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建國以來規模最大、門類最全的教育科學精品教材譯叢。
作為教育管理的導論性著作,《教育管理:基於問題的方法》嚮讀者展示瞭教育管理領域當前變革的各個方麵及其思考,展示瞭學校管理者每天都會麵臨的一係列復雜的管理問題和挑戰,如學校和社會的日益多樣性、教育改革和技術發展對學習環境的影響等。該書不僅繼承瞭教育管理研究的社會科學的、研究性的和經驗性的傳統,還仔細考察瞭道德的、種族的、行為的意義以及批判性思維、最佳的實踐和實地情境。該書運用瞭問題解決的方法,為讀者提供瞭分析並應用知識於真實情境的機會。
《教育管理:基於問題的方法》為實際的學校組織提供瞭非常豐富的理論,包含瞭反映當前急迫的教育問題的真實例子,為學生提供瞭反思、發展技能及理論聯係實際的機會。
《教育管理:基於問題的方法》輯選瞭眾多學者、研究者和實踐者針對教育管理實踐性問題的反思性論文。
每一章都有對開發教育管理産生影響的基本理論、研究和實踐。
第六章 展示瞭診斷性清單,以讓讀者有機會辨彆自己的領導風格,並分析自己在實踐中是如何錶現這些領導風格的。
第十三章 展示瞭四個獨特的、真實的基於問題的學習項目。
內容簡介
作為教育管理的導論性著作,《教育管理:基於問題的方法》嚮讀者展示瞭教育管理領域當前變革的各個方麵及其思考,展示瞭學校管理者每天都會麵臨著的一係列復雜的管理問題和挑戰,如學校和社會的日益多樣性、教育改革和技術發展對學習環境的影響等。該書不僅繼承瞭教育管理研究的社會科學的、研究性和經驗性的傳統,還仔細考察瞭道德的、種族的、行為的意義以及批判性思維、最佳的實踐和實地情境的機會。該書運用瞭問題解決的方法,嚮讀者提供瞭分析並應用知識於真實情境的機會。
《教育管理:基於問題的方法》
為實際的學校組織提供瞭非常豐富的理論。
包含有反映當前爭迫的教育問題的真實例子,嚮學生提供瞭進行反思、發展技能及理論聯係實際的機會。
輯選瞭眾多學者、研究者和實踐者對教育管理實踐性問題的反思性論文。
每一章有為開發教育管理産生影響的基本理論、研究和實踐。
第六章展示瞭診斷性清單,以讓讀者有機會辯彆自己的領導風格,並分析自己在實踐中是如何錶現這些領導風格的。
第十三章展示瞭4個獨特的、真實的基於問題的學習項目。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管理理論和領導責任/1
引子:弗萊姆·斯瑙匹斯學區的領導差異/1
一、管理的過程和知識/4
二、元敘事/5
(一)科學方法/8
(二)過渡的:現實主義、主觀主義、自然主義、結構主義/9
(三)批判理論:價值觀、倫理和控製/11
(四)性彆與種族/12
(五)後現代主義、廣域領域和超越/14
三、管理綱要/17
四、道德問題/20
五、教育管理的知識基礎/22
六、結論/26
檔案袋物品/28
推薦閱讀文獻/28
第二章 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情境和視角/29
引子:斯剋裏夫納中學——理解工作情境/29
一、聯邦和州的角色/31
二、廣泛而又復雜的背景/32
三、教育的起源/33
(一)土地贈與/37
(二)救濟/37
(三)國防/37
(四)平等的教育機會/38
(五)世界水平的經濟競爭能力——從1980年至今/40
四、確立國傢目標/43
五、20世紀90年代以來/46
六、對新的教育需求做齣迴應/48
七、州的作用與迴應/49
八、21世紀的挑戰/54
九、結論/56
檔案袋物品/58
推薦閱讀文獻/58
第三章 學校改革/60
引子:布魯洛剋學校改革/60
、改革模式與21世紀/61
二、學校改革的評價/65
(一)發現新的方嚮/67
(二)支持改革事業/69
(三)變化世界中的共同主題/69
三、所需要的改革/72
(一)創新性計劃/72
(二)其他革新模式及其優點/77
四、運用技術廠81
五、領導能力的挑戰/85
六、結論/86
檔案袋物品/87
推薦閱讀文獻/88
第四章 文化多元與社區關係/90
引子:費爾黑文市的文化衝突/90
一、學校中的多元化/92
(一)社會經濟地位和社會階層/92
(二)美國人口統計/93
(三)關於我們所使用的語言/95
二、種族分類:名字意味著什麼?/95
(一)文化同一性/96
(二)文化的過渡/99
三、偏見和歧視/100
四、學校中的歧視/102
五、競爭的觀點:解決種族、階層和性彆問題的理論、模式和方法/103
(一)文化缺失法/103
(二)單一群體研究法/106
(三)多元文化教育法/106
(四)社會公正教育方法/107
六,種族歧視、隔離和融閤/110
(一)磁石學校/110
(二)美國學校的語言多樣性:教育計劃選擇/111
七、建立學校、傢庭與社區的夥伴關係/115
八、聯係學校和社區組織/119
九、結論/121
檔案袋物品/121
推薦閱讀文獻/121
第五章 學區的組織結構與領導/123
引子:挑戰奧費利亞高中的舊行為/123
一、地方的角色/124
二、地方學區/125
三、學校董事會/127
四、學區教育局長/130
五、中心辦公室的運作/133
六、學校管理者/138
(一)校長:教學領導者抑或學校管理者/141
(二)典型的一天/144
七、結論/147
檔案袋物品/148
推薦閱讀文獻/149
附錄5.A聯閤的AASA-NSBA教育局局長準則/149
第六章 成功的學校領導/151
引子:辦學水平不斷下降的阿特拉斯·施拉格高中/151
一、評估領導的特徵/153
二、領導範式:不斷增長的知識基礎/154
三、領導的工具分析/156
(一)麥剋格裏格的X和Y理論/156
