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

新史学·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国钦,袁征 著
图书标签:
  • 岭南大学
  • 历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广东
  • 大学史
  • 学术研究
  • 文化
  • 社会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600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92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提起教会学校,我们首先会想到它们的宗教性。然后就是它们安静的学校环境、良好的教学设施和高质量的英文教育等等。教会学校的这些优势吸引了许多中国学生。不少政界要人和社会名流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教会学校读书。教会高等院校不仅对中国现代高校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引导与示范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进一步影响中国教育甚至社会的各个层面。 为更全面了解教会高校,特别是岭南大学的发展历程,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当年的报纸到教会高校的档案,从教职员工之间往来的书信到学校毕业生的回忆,从研究专著到各类相关的论文等等。随着这些资料,我们一步步走近岭南大学。

内容简介

  跟英语不同,在中文里,“侵略”是一个明确的贬义词。近百年来,中国人不断听到“文化侵略”的呼喊。但是,站在镜子前,我们看到,自己的发型、眼镜、衣服和鞋子都是西式的:我们从头到脚都是从外国学来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生气?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满洲国”,学校里的“国语”课程教的是日语。这令人愤怒,因为这是日本军队用刺刀和机枪逼的。于是,我们看到一条界线:用暴力强迫的是侵略,而自由的选择,不管是文化还是经济,都不是侵略。

作者简介

  陈国钦,惠州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讲师,200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史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专攻广东教会教育史,发表过《厦葛医科大学与中国近代西医教育的发端》和《20世纪20年代广东教会高等教育的课程中国化》等论文。

目录

前言 走近岭南大学
第一章 创校(1888-1918年)
第一节 哈巴牧师的建校之梦
第二节 尝试
第三节 录取大学生
第二章 终于成为大学(1918-1922年)
第一节 从中学到大学
第二节 形成特色
第三节 开风气之先
第三章 冲击与转变(1922-1927年)
第一节 预兆
第二节 挑战与应答
第三节 变革与发展
第四章 光荣岁月(1927-1937年)
第一节 钟荣光其人
第二节 联合与学科扩建
第三节 重新定位
第五章 战争年代(1937-1948年)
第一节 战争的冲击
第二节 几度迁移
第三节 再现康乐
第六章 最后的努力(1948-1952年)
第一节 重建
第二节 新政府
第三节 从朝鲜战争到院系调整
第七章 延续
参考文献
附:1939年岭南大学组织系统图
岭南大学历届毕业生一览表(一)
岭南大学历届毕业生一览表(二)
后记

