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們要錶達自己的思想,通常都會使用錶達事物的語言成分,名詞或者類似的成分因此在語言運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名詞和名詞性成分》在繼承百年來語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討論現代漢語名詞和名詞性成分的句法地位、句法功能和句法特性,但又不拘泥於傳統語法的理論與方法,也不麵麵俱到地討論同名詞相關的所有問題,而是采用現代語言學理論的框架,沿用形式句法的方法論,重點討論幾個關鍵的概念,澄清一些理論上的誤解誤判,並試圖為幾個有爭議的難題提供新的、較為閤理的解決方法。
作者簡介
石定栩,南加州大學語言學博士,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係教授,主要研究漢語語法和句法理論,同時也從事漢語教學和語言變異方麵的研究。在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Language《中國語文》,《當代語言學》,《語言科學》,《外國語》和《外語教學與研究》,等國內外雜誌上發錶過百餘篇論文;專著包括《喬姆斯基的形式句法》和《港式中文與標準漢語的比較》等。近年來集中研究漢語的名詞和名詞性成分,發錶瞭《復閤詞與短語的句法地位》,《動一名結構歧義的産生與消除》,《區分名詞與動詞的標準、方法及後果》,《“的”和“的”字結構》,《無定代詞與獨立“的”字結構》,《限製性定語和描寫性定語》等多篇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1
第一章 名詞的詞類地位/1
1.1 名詞與名詞劃分的理論基礎/1
1.2 詞類劃分的方法論/5
1.3 判定名詞地位的方法論/10
第二章 動詞的名詞化與動詞短語的名物化/20
2.0 背景/20
2.1 動詞的名詞化/21
2.1.1 準謂賓和動詞的名詞化/21
2.1.2 名一動復閤詞與動詞的名詞化/27
2.1.3 名詞化名-動復閤詞的特點/31
2.2 動詞短語的名物化/34
2.3 一些相關的問題/40
2.4 餘論/44
第三章 “名詞化”、“名物化”與“指稱功能”/47
3.0“指稱”和“陳述”/47
3.1 “指稱”和“陳述”的理論基礎/48
3.2 如何驗證“指稱”性和“陳述”性/50
3.3 動詞性主賓語的句法特性/58
3.4 動詞性賓語的分類/60
3.4.1 “怎麼樣”與“什麼”的提問對象/60
3.4.2 動詞性賓語的類型/65
3.5 動詞性主語的類型/73
3.6 小結/75
第四章 體詞謂語句的結構與意義/78
4.0 體詞謂語句/78
4.1 體詞謂語的句法地位/79
4.2 體詞謂語句的構成/80
4.3 經曆瞭質變的體詞謂語/82
4.4 另一種經曆瞭質變的體詞謂語句/87
4.5 體詞謂語句的句法特性/90
4.6 體詞謂語句的派生過程/92
4.7 體詞謂語句對語境的依賴性/97
4.8 餘論/100
第五章 復閤名詞與名詞短語——謂詞性定語和定一中結構/104
5.0由謂詞性成分做定語的定一中結構/104
5.1 定一中復閤名詞與名詞性短語/106
5.2 定語和中心語的句法地位/111
5.3 復閤詞內部成分的地位/115
5.4 定語的疊加/118
5.5 擴展法的本質/121
……
第六章 漢語動-名復閤詞的結構
第七章“的”和“的”字結構
第八章 獨立“的”字結構
第九章 限製性定語和描寫性定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又比如“能力”錶示抽象的事物,而“運輸”的受事一般應該是具體的事物,所以“運輸能力”不大可能理解為錶示具體動作的動一賓結構,而較容易理解為錶示抽象事物的定一中復閤詞。以此類推,由於“研究”的動作對象可以是具體的東西,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所以“研究計劃”有歧義,既可錶示動作,又可錶示事物。
除瞭動詞和名詞的語義搭配之外,語用因素也會對動一名結構能夠錶示的意義産生一定的影響。比方說“遺失”和“丟失”對補足語的搭配要求大緻相同,而且都可以錶示具體的動作,所以由這兩個動詞構成的動一名結構一般情況下會錶示相同的關係,如“遺失收據”和“丟失收據”,以及“遺失皮包”和“丟失皮包”就都錶示具體的動作或事件,即錶示動一賓關係。不過,具體的動作總是牽涉到具體的事物,如果相關的名詞不錶示具體的事物,而是錶示類彆或者事物的集閤,動~名結構就不大可能錶示具體的動作。比如“車輛”總是錶示事物的集閤,“丟失車輛”和“遺失車輛”不可能錶示具體的行為或動作,也就很難錶示動一賓關係。
當然,很難不等於絕對不可能。在特定的語用環境裏,“遺失車輛”還是可以用來錶示動一賓關係的,隻不過不是錶示具體的動作,而是抽象的動作,或者是某一類彆的動作。比如香港警方有一條規定是“遺失車輛為嚴重失職”,用來錶示特定的動作類彆,而保險公司的要求“遺失車輛應立即申報”則用來錶示抽象的動作。
另一方麵,由於“遺失”也可以錶示較為抽象的、作為類彆的動作,其構成的動一名結構在某些語境中就會錶示定一中關係。像“遺失款項三天後尋獲”,和“遺失物品待領”中的“遺失”都明顯是在充當定語。就算是“遺失證件”,也隻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纔會錶示動一賓關係,更常見的應該是錶示定一中關係。
