理论视域的多元化: 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育理论体系,而是广泛借鉴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如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批判理论、后殖民主义等,为教育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和活力。 研究方法的精进: 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理论思辨外,实证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对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运用,以及对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探索,都体现了研究的精进。 问题导向与实践关怀: 尽管是对基本理论的研究,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紧密联系着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学者们在理论探索中,始终不忘对教育实践的关怀,力图通过理论创新来解决现实困境,引领教育改革。 四、 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1990-2010)》不仅是对过去二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总结,更是为未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记录了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思考与努力,他们的智慧与探索,为我们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呈现了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从初步引入、吸收、消化到创新发展的历程。它证明了中国学者有能力在世界教育理论的版图中,贡献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中国智慧。书中探讨的许多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等,至今仍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这一时期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活力。这部著作,如同一个重要的思想坐标,指引着我们在未来的教育变革中,继续深入探索,不断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的智慧和力量。它无疑将成为教育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发展人士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