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社会质量作为社会发展研究的新范式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一些从事社会发展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将其应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开始产生影响。
    《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选择了有关社会质量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方面的论文,这些文章的作者来自不同的地区,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质量进行研究,为深入开展社会质量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社会质量范式摒弃的是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谋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福祉。
    ——上海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 李友梅  
    社会质量取向看来似乎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有价值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展比较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的质量的科学研究,同时可以促进两个地区有关福利安排的政策对话。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欧洲社会质量基金会主席 艾伦·沃克 
    社会质量理论要求社会政策不应该作为经济政策的附属品,对亚洲政策制定者来说,这一点的意义尤为重要。
    ——浙江大学教授、亚洲社会质量研究联合会主席 林卡     
目录
   社会质量的理论化:概念的有效性
人类与社会性——人类发展、人类安全与社会质量话语的系统化比较
社会质量研究的比较视角多
社会质量取向: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桥梁
社会质量理论的原型及其对亚洲社会的适用性
亚洲社会质量指标:什么是独特的?
社会质量作为社会进步的一种测量
老龄化的新视角:社会质量及其在亚太地区公共决策中的潜在角色
治理视角下的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的比较分析
从发展道路到社会质量:社会发展研究的范式转换
社会信任和社会质量:浙江社会质量调查的数据分析和评估
上海社会质量与居民生活满意度研究
后记      
精彩书摘
       即便上述认识在几十年前就发生了转变,但是这并不能杜绝后来者重蹈覆辙。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也没有走出传统发展观的局限,将发展单纯地理解为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在工作中将发展经济作为全部目标,这种思维方式曾经在一段时间里表现得非常明显。但是,经济增长了,物质生活丰富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却接踵而至。历史上,发达国家和后发展国家当初遇到的“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况在我们的实践中重新上演。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时地终结了片面发展观,从而避免了其可能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危害,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
    要理解社会发展研究中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西方的社会发展理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更早地走进现代化的行列,因而西方的发展道路是否就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之路的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概括地说,在社会发展理论中,以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内容,但其实质探讨的都是社会发展的道路和模式问题。
    现代化理论是在对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行概括的基础上,试图将欧美的发展经验推广到发展中国家。这种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而未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引进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依附理论则主要是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来解释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社会不发达的原因。它从西方发达国家与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掠夺与被掠夺的不平等关系着眼,在批判现代化理论在价值观念上的内因决定论的同时,又陷入了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外因决定论,即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世界体系理论用体系观点来分析整个世界及其组成部分的发展与变化,不像现代化理论那样只注重单个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像依附理论那样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中心与边陲,而是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其总体的发展规律。
    上述三种社会发展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试图在理论层面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问题,试图给出一个统一的社会发展模式。
    ……      
前言/序言
     
				 
				
				
					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  一、社会质量:一个多元维度的概念框架  “社会质量”(Social Quality)并非一个孤立的学术概念,而是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多维度、整体性评价。它超越了单一的经济指标或物质财富的衡量,强调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制度、文化及个体层面的全面福祉。本书深入剖析“社会质量”这一核心概念,追溯其理论源流,梳理其内涵演变,并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1.1 概念的形成与演进:从福利到质量  “社会质量”概念的兴起,是对传统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理论的深刻反思。早期的社会政策关注点多集中于物质保障、收入分配和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即“社会福利”。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日益意识到,仅仅拥有物质保障并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归属感、社会参与、文化认同、公平正义以及可持续性等非物质因素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社会质量”正是为了捕捉这种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价值而出现的。