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它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甚至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他的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当你捧读此书时,便已站在了人生的高点上……
“止”是隐性的前进,不懂得“止”,就不懂得真正的“进”。就如好车不仅看速度,更看重它的刹车系统一样。
——新浪网友
“止”是一种带着善良的智慧,纯净朴拙却无人可敌。
——网易网友
内容简介
也许读者知道文中子名字的并不很多,但对他门下弟子的大名就不陌生了:魏徵、李靖、房玄龄……考察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成功之道,其恩师文中子的《止学》教导可以说贯穿始终,其功大焉,是他们赖以成事的基石。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追根溯源,出版本书就十分必要了。它不仅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更能使人学有所用,掌握成功的窍要。
“止”的思想古已有之,《道德经》、《庄子》、《论语》都有涉猎。但作为一种专门学问,隋朝的大儒王通(文中子)却是历史上一个集大成者,也是破解成功核心秘密的di一人。他的“大智知止,小智惟谍”“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情之不敛,运无幸耳”等真知灼见,从根本上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成败谜因;di一次道破了在“止”与“不止”之间,实是一道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也是成大事者与平庸者的分界线。
作者简介
王通,号文中子,王通身不在庙堂,却以“王佐之道”为己任,其著述所论也多为“天下之事,帝王之道”。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止”是隐性的前进,不懂得“止”,就不懂得真正的“进”。就如好车不仅看速度,更看重它的刹车系统一样。
——新浪网友
“止”是一种带着善良的智慧,纯净朴拙却无人可敌。
——网易网友
目录
智卷 第一
·智谋的运用讲究的是恰到好处和适可而止,在特定时期,不用智谋也是智谋之一。
·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对对手智慧的低估上。
·在天理道义面前,智计的作用终是有限的。
·只有权衡智计得失,当用则用,当弃则弃的人,最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只要行事无私,堂堂正正,真诚待人,是无需过多依赖智计保身的。
·虚荣心、自大心往往把人带入歧途,进而过高地估算了自己的智慧,过低地看轻了别人的能量。
用势卷 第二
·仁德的人并不追求易得易失的势力,纵是高高在上,他们也会小心谨慎,不事张扬,以德服人。
·在用势上的进退和取合不能干篇一律,因人而异、适时而动当是最好的选择。
·小人的为人和邪恶势力的本质,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个陷阱。
·权力场上没有永远的胜利者,适时做些退让,略表一下谦恭,可从根本上巩固权势。
·暂避锋芒和理智务实,并不是无勇怯懦,它可以使人远离矛盾的中心,而不激发更大的打击。
·在有权有势时,不能忘乎所以,切勿轻信势可传家、权可相承的说法。
利卷 第三
·明智之人的作为既能惠人,又可惠己,仁德往往是最大的利益。惠人惠己实际上比惠己的利处大得多。
·节制欲望、战胜欲望是大人物所应具有的成功品质。真正的成功者并不盲目趋众,他们总是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人所未见之处挖掘出宝藏。
·在大智慧者眼中,他们的顺境暗含危机,自不会得意忘形;他们的逆境蕴藏生机,也不会悲观绝望。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贪图利益而不问是非、不知轻重的人,常常要付出血的代价。
·知道生命宝贵、心有大志的人,是绝不会为了利益而铤而走险的:平日施下的恩惠,总会在危难之际发挥奇效。
辩卷 第四
·没有内涵的人为人鄙视,把自己暴露无遗的人为人所制。
·真正的有识者,知道识无止境的道理,所以能言谨慎微,保长久平安。
·精于言辞不是高高在上者的长项,也不是他们赢取高位的根本。
……
誉卷 第五
情卷 第六
蹇卷 第七
释怨卷 第八
心卷 第九
修身卷 第十
精彩书摘
圆通卷第一
原文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译文
道义行不通的时候,善变的人才能没有忧虑。
释评
见风使舵和富于变化,是小人们最拿手的本领之一,也是他们常常能出奇制胜、转危为安的处世之道。在他们眼里,利益是第一位的,如果能保住自己的私利,别的就不在话下,任何无耻的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小人们往往把世道黑暗、道义不通作为自己行事的借口,常常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被逼无奈者,在这一点上,小人们有极大的欺骗性,同时,他们又可借此摆脱良心的不安,为自己的丑行找到一个自辩的理由。这是小人们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心理基础,也是君子们对他们难以测度的地方,是不可不知的。
事典元景安的保命之法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万般无奈之下,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北齐从此取代了东魏。高洋是个心狠手辣之辈,为了斩草除根,他当上皇帝不久,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为了掩人耳目,他每每对群臣自辩说:
“我授命于天,接受帝位是迫不得已之事,无奈魏室不顺天命,屡生反叛之心,这就是自取灾祸了。不过我还是心有不忍,常为此事心痛啊!”
