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上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企业家,有两本必读的书,一本是《资治通鉴》,一本就是《反经》。《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反”字是谋略家用计的关键。
《反经》融合儒、道、兵、法等诸家思想,汇集帝王谋略,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智谋学经典,更是一部具有史料、实用、文学三重价值的奇书。
雅瑟主编的《反经大全集》以《反经》原文为主,严格按照古文今译的信、达、雅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段翻译《反经》古文,力求做到文词简洁、通俗易懂。对于原文中的一些事件、人物,或者一些重要的古地名,都进行了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使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也能增长很多文化常识。同时,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使文章通俗易懂。实现无障碍阅读。《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每卷都有卷首语以作为全篇的导读,帮助读者了解每卷阐述的主要观点。在卷中的每一篇的开头和结尾,编者就文章中的内容或对人生、处事、权变等方面发表一些评论、提出一些建议。
内容简介
《反经》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
《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目录
卷一 大政
大体第一
任长第二
品目第三
量才第四
知人第五
察相第六
论士第七
政体第八
君德第九
卷二 德行
臣行第十
德表第十一
理乱第十二
卷三 权变
反经第十三
是非第十四
适变第十五
正论第十六
卷四 霸纪上
霸图第十七
卷五 霸纪中
七雄略第十八
卷六 霸纪下
三国权第十九
卷七 权议
惧戒第二十
时宜第二十一
卷八 杂说
钓情第二十二
诡信第二十三
忠疑第二十四
用无用第二十五
恩生怨第二十六
诡顺第二十七
难必第二十八
运命第二十九
大私第三十
功败第三十一
昏智第三十二
卑政第三十三
善亡第三十四
诡俗第三十五
息辩第三十六
量过第三十七
势运第三十八
傲礼第三十九
定名第四十
卷九 兵权
出军第四十一
练士第四十二
结营第四十三
道德第四十四
禁令第四十五
教战第四十六
天时第四十七
地形第四十八
水火第四十九
五间第五十
将体第五十一
料敌第五十二
势略第五十三
攻心第五十四
伐交第五十五
格形第五十六
蛇势第五十七
先胜第五十八
围师第五十九
变通第六十
利害第六十一
奇正第六十二
掩发第六十三
还师第六十四
精彩书摘
原文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沈浮,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①。主所言皆日善,主所为皆日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顾后害,如此者,谀臣也。中实险诚②,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彰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肉之亲,外妒乱于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专权擅势,以轻为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显贵,如此者,贼臣也。谄主以佞邪,坠主于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是非无闻,使主恶布于境内,闻于四邻,如此者,亡国之臣也。是谓“六邪”。
注释 ①具臣:具,准备。这里指起到充数作用的大臣。②波(bi):偏颇,邪僻。
译文安于自己的官位,贪求俸禄,不能尽职尽责,随波逐流,瞻前顾后,没有主见和自己的人格,这样的官员,我们可以称他为“具臣”。只要是君主说的。不论是否正确,都赞颂不已;君主做的任何事,都表示赞同;偷偷地寻找君主喜欢的东西,然后进献给君主,让君主高兴;阿谀奉承,讨好君主,而不去考虑这样做是否会酿成祸患,这样的官员,我们可以称他为“谀臣”。内心奸险狡诈,表面上却表现得毕恭毕敬,巧言令色,嫉妒贤能;对自己举荐的人,只表扬他的优点、好处,避而不谈其缺点;对自己想要排斥的人,一味地说他的坏话,而对其优点避而不谈,这样就蒙蔽了君主的视听,君主的判断就会失误,造成君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为“奸臣”。他的智慧完全可以掩饰自己的不足,口才完全可以说动君主,能离间家庭内的骨肉至亲,能让在朝廷上的文武百官相互猜忌,造成混乱,这样的官员,我们可以称他为“谗臣”。篡权夺位,颠覆轻重,结成党羽,谋求私利,壮大势力,假传圣旨,高居显赫地位,狂妄自大,这样的官员,我们可以称他为“贼臣”。用花言巧语谄媚君主,因此而造成的错误全部推到君主身上,结党营私,蒙蔽君主视听,使君主不明真相,颠倒是非黑白,让君主的恶名远扬,各国皆知,这样的官员,可以称为“亡国之臣”。这六类大臣。统称为 “六邪”。
原文子贡曰:“陈灵公君臣宣淫于朝①,泄冶谏而杀之。是与比干同也,可谓仁乎?”子曰:“比干于纣,亲则叔父,官则少师,忠款之心,在于存宗庙而已,故以必死争之,冀身死之后,而纣悔悟,其本情在乎仁也。泄冶位为下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以区区之一身,欲正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怀矣。《诗》云:‘民自多僻,无自立辟。’其泄j台之谓乎?” 或曰:叔孙通阿二世意②,可乎?司马迁曰: “夫量主而进,前哲所韪。叔孙生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古之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挠,大直若诎,道同逶迤,盖谓是也。” 注释 ①陈灵公:名平国。春秋时陈国国君。他与孔宁、仪行父都和大夫夏御叔之妻夏姬私通。后来与孔宁二人酒嘲夏姬子征舒,被征舒伏弩射杀。②叔孙通:又名叔孙何,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译文子贡说:“陈灵公君臣与夏姬淫乱朝纲,泄冶进谏却遭杀害,他的行为和比干一样,他这样做可以称为仁义吗?”孔子说:“从血缘关系上说,比干是纣王的叔叔;从官位上说,比干是少师,一片忠心,只为了保住祖宗江山,所以,他用必死的决心进谏纣王,希望能够唤醒纣王,这样的心情就出自仁。泄冶只是一个下大夫,和君王也没有血缘关系,因为希望能够得到陈灵公的宠信,所以不肯离去,企图凭借自己弱小的力量,纠正整个国家荒淫的风气,虽然也是为君主而死,但结果对国家没有一点好处,泄冶可以说是贪恋官禄的人。《诗经》中说:‘民自多僻,无自立辟。’说的不就是泄冶这件事吗?” 有人问:“叔孙通谄媚秦二世,投其所好,这样做可以吗?司马迁说:“猜测君主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决定自己怎样能够在君主身边安身立命,这是先哲所赞同的。叔孙通顺应世情,认清形势,制定礼仪规章,韬晦有度,适时进退,与时俱进,最终成为汉朝的儒家宗师。古代所谓的君子,都是正直而不固执,表面上屈服而内心坚强不屈,大直若屈,达到目的的方法灵活,逶迤曲折,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前言/序言
