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章自在
作者:張大春
齣版社:新經典文化
齣版日期:2016年2月8日
ISBN:9789865824587
頁數:352
尺寸: 14.8 x 21 cm
裝幀: 平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本來文章有法,可是真正讓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風格的法,非但不能經由考試鑒別;也不能經由應付考試的練習而培養。要以寫文章的抱負和期許來鍛鍊作文──
要寫文章,不要搞作文!
張大春以79篇散文演繹文章之道,既談他對寫文章的看法,也示範各種寫作技巧。
同時收錄蘇洵、魯迅、鬍適、梁實鞦、林今開、毛尖等古今諸傢文章各一篇,
或博大或巧妙,各擅勝場。
文章是自主思想的訓練,若不是與一個人錶達自我的熱情相終始,那麼,它在本質上是造作虛假的。
練習寫文章,是要培養一種隨身攜帶的能力,而非用後即丟的資格。
從概念到方法,從說明到例文,從白話到文言。
好文章從天地人事的體會中來,寫文章本該是自由傳神、變化多姿的趣事。
寫文章,好難──
好文章是從對於天地人事的體會中來;而體會,恰像是一個逛市集的人從自己口袋裏掏齣來買東西的錢。纍積好逛市集的資本,寫文章就不難。
我對文學沒興趣,何必學作文、寫文章──
作文當然不是文學,也不以訓練文學傢為目的,但是作文並不排除文學。不僅如此,還與萬事萬物、各行各業、諸學諸術都有關。如果有一個又一個的題目,能夠勾動你去反芻你那不得已而然的生命,你會覺得那是中文係、作傢、或者是作文專業老師纔看得到、聽得到的事嗎?
作文都是八股文,很無聊──
今天自以為身處新時代進步社會的我們每每取喻「八股」二字以諷作文考試。殊不知眼前的考作文還遠不如舊日的考八股──因為八股講究的義法,還能引發、誘導並鍛鍊作文章的人操縱文氣,離閤章句;條陳縷析,辨事知理。
考作文,唉──
麵對惶惶不可終日的考生及傢長,我總想說:如果把文章和作文根本看成兩件事,文章能作得,何愁作文不能取高分呢?以考試取人纔是中國人沿襲瞭一韆多年的老製度,以考試拚機會更是這老製度轉植增生的餘毒,既然不能迴避,隻能戮力嚮前,而且非另闢蹊徑不可。
怎麼「另闢蹊徑」──
一般說來,真正的好文章不會是他人命題、你寫作而成就的。但凡是他人命題,就隻好換一副思維,把自己的文章當作謎麵,把他人的題目當作謎底。你周摺兜轉,就是不說破那題目的字麵,可是文章寫完,人們就猜得齣、也明白瞭題目。
如何加強寫文章的能力──
戒掉廢話,乾淨俐落地說話。
打消我們日常口語中毫無意義的口頭禪,有如清理思考的蕪蔓,掌握感受的本質,這種工作不需要花錢補習、買講義、背誦範文和修辭條例,它原本就是我們自有自成的能力。
作文不隻是製式的說明文、抒情文、敘事文、議論文等寥寥數端,而是更廣泛的語言活動。
寫文章怎麼可以套公式──
如果不隻是調度有限的嘉言名語,投機討巧,而是將這公式移作思考遊戲,鍛鍊齣一種不斷聯想、記憶、對照、質疑、求解的思考習慣,何嘗不能在更廣泛的生活場域上打造齣行文的能力呢?
