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

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绍愚,胡敕瑞 编
图书标签:
  • 佛学
  • 佛典翻译
  • 语法学
  • 汉译佛典
  • 语言学
  • 佛教研究
  • 中国佛教
  • 学术著作
  • 语料库
  • 对比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02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650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6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为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持的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2005年度重大项目《语言接触与汉译佛典语法比较研究:以梵汉对勘为基础》研究成果的汇集。包括论文15篇,附录2篇。该论文集的作者为老中青结合,成果颇丰。不仅有在汉译佛经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老学者的论文,也有近年来佛经语法研究领域中年骨干的成果。

目录

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述要

再谈中古译经与汉语语法史研究

简论义净所译佛教律典中的句法处理――以出土梵本与汉译本的对勘为依据

玄奘译经的语言学考察――以《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为例

论部汉译佛典篇章标示成分考察――一项关于《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个案研究

汉译佛经中增译的话题转移标记――以《妙法莲华经》的梵汉对勘为基础

佛经汉译中呼格的凸显与转移

也谈汉译佛典中的“NP1,NP2+是也/是”

汉译佛经“S,N是”句非系词判断句

代用与省略――论历史句法中的缩约方式

汉语负面排他标记的来源及其发展

汉译佛经句末“故”用法考察――以《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为例

句尾“来”体貌用法的演变

理论与事实: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中古译经语法研究

语言接触的一个案例――再谈“V(O)已”

附录:

《法华经》梵汉对勘(第四品)

《佛所行赞》梵汉对勘(第一品)