高洋惺惺作态,群臣只能恭请皇帝万岁了,谁也不敢把此事戳穿。
十年之后的一天,日食出现了。高洋心中惊恐,以为这是大不祥之兆。他担心自己篡夺的皇位不保,于是便把他的一个亲信召来。高洋对他说:
“王莽夺了汉室刘家的天下,按理说刘家气数已尽了,可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呢?”
……
前言/序言
也许,真的像有人所说的,中国文化是一种谋略型的文化。但是,当下谋略类书籍的流行,却似乎与所谓的“谋略型中国文化”并无太大的关系,起码没有本质的联系。因为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谋略,而“谋略”的深处一定是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儒、道、兵、法、墨、纵横、阴阳等许多学派。这些主要的学派不仅都非常关心政治,还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治人”;而治人就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智谋,就是谋略,就是权术。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形是智谋被提升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社会制度性的规范和原则,各种学派和文化都在智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纳入了谋略的范畴,成为智谋的不同组成部分。这样以来,中国的智谋型文化就形成了。
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智慧、谋略、政治有影响的学派虽有十几家,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儒、道、法三家。中国的智慧和政治虽然常常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状态,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这三家的思想精核,也就把握住了中国的谋略和智慧。
儒家的智慧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一种非智谋的大智谋,其运谋的方法不是谋智,不是像法家或兵家那样直接以智慧迫使对方服从;而是谋圣,即从征服人心着手,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为王道理想献身。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非常注重做“政治思想工作”,首先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并百折不挠地到处宣传这种理想,直到人们心悦诚服。其实,这已经不是儒家谋略的高明,更不是儒家谋略比别的学派的谋略狡诈,在这里,它已经上升到了人性、人道的范畴。这就是儒家智谋的合理性之所在,也是其成为真正的大智谋的根本原因。
法家的智慧很特殊。法家之法作为君主统治天下的手段,是建立在非道德的基础上的。法家之法的根源在于封建集权制,因此,它就特别强调“势”。“势”就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必经过任何询问和论证就必须承认和服从的绝对的权威。有“法”无“势”,“法”不得行;有“势”无“法”,君主不安。但如何才能保证“势”的绝对性呢?这就需要“术”。“术”就是统治、防备、监督和刺探臣下以及百姓的隐秘的具体权术和方法。中国的“法制”最发达的地方就在于“法”与“术”联手创造的御臣、牧民的法术系统。“法”的实质是强力控制,“势”的实质是强权威慑,“术”的实质则是权术阴谋。这些都是直接为维护封建王权服务的。
道家的智慧是极为聪明的。黄老的有关著作处处流露出智慧的优越感,处处显示出对别的学派的鄙夷和不屑。黄老道术自以为是最聪明的学说,它认为天地万物都受道的支配。道是绝对的,永恒的,是永远不可改变和亵渎的;世间的人是有限的,对于道只可以体味、尊重和顺应。那么,如何体味和遵循道呢?黄老哲学认为,那就是要顺应自然,要无为,然后才能无不为。所谓“圣人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说的就是圣人没有自己的主张,万物的自然运行就是圣人的主张。人如果不能体察道,就不能“知常”,不能顺应自然,在现实中就容易招致祸害。
当然,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这三家的智慧从来没有单独存在过,总是相互融合,甚至进而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消长而已。
智谋型文化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民族的性格特征。当然,这里不仅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人的学问往往被理解成谋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很有代表性的话。有许多中国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谋划、算计别人上,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内耗。遗憾的是,谋划和算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有用,而且早已上升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为人们所称许的处世态度。它已经不是一种“术”,而是人生的“道”,已成为中国人难以改变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说的中国人善于“窝里斗”,就由此而来。
然而,中国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术,也就是说,术只是道的表现形式,道则是术的根本,是术的决定因素。只要掌握了道,术就会无师自通,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兵家,他们都是正大光明的“阳谋”学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是智慧谋略。如果颠倒了这一关系,那就无论如何也弄不懂中国的智慧。
所以鲁迅先生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成大事者,古今未有。
因为,权谋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中国权智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外都渗透了这种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谋谋圣、外谋谋智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智兼备的谋略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冷成金
天下无谋之谜卷八书6:止学(胜败荣辱书),智慧熊图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