用字斤斤計較,有必要嗎──
像是患瞭強迫癥一般講究文字形、音、義之正確與否的人不無道理——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容易傳遞基於文字而產生或召喚的信念。
孩子為什麼討厭寫作文──
因為我們從小教孩子作文,多半隻教他們應和題目。若培養孩子對許多不見得有用的事物產生好奇、並加意探索,便能引導齣樂趣。
文言文是古人的語言,都什麼時代瞭還學它幹嘛──
國語文本來就是文白夾雜,使用者隨時都在更動、修補、扭麯、變造我們長遠的交流和溝通工具——包括把「女朋友」說成「女票」、把「甚麼時候」說成「神獸」、把「鼓起勇氣」說成「古瓊氣」、把「中央氣象局」說成「裝嗆局」的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也隨時在增補修繕破壞重組這一個語言體係。我儘管未必習慣或喜歡,但是從來不會去譴責教授先生們一嚮嗤之以鼻的「火星文」。同樣的道理,對於流傳瞭韆百年而仍舊為人所使用的語言,我也不覺得一定隻該被現代人鄙夷、拋棄或遺忘……國語文教育真正的問題不在兩種語(文)體之對立互斥,而在教學實務欠缺融通變化;還不僅是獨立一個科目的教學實務,更牽繫著各科知識能夠被學生理解的根本。
好的國文課本應該是──
我隻能這樣想像著:有朝一日,國文課本的每一課都是一道人生的謎題,從一句俗語、一篇故事、一首詩、一首流行歌麯、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齣戲劇、一棟建築、一套時裝、一宗古董……一幕又一幕的人生風景,提供學生從其中認識、描述並解釋自己的處境。
「作文」原是「練習寫文章」的意思,但隨著教育模式已變成「被動地寫命題式文章,且作為考核之用」,學子沒有熱情,師長也苦惱,但求早早脫離考試製度。
但寫文章不應以考試為目的,也不以成為文學傢為目的。文章是錶達自己的方式,是國語文修養,是一種溝通管道,好文章能讓拓寬我們對人世的理解。
張大春以其多年與文字為伍的經驗、對現前作文教學環境的觀察,提齣見解,也引導讀者體驗寫文章的自由樂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大春
1957年齣生,山東濟南人。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碩士。作品以小說為主,已陸續在臺灣、中國大陸、英國、美國、日本等地齣版。
張大春的作品著力跳脫日常語言的陷阱,從而產生對各種意識形態的解構作用。在張大春的小說裡,充斥著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流動變化,具有魔幻寫實主義的光澤。八零年代以來,評傢、讀者們跟著張大春走過早期驚艷、融入時事、以文字顛覆政治的新聞寫作時期、經歷過風靡一時的「大頭春生活周記」暢銷現象、一路來到張大春為現代武俠小說開創新局的長篇代錶作《城邦暴力團》、以及開拓歷史小說寫法的《大唐李白》係列,張大春的創作姿態獨樹風骨。
《聆聽父親》入選中國「2008年度十大好書」,《認得幾個字》入選「2009年度十大好書」,成為連續兩年獲此殊榮的作傢。近作為《送給孩子的字》、《大唐李白:少年遊》、《大唐李白(二):鳳凰臺》、《大唐李白(三):將進酒》等。
目錄
序 文章自在
第一部分
文章意思
語言美好
寫好玩的
第二部分
命題與離題
鸚哥與賽鴿
引起動機
看見八年前的呂佩琳
設問
作文十問
我輩的虛榮
八股是猜謎
我如今纔不怕你,我要考你
思君惹打噴嚏
草蛇灰線
同裏湖一瞥黃昏
用字不妄
差不多先生傳/鬍適
三個「S」
仙女未曾下凡
公式操作
除非己莫為
嵯峨野,自己的愛宕念佛寺
齊剋果句法與想像
想起課室裏的幾張臉
敘事次第
雁迴塔下雁難迴
從容
包龍眼的紙/林今開
強詞奪理──「因為所以」、「如果就會」與「即使仍舊」、「雖然但是」
文言、白話根本是同一種語文教育
文言啟濛
燒書略得風雅
文言語感
一種壯懷能蘊藉,無端絮語織慈悲
將散珠串迴
高陽詩拾零
音節歷落
川味牛肉與毛毛麵
於右老的詩法和人格
作對子
好春好語對門來
興寄
不可親近之人
疑惑生感動
青山禪院一題
詩的發生
意義與對位
綠繡眼
說事與說教
分身和酒瓶
堆疊用筆
失卻國傢想像力
連綴句子
豆油炒韆張
狗/梁實鞦
寫東西
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遲
蘋果的名字
率然
毋相忘
句法調度
嘟嘟雞
開口便是
口頭禪四訓
鬍金銓說笑
寓意
狄元帥不會告訴你
藉題發揮
捫蝨的人
辨姦論/蘇洵
晃子議論
全稱詞的陷阱
吹毛求字
一枚真字動江湖
百無聊賴之事
改文章
醬肘子
轉典藉喻
應聲與寄生
匾/魯迅
論世知人
老爸老媽/毛尖
站在峭壁上的老山羊──關於馬哥的一點迴憶
跋 李白大惑不解
附錄 你要考甚麼
《文章自在》這本書,讀完之後,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又像是找到瞭某個一直以來缺失的拼圖。張大春老師的文字,就像是把那些我們平日裏模糊不清、難以言說的感受,用一種極其精準又帶著些許詩意的方式,一一呈現齣來。他並非直接灌輸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或者說是對日常片段的細緻描摹,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詞語”的解讀,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詞匯,經過他的筆觸,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挖掘齣瞭隱藏在字麵之下更深邃的意涵。讀這本書,不是那種一口氣讀完就丟下的快感,而是一種慢慢咀嚼、迴味無窮的過程。每一次翻開,都能在新的語境下,對某個章節、某個段落産生新的理解。它讓我在寫作時,不再僅僅是堆砌辭藻,而是開始思考每一個詞語的選擇,每一個句子的排列,到底是為瞭錶達什麼,又能喚起讀者怎樣的共鳴。這是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寫作狀態。它像是一本內功心法,雖然沒有直接教你招式,但卻能讓你內力大增,舉一反三。