后记
《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 内容概要: 本书汇集了多位学者在汉译佛典语法领域进行的深入研究。汉译佛典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智慧。这些典籍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汉语本身语法结构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试图以汉语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源语梵文的复杂语意。因此,对汉译佛典语法的考察,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理解佛教思想传播、中国佛教本土化进程以及古代汉语发展演变的关键切入点。 本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从早期佛经翻译到后期诸多经典的市场,聚焦于不同时代、不同译师所使用的语法现象。研究者们运用了历史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等多种方法,从句法、词法、语意、语用等多个层面,细致地分析了汉译佛典中的独特语法特征。 具体研究方向与内容: 句法结构分析: 词序变异: 汉译佛典中存在大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现象,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词序变异的成因,分析了它们可能受到梵语词序的影响,以及汉语自身演变的可能性。研究者们会具体考察不同动词、形容词、名词短语等在句子中的排列方式,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功能。例如,某些被翻译为“[宾语] [动词]”的结构,是否暗示着一种更侧重于“受事者”在句中地位的表达方式,还是仅仅是译者在模仿梵语的句法习惯? 特殊句式: 佛经中常常出现一些特殊的句式,如被动句、祈使句、疑问句的表达方式,以及一些非主语句。本书会分析这些句式的构成特点,探讨其是否对应着梵语的某些句法范畴,以及汉语如何通过添加虚词、调整语序等方式来实现这些表达。例如,对于源语中的被动语态,汉译佛典中可能出现了“为…所…”、“见…”、“被…”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使用频率和语体风格有何差异? 复句结构: 汉译佛典中,为了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和叙事流程,常常使用多种类型的复句。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复句的连接方式,例如连词的使用、状语的设置、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翻译等,并探讨其与梵语复句结构的对应关系。例如,对于表示因果、转折、假设等关系的连接词,汉译佛典中可能出现了哪些词汇,其使用是否规范,是否反映了译者对源语逻辑关系的理解? 省略现象: 佛经翻译中,为了简洁或避免重复,常常出现成分的省略。本书会分析不同类型成分的省略,如主语、谓语、宾语等,并探讨这些省略现象的语用功能和受语境影响的程度。例如,当主语明显时,汉译佛典是否会省略主语,这种省略的普遍程度如何? 词汇与词法研究: 新词的产生与使用: 佛经翻译引进了大量新的佛教概念和术语,这些新词在汉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因此译者需要创造新词或借用已有词汇赋予新义。本书会关注这些新词的构成方式(如音译、意译、形译、意译与音译结合等),以及它们在汉语中的词法特征。例如,音译词“佛陀”、“涅槃”等,其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是名词还是其他词性?意译词“如来”、“菩萨”等,又如何与汉语原有的词汇系统融合? 虚词的演变与使用: 汉译佛典是研究汉语虚词演变的重要材料,特别是“之”、“乎”、“者”、“也”、“矣”、“焉”等。本书会分析这些虚词在佛经中的具体用法,考察其意义的变化,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梵语对应词的影响。例如,“也”作为语气词,在佛经中是否比现代汉语的使用范围更广,或者具有更丰富的功能?“故”作为连词,其在佛经中的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词类活用: 汉译佛典中,存在一些词类活用的现象,例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本书会细致梳理这些现象,分析其发生的语境和可能的原因。例如,某些表示状态的名词,是否可以被当作动词来使用,来描述一个过程? 语意与语用研究: 多义词与歧义: 佛经翻译中,由于源语的复杂性和汉语表达的限制,常常出现多义词和歧义。本书会分析这些多义词和歧义的产生原因,以及译者如何通过上下文、解释性词语等方式来消除或减弱歧义。例如,同一个梵语词语,在不同的翻译版本中,是否出现了不同的汉译,导致了语意的差异? 语体风格: 汉译佛典的语体风格多样,既有庄重宏大的叙事,也有劝诫开示的口吻。本书会考察不同经文的语体特征,分析其语言上的表现,以及这些语体特征与宗教功能、受众等因素的关系。例如,论经的语言风格是否更偏向于理性分析,而本生经的语言风格是否更富有人情味? 跨文化语用: 佛经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传递。本书也会探讨汉译佛典中的跨文化语用现象,例如,如何处理源语中一些在中国文化中不存在的概念,或者如何用汉语的习俗来解释佛陀的教诲。例如,对于“业报”、“轮回”等概念,译者是如何通过汉语的语言和思维模式来解释的?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对汉语史研究的贡献: 汉译佛典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通过对佛经语法的分析,可以追溯汉语词汇、语法结构的演变轨迹,发现一些在非佛典文献中难以见到的语言现象,从而弥补汉语史研究的空白。 对佛教中国化的理解: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汉译佛典语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佛教思想如何被“中国化”,如何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运用汉语的表达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对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启示: 汉译佛典不仅是宗教文献,也是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文本。对其语言特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在叙事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色,以及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语言教学与翻译的借鉴: 汉译佛典语法中包含的许多独特性,对于现代汉语教学和外语翻译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对特殊句式和虚词用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表达机制。 本书的特色: 本书的研究方法严谨,论证充分,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者们注重实证,通过大量的文本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力求客观、准确地呈现汉译佛典语法的真实面貌。同时,本书也关注不同研究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对话,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总结: 《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和资料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不仅为语言学界提供了关于汉译佛典语法的重要研究成果,也为历史学、哲学、文学、宗教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译佛典的语言魅力,窥探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并从中汲取对语言、文化和思想的深刻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在的,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宗教思想史的著作,但翻开后才发现,它的核心聚焦完全在语言学的微观层面,这倒是给了我一个惊喜。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考古学家,对那些散落在佛典各个角落的语言“碎片”进行细致的发掘、清理和重组。这本书的行文节奏非常稳定,每一个章节的展开都遵循着清晰的逻辑链条,从宏观的语料选取标准,到微观的词缀分析,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结论部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他没有把话说死,而是留下了许多值得后继者继续探索的空白地带,显示出一种严谨学者的谦逊和对学术边界的清晰认知。读完之后,对古代译经师群体在语言创造上的艰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引文注释格式相当专业,看得出出版方在学术规范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对于查阅和引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内容上看,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特定时期汉译佛典语法的系统性框架,而不是零散的个案研究。其中关于“被动语态”在早期汉译语境下是如何被处理和改造的讨论,是全书的亮点之一。作者通过对比不同译本中该语态的表达策略,揭示了译者们在努力适应汉语自身表达习惯的同时,又如何小心翼翼地维护梵藏体系内的特定语义侧重。这种在“适应”与“坚持”之间的微妙平衡,正是理解佛教汉语形成的关键。对于想深入了解汉语在古代外来宗教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它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去包装那些冰冷的语法规则。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功能对等”而非“形式对应”时所持有的开放态度。在处理跨语系翻译时,僵硬地套用源语的语法模型去衡量目标语的“优劣”是常见的陷阱,但这位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更关注的是译者如何在有限的汉语表达能力下,最大限度地再现或重构佛学概念的逻辑和张力。这使得书中讨论的许多现象,比如某些语序的固定化,不再被视为简单的“错误”,而成为了中古汉语吸收外来思维模式后的一种自然形态演化。这种辩证的眼光,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语法讨论,增添了一层历史语言学的厚重感。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献梳理做得相当扎实,尤其是对早期译经时代的语料挖掘,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倾注了大量心血去追溯那些在汉译佛典中留存下来的古汉语痕迹,这对于研究中古汉语的演变脉络无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辨析特定语法结构在巴利语/梵语与汉译佛典之间的对应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和审慎。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讨论“影响”的论著,而是具体到词序、助词使用乃至句法重构的层面去解剖语言的转译过程。读下来能明显感觉到,每一次的翻译选择都不是偶然的,背后都承载着语言接触和文化传递的复杂博弈。对于任何一个对佛教文献的语言学侧面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对佛学有基本了解,更要对语言结构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它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经典文本的语言表层,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深处的语流脉动。

评分

我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古代文献语法的书,说实话,读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需要极大的耐心。这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严谨,几乎是步步为营,但正因为如此,它在阐释某些核心概念时显得有些过于学术化,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门槛着实不低。例如,它对某个特定时态或语态在不同译本间的微小差异进行了长篇累牍的对比分析,虽然学术上无可指摘,但阅读体验上会略显枯燥。不过,如果能坚持读下去,会发现作者对于材料的掌控力令人叹服。他似乎能从汗牛充栋的佛典文本中精准地锚定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这本书更像是研究人员手中的工具书,它提供的是一套深入探究的方法论和大量经过检验的案例支持,而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阅读之旅。它更倾向于“提供证据”而非“讲述故事”,这决定了它的受众群体会相对集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