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库: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

湖湘文库: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余正焕 等 著
图书标签:
  • 湖湘文库
  • 城南书院
  • 志校经书院
  • 清代文献
  • 地方文献
  • 教育史
  • 书院
  • 湖南历史
  • 古籍
  • 文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9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363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字数:2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湖湘文库: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不分卷,但分经史子集四部,著录院藏之书403部,计3714本,凡10550卷。书名之下,各记作者、版本、卷数、函数等内容。《条款》六则,皆图书保管,借阅等具体规定,体现当年图书馆事业的管理水平。

内页插图

目录

城南书院志
城南书院志序
城南书院志序

城南书院志卷一
辑新典序
布政使程移建城南书院札稿
巡抚左奏请颁赐御书匾额折稿
署布政使高移知奉到朱批上谕稿
书院谢恩吁请代奏呈稿
布政使景筹增课额及书院岁修详稿
又详请具奏稿
巡抚嵩具奏筹增课额膏火折稿
布政使景移知奉到朱批上谕稿
布政使景、盐法道胡会详增添书院条款稿
布政使景移送长、善典商领状稿
又详咨文奎阁祭费发典生息稿
长沙府申详长、善二县绅士承领岁修银两稿
长沙府申详长、善二县绅士承领岁修银两二稿
绅士冯序浦等置买书院岁修田亩租数单

城南书院志卷二
图记、事迹引
妙高峰舆地图
圣庙图
书院
峰上祠宇图
重建城南书院碑记
圣庙及文星阁落成恭纪
增添城南书院课额记
捐置南轩祠祭典并修建祠旁门堂记
地契底并抄附存据
南轩祠祭文
城南书院遗迹《湖南通志》
遗迹补载
城南书院说略《岳麓志》
南轩先生传《岳麓志》
又传《宁乡县志》
附载

城南书院志卷三
朱张诗文
同严庆胄游城南书院兼赠别
次韵陈寺丞建除体
长沙历冬无雪正月十日与客登卷云亭望西山始见一白莫夜复大作竹声萧然。是日坐上分韵得云字
……
城南书院志卷三
城南书院志卷四
附录一 城南书院新置官书条款目录
附录二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卷一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卷二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卷三
城南书院文献辑存卷四

精彩书摘

至肄业生膏火,岳麓、城南两书院附课均系每月给银五钱,并城南书院童生膏火均循其旧,毋庸另议外。查岳麓正课膏火每名每月给银一两,城南正课膏火向系每名每月给银八钱,今应一律增给。旧额正课二十八名,每名每月加银二钱,以十个月计算,该银五十六两。新增正课二十名,每名每月给银一两,以十个月计算,该银二百两。又每名每月给米三斗,查照旧章,给折色元银六钱,以纹银九五折算,每名每月给纹银五钱七分,以十个月计算,该银一百一十四两。新增附课十名,每名每月给银五钱,以十个月计算,该银五十两。
又岳麓馆师束惰、薪水以及聘金、贽仪、席仪等项,每年共银四百六十两。岳麓监院月费,每年给银三十六两。城南馆师束惰、薪水等项,向系每年送银二百七十六两,今照岳麓馆师束惰等项,应加增银一百八十四两。又城南监院月费,向系每年给银二十两,今应加给银一十六两。以上共计每年加增银六百二十两。请自道光四年开馆为始,按数支发。
至每年所需经费必须筹备生息,庶足以垂永久。查本司衙门有浏阳县职员黎光、芷江县职员杨光藜,各捐建号舍市平库色银一千两,共银二千两,发交典商生息。嗣经翁前司收获息银,同库存贡院节年地租并自行捐凑,共银五百六十两,先后发典生息,共有市平库色本银二千五百六十两。自嘉庆二十四年正月起,扣至道光四年正月底止,共有息银一千六百一十两二钱,总共本利银四千一百七十两二钱。所有号舍业已建造,毋须支用。今增添城南书院束惰膏火,系属地方公事,应请将此项银两提充应用。
……