有些社會因素也會影響動一名結構的實際意義。比如說“輔導”要求錶示人物的名詞性成分作補足語,“輔導老師”和“輔導學生”照理都應該可以錶示動一賓關係。
……��
前言/序言
《語言的基石:名詞與名詞性成分的奧秘》 這本著作,並非探究那些關於“什麼叫做名詞”或是“名詞如何構成句子”的枯燥理論。我們不妨想象一下,當我們翻開一本故事書,那些讓我們身臨其境的場景,那些鮮活的人物,那些深刻的情感,它們是如何被勾勒齣來的?當我們閱讀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那些復雜的概念,那些精妙的論點,它們又是如何被清晰地呈現齣來的?在這背後,隱藏著一種語言的強大力量,而這種力量,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即將深入探索的主題——名詞與名詞性成分。 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名詞與名詞性成分在語言錶達中的“能動性”與“建構性”。我們並非僅僅將它們視為孤立的詞匯單元,而是將其理解為構建意義、塑造意象、傳達思想的基石。它將帶領讀者走齣語法課堂的刻闆印象,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語言的內在邏輯與藝術性。 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名詞”概念齣發,但絕不停留於其簡單的歸類。我們會深入探討不同種類名詞的細微差彆,例如,普通名詞與專有名詞,它們在指代上的精確性與概括性,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抽象名詞與具體名詞,它們如何連接我們觸手可及的現實與難以捉摸的思緒。集體名詞,它如何以一個整體的形象,涵蓋復數成員的集閤,展現齣一種“聚閤”的力量。可數名詞與不可數名詞,它們數量上的可量化與不可量化,在句法結構與意義錶達上所帶來的差異,將是本書著重分析的重點。 然而,語言的豐富性遠不止於單個的名詞。更多時候,名詞的功能是由一係列“名詞性成分”來承擔的。這本書將聚焦於這些“副角”如何扮演“主角”的角色,它們如何拓展名詞的內涵,豐富句子的信息量。 首先,我們將深入剖析“名詞短語”。它並非僅僅是“一個形容詞加一個名詞”的簡單組閤。我們將探索名詞短語的內部結構,從限定詞(如冠詞、指示代詞、物主代詞、數詞)如何界定名詞的範圍,到形容詞如何為名詞增添色彩與特質,再到後置定語(如介詞短語、分詞短語、同位語)如何對名詞進行進一步的補充說明,甚至限定。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名詞短語在句子中充當主語、賓語、錶語等多種成分時,如何實現其豐富的意義和功能。例如,在“一幅描繪著古老村莊的畫”這個名詞短語中,“描繪著古老村莊的”這個分詞短語,極大地拓展瞭“畫”的內涵,讓我們得以窺見其細節與韻味。 其次,我們將把目光投嚮“名詞性從句”。這類從句,雖然結構復雜,但其核心功能是承擔名詞所能承擔的語法功能。我們將詳細講解名詞性從句的種類,包括that引導的從句、what引導的從句、疑問詞引導的從句(如who, when, where, why, how)以及if/whether引導的從句。我們會分析這些從句如何在句子中充當主語、賓語、錶語、同位語,以及它們在錶達復雜思想、引入信息、進行解釋時所發揮的關鍵作用。例如,在“他所說的一切都讓我感到驚訝”這句話中,“他所說的一切”這個名詞性從句,完整地承載瞭“驚訝”的對象,使得整個句子含義清晰而完整。 本書還將探討“名詞化”這一重要的語言現象。名詞化是指將動詞、形容詞或其他詞性轉化為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過程。這一過程在學術寫作、新聞報道以及日常交流中都十分常見。我們將分析名詞化如何使語言更簡潔、更正式,以及它在聚焦特定事物、抽象化概念方麵的作用。同時,我們也會探討名詞化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例如信息的模糊化或者語氣的客觀化。我們會通過對比分析,讓讀者深刻理解“他們決定”與“他們的決定”在錶達上的細微差異,以及“這個項目正在發展”與“這個項目的進展”在側重點上的不同。 此外,我們還將觸及一些更深層次的內容。例如,名詞與時間、空間的關係,它們如何承載和指示我們的時空感知。名詞與情感、觀念的聯係,抽象名詞如何成為我們錶達內心世界和哲學思考的載體。甚至,我們會初步探討在不同語言係統中,名詞及其功能的變異,以期拓展讀者對語言多樣性的理解。 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生動、深入而富有啓發性。我們不會止步於理論的陳述,而是通過大量的實際語料,分析文學作品、新聞報道、學術論文以及日常對話中的精彩範例,來印證和闡釋我們的觀點。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語言經驗相結閤,從而獲得一種“豁然開朗”的體驗。 我們相信,掌握名詞與名詞性成分的運用之道,不僅僅是為瞭寫齣語法正確的句子,更是為瞭能夠更精準、更生動、更富邏輯地錶達思想,更深刻地理解他人的語言,甚至更好地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而精彩的世界。這本書,就是你踏上這一探索之旅的忠實嚮導。它將幫助你看見那些被忽視的語言細節,理解那些驅動意義生成的底層邏輯,最終,讓你在駕馭語言的道路上,更加自信而有力。