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按照當今許多學者的觀點。現代新聞學已裂變為三個,即傳統的報業新聞學、攝影新聞學與電子新聞學。如果這種分法得到廣泛肯定的話,那麼攝影新聞學處於最尷尬的位置。原因有二:一、新聞攝影在起步、成長階段,是依附在報業新聞係統上的;二、當新聞攝影以其形象的優勢日漸成熟並走嚮輝煌之際。電視的狂飚又給它以強有力的衝擊。因此,攝影新聞學是在夾縫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聞學。就新聞攝影事業而言,唯其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纔顯示齣自身的品格與力量。
有人把以單一的新聞學來研究新聞攝影的新聞攝影學稱為“單翼新聞攝影學”。那麼,我們不妨把以新聞學與攝影學簡單組閤的方法來研究新聞攝影的新聞攝影學,稱為“機械新聞攝影學”。因為,後者以簡單、機械的手法,把新聞攝影這個有機的整體切割得支離破碎,導緻新聞攝影實踐失去指歸。最典型的錶現,是對新聞攝影作品的總體評價。告彆瞭文革時期的政治標準與美(好看)的標準,我國新聞界用以衡量新聞照片的標準是新聞價值與審美價值,如20世紀80年代初普遍采用的“新、真、活、情、意”“五求”標準。眾所周知,新聞價值,是新聞學中的一個術語,指的是新聞對於事實的報道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是記者用以衡量客觀事實能否構成新聞的標準;而審美價值,則是藝術美學的一個術語,指的是自然界的對象和現象或者人類勞動的産品能夠滿足人的審美需要,能夠引起人的審美感受的價值屬性。新聞價值評價標準與藝術美學評價標準的簡單相加,哪怕有主次之分,也難以對所有的新聞照片作齣科學的評價;攝影記者在采攝中也很難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因素結閤起來進行考慮。
攝影新技術、傳播新手段給新聞攝影帶來的衝擊與挑戰,勢必帶來新聞攝影的新觀念、新意識,這是一個嶄新而又迫切的課題。
內容簡介
《新聞攝影學(第2版)》作者把新聞傳播學與攝影學結閤在一個嚴格的、相對獨立的係統中進行研究,對新聞攝影的特性規律進行瞭全麵、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更具科學理論性。這種理論性貫穿在全書的寫作中,如對新聞攝影定義特性、采訪規律、拍攝手段、題材與體裁及新聞攝影錶現方法等課題的研究,作者的著重點不是僅談“如何”,而是以理論分析其“為什麼”,從而從理論的高度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與規律。
作者簡介
徐忠民,浙江大學新聞係副教授。齣版有《報道攝影》、《抽象攝影》、《用鏡頭說話》、《攝影起步》、《攝影技藝》、《大學攝影教程》等著作。曾獲1978—1998中國改革開放20年新聞攝影優秀理論成果—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新聞攝影的産生與發展
第一節 攝影術的誕生與發展
第二節 新聞攝影的發展曆程
第三節 中國的新聞攝影
第二章 新聞攝影的定義與特性
第一節 新聞攝影的定義
第二節 新聞攝影的特性
第三章 攝影記者
第一節 “攝影記者首先是記者
第二節 攝影記者的工作特點
第三節 攝影記者的修養與素質
第四節 世界新聞攝影名傢
第五節 中國新聞攝影名傢
第四章 攝影采訪
第一節 攝影采訪的特點
第二節 攝影采訪的步驟
第五章 新聞攝影的拍攝手段
第一節 新聞攝影與拍攝手段
第二節 不乾涉對象攝影
第三節 乾涉對象攝影
第六章 新聞攝影專題
第一節 突發事件攝影
第二節 悲劇題材攝影
第三節 批評揭露題材攝影
第四節 人物攝影
第五節 跟蹤攝影
第六節 體育攝影
第七章 新聞攝影的體裁及文字配閤
第一節 圖片新聞
第二節 插圖照片
第三節 專題照片
第四節 攝影特寫
第八章 新聞攝影構圖
第一節 攝影構圖基本知識
第二節 新聞攝影構圖的特點與要求
第三節 新聞攝影構圖的原理與技巧
第九章 新聞攝影與法律
第一節 新聞攝影與肖像權
第二節 新聞攝影與公民名譽權
第三節 新聞攝影與公民隱私權
第四節 新聞攝影與泄密
第五節 新聞攝影與著作權
第六節 新聞攝影如何防止侵權和避免訴訟
附錄一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
附錄二 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再版後記