精彩书摘

  1总序
  读者看到“新史学”三字,也许会联想到20世纪初梁启超发动的那场史学革命。其实我们并没有梁启超那样的雄心,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也和他那时大不相同了。
  ……
《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载风云录》 一、 时代的洪流与岭南的崛起(1900-1920年代) 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岭南大学的诞生,既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岭南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1900年,为了响应孙中山先生“教育救国”的号召,美国归正教会的传教士们在广州创立了“格致书院”,这便是岭南大学的源头。书院的成立,肩负着传播新思想、新知识,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的精英的使命。 初创时期的格致书院,规模虽小,但其教育理念却颇具前瞻性。它打破了传统中国教育的藩篱,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注重科学、医学、工程等实用学科的培养。同时,书院也并未忽视人文与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批判性思维。传教士们不仅是传道者,更是教育家,他们以身作则,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办学道路。 1903年,“格致书院”并入“通善医校”和“怀礼书院”,正式定名为“岭南学堂”。“岭南”之名,不仅地域性的标记,更寄寓着学堂“岭表之南,教泽广布”的美好愿景。这一时期,岭南学堂逐步发展壮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其中包括不少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校园内,西式的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院落,充满了勃勃生机。 “岭南学堂”的建立,标志着它开始成为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在学科设置上,学校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开设了理科、文科、医科等多个专业。特别是医科,在当时中国医疗资源匮乏的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聘请了许多学识渊博的教师,他们当中既有海外归来的学者,也有中国本土的精英。校园生活也日益丰富,社团活动、体育竞赛、学术讲座等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年代,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岭南学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25年,它正式改制为“岭南大学”,成为一所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校名中的“大学”二字,预示着其教育层次的提升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这一时期,岭南大学的声誉日益卓著,被誉为“北有燕京,南有岭南”,成为南方地区最负盛名的学府之一。 岭南大学的崛起,离不开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学校在医学、农学、经济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不仅在中国国内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也为岭南大学赢得了国际声誉。校园内的图书馆、实验室、医院等设施不断完善,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岭南大学的建立,不仅为岭南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更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动荡年代的坚守与发展(1930-194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抗日战争的爆发,给原本平静的校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在民族危难之际,岭南大学的师生们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坚守在教育岗位上。 1938年,为了躲避战火,岭南大学不得不举校西迁,辗转多地。从广州到香港,再到内地,师生们历经艰辛,却从未放弃办学。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他们克服了物质的匮乏、师资的流失、经费的短缺等种种困难,努力维持着学校的正常运转。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生死的考验,每一次重建,都凝聚着师生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迁徙的过程中,岭南大学的师生们并没有停止学术的脚步。他们积极组织学术研究,翻译外文著作,创办学术刊物,为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学术的光芒显得尤为珍贵。许多老师为了不中断学生的学业,甘愿承受巨大的压力,尽力提供优质的教学。 1941年,香港沦陷,岭南大学不得不再次迁往内地,与中山大学合并,在粤北坪石办学。这一段艰难的岁月,虽然条件艰苦,但师生们却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努力恢复教学秩序。许多师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主义精神。 在坪石办学的日子里,岭南大学的师生们并没有忘记培养下一代人才的使命。他们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在艰难的环境下,许多教授更是身兼数职,既要讲课,又要指导学生做实验,还要参与学校的管理。他们的付出,为日后岭南大学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胜利后,岭南大学返回广州,开始了艰难的复校工作。虽然校园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但师生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重建家园的行列中。他们修复校舍,购置教学设备,重新组建师资队伍。在复校的过程中,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再次证明了岭南大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40年代末,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在这一时期,岭南大学的政治空气也逐渐变得复杂。一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运动,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学校在维护教学秩序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些政治因素的挑战。然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岭南大学始终坚守着教育的初心,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三、 历史的转折与薪火的传承(1950年代及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岭南大学被撤销,其医学、农学等学科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其余学科则调整至其他高校。这一决定,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新的开始。 虽然岭南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不复存在,但其精神和学术遗产却并未因此湮灭。那些曾经在岭南大学学习、工作过的师生们,将岭南大学的优良传统带到了新的岗位上。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继续发光发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许多岭南大学的校友,在医学、农业、教育、经济等领域成为杰出的专家和领袖人物。他们继承了岭南大学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作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对于许多岭南大学的师生而言,母校的消失无疑是一段沉痛的记忆。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也理解并接受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将对母校的怀念,转化为继续奋斗的动力,努力在新的环境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虽然“岭南大学”这个名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其精神内核却以另一种方式得以传承。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岭南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联系,他们会组织聚会,回忆往昔,分享彼此的近况。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对母校的怀念,更是对一种共同价值观的坚守。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香港和内地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岭南大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一些人开始呼吁,希望能够恢复岭南大学的品牌,或者以某种形式延续其精神。 2003年,在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祖国的背景下,香港岭南大学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契机。虽然其与历史上的岭南大学并非直接的继承关系,但“岭南”之名,以及其倡导的博雅教育理念,都与旧岭南大学有着精神上的呼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人们重新关注和理解岭南大学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四、 历史的印记与未来的回响 “新史学·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这本书,正是对这一段辉煌而又充满挑战的历史的深情回顾。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一所大学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一代知识分子奋斗历程的史诗。 本书的每一页,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也记录着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抉择。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一批批有识之士如何肩负起教育救国的重任,如何用智慧和汗水,为中国的未来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瞬逝的辉煌”并非是对历史的否定,而是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辉煌总是短暂的,但它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岭南大学六十四年的办学历史,虽然在时间的洪流中显得“瞬逝”,但它所孕育的学术精神、人文情怀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却如同不灭的星火,永远闪耀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和呈现了岭南大学的发展脉络,更在于它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历史的传承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社会的责任,永远是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阅读这本书,如同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它让我们在追溯过往的同时,更能汲取前行的力量。岭南大学的故事,是无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奋斗史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上不懈努力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教育的光芒也从未熄灭;即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精神,也将永远被铭记。 “瞬逝的辉煌”之后,是更长远的传承与发展。岭南大学的精神,或以其他形式,继续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各自的领域里,书写属于他们的“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它不像传统编年史那样刻板僵硬,反而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主题的转换犹如乐章的起承转合,引人入胜。资料的引用和考证做得极为扎实,但绝不枯燥,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大量的史实巧妙地编织进了流畅的故事情节中。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某些关键历史节点的阐释角度相当新颖,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读框架,挑战了我原有的认知。这让我意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无数个被遗忘的角落和被忽视的细节共同构筑起来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镜头”,非常值得推敲。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书卷展开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画卷,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简直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些风云变幻的岁月。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工匠雕琢一般,将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群像勾勒得栩栩如生。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坚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精神。尤其是对于那些思想碰撞的场景的描绘,那种激烈的交锋和思想的火花,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一场场深刻的辩论。书里对社会变革的观察,也让人深思,那些看似遥远的往事,其实与我们今天的处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深度反思和哲学探讨,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