《反经》是唐代学者赵蕤撰写的一本谋略学著作,又称为《长短经》。成书于唐朝中叶,在《唐书·艺文志》和《唐志》中均有记载。作者融合儒、道、兵、法等诸家思想,汇集帝王谋略,形成这本权变筹谋的著作。作者博览群书,引经据典,使本书例证丰富,集合了唐朝以前的各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引用的前代的经史子集各类著述几乎无所不包,所引书目中更有现今已散佚的著述,如《玉钤经》。
内容信息量之大,可谓古今少有。本书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论辩,将历史事件的成败。大小战役中使用的策略,君王、大臣的功过是非等,作为借鉴,为统治者、思想家、军事家、管理者提出了许多见地深刻、卓有成效的谋略意见。这些独到深刻的见解冲破时空界限,应用于当今社会也意义非凡。在当今社会,或军事家以现代武器融合古代的用兵思想,或现代的企业家掌握选任人才、管理企业之道。或职场官员领悟任职从政的精要,或为人寻找安身立命、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在《反经》这本书中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到答案,它确能帮助读者排疑解惑。同时,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文章结构编排恰当、用词简洁易懂,充分运用疑问、反问、设问、感叹等灵活句式。文章读来如行云流水。可见,《反经》这本书具有史料价值、实用价值和文学价值三重价值,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研究的国学经典。
《反经》共分为九卷,分别是:《大政》、《德行》、《权变》、《霸纪上》、《霸纪中》、《霸纪下》、《权议》、《杂说》、《兵权》。归纳其内容大概为五个方面,即辨识和任用人才,历史人物和事件,是非正反的辨析,安身立命的道理,用兵打仗的策略。辨识和任用人才这个话题,在《大政》和《兵权》等卷都有所体现,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尤其是领导者非常重视的。刘备有谋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关羽、张飞等武将冲锋陷阵,才使势单力薄的他称霸一方。魏征去世。
唐太宗叹息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这些人才对君王的江山社稷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成就大事。有一群有才能的人共同谋划,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在《霸图》、《七雄略》、《三国权》三篇中体现出来。这三篇展示了历史上的纵横权变、征战杀伐和成就王霸大业的历程等,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是非正反的辨析方面主要集录在《反经》、《是非》两篇,撰者摘选了古今正反命题,以启迪人思考。安身立命的道理集中在《杂说》这一卷,讨论察言观色、忠诚信誉、用与无用之说,其中运用了许多辩证思想。告诉人们用联系、全面、运动的观点去看问题。用兵打仗的策略方面主要集中在第九卷《兵权》,它概述了用兵打仗的策略、将领的指挥能力等。
《反经》中深刻的见解和教训,对我们做出决策很有启发作用,是必修的一课。
鉴于古文艰深难懂,不易于大众分析理解,我们以《反经》原文为主,参考诸多著作,咨询相关学者编写了这本书。首先,本书严格按照古文今译的信、达、雅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段翻译《反经》古文,力求做到文词简洁、通俗易懂。其次,对于原文中的一些事件、人物,或者一些重要的古地名。我们都进行了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使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也能增长很多文化常识。
同时,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使文章通俗易懂。实现无障碍阅读。再次,本书每卷都有卷首语以作为全篇的导读,帮助读者了解每卷阐述的主要观点。在卷中的每一篇的开头和结尾,编者就文章中的内容或对人生、处事、权变等方面发表一些评论、提出一些建议。由于《反经》涵盖的内容甚为丰富,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读者探索思考。使书中内容紧密联系现实,使读者学以致用。最后,本书配以相关文史图片,图文并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在编排设计等方面我们也坚持以方便读者为原则,力求尽善尽美。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见识孤陋,文章中可能译文偏失文采,评析失于浅薄。不可避免出现疏漏,敬请大家谅解并积极批评指正。
《中华智慧宝典:千年哲思精华》 一、 探寻古老智慧的源头,触摸文明的脉搏 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与思想。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先哲们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华智慧宝典:千年哲思精华》正是这样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它将带您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那些闪耀着永恒光芒的思想火花。 本书并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梳理和深度解读,力图展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脉络,提炼其核心精神,并探究其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中国人心灵、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文明进程的伟大思想流派,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再到宋明理学的理性探索,本书将一一为您呈现。 在这里,您将邂逅那位“生而不易,如丧考妣”的孔子,倾听他关于仁爱、礼义、孝道的谆谆教诲,感受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构建的深远影响。 您将与那位“道可道,非常道”的老子一同,在“无为而治”的境界中,体悟天道的奥秘与人生的真谛。 您将追随那位“兼爱非攻”的墨子,领略他博爱济众的理想,思考其对社会公平与和谐的追求。 您还将见证那位“兼收并蓄,毋捐其长”的荀子,理解其“性恶论”的深层逻辑,以及对教育和礼法的重视。 