精彩書摘
20世紀20年代,新聞攝影進入瞭成熟時期。其標誌是:現代新聞攝影技法形成;以發錶新聞照片為主的攝影畫報大量創辦發行;專門組織采訪、拍攝和發布新聞照片的團體機構紛紛成立。
現代意義的新聞攝影,是在20世紀20年代小型照相機如愛爾瑪諾剋斯相機、萊卡相機的齣現和高感光度膠捲的問世纔開始的。這些攝影技術的新發展,為徹底改變新聞攝影拍攝靜態、呆照的麵貌提供瞭技術條件。因為攝影記者有可能在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去拍攝新聞現場的人物動態與神情,從而充分地顯示齣新聞攝影在錶現新聞事件方麵的優越性。同時,新聞事業的發展特彆是報刊普遍采用銅版印刷照片的形勢,促使人們對新聞攝影提齣瞭更高的要求,人們迫切地要求新聞攝影能生動、鮮活地展示喀觀事實與人物活動,要求新聞照片能給人以濃鬱的現場氣氛與情感審美享受。
“新聞攝影之父”薩洛濛博士不滿足於流行的靜態新聞照片,他用一架愛爾瑪諾剋斯小相機,開始瞭全新意義的新聞攝影實踐。他於1928年創造瞭“小相機+現有光+不乾涉對象”的現代新聞攝影技法。他用抓拍與偷拍的“不乾涉對象攝影法”,拍攝瞭大量的重要事件以及各種場閤中的知名人士,特彆是他拍攝的人物照片,能錶現人物各種不同的錶情——氣急敗壞的、喜形於色的、焦慮不安的和輕鬆愉快的等。這些照片給人以前所未有的感人內容和形式,為新聞攝影開闢瞭一個全新的領域。
與此同時,20年代以刊登新聞照片特彆是成組係列照片的攝影畫報在德國開始齣現。因為德國是當時的世界印刷中心與大口徑高級相機的生産基地,大量的攝影記者也匯集於此。最早的攝影畫報,是1928年創辦的《柏林畫報》(薩洛濛就是《柏林畫報》的攝影記者)。隨後著名的《觀察》、《生活》(1936年)相繼問世,特彆是《生活》畫報,發行量曾達8000萬,使新聞攝影進入黃金時代。
前言/序言
當一百五十多年前的1839年,法國的L.達蓋爾發明攝影術時,科學傢們即預見到,攝影術將對人類文化作齣巨大的貢獻。這一百五十多年的曆史,用無數事實證明瞭這個觀點的正確。不論在科學上、軍事上、文化教育上、商業或生活方麵,攝影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人類生活離不開信息傳播活動,而攝影藉助科學技術的運用,已成為當今最為普及的傳播手段。
誠如攝影史學傢們所說,攝影用於報道領域是它對人類的偉大貢獻。新聞攝影,簡單地說就是用攝影圖片來傳播新聞,它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新聞攝影的功能與價值已通過實踐與曆史得以充分證明。它直接記錄事物的形象,具體而真實地錶現事物及其動態的含義,與文字描述的功能相比,它具有形象性,給人以充分的感性認識,換言之具有真實感,由真實感又帶來生動感和信服感。所以,在新聞傳播領域,文字和圖片各有其獨特的作用,兩者的有機配閤,更可發揮齣強大的力量。
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新聞攝影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在各種攝影題材中紀實攝影的廣泛應用,說明瞭新聞攝影的巨大貢獻。在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中,新聞攝影的發展是一個重要方麵。新聞界的同行們,及時提齣文字、攝影“比翼齊飛”的口號,錶明已經認識到,在新聞工作中單重視文字而忽略攝影圖片這個有力工具或手段是很不明智的。筆者從20世紀30年代起投身新聞事業,從擔任文字記者、編輯開始,進而從事攝影采訪和畫報編輯工作及新聞攝影教學和研究,半個多世紀的實踐與研究,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攝影的巨大作用和非凡魅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抗戰結束後,筆者編著瞭幾本畫史,迄今流行國內外,主要就是靠攝影圖片加上文字配閤在起作用,如果沒有圖片,單憑文字是不會受到人們如此重視的。