(二)俄亥俄州的研究/158
(三)新的管理模式/160
(四)情境型和應變型的領導/162
(五)密歇根大學的研究/169
四、新近的領導理論/172
(一)追求卓越/173
(二)高效率人士的7種習慣/174
(三)學習型組織/176
(四)新領導科學/176
(五)全麵質量管理/178
(六)校本管理/179
(七)文化領導/180
(八)轉換型領導/182
五、反思型實踐者/183
六、領導的品質或領導技能/186
七、結論/187
檔案袋物品/189
推薦閱讀文獻/190
附錄6.A框6.1得分說明x-Y量錶/190
附錄6.B框6.4得分說明領導行為測量/191
附錄6.c框6.5得分說明偏愛管理風格測量/192
附錄6.D有效的學校領導的21個組閤領域/194
第七章 領導的道德與倫理嚮度/196
引子:庫亞馬剋高中對價值衝突的處理/196
一、領導的目的/196
(一)成為真正的人/197
(二)文化的角色/198
(三)澄清和解決價值衝突/199
(四)真實的自我/202
二、創造共同體/204
建立一所倫理型學校/204
三、以倫理為基礎的領導/206
(一)轉換型領導/206
(二)公僕型領導/207
(三)以原則為中心的領導/207
(四)服務/208
四、倫理行為的基礎:良好行為的標準/209
……
第八章 課程計劃的開發、實施與評價
第九章 學生人事服務
第十章 人力資源管理
第十一章 學校與法律
第十二章 資源分配與管理
第十三章 基於問題的學習項目
精彩書摘
據學區官員說,去年春季,櫟樹高中注冊入學的學生,很多是居住在麥薩·格蘭德地區,其中東南亞人占29.7%,拉丁美洲人占27.3%,非洲裔美國人占26.39/5,白人占13.3%,亞洲其他人種占1.5%,其他占1.9%,其中非裔美國人中有270人來自索馬裏。據東非青年研究中心主任加瑪說,在學校裏,索馬裏學生孤僻獨處,不和外人交往。相對來說,索馬裏人在美國人眼裏是陌生的,很難找到自己的文化歸宿點。在學校裏,索馬裏人形成明顯的一組群體。他們中大多數是穆斯林。婦女和女孩多帶麵紗,係圍巾遮住自己的頭發。但是加瑪認為,這種不同隻是錶麵的,真正的分歧是深層次的。
在索馬裏,婦女很少齣去工作或駕駛汽車,男人也不讓婦女做這種事。伊斯蘭教法律禁止喝酒、吸毒和婚前發生性行為,強奸將受到嚴重懲罰。索馬裏人不能同與自己沒有關係的異性有肌膚之親。他們對食物的規定也是相當嚴格的,例如,他們不食豬肉。作為穆斯林他們每天要祈禱好幾次。
這些文化的不同使其他同學認為索馬裏人是不友好、不閤群的,許多人曾經冒犯過他們的禁忌。許多索馬裏傢長嚮校方領導抱怨:一些學生故意觸碰索馬裏女孩並以引起這些女孩的憤怒為樂。其他種族的男孩試圖跟索馬裏女孩接近說話。對於此事,加瑪先生評論說:“這種事情絕對不允許發生。”
對於校方人員、警察和外圍群體而言,由於語言和風俗習慣的不同,交流也形成瞭障礙,從而也會引發其他一些問題。
加瑪認為:由於索馬裏孩子在學校裏經常遭受挑釁,引起所有部落的傢長感到極度痛苦和不安。他們認為索馬裏人本來就是一個遭受內戰摧殘的民族,本希望在這裏找到和平。
校長助理巴拉斯認為美國公眾不習慣將移民和難民區分開,他斷言:索馬裏人到達美國的形式決定著他們在美國將受到的待遇。
去年,索馬裏學生傢長嚮為櫟樹高中提供生源的約林斯初中(RawlinsMiddleSch001)抱怨,希望校方采取措施禁止對索馬裏學生的誹謗和侮辱。校方並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因此,多次召開有索馬裏社區成員、校方人員、費爾黑文市警方、其他種族的學生傢長和其他對此事感興趣的黨派團體參加的會議。加瑪說:“對此已采取瞭措施,但效果不夠理想,索馬裏學生和傢長對校方非常失望。”
這些傢長認為警方也沒有阻止這種事件的發生。一位費爾黑文市青年服務隊的警官說:“索馬裏傢長認為警察隻是在阻止索馬裏人的孩子。其實,這些孩子告訴他們傢長的隻是一麵之詞。”
自從上次騷亂之後,各種團體組織,如費爾黑文大學的“學生城市青年團”嚮櫟樹高中和索馬裏社區提供瞭幫助。但是,人們知道騷亂還會發生。加瑪說:“這次騷亂隻是暫時結束,也許下周或明年騷亂還會齣現。”
前言/序言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中的許多人常常為教育科學教材的陳舊落後而痛心疾首;作為教育學人,我們中的許多人也常常對經濟學、社會學等顯學學科教材建設的突飛猛進而稱羨不已。
於是,我們坐臥不安,我們摩拳擦掌,我們立誌超越,我們走到瞭一起。經過幾年的努力,涵蓋當代高等學校教育學專業的全部主乾課程的大型海外教材《教育科學精品教材譯叢》呈現在讀者麵前。
許多年來,我國高等師範教育和高等學校教育學專業課程改革的步伐極為緩慢,師範教育的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這三門課程多年不變,教育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的選擇空間相當狹小。可以說,改變高等師範教育課程和高等學校教育學課程的落後狀況,是《譯叢》的最為基本的宗旨。
另一方麵,隨著教育事業改革的深化,教育實踐中産生的問題日益復雜,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極為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和能力。《譯叢》追求的另一宗旨正是通過奉獻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科學知識體係,促進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的深化。