当然,本书的视野不止于此。 您还将走进庄子的逍遥世界,在“坐忘”与“心斋”中,领略其浪漫而自由的哲学情怀,感受“鼓盆而歌”的豁达与超脱。 您将审视法家思想的严峻与高效,理解其“以法治国”的内在逻辑,以及对君权和国家秩序的强调。 您还将品味兵家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洞察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哲学。 更有道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等,他们或以自然为师,或以辩论为道,或以纵横捭阖为术,共同织就了中华思想的绚丽图景。 《中华智慧宝典:千年哲思精华》不仅是对古代思想的梳理,更是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的探索。 我们相信,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尘封文物,而是鲜活的力量,能够为我们解决当下困境,指引未来方向。 二、 思想的星河,璀璨夺目 本书将引领您遨游于中华思想的璀璨星河,在每一个重要的思想节点停留,深入解读其核心要义,并辅以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让您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思想的产生背景、发展演变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1. 儒家:仁德之光,礼乐之邦 孔子与《论语》: 深入剖析“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探讨其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重点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法。 孟子与“性善论”: 探讨“仁、义、礼、智”四端之说,理解其“民贵君轻”的思想,以及对“仁政”的追求。 深入研究“饥者必食,渴者必饮”的民生关怀。 荀子与“性恶论”: 剖析“性恶”与“性善”的辩证关系,理解礼法在约束人性、构建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关注其“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追溯从汉代“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的兴起,探讨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创新。 2. 道家:自然无为,逍遥自在 老子与《道德经》: 深入解读“道”的本体论,领悟“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探讨“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的处世智慧。 庄子与《庄子》: 感受“齐物论”、“逍遥游”的浪漫主义精神,探索“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命境界。 重点分析“鼓盆而歌”、“梦蝶”等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道家思想的实践意义: 思考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3. 法家:以法治国,富强之术 商鞅变法与“法治”: 剖析法家“重农耕、强军事”的国家战略,理解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理念。 韩非子与“权术”: 深入研究“君臣之道”、“事君之术”,领悟其对权力运作、政治智慧的精辟论述。 法家思想的局限与借鉴: 探讨法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应用及其产生的争议,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某些积极启示。 4. 墨家:兼爱非攻,非攻之道 墨子与“兼爱”、“非攻”: 深入理解“兼相爱,交相利”的博爱思想,以及“非攻”的和平主张。 墨家思想的实践与影响: 探讨墨家在当时的社会组织、技术创新方面的贡献,以及其思想的独特价值。 5. 兵家:孙子兵法,战无不胜 孙子与《孙子兵法》: 详细解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诡道也”等经典论述,探讨其军事思想的精髓,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等。 兵家智慧的延伸: 分析兵家思想在现代商业竞争、项目管理、人生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6. 其他重要思想流派: 诸子百家争鸣的格局: 简要介绍名家(辩论)、纵横家(游说)、阴阳家(天人感应)、农家(耕战)等,展现中华思想的多元与包容。 中国哲学思想的演进: 概述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明清,哲学思想不断融合、发展的宏大图景。 三、 智慧的传承,时代的召唤 《中华智慧宝典:千年哲思精华》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与传承。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回溯历史,汲取古人的智慧,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 本书旨在: 激发民族文化自信: 通过系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读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提供人生智慧的启迪: 帮助读者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联系,提供应对人生困境、实现人生价值的哲学方法。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汲取古代思想中关于仁爱、诚信、和谐、责任等方面的精华,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思想力量。 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促进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与理解。 本书内容充实,解读深入,语言通俗易懂,配以精美的插图和版式设计,力求为读者提供一次愉悦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哲学探索者,还是希望提升个人修养、获得人生启示的读者,《中华智慧宝典:千年哲思精华》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感受中华民族千年思想的独特魅力,让先哲们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