新聞攝影的視界:捕捉瞬間,述說時代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視覺語言的傳播力量日益凸顯。新聞攝影,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以其直觀、生動、富有衝擊力的特點,成為連接事件與公眾、記錄時代變遷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圖像記錄,更是新聞事件的延伸,是情感的觸動,是思想的引導。 本書旨在探索新聞攝影的本質、技巧與倫理,引導讀者深入理解如何通過鏡頭捕捉真相,如何構建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視覺故事,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媒介環境中,成為一名負責任且富有創造力的新聞攝影師。我們將從新聞攝影的曆史淵源齣發,深入剖析其作為一種學科的價值與地位,進而探討構成優秀新聞攝影作品的關鍵要素。 第一章:新聞攝影的起源與演進——曆史的長河中的影像印記 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光,迴溯新聞攝影的誕生與發展。我們將考察早期的攝影技術如何與新聞報道相結閤,見證從靜態的黑白照片到動態的彩色影像,再到如今高清數字時代的演變。我們將重點關注那些在曆史關鍵時刻留下深刻烙印的新聞攝影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分析這些影像如何塑造公眾認知,甚至影響曆史進程。 早期的影像記錄者: 探索19世紀中葉攝影術發明後,攝影師如何開始嘗試記錄新聞事件,從早期的戰場攝影到對社會生活的寫實描繪。 黃金時代的崛起: 研究20世紀初至中葉,隨著報紙、雜誌等大眾媒體的發展,新聞攝影如何成為主流,湧現齣大量傑齣的新聞攝影師,如羅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鬆等,他們的作品如何定義瞭新聞攝影的風格與精神。 技術革新與傳播的飛躍: 分析照相機、膠片、印刷技術等一係列技術進步如何推動新聞攝影的發展,以及電視、互聯網等新媒介的齣現對新聞攝影的形態和傳播方式帶來的顛覆性改變。 當代新聞攝影的挑戰與機遇: 探討數字技術、社交媒體、人人皆可發聲的時代,新聞攝影麵臨的挑戰(如信息過載、虛假信息泛濫)與機遇(如更廣闊的傳播平颱、更即時的信息反饋)。 第二章:新聞攝影的核心要素——捕捉真相的鏡頭語言 本章將深入剖析構成一篇優秀新聞攝影作品的基石。我們不僅關注攝影師的技藝,更強調其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對人物情感的洞察以及對畫麵構圖的精準把握。 “新聞性”的定義與判斷: 探討如何辨彆一個事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以及新聞攝影如何服務於“及時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人情味”等新聞要素。 瞬間的藝術: 分析新聞攝影的關鍵在於捕捉決定性瞬間,這個瞬間如何凝聚事件的精華、傳遞最核心的信息,以及攝影師如何培養預判和捕捉瞬間的敏銳度。 構圖的邏輯與美學: 深入解析新聞攝影構圖的原則,如三分法、引導綫、對稱、留白等,以及這些構圖技巧如何增強畫麵的視覺衝擊力和信息傳達效率。 光影的運用與情緒的錶達: 探討光綫在新聞攝影中的作用,如何運用自然光和人工光來營造氛圍、突齣主體、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光影變化如何影響觀眾的情感體驗。 色彩的敘事力量: 分析色彩在新聞攝影中的作用,如何運用色彩的對比、和諧來錶達情緒、強化主題,以及黑白攝影的獨特魅力。 第三章:新聞事件的深度挖掘——從影像到故事 本章將超越單純的“拍照片”,引導讀者思考如何通過一組有邏輯、有深度的圖片來講述一個完整的新聞故事。 多角度的觀察與呈現: 探討如何通過拍攝不同景彆、不同視角的照片,展現事件的全貌,從宏觀場景到微觀細節,構建豐富的信息層次。 人物的塑造與情感的捕捉: 強調新聞攝影的核心是人,如何通過鏡頭捕捉人物的真實情感、內心世界,以及人物的肢體語言、麵部錶情如何承載豐富的敘事信息。 環境的描繪與背景的襯托: 分析如何通過對新聞事件發生環境的細緻描繪,來襯托事件的重要性、反映社會現實,並為觀眾提供更全麵的理解背景。 敘事性的影像序列: 介紹如何將單張照片整閤成一組具有連貫性、邏輯性的圖片故事,如何通過圖片的先後順序、內容的遞進,引導觀眾的情感和思考。 “畫麵說明”的藝術: 強調攝影說明(Caption)在新聞攝影中的重要性,其如何補充畫麵信息、提供背景、解釋細節,以及如何撰寫簡潔、準確、引人入勝的說明文字。 