在過去的幾年中,高等學校課程改革已經取得相當明顯的成效。深化課程改革的一種重要途徑是引進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傢的高校教材,藉此提高教育質量和增進學生的學習能力。《譯叢》的宗旨和思路與我國高校教材改革的這種方嚮是一緻的,而且是高校教材改革過程的組成部分。
促進學術交流,是《譯叢》嚮往的又一宗旨。學術溝通的障礙,錶徵是交際語言,而深層原因則是學術語言與學術規範。
教育管理:基於問題的方法 教育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領域,其復雜性與挑戰性日益凸顯。在快速變化的社會背景下,教育管理者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需要應對層齣不窮的問題。從課程改革到師資建設,從校園文化到學生發展,再到技術融閤與資源分配,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潛藏著棘手的難題。傳統的、基於理論灌輸式的管理模式,往往顯得捉襟見肘,難以有效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更加貼近實踐、注重實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應運而生——即“基於問題的方法”。 本書《教育管理:基於問題的方法》並非直接羅列枯燥的理論公式或抽象的政策條文,而是將教育管理的實踐場所作為起點,將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真實睏境與挑戰視為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核心。它旨在打破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壁壘,幫助教育管理者掌握一套係統性的思維框架與工具,以積極、主動、創新的姿態去診斷、分析、評估並最終解決教育管理中的各類問題。 一、 深刻理解“問題”在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本書認為,問題並非教育管理的“意外”或“障礙”,而是其內在的驅動力與學習的機會。每一個問題,無論是微小的教學調整,還是宏觀的學校發展瓶頸,都蘊含著改進和提升的空間。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需要具備識彆問題的敏銳度,以及將問題視為學習契機的積極心態。 問題的種類與層次: 管理者需要理解問題並非單一類型。它們可能源自課程設置的不閤理、學生行為偏差的普遍化、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均衡、傢校溝通的障礙、技術應用的滯後,甚至是教育公平性的挑戰。這些問題又可以從不同層麵進行分析,例如,短期可見的執行層麵問題,中長期發展策略層麵的問題,以及深層次的教育理念與價值觀層麵的問題。 問題的根源診斷: 僅僅發現問題是不夠的,關鍵在於深入探究問題的根源。本書將引導讀者運用多種診斷工具和分析模型,例如魚骨圖(Ishikawa Diagram)、SWOT分析、帕纍托分析(Pareto Analysis)等,來係統地剖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是製度性因素?是人為因素?是資源限製?還是外部環境變化?準確的根源診斷是製定有效解決方案的前提。 “問題導嚮”的思維轉變: 告彆被動應付,采取主動解決。基於問題的方法要求管理者從“發現瞭問題該怎麼辦”的被動模式,轉變為“我們能通過解決這個問題獲得什麼提升”的主動模式。這種思維轉變是實現教育管理持續改進的關鍵。 二、 構建係統性的問題解決框架 本書將為教育管理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步驟的問題解決框架,幫助他們係統地應對挑戰。 問題的界定與錶述: 準確地界定和清晰地錶述問題至關重要。一個模糊或被誤讀的問題,必然導緻無效的解決方案。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將抽象的睏擾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問題陳述,明確問題的邊界、影響範圍以及期望達成的狀態。 信息收集與分析: 在界定問題後,需要進行全麵的信息收集。這可能涉及數據分析、問捲調查、訪談、案例研究,以及文獻迴顧等。本書將強調如何批判性地評估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並運用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從海量信息中提煉齣解決問題的關鍵綫索。 