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们要表达自己的思想,通常都会使用表达事物的语言成分,名词或者类似的成分因此在语言运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名词和名词性成分》在继承百年来语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现代汉语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句法地位、句法功能和句法特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语法的理论与方法,也不面面俱到地讨论同名词相关的所有问题,而是采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框架,沿用形式句法的方法论,重点讨论几个关键的概念,澄清一些理论上的误解误判,并试图为几个有争议的难题提供新的、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
作者简介
石定栩,南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和句法理论,同时也从事汉语教学和语言变异方面的研究。在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Language《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语言科学》,《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过百余篇论文;专著包括《乔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和《港式中文与标准汉语的比较》等。近年来集中研究汉语的名词和名词性成分,发表了《复合词与短语的句法地位》,《动一名结构歧义的产生与消除》,《区分名词与动词的标准、方法及后果》,《“的”和“的”字结构》,《无定代词与独立“的”字结构》,《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等多篇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名词的词类地位/1
1.1 名词与名词划分的理论基础/1
1.2 词类划分的方法论/5
1.3 判定名词地位的方法论/10
第二章 动词的名词化与动词短语的名物化/20
2.0 背景/20
2.1 动词的名词化/21
2.1.1 准谓宾和动词的名词化/21
2.1.2 名一动复合词与动词的名词化/27
2.1.3 名词化名-动复合词的特点/31
2.2 动词短语的名物化/34
2.3 一些相关的问题/40
2.4 余论/44
第三章 “名词化”、“名物化”与“指称功能”/47
3.0“指称”和“陈述”/47
3.1 “指称”和“陈述”的理论基础/48
3.2 如何验证“指称”性和“陈述”性/50
3.3 动词性主宾语的句法特性/58
3.4 动词性宾语的分类/60
3.4.1 “怎么样”与“什么”的提问对象/60
3.4.2 动词性宾语的类型/65
3.5 动词性主语的类型/73
3.6 小结/75
第四章 体词谓语句的结构与意义/78
4.0 体词谓语句/78
4.1 体词谓语的句法地位/79
4.2 体词谓语句的构成/80
4.3 经历了质变的体词谓语/82
4.4 另一种经历了质变的体词谓语句/87
4.5 体词谓语句的句法特性/90
4.6 体词谓语句的派生过程/92
4.7 体词谓语句对语境的依赖性/97
4.8 余论/100
第五章 复合名词与名词短语——谓词性定语和定一中结构/104
5.0由谓词性成分做定语的定一中结构/104
5.1 定一中复合名词与名词性短语/106
5.2 定语和中心语的句法地位/111
5.3 复合词内部成分的地位/115
5.4 定语的叠加/118
5.5 扩展法的本质/121
……
第六章 汉语动-名复合词的结构
第七章“的”和“的”字结构
第八章 独立“的”字结构
第九章 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又比如“能力”表示抽象的事物,而“运输”的受事一般应该是具体的事物,所以“运输能力”不大可能理解为表示具体动作的动一宾结构,而较容易理解为表示抽象事物的定一中复合词。以此类推,由于“研究”的动作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所以“研究计划”有歧义,既可表示动作,又可表示事物。
除了动词和名词的语义搭配之外,语用因素也会对动一名结构能够表示的意义产生一定的影响。比方说“遗失”和“丢失”对补足语的搭配要求大致相同,而且都可以表示具体的动作,所以由这两个动词构成的动一名结构一般情况下会表示相同的关系,如“遗失收据”和“丢失收据”,以及“遗失皮包”和“丢失皮包”就都表示具体的动作或事件,即表示动一宾关系。不过,具体的动作总是牵涉到具体的事物,如果相关的名词不表示具体的事物,而是表示类别或者事物的集合,动~名结构就不大可能表示具体的动作。比如“车辆”总是表示事物的集合,“丢失车辆”和“遗失车辆”不可能表示具体的行为或动作,也就很难表示动一宾关系。
当然,很难不等于绝对不可能。在特定的语用环境里,“遗失车辆”还是可以用来表示动一宾关系的,只不过不是表示具体的动作,而是抽象的动作,或者是某一类别的动作。比如香港警方有一条规定是“遗失车辆为严重失职”,用来表示特定的动作类别,而保险公司的要求“遗失车辆应立即申报”则用来表示抽象的动作。
另一方面,由于“遗失”也可以表示较为抽象的、作为类别的动作,其构成的动一名结构在某些语境中就会表示定一中关系。像“遗失款项三天后寻获”,和“遗失物品待领”中的“遗失”都明显是在充当定语。就算是“遗失证件”,也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会表示动一宾关系,更常见的应该是表示定一中关系。
有些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动一名结构的实际意义。比如说“辅导”要求表示人物的名词性成分作补足语,“辅导老师”和“辅导学生”照理都应该可以表示动一宾关系。
……��
前言/序言