评分

这部作品无疑是思想的盛宴,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促使读者主动思考。行文风格中透露着一种成熟的、略带沧桑感的智慧,如同老者在壁炉边讲述往事,语调平和,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洞察力。它不仅是对过去某个机构或时代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巨大社会转型时的集体焦虑、理想的破灭与重建的过程。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与书中的人物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光荣与遗憾。最终,你会感觉到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明白每一个短暂的“辉煌”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挣扎,值得被铭记和珍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展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知识精英的内心世界与挣扎。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巧妙,时而舒缓如歌,娓娓道来个体命运的沉浮;时而又陡然加快,如同被卷入巨大的时代漩涡,让人喘不过气来。文字的张力很强,那种隐忍的、克制的抒情,比直接的呐喊更有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人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悲悯的理解。没有人是绝对的符号,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和光辉。这种对“人”本身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史料堆砌,而拥有了文学的温度和深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的层次,像是在剥开一个多棱镜,看到不同的侧面和光泽。

评分

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书抱有审慎的态度,担心会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即便是描述那些相对沉闷的制度变迁和学术争论,也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时代的变迁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塑造和影响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轨迹。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环境和氛围,仿佛能闻到旧式印刷品的油墨香,听到旧式课堂里的朗朗书声。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一本介绍岭南大学历史的书,等了很久才打折,书脊的下端破了,只好自己粘了。

评分

导师是专于学术的人,很喜欢他写的书

评分

你们套路玩的真深,想让我冲会员就直说啊,冲会员就可以领优惠券,不冲就不行,你们赢了,卸载京东,必须的。

评分

新史学系列很不错。此书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教会学校是如何在49后被肢解、破坏的。谁是文化刽子手,我们都知道的。

评分

老买了,价格公道,送货快。

评分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为何那个时代能够产生这么多的大师,能够培养这么多的人才,而当时的历史条件,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好。

评分

新史学系列很不错。此书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教会学校是如何在49后被肢解、破坏的。谁是文化刽子手,我们都知道的。

评分

一直以来岭南大学这个名字是出现于老师的口中,这是一个辉煌的学校,也沉于了历史,消失于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调整,但是它所存在而遗留的以及它的辉煌,历史会铭记。

评分

导师是专于学术的人,很喜欢他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