它不再局限于“拥有什么”,而是更侧重于“如何生活”,以及“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之中”。这一概念框架试图整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从微观的个体体验到宏观的社会结构,构建一个全面描绘社会健康状况的图景。  1.2 多维度的理论框架:构建社会质量的基石  本书将“社会质量”分解为若干核心维度,并对每个维度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这些维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经济安全性(Economic Security): 这不仅仅是收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收入的稳定性、就业的保障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个体在面对经济风险时的缓冲能力。它关注个体能否享有体面的工作,能否获得应对失业、疾病、养老等风险的社会支持,以及经济发展成果能否惠及社会大众,减少贫富差距。     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 这一维度考察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信任与归属感。它包括人际关系的质量、社区的凝聚力、社会排斥的程度、弱势群体的融入情况,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包容。一个高社会整合度的社会,能够提供更强的社会资本,降低社会冲突,增强社会韧性。     社会与政治参与(Socia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这一维度关注个体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的程度与质量。它包括公民投票权、参与社区组织、表达意见的自由,以及能否对影响自身生活的政策和决定施加有效影响。广泛而有意义的社会与政治参与是民主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个人能力发展与自由(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Freedom): 这涉及个体能否充分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在生活中享有基本的自由和选择权。它包括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可及性,个体在思想、行动、生活方式上的自主性,以及社会制度能否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社会公正与公平(Social Justice and Fairness): 这一维度关注社会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机会是否均等,以及是否存在系统性的歧视和不公。它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权利的尊重,以及社会制度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公正的社会契约。     环境的可持续性(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尽管常常被忽视,但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长期福祉。本书将其纳入社会质量的框架,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污染的控制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  1.3 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与创新  “社会质量”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领域,它借鉴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本书在梳理相关理论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力求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例如,从经济学视角看,社会质量涉及收入分配、就业福利;从社会学视角看,它关注社会网络、社区建设;从政治学视角看,它与民主参与、治理效能息息相关;从心理学视角看,它关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本书旨在打通学科壁垒,促进不同视角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理解和提升社会质量提供更丰富的理论资源。  二、研究方法:多角度的测量与分析  对“社会质量”这样复杂的概念进行测量和分析,需要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以捕捉其丰富的内涵和多维度的特征。本书系统地探讨了社会质量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论,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2.1 定量研究方法:刻画社会质量的宏观图景  定量研究在社会质量评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揭示社会质量的宏观分布、变化趋势以及不同维度之间的关联性。     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从理论维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宏观统计数据(如GDP、失业率、犯罪率、教育普及率、预期寿命等)和微观调查数据(如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度、政治参与意愿等),并对指标进行科学的权重分配和合成,形成综合性的社会质量指数。     统计分析技术: 运用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技术,可以深入探究不同社会质量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识别关键驱动因素,并检验假设。例如,可以分析经济安全感是否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参与程度,或者社会整合度是否会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跨国比较研究: 利用国际组织(如OECD、Eurostat)提供的可比统计数据,可以进行跨国社会质量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在社会质量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借鉴成功的经验,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2 定性研究方法:捕捉社会质量的微观体验与深层机制  定量研究虽然能够提供宏观的概览,但难以深入理解个体的主观体验、社会关系的微妙之处以及深层的社会机制。因此,定性研究方法在社会质量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深度访谈: 通过与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深度访谈,可以细致地了解他们对自身社会质量的认知、体验和感受。访谈能够挖掘出量化数据无法触及的个体情感、生活故事、价值观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层理解。     焦点小组讨论: 组织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焦点小组进行讨论,能够观察群体互动中的观点碰撞、意见形成过程,以及社会议题在群体中的传播与演变。这有助于理解社会质量在群体层面的共识与分歧。     个案研究: 对特定的社区、组织或群体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能够全面、细致地展现其社会质量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过程。