解決方案的生成與評估: 麵對同一問題,往往存在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本書將介紹創造性思維技術,如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等,鼓勵管理者從多元角度齣發,産生創新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將強調對備選方案進行係統性評估,考量其可行性、有效性、成本效益、風險以及對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影響。 方案的實施與監測: 製定齣再好的方案,若不能有效實施,則隻是紙上談兵。本書將深入探討方案實施的策略,包括資源調配、人員溝通、風險管理、時間規劃等方麵。更重要的是,將強調建立有效的監測與評估機製,及時跟蹤方案執行情況,並根據實際反饋進行調整與優化。 經驗總結與知識轉化: 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寶貴的學習經驗。本書將引導管理者如何對整個問題解決過程進行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並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可復製的知識與最佳實踐,為未來應對類似問題提供藉鑒。 三、 聚焦教育管理的關鍵領域應用 本書的應用並非泛泛而談,而是將“基於問題的方法”具體應用於教育管理中的核心領域,使其更具操作性和指導性。 課程與教學的優化: 如何設計更具吸引力、更貼近學生需求的課程?如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如何應對技術發展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衝擊?本書將引導管理者運用問題導嚮的思路,分析當前課程與教學的短闆,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係。 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 如何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如何為教師提供有效的專業發展機會?如何建立積極的教師協作文化?麵對教師的職業倦怠、能力發展瓶頸等問題,本書將提供分析和解決的思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 學生發展與成長的支持: 如何全麵關注學生的學業、品德、心理健康與生涯規劃?如何構建更加包容和支持性的校園環境,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麵發展?本書將引導管理者審視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並設計更具人文關懷和科學性的支持策略。 學校治理與領導力: 如何建立高效的學校管理體係?如何提升學校的決策能力和執行力?如何構建積極的傢校社協同育人網絡?麵對日益復雜的學校治理需求,本書將幫助管理者理解和運用基於問題的方法,提升學校的整體運營效率與影響力。 教育技術與信息化: 如何有效地將教育技術融入教學與管理,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率?如何解決技術應用的資源、培訓、倫理等問題?本書將指導管理者如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嚮,審慎而有效地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 教育公平與質量保障: 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促進教育公平?如何建立有效的教育質量監測與保障體係,確保教育的普惠性與高質量?本書將引導管理者思考並解決這些長期而艱巨的挑戰。 四、 培養麵嚮未來的教育管理者 《教育管理:基於問題的方法》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一批能夠適應時代發展、具備創新精神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未來教育管理者。 批判性思維與反思能力: 鼓勵管理者不盲從,善於質疑,能夠獨立思考,並對自己的決策與行為進行深刻反思。 協作與溝通能力: 教育管理並非孤軍奮戰,而需要與教師、學生、傢長、社區等多方有效協作和溝通。本書將強調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如何建立共識、凝聚力量。 創新與應變能力: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管理者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預見趨勢,並勇於嘗試新的方法和策略,應對未知的挑戰。 終身學習的理念: 教育管理領域日新月異,管理者需要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 本書並非一套僵化的操作手冊,而是一種開放式的思維模式與解決問題的路徑。它鼓勵管理者在實踐中探索、在反思中成長。通過掌握“基於問題的方法”,教育管理者將能夠更加自信、從容地應對挑戰,不斷推動教育事業嚮前發展,最終實現教育的更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