評分《文章自在》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是關於“當下”的思考。張大春老師並沒有刻意去講什麼人生哲理,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對每一個瞬間的珍視,卻深深地打動瞭我。他通過對日常瑣事的細緻觀察,讓我們看到瞭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經過他的筆觸,都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生命力。我特彆喜歡他處理時間的方式,不急不緩,不聲不響,卻又有著一種強大的力量。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心靈的SPA,讓人感到平靜而充實。它不是那種會讓你立刻興奮起來的書,而是那種會讓你在讀完後,內心深處湧起一股暖流,然後慢慢地,悄無聲息地改變你。他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開始去發現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對話,他沒有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尋找自己的答案。這種感覺,比直接的教導要更有力量,也更能長久地留在心中。
評分張大春的《文章自在》,讀起來就像是和一位見識淵博、幽默風趣的長者在聊天。他談論的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生活本身,是語言的妙用,是文字的生命力。我常常在讀他的文字時,不自覺地發齣會心一笑,又或者陷入沉思。他用一種極其自然、不造作的方式,將一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解讀齣令人拍案叫絕的道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說教的痕跡,完全是平等的對話。他分享他的觀察,他的思考,然後把思考的空間留給瞭讀者。我尤其欣賞他對於“自在”這個詞的理解,不拘泥於形式,不被條條框框所限,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錶達方式。這對於一個還在探索自己風格的寫作者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那麼畏懼動筆,也不再因為找不到閤適的詞語而感到焦慮。他讓我明白,寫作最重要的是真誠,是找到那個最能代錶自己聲音的方式。書中的很多例子,都來源於生活,卻又超越瞭生活,仿佛是在平凡中挖掘齣瞭不平凡的閃光點。
評分《文章自在》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寫作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活齣自己”的書。張大春老師的文字,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他讓我們看到,最動人的錶達,往往來自於最真誠的內心。他並沒有刻意去追求什麼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樸實、最自然的語言,去觸動讀者。我尤其欣賞他對“自在”的理解,這是一種不被外物所擾,隨心而動的狀態。讀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是否在無形中被各種規矩所束縛。他鼓勵我們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節奏。這種感覺,就像是在一片迷霧中,突然齣現瞭一束光,照亮瞭前行的方嚮。他並沒有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用他的文字,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可能性,一種方嚮。每次讀完,都能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放鬆和舒展,仿佛卸下瞭很多不必要的包袱。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是一種“頓悟”的快感,又伴隨著一絲“相見恨晚”的遺憾。張大春老師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魔力,能輕易地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他仿佛能看透我們內心的糾結和睏惑,然後用一種最溫和、最精準的方式,把這些情緒一一化解。我尤其喜歡他對“文字”與“人心”之間關係的探討,他證明瞭文字並非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承載著情感、思想,甚至靈魂的載體。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次精密的解剖,將那些我們難以名狀的感受,一一剖析開來,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更明白。他沒有試圖去改變你,而是讓你更瞭解你自己。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你會被他的文字所引導,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探尋自己的邊界。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既讓人感到被理解,又讓人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清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