《语言的基石:名词与名词性成分的奥秘》 这本著作,并非探究那些关于“什么叫做名词”或是“名词如何构成句子”的枯燥理论。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我们翻开一本故事书,那些让我们身临其境的场景,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深刻的情感,它们是如何被勾勒出来的?当我们阅读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那些复杂的概念,那些精妙的论点,它们又是如何被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在这背后,隐藏着一种语言的强大力量,而这种力量,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即将深入探索的主题——名词与名词性成分。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名词与名词性成分在语言表达中的“能动性”与“建构性”。我们并非仅仅将它们视为孤立的词汇单元,而是将其理解为构建意义、塑造意象、传达思想的基石。它将带领读者走出语法课堂的刻板印象,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语言的内在逻辑与艺术性。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名词”概念出发,但绝不停留于其简单的归类。我们会深入探讨不同种类名词的细微差别,例如,普通名词与专有名词,它们在指代上的精确性与概括性,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它们如何连接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与难以捉摸的思绪。集体名词,它如何以一个整体的形象,涵盖复数成员的集合,展现出一种“聚合”的力量。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它们数量上的可量化与不可量化,在句法结构与意义表达上所带来的差异,将是本书着重分析的重点。 然而,语言的丰富性远不止于单个的名词。更多时候,名词的功能是由一系列“名词性成分”来承担的。这本书将聚焦于这些“副角”如何扮演“主角”的角色,它们如何拓展名词的内涵,丰富句子的信息量。 首先,我们将深入剖析“名词短语”。它并非仅仅是“一个形容词加一个名词”的简单组合。我们将探索名词短语的内部结构,从限定词(如冠词、指示代词、物主代词、数词)如何界定名词的范围,到形容词如何为名词增添色彩与特质,再到后置定语(如介词短语、分词短语、同位语)如何对名词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甚至限定。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名词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等多种成分时,如何实现其丰富的意义和功能。例如,在“一幅描绘着古老村庄的画”这个名词短语中,“描绘着古老村庄的”这个分词短语,极大地拓展了“画”的内涵,让我们得以窥见其细节与韵味。 其次,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名词性从句”。这类从句,虽然结构复杂,但其核心功能是承担名词所能承担的语法功能。我们将详细讲解名词性从句的种类,包括that引导的从句、what引导的从句、疑问词引导的从句(如who, when, where, why, how)以及if/whether引导的从句。我们会分析这些从句如何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以及它们在表达复杂思想、引入信息、进行解释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例如,在“他所说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惊讶”这句话中,“他所说的一切”这个名词性从句,完整地承载了“惊讶”的对象,使得整个句子含义清晰而完整。 本书还将探讨“名词化”这一重要的语言现象。名词化是指将动词、形容词或其他词性转化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学术写作、新闻报道以及日常交流中都十分常见。我们将分析名词化如何使语言更简洁、更正式,以及它在聚焦特定事物、抽象化概念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名词化可能带来的潜在问题,例如信息的模糊化或者语气的客观化。我们会通过对比分析,让读者深刻理解“他们决定”与“他们的决定”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个项目正在发展”与“这个项目的进展”在侧重点上的不同。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名词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它们如何承载和指示我们的时空感知。名词与情感、观念的联系,抽象名词如何成为我们表达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的载体。甚至,我们会初步探讨在不同语言系统中,名词及其功能的变异,以期拓展读者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生动、深入而富有启发性。我们不会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语料,分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以及日常对话中的精彩范例,来印证和阐释我们的观点。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语言经验相结合,从而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 我们相信,掌握名词与名词性成分的运用之道,不仅仅是为了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更是为了能够更精准、更生动、更富逻辑地表达思想,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语言,甚至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这本书,就是你踏上这一探索之旅的忠实向导。它将帮助你看见那些被忽视的语言细节,理解那些驱动意义生成的底层逻辑,最终,让你在驾驭语言的道路上,更加自信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