前言/序言


湖湘文库: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 序言 湖湘,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从岳麓山下,湘江之畔,一代代文人墨客在此求索、传承、发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值此盛世,汇集湖湘地域之精粹,辑录历代名家名篇,“湖湘文库”应运而生,旨在钩沉索隐,拂去历史的尘埃,以全新的面貌呈现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本次推出的《湖湘文库: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便是这宏大工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并非一部宏篇巨制,而是两部关于书院历史的重要文献的汇编,其价值却不容小觑。这两部文献,分别是《城南书院志》和《校经书院志略》,它们如同两面棱镜,折射出湖湘地区书院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侧重点的发展脉络,以及士人如何在其中秉持学术传统、光大教化之功。 《城南书院志》 《城南书院志》,顾名思义,是对坐落于城南的书院进行系统性记载的文献。要理解这部“志”,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志”在传统文献中的意义。在古代,地方志、家族志、行业志等“志”类文献,其核心功能在于“记”。它以条目式的、系统性的方式,记录一个地方、一个家族、一个机构的沿革、制度、人物、事件、风物等方方面面。它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体裁,是了解过去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之一。 因此,《城南书院志》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书院的流水账,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解读这部“志”的可能内容: 肇建缘起与沿革: 任何一处重要的文化机构,其诞生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部“志”的开篇,很可能就会详尽记录城南书院的创立背景。是某个时代的教育政策推动,还是某位先贤的宏愿所致?书院的选址为何在此?历经了哪些朝代的更迭,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起伏?每一次重修、扩建、迁址,甚至一度的停办,都会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如同为书院绘制一幅生动的生命图谱。这其中,往往蕴含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气候变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院规院制与管理: 书院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其内部的运行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部“志”会详细记载书院的招生制度、学习内容、考核方式、奖惩机制、师生关系准则等。这些制度的设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理念,也折射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望。例如,对品德的要求、对学业的侧重,都可能在院规中有所体现。同时,书院的日常管理,如经费的筹措与使用、藏书的管理、房舍的维护等,也可能被细致地记录,为我们研究古代书院的运作模式提供宝贵资料。 师资队伍与名师风采: 书院的灵魂在于其师资。这部“志”必然会呕心沥血地介绍书院的历任山长(院长)、教授、助教等。重点会放在那些在学术上卓有成就、在教育上影响深远的名师身上。这些名师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教学方法,以及他们对书院发展做出的贡献,都会被详细记载。通过对这些名师的描摹,我们可以窥见湖湘地区学术流派的演变,以及教育家们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可能还会记录下他们与学生之间感人的师生故事,以及他们所倡导的学术精神。 学子群像与成就: 书院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这部“志”一定会收录在城南书院求学过的杰出学子。这些学子可能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可能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所建树,也可能在社会服务、治国理政方面做出贡献。对这些学子的介绍,不仅是书院办学成果的展示,更是对湖湘地域人才辈出的有力证明。通过他们的传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学子的学习路径、人生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 藏书与学术活动: 藏书是书院开展教学与研究的基础。这部“志”可能会记录书院的藏书情况,包括藏书的种类、数量、善本等。是否有专门的藏书楼?图书的来源和管理方式如何?同时,书院内部还会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如讲学、辩论、论文评比等。这些活动的形式、内容以及参与者,都可能被记录下来,反映出书院的学术活跃度和学术水平。 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 “志”类文献往往也注重对地理环境和建筑的描绘。《城南书院志》可能会对书院的建筑布局、规模、风格进行细致的描述,如讲堂、斋舍、藏书楼、亭台楼阁等。这些描述不仅能帮助我们想象书院当年的景象,也能反映出古代建筑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对书院周边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的介绍,也能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信息。 《校经书院志略》 与《城南书院志》的全面记载不同,《校经书院志略》的“略”字,预示着其记载的重点和范围可能有所侧重,而“校经”二字,则直接点明了书院的核心使命。这部“志略”很可能是一部专门聚焦于“经学研究与整理”的书院文献。 “经学”的内涵与书院的定位: 在中国古代,经学是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是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根本。儒家经典的解读、阐释、传承,是历代读书人的核心任务。《校经书院》顾名思义,其核心目标就是“校勘经典,整理经学”。这表明,该书院可能是一个专门致力于经学研究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辨别古籍的真伪、考证文本的准确性、梳理经学思想的流派、撰写经学注疏等。 “校经”的具体实践: “校经”并非易事,需要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校经书院志略》可能会详细记载书院在“校经”方面的具体工作。例如,他们如何收集整理不同版本的经典?采用了哪些校勘方法?是否建立了专门的校勘团队?校勘的成果如何体现?是出版了带有详细校注的经本,还是撰写了专门的校勘学著作?这些内容将直接展现书院在经学整理方面的学术贡献。 学术传承与师承关系: 经学研究往往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这部“志略”很可能会重点介绍书院中从事经学研究的学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谁是开创性的学者?他们的学术思想是如何传承的?又有哪些后继者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通过梳理这些师承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经学在湖湘地区是如何一代代传承和发展的,以及形成哪些独特的学术传统。 著作与研究成果: 经学书院的核心成果必然体现在其学术著作中。《校经书院志略》会介绍书院的学者们所撰写的各类经学著作,如注疏、集解、义疏、考证等。这些著作的体例、内容、学术价值,以及它们在经学史上的地位,都可能被详细介绍。同时,也可能提及书院学者们在特定经学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争鸣。 “略”的意义: “志略”相较于“志”,可能意味着其记载更为精炼,或只选取最重要、最能体现书院特色的内容。例如,它可能不那么注重书院的日常行政管理,而将笔墨主要集中在与“校经”相关的学术活动、学者及其著作上。这使得《校经书院志略》可能是一部更具学术专题性的文献。 两部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将《城南书院志》和《校经书院志略》汇编于“湖湘文库”之中,其意义是多层面的: 1. 