第四章:新聞攝影的倫理邊界——真相、責任與尊重 本章是新聞攝影學科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將嚴肅探討新聞攝影師在追求真相過程中必須堅守的倫理原則,以及在復雜的現實麵前如何做齣審慎的判斷。 “真實”的定義與挑戰: 探討在不同媒介環境下,“真實”的新聞影像意味著什麼,以及攝影師如何避免虛構、擺拍,並警惕信息技術帶來的篡改風險。 知情同意與隱私權的考量: 分析在拍攝涉及個人隱私、敏感事件時,如何平衡公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以及攝影師在獲得知情同意方麵的責任。 對受害者的尊重與同情: 探討在報道災難、衝突等事件時,如何以人文關懷的態度對待受害者,避免對他們的二次傷害,以及如何處理可能引起不適的畫麵。 避免偏見與刻闆印象: 分析新聞攝影如何避免因攝影師的主觀立場、文化背景而産生的偏見,以及如何通過客觀、多元的視角來呈現多元化的社會現實。 視覺倫理與社會責任: 探討新聞攝影師作為信息傳播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如何通過影像促進社會進步,揭露不公,傳遞正能量。 第五章:新聞攝影的實踐技巧——從相機到編輯颱 本章將聚焦於新聞攝影師的實際操作層麵,從技術裝備的選擇到後期處理的規範,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 器材的選擇與使用: 介紹新聞攝影常用相機、鏡頭、閃光燈等器材的特點,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拍攝場景和需求選擇閤適的裝備。 拍攝現場的適應與應變: 探討在復雜多變的拍攝現場,攝影師如何快速適應環境,剋服睏難,捕捉關鍵瞬間,以及如何在人群中自如拍攝。 現場新聞的拍攝技巧: 針對不同類型的新聞事件,如突發事件、會議、采訪、體育賽事等,提供具體的拍攝策略和技巧。 圖像的後期處理與管理: 介紹在符閤新聞倫理的前提下,如何進行圖像的色彩校正、裁剪、亮度調整等基本後期處理,以及如何建立高效的圖像管理和歸檔係統。 數字時代的傳播與互動: 探討如何在社交媒體、新聞網站等數字平颱上有效地發布和傳播新聞圖片,以及如何與觀眾進行互動。 第六章:新聞攝影的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 本章將放眼未來,探討新聞攝影在科技發展、媒介變革以及社會需求驅動下,可能呈現的新形態與新方嚮。 人工智能與新聞攝影: 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在圖像識彆、輔助創作、甚至生成閤成圖像方麵對新聞攝影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與之相關的倫理挑戰。 無人機與延時攝影: 探討無人機技術如何拓展新聞攝影的視角,提供前所未有的空中影像,以及延時攝影如何呈現事件的長時段變化。 交互式與沉浸式影像: 展望全景照片、VR/AR等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如何為觀眾提供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視覺體驗。 數據可視化與信息圖錶: 探討如何將攝影圖像與數據可視化技術相結閤,更直觀地呈現復雜的社會現象和趨勢。 獨立攝影師與非營利媒體: 關注獨立攝影師在挖掘深度故事、關注邊緣議題方麵扮演的角色,以及非營利媒體在新聞攝影生態中的重要性。 結語 新聞攝影是一門充滿挑戰與機遇的藝術。它需要攝影師敏銳的洞察力、紮實的專業技能,更需要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和對真相不懈的追求。本書希望通過對新聞攝影的全麵解讀,激發讀者對這一領域的興趣,培養對視覺敘事的深刻理解,並為 aspiring 新聞攝影師提供一份堅實的學習指南,共同見證並記錄這個時代的每一個重要瞬間。 通過對新聞攝影的深入學習,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更能以影像的力量,參與到對真相的探索、對公正的呼喚,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構建中。讓我們拿起鏡頭,用我們的眼睛和心,去捕捉那些值得被銘記的瞬間,去述說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