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访谈等多种方式,可以揭示某一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质量特征及其背后的复杂因素。     民族志研究: 采用长期、沉浸式的田野调查方法,深入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参与观察、非结构化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其文化、习俗、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从而深入理解其社会质量的微观构成。  2.3 混合研究方法:融合优势,弥合局限  认识到定量与定性研究各有侧重,本书大力提倡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     顺序性混合设计: 例如,先进行大规模的定量调查,发现某些社会问题或趋势,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或人群进行深度访谈,以解释和深化量化研究的发现。反之,也可以先进行定性研究,探索性地提出研究假设,再通过定量研究来验证这些假设。     并行性混合设计: 同时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并在分析阶段将两者进行整合,相互验证,或对同一现象进行多角度的阐释。     整合性分析: 强调在研究设计的各个阶段,从问题界定、数据收集到结果解释,都充分考虑定量与定性数据的互动,实现数据和分析的有机融合。  2.4 经验研究的挑战与前沿  本书在讨论方法论时,也坦诚地指出了社会质量经验研究面临的挑战,例如:概念的跨文化适用性问题、数据可获得性与质量问题、因果关系识别的难度、以及研究结果的伦理考量等。同时,也将介绍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数字民族志、问卷设计中的认知预试等,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三、经验研究:印证理论,启示实践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是社会质量研究的基石,而经验研究则是印证理论、发现规律、启示实践的关键环节。本书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经验研究,将抽象的社会质量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现实图景。  3.1 案例研究:深入透视多元社会图景  本书将呈现一系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质量案例研究。这些案例将覆盖:     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 比较分析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在经济安全性、社会整合、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差异,探究经济发展对社会质量的驱动与制约作用。例如,分析北欧福利国家的高社会质量是如何通过精细的社会政策和强大的社会资本实现的,以及转型期国家在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变迁时,如何应对社会质量的挑战。     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质量: 深入研究特定社会群体,如老年人、青年人、移民、少数族裔、残障人士等,在社会质量不同维度上的体验与困境。例如,分析移民群体在融入社会、获得公平机会、保持文化认同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和社区支持来提升其社会质量。     区域与社区层面的社会质量: 聚焦于具体城市、乡村或社区,分析其独特的社会质量特征,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等因素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的社会质量。例如,研究一个传统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区凝聚力的维持,以及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提升居民的经济安全感和归属感。     社会政策与社会质量的关联: 评估不同社会政策(如收入保障政策、就业支持政策、教育医疗政策、反歧视政策等)对社会质量各维度的影响。例如,分析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或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对经济安全感的影响,或者改革教育体系如何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机会的公平。  3.2 数据分析与发现:揭示社会质量的驱动因素与影响机制  本书的经验研究部分将不仅仅是案例的罗列,而是将深入到数据的分析层面,揭示社会质量的内在驱动因素和运作机制。     量化分析发现: 通过统计分析,将呈现不同社会因素(如教育水平、收入、就业状况、社会网络、政府信任度等)与社会质量维度之间的量化关系。例如,研究发现,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显著提升个体在面对经济困难时的心理韧性,从而提高其经济安全感。     定性分析洞察: 通过对访谈和观察数据的深度分析,将揭示社会质量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机制、文化观念以及制度性因素。例如,通过对弱势群体的访谈,发现他们对社会不公的感知,以及社会排斥感对其个体能力发展和政治参与意愿的负面影响。     综合分析与理论印证: 将经验研究的发现与本书开篇提出的理论框架进行对照,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和解释力,并在此基础上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例如,通过经验研究,可能发现“社会整合”维度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更多地体现在家族和亲属关系上,而非普遍意义上的社区联系。  3.3 政策启示与实践建议: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  社会质量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改善社会。因此,本书的经验研究部分将着力提炼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政策启示和实践建议。     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基于研究发现,为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大众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以提升特定维度或整体的社会质量。例如,针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安全性问题,建议加强定向的社会援助和技能培训;针对社会排斥现象,建议推广包容性教育和社区融合活动。     跨领域合作的呼吁: 强调提升社会质量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呼吁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一个更高社会质量的社会。     社会质量意识的普及: 倡导将社会质量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和日常生活,提高全社会对社会质量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本书的经验研究部分旨在提供扎实的研究证据,为理解和改善人类社会福祉提供科学的指导,最终服务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和充满活力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