湖湘书院教育的整体呈现: 《城南书院志》可能代表了对一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书院的全面记录,而《校经书院志略》则聚焦于某一类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书院。将两者并列,能够更立体地展现湖湘地区书院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我们既可以看到书院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机构的普遍性特征,也能了解到在特定的学术追求下,书院如何演化出更专门化的形态。 2. 经学研究在湖湘的地位与影响: 《校经书院志略》的存在,充分证明了经学研究在湖湘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专门以经学为研究对象的书院的出现。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湖湘文化中严谨的学术传统和对经典的尊重。 3. 人才培养与学术传承的纽带: 这两部文献都离不开对人物的记载,无论是教育家、学者,还是杰出的学子。它们共同构建了一幅湖湘地区人才辈出、学术薪火相传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学术思想是如何流传,教育如何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材。 4. 历史文献的珍贵性: 作为古代文献的辑录,“湖湘文库”的出版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两部“志”和“志略”,很可能属于不易得见的古籍,其出版使得更多学者和爱好者能够接触到这些原始资料,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5. 湖湘文化独特性的彰显: 湖湘文化并非单一的文化符号,而是由众多历史遗迹、文化典籍、人物精神共同塑造而成。这两部文献,作为湖湘地域教育和学术发展的具体载体,是理解湖湘文化独特性的重要切入点。它们是湖湘文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结语 《湖湘文库: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的出版,是对湖湘教育史、学术史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呈现。通过对这两部文献的细致阅读和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具体书院的历史细节,更能体悟到湖湘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学术的追求,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这既是对历史的回溯,也是对未来的启迪,让我们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地方文献整理的学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校经”和“书院志略”的结合上,做出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尝试。它不像传统的地方志那样只是简单罗列人名和事迹,而是巧妙地将文献考订的过程融入了叙事之中。那种对某些关键史料真伪的辨析,以及对不同版本间差异的精妙比对,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面对残缺不全的史料时那种抽丝剥茧、力求还原真相的学术热情。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部著作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对于做深度研究的人来说,这种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学术基点,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在其上构建后续的研究大厦。可以说,这部书在方法论上,也值得我们当代的文献工作者借鉴和学习。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太过晦涩,毕竟涉及“校经”这种专业的术语。但没想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即便涉及复杂的历史演变和复杂的文献流派,他也能用清晰的逻辑将读者引导进去。尤其是在描述历代主事如何改革或沿袭旧制时,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大量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它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中的知识和精神,以一种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重新鲜活起来。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同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不端架子,而是热情地邀请每一位有心人走进那段流光溢彩的学术岁月。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典园林与教育场所的结合,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虽然书名听起来略显学术化,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对城南书院的地理位置选择、自然环境的利用,以及如何将山水之美融入教化之中,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那些关于书院如何利用周边的溪流、山丘来营造“天人合一”的学习氛围的描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志书,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建筑学、环境心理学与教育哲学的早期文本。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静室”和“观星台”的描述,这些空间设置的匠心独运,体现了古人对于培养学者心性有着多么精细的考量。相对于那些只谈学术成就的书籍,这本书在人文情怀和生活美学上的展现,更让我感到惊喜和触动。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教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材。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揭示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城南书院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少风雨动荡,但其教育的薪火却从未真正熄灭。书中的某些段落,详细记载了战乱时期书院如何“借地而居”、“秘密开课”的轶事,那种在极端困境中依然坚守文化传承的信念,读来令人热泪盈眶。它不再仅仅是一部教育史的记录,而是一部关于文化生命力的史诗。通过对这些具体事件的描述,我深刻理解到湖湘文脉的强大韧性是从何而来。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地域史范畴,它探讨的是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肩负起启蒙和传承的重任。这对于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湖湘文库: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地方文化研究者的一份厚礼。初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文献的厚重感就让人爱不释手。作者显然在这部著作上下了极大的心血,不仅对史料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考证,更在行文间流露出对城南书院乃至湘楚文化深厚的情怀。读来,仿佛能看到昔日学子们在杏坛之下潜心治学的身影,耳边似乎还能听到夫子们谆谆教诲的回响。书中的细节描绘极其生动,从书院的建筑布局到教学规制,乃至师生们的日常起居,都有着翔实的记载。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校勘和辑录方面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使得这部看似古老的文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湖湘地区教育史和思想史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案头必备之作。它不仅仅是记载一所书院的历史,更是通过这座书院,窥见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学术传承的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